第二节 从直观转向理性和辩证法
以苏格拉底为标志,希腊哲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在美学上也同样如此。除了在内容上,由早期自然哲学家所面对的以自然为主,转向以人和社会为主的人本主义外,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由早期自然哲学家的直观转向凭借理性,并将辩证法贯注到这种理性的探讨中去。在后面这点上,苏格拉底与同时代的智者运动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等是根本对立的。
智者们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基础上的,苏格拉底则强调理性,凭借理性和辩证法探讨美的本质等有关问题。他是西方古典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想的创始人。
一 从自然转向人
苏格拉底和智者都以人和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西方哲学史—美学史上,他们首次确立人在哲学—美学研究领域中的中心地位,甚至都主张要“认识你自己”。智者突出研究人,对苏格拉底有启迪。但是双方建立的是两种对立的人的哲学。智者所说的“人”,强调的是自由意志的“自我”个体,只凭个人的感知经验和欲望、利益行事,只从个人出发评判存在,没有绝对的价值标准,这种“人”的形象是闪忽不定的。这种人的哲学,在希腊民主政治上扬时期起到积极的启蒙作用,后来也会走到反面加速民主政治的蜕变。苏格拉底则要从根本上改造这种“人”的形象。这点,正如黑格尔指出的那样:
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不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的规定;人要把自己当作目的,这里包含着特殊的东西。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如果将这一点以客观的方式来表达,它就是真,就是善。[23]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所说的“人”是理性的人,以追求智慧和知识为其本性。人应当凭借理性正确认识自己,并且在理智活动中确立坚实稳固的道德价值与整体和谐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准则。这两种对立的哲学,对以后西方哲学—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智者以相对主义感觉论去理解知识或技艺,局限于狭隘的个人感知经验,在知识观上缺乏建设性,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他们的论辩术主要用于破坏传统观念和传统的哲学—美学命题。他们在发展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方面虽然有贡献,但不能运用和反思人的理性思维,不能提供坚实的认识论或科学方法论,因此智者思想对后来希腊思想的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苏格拉底在认识论方面对智者的批判,表明古希腊人的认识能力已经进展到反思理性思维本身。他深刻地意识到理性知识必须探求事物的本性、本质和本原,认为这是区别真伪知识的标准。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洋溢着理性精神,致力于考察人的逻辑思维,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和哲学—美学的系统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
二 理性
苏格拉底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思想,是认为人通过理性能够得到确定不移的绝对的知识。策勒在他的《希腊哲学发展史》的有关部分也正是这样认为的:“概而言之,知识观念的形成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中心。”[24]
从认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早期自然哲学家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界的直观认识得来的。与此相应,他们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也还比较粗浅,较多地探讨人的感知能力及生理基础,对人的理性思维的自觉反思则较为薄弱。只有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将思想和感觉、真理和意见区别开来,开始将理性思维提到首要的地位。在这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继承和发展了巴门尼德的传统的,但是他们的这种继承,是在批判智者的感觉论的新的背景下进行的。苏格拉底明确提出:感觉只能是流动变化的认识,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只有常住的绝对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只有凭借理性才能得到。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应该有一种绝对的永恒的本质,即“知识的理念”[25]。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确定的知识概念。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便没有能知的主体和被认知的对象。但是能知的主体和被认知的对象如绝对的善、美等总是存在的,因此应该肯定有这种知识存在。这里说的能知的主体和被认知的对象,苏格拉底是有确定的含义的:知识的对象是绝对的美、绝对的善,即他所说的普遍的定义、本性或本质,能确认这种对象的是主体灵魂中的理性。所谓“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要认识自己的灵魂,而灵魂之所以是神圣的,就是因为它是理性和智慧的所在地。
苏格拉底声称只有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好起来,正像鞋匠如果不知道鞋子,就不能制造好的鞋子;我们如果不知道人自己,也不可能使自己变好。德尔斐神庙墙上的一则铭文“认识你自己”,看似容易,实际上要认识自己是很困难的。[26]苏格拉底首先将使用者和使用的工具区别开来:使用工具的鞋匠和他使用的工具是不同的,演奏竖琴的人和他演奏的竖琴也是不同的。鞋匠和奏琴者,不仅使用工具和乐器,而且还使用他们的手、眼睛和身体,因此,手、眼睛和身体作为工具和使用者也是有区别的。使用身体的是灵魂,因此灵魂是使用者,是统治身体的。[27]这样,他就将灵魂和肉体区别开来,将肉体看作是灵魂所使用的工具,灵魂是统治肉体的。从而将肉体看作是灵魂的坟墓,因此灵魂要从肉体中解放出来。
苏格拉底进而声称,灵魂要认识自己,也只有在灵魂作为灵魂的“长处”(arete)即“智慧”所在的地方,那就是理智。灵魂中的这个部分是最接近神圣的,只有认识它并从而认识一切神圣的东西,才是真正认识了自己。[28]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在它里面,灵魂只能在理智即理性中才能认识自己。这就是说,灵魂作为灵魂的“arete”就是在理性里,所以认识理性就是认识自己。这里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提出了新的论证:认识自己并不是认识你的外表和身体,而是要认识你的灵魂。而认识你的灵魂也不是认识灵魂的其他方面,应该认识灵魂的理性部分,这才是灵魂作为灵魂的“arete”,是完全神圣的东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是真正认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制”[29]。
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城邦事务,因此必须给公民以智慧和公正;无论个人或城邦都不能以强权而只能以美德作为自己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作自由人而不沦落为奴隶。[30]因此,苏格拉底在讲到艺术的明确的原理外,还将美看作是理智的表现。[31]
三 理智助产术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凭借作为理智的理性去认识包括美在内的事物的本质,去认识包括美在内的绝对知识的。这就需要一种相应的方法,也就是“理智助产术”。
苏格拉底一再申辩他“自知其无知”:“因为我知道我是没有智慧的,不论大小都没有。”[32]但他却能像他的母亲那样帮助别人生育,不同的是,他的实施对象是男人而不是女人,且是灵魂的分娩。其根本特征在于:“我照料他们分娩时的灵魂,而不是他们的身体。我的这种艺术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各种方式考察年轻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幻想错觉还是真知灼见。”[33]
这种理智助产术,具体讲来。就是通过双方问答、辩论寻求普遍的定义,循此以探求真理的方法。苏格拉底正是在问答中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使对方承认并不断修正错误而逐步认识真理,符合真、善、美等的普遍定义。这正是希腊人所理解的辩证法。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苏格拉底的功绩在于追求普遍的定义,并提出相应的方法:
苏格拉底忙于研究伦理问题而忽视了作为整体的自然世界,只在伦理方面寻求普遍的东西,开始专心致志寻求定义。[34]
并进一步指出,柏拉图的“理念”,就是从苏格拉底的普遍定义中引发出来的。苏格拉底虽然寻求伦理的普遍定义,但他并没有把这种普遍东西看作是和感性事物不同的另一类存在。而柏拉图却认为这种普遍的定义不能应用于永远变动的感性事物,它是另一类东西,他称之为“理念”:
有两件事可以公正地归于苏格拉底,即归纳的论证和普遍的定义,这二者都是知识的出发点;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将这种普遍的东西或定义看作是分离存在的东西,而他们(那些肯定“理念”的人)却将它们看作是分离存在的,这就是他们称为“理念”的那些东西。[35]
这种问答法——理智助产术意义上的辩证法,正是苏格拉底借此达到有关善、美等定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很可能是随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早在苏格拉底以前就由智者普罗塔哥拉等引进雅典,并进而在希腊其他城邦传播开来。它的进行程序有严格的规则,回答者必须尽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针对提出的问题,确切地回答提问者,决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在讨论过程中,回答者保卫某种主张或命题,而提问者则千方百计试图摧毁这种主张或命题。他以某种保留的方式提出的问题,导致回答者只能用“是”或“否”来回答。提问者提出一连串问题,导致回答者的前后的回答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要是提问者是成功的,那么他就驳倒了对方。要是回答者始终未被驳倒,那么回答者就成了胜利者。正是这样反复诘难的过程,凭借归纳寻求普遍的定义。
根据色诺芬的记载,苏格拉底本人就曾谈到这种“问答法”意义上的辩证法的特征和意义。苏格拉底和智者欧绪德谟继续讨论“自制”的定义时声称,智慧是最大的善,不但要能认识自己,并且能做最好的事情,才是自由;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只是竭尽全力追求最大的快感,和愚蠢的牲畜没有什么区别;只有能自制的人才会重视实际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对事物进行甄别,并且通过言语和行动选择好的,避免坏的:
必须这样才能成为最高尚最幸福最有辩证能力的人。他还说“dialegesthai”(辩证推理)这个词就是人们聚在一起共同讨论,按照事物的本性进行“dialegantas”(选择)而得来的。因此必须作最大努力作好准备,进行充分的研究;因为这会使人成为最高尚最能领导和最能推理的人。[36]
这里用的“dialegesthai”和“dialegantas”都由“dialego”这个词演变而来,它有谈话、选择、推理等含义,也就是名词“dialektike”(“辩证法”)的原形动词。由此可知,苏格拉底使用“辩证法”还有选择、甄别的意思,要选择好的避免坏的。
正由于苏格拉底在认识论上,由早期自然哲学家的凭借直观探讨自然界,发展为凭借理性探讨人和社会,并将以理智助产术为特征的辩证法去探求与伦理、审美事项有关的普遍定义,从而在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揭开了理性主义美学的序幕,以后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续推进,共同缔造了古希腊美学史的最为繁荣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