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基础

从2005年提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构想,到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2007年颁布《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快发展历程。2005年,沿海经济带开发构想提出之初,与南方沿海地区相比,辽宁沿海处于滞后的发展境地,但也有一定发展基础。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概况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所谓沿海经济带,是指产业沿着海岸线布局,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通过各种交通运输纽带连接起来的带状经济体或工业走廊。辽宁沿海经济带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市所辖的21个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庄河市、普兰店市、瓦房店市、长海县、东港市、凌海市、盖州市、大石桥市、大洼县、盘山县、兴城市、绥中县)组成,长约1 400 km,宽30~50 km,土地面积约占全省的1/4,人口约占1/3,地区生产总值占近1/2,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在辽宁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表11.1、图11-3)。

表11.1 2008年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经济指标

2005年,辽宁提出了以“五点一线” 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和加快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举措。2006年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提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辽宁省首先明确提出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并从2006年正式开始实施。

图11-3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区位示意图

2009年7月1日,正式颁布《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之后的2年零3个月,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已纳入国家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际,充分考虑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考虑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这意味着在投资、经济建设及重大项目等方面,辽宁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沿海经济带开发的经济技术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辽宁省沿海地区一直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2005年提出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构想的时候,辽宁沿海经济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1998~2005年GDP占全省的比重从32.1%提升到45.0%。沿海地区是辽宁省重要的农业地区;是实力雄厚的能源和化工产业基地,年炼油能力超过5 000×104t,占全国的1/6;是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冶金生产基地;第三产业潜力巨大, 大连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外汇业务中心, 现代商贸物流业和会展服务业突出, 旅游业发展迅速, 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表11.2)。

表11.2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基础概况

资料来源: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3省和沿海6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及2006年统计公报。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初期,产业结构趋向优化。2005年同2000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减少,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地区生产总值由2 109.74×108元增加到3 980.92×108元,三次产业比例由12.33∶49.09∶38.58调整为11.47∶48.39∶40.13。

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规模日益扩张,工业门类齐全。2005年沿海经济带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 694.85×108元。沿海经济带工业39个行业门类齐全,但在空间上呈非均衡分布。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5%以上的主要行业有7个,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的行业有4个。39个行业门类,葫芦岛市有29个行业,锦州市35个,营口市36个,盘锦市26个,大连市35个,丹东市36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受资源分布影响全部集中在盘锦市, 余下的10个行业在大连市比重均在24%以上, 其中6个超过55%。

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三产业发展良好。2005年,沿海经济带第三产业分布在14个行业,其中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全部增加值比重超过5%的行业有9个(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在各市第三产业中均居前两位,分别占六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总和的22.81%和21.27%。各市产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大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沿海经济带的六成以上。9个主要行业在大连市的比例全部在42.86%~66.02%,营口、丹东、锦州各有4个在10%以上,但最高仅16.22%,葫芦岛、盘锦则全部低于10%(表11.3)。

表11.3 沿海经济带主要工业行业六市分布比例(单位:%)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聚初步形成, 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687.55×104元/km2。大连市单位面积产出率最高,营口、盘锦两市也都高过平均水平,但两翼的三个市均低于平均水平。沿海六市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增加值依次分布在大连47.22%、盘锦21.43%、营口11.83%、锦州7.49%、葫芦岛7.22%、丹东4.8%。开发区成为各市的主要产业集聚区。2006年沿海经济带六市已经形成18个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 085.52×108元,占六市全部地区生产总值的22.93%。其中大连开发区和大连高新技术开发区依靠高开放度和高技术化模式,创造了数倍于其他开发区的产业规模。

三、问题与潜力

(一)存在问题

1.经济总体结构不合理

辽宁沿海经济带结构分布不均,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工业结构上表现出过于偏向重型化,且重化趋势加快;投入少、产出快的轻工业比重过低,且降速加快。二是组织结构上依然偏多依赖大中型企业。三是所有制结构上,国有及其控股比重依然偏高。四是传统低端产业偏多。根据对制造业各行业按技术水平高低的分类,高中技术密集度制造业仅占27.75%,占沿海经济带工业的24.44%,中低技术密度制造业则占72.25%,占沿海经济带工业的63.63%。

2.产业空间结构不合理

空间分布上,总量过于集中于大连市,2005年大连市的GDP是葫芦岛的7.19倍、丹东的6.6倍、营口5.67倍、锦州5.63倍、盘锦4.88倍。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上,产业布局统筹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雷同和重复建设的现象,缺乏产业特色,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现有规划大多立足于现有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进行扩张,缺乏对产业演进和产业集群规律的研究和前瞻性分析,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安排考虑不够,上下游关联不紧密,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缺乏产业链条的设计和配套安排,尚未有意识地按现代意义的产业集群理念、模式来运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另外,沿海各地区之间缺少沟通、合作与整合,园区之间造成过度的和无序的竞争,资源严重消耗。产业园区缺乏科学规划,专业性、科学性和指导性不足,而且各起步区摊子铺得过大,不符合产业集群发展规律。

3.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内有28处生态功能区,13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产业总体上呈明显的重化特征。除东部丹东市外,石化、冶金等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均为各市支柱产业,沿海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压力空前增大。

首先,水资源将成为瓶颈。除丹东相对丰富外,其他地区的水资源问题都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其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水资源的紧张,锦州湾海水倒灌已达10 km。随着开发建设乙烯、火电等一批高耗水的大项目进驻西海工业区,锦州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将面临巨大挑战。

其次,土地资源依然紧张。虽然辽宁沿海经济带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丰富,但产业开发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我国的土地资源匮乏,国家对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五个重点发展区域的总规划面积达到482.9 km2,单位面积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最后,能源消耗问题值得关注。按照国家对单位产值能耗降低的约束性要求,沿海经济带传统产业比重大,能耗高的问题突出。以区域龙头大连市为例,2005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 304×104t标准煤,人均能耗2.2 t标准煤;万元GDP综合能耗0.6 t标准煤,是全省的34.44%,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左右,但仍高于发达国家近一倍。特别是沿海地区的能源供应矛盾比较突出,如大连市所需要的一次性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几乎全部依靠外部调入,水电资源贫乏。

(二)潜力与发展空间

1.沿海产业竞争力较强

首先,沿海经济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如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能源工业等,它们在沿海经济带中所占的比重较高。而且这些产业的延展性好,后续深加工产业链条尚未展开,具有较大的延伸和扩展空间。例如,辽河油田,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产业规模和技术支持,适应炼油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资源和研发优势,大力发展油、化、纤一体化,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空间很大。其次,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依托特有的资源优势,新材料产业成长迅速。例如,锦州的半导体材料产业已经形成独特的单晶硅产业,出现了一批发展速度快,增长幅度高的硅材料生产企业,产业聚集效应正在形成。风能、核能等能源工业项目,海水淡化等海洋资源利用项目均有一定基础。最后,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

2.腹地产业支撑力强

腹地支撑是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辽宁沿海经济带腹地范围广阔,不仅包括辽宁省,还包括整个东北地区,腹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可以为沿海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例如,辽西经济区中心南移找海是必然趋势,朝阳将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阜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基础雄厚,纵深腹地哈—长—沈产业集聚带,是东北地区最强的纵向产业轴带。丹东的直接腹地——东北东部经济带,纵跨东北三省东部12个地、市、州,总面积27.6×104km2,粮食、石油、煤炭、木材、金属及非金属矿藏、水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