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背景与条件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是在一定的历史基础、区位条件以及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辽宁沿海的发展是以港口和航运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早期的开发给沿海经济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背景。同时,辽宁沿海在东北、国内以及世界中的区位条件、海上和沿海资源、经济技术基础是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先天条件。

一、历史沿革

辽宁省沿海港口的开发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就辽宁地区与日本、朝鲜通航。明代辽宁沿海属山东布政司所辖,辽东的粮食、棉花布匹等军需物品多依靠山东供给。嘉靖年间,渤海湾内山东、天津与辽宁沿海的贸易就有兴起,清代康熙中叶海禁开放以后,渤海湾内各港口间的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营口是随着东北沿海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港口城镇。清代中叶逐渐取代锦州成为东北沿海贸易量最高的港口。由于它当时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鸦片战争后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通商口岸。锦州是清代前期东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其腹地范围主要包括辽西平原和直隶承德府的东北部地区,输出以杂粮、瓜子等农副产品为主,输入则以南方的布匹、茶叶等为主。牛庄在明代属辽东都司之海州卫,清代属奉天府海城县。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是牛庄作为海船贸易码头发展最盛时期。清中叶以后,由于辽河河道淤浅,海船不能进入,船码头向辽河下游转移,这里成为内河船舶的重要码头,辽河北部的农产品多在此集散,转运营口。

辽宁沿海港口的发展是随着东北的开发而兴起的。清代以后,东北地区农副产品的输出能力逐步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乾嘉年间,东北与南方各省沿海贸易已具有相当规模。东北向南方输出的主要是大豆、杂粮、药材、干果等农副产品,从南方各省输入则以棉布绸缎、茶、糖、纸张等各种手工业品为主。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开放牛庄(营口)为通商口岸,从此帝国主义掠取了东北航海权。1898年,沙俄租借旅顺、大连,以旅顺为军港,以大连为自由贸易港。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夺取了东北的航海权,把海上运输作为侵略我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的工具,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新中国成立后,在运输需求的带动下,辽宁省的港口事业长期保持了快速增长。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的不足1 000 t发展到1985年的4 570×104t,是1949年的32倍,是1978年的4倍多。“九五”期末,全省港口泊位250个。其中深水泊位81个,吞吐能力达到10 112×104t,港口吞吐量达到12 800×104t,形成了以大连港、营口港为枢纽,丹东港、锦州港为两翼,大、中、小港口合理分布的沿海港口体系。

如今,辽宁省已经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航运往来。2008年,辽宁省完成货物吞吐量4.88×108t,集装箱吞吐量完成744×104标准箱。辽宁省港口形成了南联北开、辐射国际的对外开放格局,物流园区功能日益完善,“区港联动”全面实现,促进了临港产业的蓬勃发展。辽宁的石油、化工、钢铁、大型机械、电子、服务产业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辽宁省港口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和桥梁。

二、 开发条件

辽宁省位于渤海、 黄海北端。 辽宁省行政管辖范围, 包括陆地14.8×104km2,海域6.8×104km2。西、西北、北、东分别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相接,东南与朝鲜相邻,南隔渤海和黄海与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相望,是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进出关和太平洋的主要通道,是东北地区对内、对外贸易和国际联系的主要通道。

辽宁沿海经济带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市组成,面积5.8×104km2,2008年人口总量为2 120.3×104,地区生产总值6 385.1×104元。辽宁沿海经济带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拥有2 428 km海岸线,2 000多平方千米可供综合开发的土地,数十年的工业传统培养了无数勤奋聪颖的技术工人,产业体系完备,港口基础雄厚,科技教育发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开放热点正在由南向北转移,20世纪80年代在珠三角,90年代在长三角,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正在由西欧移向东亚,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辽宁沿海经济带正是“北上”、“东移”的重点交汇处,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在辽宁省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 区位条件

1.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

东北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之时,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区位条件良好。毗邻黄海和渤海,周边有发达国家日本、工业化国家韩国、世界大国俄罗斯,还有社会主义国家朝鲜等,是欧亚地区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大陆桥”之一(图11-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不仅注重从整体上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同时也积极加强双边的跨国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与俄罗斯一起合作创建两国边境区域经济振兴带的大工程已经启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虽离中俄边境区域较远,但是作为东北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引擎,将在中国与俄罗斯的跨国合作中成为主力。

优越的区位条件将使辽宁沿海经济带在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升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11-1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区位示意图

2.全国沿海经济带的北方重点

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先后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富有活力、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沿海经济带,沿海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并呈现由南向北的发展态势。以香港地区为龙头的南海航运中心、以上海为龙头的东海航运中心已经形成。北方以天津、青岛、大连为龙头的三个港口群竞相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形成。沿海经济带和航运中心的竞相发展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在中国的区域振兴政策中,第一步是提出了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及中部崛起战略,这是全域性、方位性、政策性的总体战略布局;第二步是确定了大连创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第三步是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的封关运作,区内享受全国最高层面、最大含金量的政策安排,这也是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振兴中加强引擎功能所作的战略安排;第四步是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加凸显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全国区域振兴中的作用和地位。

从完善我国沿海区域布局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有利于改变中国海洋经济开发“南重北轻”的亚健康格局。中国海洋经济带呈大“S”形,国家已经实施的战略是在西南部位强劲拉动环北部湾经济圈国际合作开发,再从南向北大力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黄河三角洲区域、环渤海区域经济开发,而辽宁沿海区域开发相对滞后,正处于迎头赶上的大好时机。

3.东北腹地发展的沿海“门户”地带

东北地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广阔腹地,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战略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带来双重机遇。沿海地区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图11-2)。

图11-2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关系示意图

从省内看,经过多年调整,辽宁省经济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十分宽松。近年来,在全力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全省经济实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的动力、后劲和稳定性明显增强,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东北腹地的雄厚基础和快速发展,可为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共同构筑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自然条件

辽宁沿海经济带濒临黄、渤海,海岸线长度占全国1/8以上,居全国第四位。海域面积广,土地类型多。气候条件良好,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较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农林牧渔综合发展。辽河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自然基础主要体现在海上资源、沿海资源和东北腹地资源三个方面。

1.海上资源丰富

辽宁省1986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海上辽宁”口号,辽宁丰富的海洋资源为辽宁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前奏。辽宁沿海经济带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海岸线较长。另有海岛506个,总面积191.5 km2。其中500 m2以上的岛屿266个,有人居住的海岛30个。海洋、海滨、海岛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潜力巨大。

辽宁沿海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渤海辽东湾和北黄海海洋岛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渔场,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200多种,虾、蟹、贝类30多种,藻类100多种。毛虾、对虾和海蜇是全国的三大地方捕捞品种,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产量居全国首位。鱼、虾等资源量约100×104t,其中鱼类资源量50×104t,海珍品(海参、鲍鱼、扇贝)资源总量近万吨。辽河口和鸭绿江口是贝类资源集中分布区,辽东半岛南部和辽西的兴城、绥中一带海域,为海珍品分布区。

辽宁海洋矿产资源前景喜人。辽东湾是海洋油气资源蕴藏区,2~5 m的浅海海域石油蕴藏量7.5×108t,天然气储量约1 000×108m3。水深5m以外海域石油地质储量3×108t,天然气200×108m3。此外,还有海盐、滨海砂矿、潮汐能、波浪能、风能等资源,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2.沿岸条件良好

首先,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没有整体开发的地域,拥有2 000多平方千米的废弃盐田、盐碱地和荒滩。其中大部分尚未开发且不涉及农用地和搬迁,投资开发成本较低,土地综合利用增值潜力较大,为临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同时使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符合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要求。

其次,港址岸线资源宝贵。鸭绿江口到绥中老龙头,宜港海岸线1 000 km,其中深水岸线400 km,中水岸线300 km,浅水岸线300 km。优良商港港址38处。其中可建设10×104~30×104t级深水泊位的港址11处,1×104~5×104t级泊位的港址14处,万吨级以下泊位的港址13处。渔港港址77处,可建二级渔港的港址37处。

最后,沿岸浅海滩涂资源潜力较大。现有滩涂16.96×104hm2,面积占全国的9.5%。可供海洋渔业利用的浅海水域面积10.87×104hm2,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16.2×104hm2,适宜对虾养殖的沿海港湾面积6×104hm2,浅海增殖保护面积26.67×104hm2。

3.腹地实力雄厚

沿海的发展离不开腹地条件支撑,沿海最终发展目的也是为了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辽宁省是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东北地区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广阔腹地。东北腹地自然资源丰厚,产业实力较强,基础设施完备,拥有全国8%左右的人口和1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4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三位,铁矿石储量占全国的1/7。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煤炭和黑龙江、辽宁等地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铁、菱镁、金刚石、玉石等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居全国前列。拥有众多大型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冶金、造船等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原油、木材、商品粮、电站成套设备、汽车、造船、钢等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5、1/2、1/3、1/3、1/4、1/4和1/8,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商品粮和能源基地。

(三) 经济技术条件

辽宁沿海经济带不仅自然资源禀赋良好,而且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条件,为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一,交通条件。辽宁沿海经济带已建成为东北地区最发达、最密集的综合运输网络。拥有5个主要港口,100多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最大靠泊能力30万吨级,已同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通道。有沈山、哈大等区域干线铁路和烟大轮渡,沈大、沈山、丹大等多条高速公路,铁大、铁秦等输油管道,大连、丹东、锦州3个空港,52条国内航线和20多条国际航线,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和通信网络。

第二,产业基础。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基础雄厚,是我国竞争实力较强的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集聚区,机床、造船、内燃机车、炼油产能分别占全国的30%、23%、23%、13%。依托辽宁重化工业基地,已形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冶金、造船等门类齐全、配套性较强的工业体系,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优势突出,拥有众多大型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冶金、造船等竞争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为承接国际制造业务提供基础。

第三,科技资源优势。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较强的科技力量,拥有水平较高的大量产业工人、技术人才,且劳动成本低。拥有较强的科技力量,普通高等院校33所,占全省44%。两院院士22人,占全省42%。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独立科研机构87所,占全省36%,一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实力较强的大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学院。拥有大量水平较高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

第四,城市功能条件。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密集、功能齐备,是发展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依托。拥有6个省辖市和8个县级市,城镇化率高达58%,与辽宁中部城市群互为支撑,辐射和带动力较强。大连市物流、商贸、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达,是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中心城市功能较强。

第五,对外开放条件。辽宁沿海经济带已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外贸出口总额占东北地区的一半以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东北地区的1/5。现已建成25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拥有目前东北唯一的、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