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辽南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一、引水入连
大连市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为600~900 mm,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天然降水的主要特征是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幅度大,西北部的营口、鲅鱼圈和南部的普兰店、大连、旅顺,年平均降水量为610~670 mm,长兴岛年降水量最少,为570 mm左右。辽东半岛东海岸降水量明显高于西海岸。辽南地区枯水年和丰水年会连续出现,全年降水量的60%~70%集中在夏季。天然降水的区域分布不均,在北部山区降水集中程度,最大平均相差超过1.6倍。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大连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大连市连续发生严重干旱,旱情持续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危害与影响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的。2001年6月15日,旱象发展到顶点时,城市供水告急。全市城区周围担负供水任务的9座中小水库总蓄水量降至1 450×104m3,扣除死库容,可用水量仅700×104m3。向大连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碧流河水库蓄水降至历史最低点,蓄水量为8 250×104m3,扣除死库容7 000×104m3,可供水仅有1 250×104m3。为解决大连水资源的短缺的问题,大连市政府进行了多项引水工程,以缓解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大连市先后扩建碧流河和英纳河水库,实施三期引碧入连工程和两期引英入连工程。
(一)引碧入连
引碧入连工程以大连城市供水为主,兼顾沿途农业用水、中小城镇用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1986年竣工的碧流河水库位于大连市东北170 km处,总库容9.34×108m3,年调节水量4.03×108m3,是大连市重要的水源地。为缓解城市供水困难,先后建设了引碧入连一期、二期应急供水工程,每年能为城市供水2×108m3。引碧入连工程分为北、南两段。北段始于碧流河水库坝下,止于洼子店水库左坝头受水池,为主要的引水工程;南段为进入城区的受水工程。工程主要由取水头部及输水总干线、防洪工程、分水枢纽等组成。输水总干线全长67.75 km,天然落差25 m,包括暗渠、倒虹吸、隧洞等主要建筑物。地震设计烈度为Ⅶ度,供水流量为13.89 m3/s,总干渠渠首最大供水流量为15.05 m3/s,年总供水量为3.33×108m3。
(二)引英入连
引英入连应急供水工程,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市境内,工程始于取水头部的庄河市英那河水库,终于受水尾部的普兰店洼子店水库,线路总长108.5 km。工程主要包括水源泵站工程、输水管线工程、受水池工程。该工程设计输水能力为33×104t/d,实际运行能力可达38×104t/d。引英入连所建水库库容由原0.62×108m3,扩建为2.87×108m3,2003年年底竣工,总投资5.59×108元。引英入连一期工程于2000年9月28日正式开工,2001年5月28日完工,实际工期8个月,并于2001年5月28日试通水一次成功。二期工程于2003年11月20日正式开工,2004年5月31日完工,实际工期6个月。
二、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开发与保护
辽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在以往的海洋开发活动中,由于海洋资源、环境意识淡薄,加之缺乏科学的宏观指导,存在着无序、无度、无偿的用海现象,严重制约了辽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因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是辽南人神圣的职责和根本的伦理要求,也是建设和谐辽南,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1.近海海域水环境问题
辽南湾海域污染十分严重。例如,大连工业企业已有140多个工业门类,其中,造船、机车、机械、化工、纺织、建材等产业大都设在海陆运输接触点的大连湾周围,大连湾已成为容纳大连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海域。大连湾近岸海域污染以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混合排放区潮间带污染为主。陆源污染严重损害了大连湾海域的生态环境,大连湾海域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水产业经济损失每年有数千万元,同时还造成了部分海域底栖生物绝迹,赤潮灾害频繁发生,海水养殖病持续蔓延。黄海和渤海的海水自净能力较弱,对于这样的海域环境,其污染的控制和治理难度很大,一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需要用很长时间、很大代价才能恢复。
2.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策略
树立海洋国土观念,确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人们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把传统的海洋开发转变为对海洋的多目标、多层次、多领域、多系统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实现近期开发和未来开发的合理配置、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强海洋管理,强化海洋开发和环境综合管理。为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级海洋管理机构,加强监督检查。
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严格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资源再生能力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科学地处理好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建立海洋资源数据库,实施海洋动态信息管理。在海域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海域、海岸带资源档案、数据库,为今后海洋开发规划、宏观决策等提供咨询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跟踪监测模型,及时、准确地掌握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为正确决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