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殖民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关注东方社会原因的一个考察
马克思(还有恩格斯)之所以高度关注和特别重视东方社会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体系的总体构架及写作计划的安排中,至少可窥见一斑。因此让我们追寻着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货币资本研究的思考和写作的路线图,梳理一下东方世界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体系和结构的安排上所具有的地位。
资本追求普遍性的内在本性,必然推动着它从国内走向世界,把整个地球作为它获取财富和剩余价值的巨大战场。而由此产生出来的殖民扩张的世界历史性后果,在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的写作计划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逻辑上规划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路径和写作计划,是按照资本的生成和发展、越出国界的殖民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危机和消亡的基本逻辑脉胳来考虑、安排和构架的。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导言”中,马克思曾写道:“显然,应当这样来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的)。(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国外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1]马克思在这里虽然是在谈论他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计划和篇章布局,但这里的“篇章布局”却向我们描述和阐明了资本扩张史即世界历史的基本的演化逻辑和发展形态。马克思下面的论点对我们理解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逻辑是有意义的:“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2]从资本的内在本性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殖民地、移民国外、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与交换以及世界市场等,所表达的都是资本与世界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资本是世界历史的内在生命和发展原则。而作为处在殖民主义世界体系中两个东方大国的中国和印度,在马克思资本论即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的基本地位,就历史地和逻辑地推论出来了。
有意思的是,在同一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章”中,马克思再一次设想和构架了资本展开自身的基本逻辑,并由此列出了资本论写作计划的更具体详细的草图:“Ⅰ.(1)资本的一般概念。(2)资本的特殊性:流动资本,固定资本。……(3)资本作为货币。Ⅱ.(1)资本的量。积累。(2)用自身计量的资本。利润。利息。资本的价值:即同作为利息和利润的自身相区别的资本。(3)诸资本的流通。(α)资本和资本相交换。资本和收入相交换。资本和价格。(β)诸资本的竞争。(γ)诸资本的积聚。Ⅲ.资本作为信用。Ⅳ.资本作为股份资本。Ⅴ.资本作为货币市场。Ⅵ.资本作为财富的源泉。资本家。在资本家之后可以考察土地所有制。然后考察雇佣劳动。以所有这三者为前提,价格运动,现在是作为在流通的内在整体性上被规定的流通。另一方面,三个阶级作为在生产的三种基本形式上和流通的各种前提上来看的生产。然后是国家。(国家和资产阶级社会。——赋税或非生产阶级的存在。——国债。——人口。——国家对外:殖民地、对外贸易。汇率。货币作为国际铸币。——最后,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社会越出国家的界限。危机。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的解体。个人劳动实际成为社会劳动以及相反的情况。)”[3]再强调一遍,马克思的这一写作计划和篇章布局,实际上就是用逻辑的和理论的方式,历史地展示了从资本的概念、表现形式到阶级关系和国家的发展过程。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括号内的文字清晰地表明了,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殖民地、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即资产阶级社会越出国家界限,是资本内在扩张本性的必然要求,与世界历史的开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必然联系。这里需要注意的另一点是,马克思是把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与资本的殖民扩张内在地联系、贯通在一起,来阐释资本的世界历史作用的。
英国对中国和印度的殖民和侵略,由此进入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
工业革命后迅速地发展、崛起和强大的英国加紧了对东方世界的侵略,导致中国和印度相继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引起马克思恩格斯的特别关注。因此关于东方社会的殖民地问题,无论在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总体布局和写作计划中,还是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定视角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也有必要指出,马克思由于物质生活困窘而谋生的迫切需要,也可能是他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的重要原因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时评多是陈述和描绘具体问题的过程和细节,但其中的某些篇章、特别是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各版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文版所选入的部分,都深刻地表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民族运动及其历史命运的许多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大放光彩、需要深入解读的经典篇章。
这里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设计和构架,体现在资本——殖民地与世界市场——世界历史——资本权力体系的解体——自由人联合体的确立这一历史逻辑中,它是由资本的内在矛盾的本性所必然产生的一种历史结果,这一伟大的历史结果就是资本、世界历史与人类解放内在一致的必然产物,亦即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真正统一:
资本的世界历史使命的完成与自由个性时代的曙光普照世界大地。
[1] 马克思:《卡·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手稿前半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0页。黑体为引者加。
[2] 马克思:《卡·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手稿前半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1页。黑体为引者加。
[3] 马克思:《卡·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手稿前半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20—221页。括号外的黑体为原著者加,括号内的黑体为引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