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W.钱伯斯与“黄衣之王”

一位陨落的巨人——兼有合适的天资与才学,却鲜有正确运用之时。

——H.P.洛夫克拉夫特

写在前面

我们知道,“克苏鲁神话”中种类繁多的诸神来自于洛夫克拉夫特及其身边多位相识作家的合力创作。而在这其中有一个特殊的例子,便是“黄衣之王”。这一形象的诞生有些特殊,它的原创作者另有其人,洛夫克拉夫特虽然将其引入了自己的“神话”中,却没有机会和这位名叫罗伯特·W.钱伯斯的原作者联系。后来,洛夫克拉夫特将钱伯斯列入了自己关于恐怖文学研究的大师名单中,他在著名的论文《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中对钱伯斯的怪奇创作大为赞叹,同时又深深地惋惜于钱伯斯此后在创作上的转型。

对“黄衣之王”这一怪奇形象的创造,于钱伯斯本人来说犹如昙花一现,虽然他一生著书甚多,但最终被后世所铭记的也仅仅是读者目前手捧的这一本书而已。这本名为《黄衣之王》的书,是罗伯特·钱伯斯1895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包含十篇小说。其中头四个短篇里提到了一部名为《黄衣之王》的剧本,据说读到它的人都会发疯;而这部剧本又与一个名叫“黄衣之王”的超自然生物有关。洛夫克拉夫特到1927年才读了《黄衣之王》,并将其中的一些元素,如“哈利湖”和“黄色印记”,加入到他的作品《暗夜低语者》中。“黄衣之王”本身则以哈斯塔的形象出现在了“克苏鲁神话”中。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黄衣之王”是一个包含了多层次含义的怪奇形象,伴随着其被纳入“克苏鲁神话”,也就跟随着“克苏鲁神话”的脚步一起发展了(比如在元素论划分中,“黄衣之王”被赋予了风元素,等等)。

虽然钱伯斯本人作品繁多,但怪奇类的创作稀少,由于文学本身的抽象性,以及文字表达含义的限制性,使得《黄衣之王》这本怪奇小说集中有很多值得深挖之处,经过一个多世纪全世界读者的不断解读和传扬,便能证明这本书的文学价值,也足以使罗伯特·W.钱伯斯跻身现代怪奇小说大师之列。

罗伯特·W.钱伯斯生平

罗伯特·W.钱伯斯(1865—1933),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他的族谱很有历史渊源,祖辈中很多人都是北美大陆殖民时期的重要人物。钱伯斯的曾祖父威廉·钱伯斯(生卒年不详)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名中尉,后与罗得岛州议会成员、罗德岛州西风镇创办人的曾孙女阿米莉亚·桑德斯(1765—1822)结婚。婚后二人从西风镇离开,先后搬至马萨诸塞州的格林菲尔德和爱尔兰的戈尔韦,最后定居纽约,他们的儿子、罗伯特·W.钱伯斯的祖父威廉·钱伯斯(1798—1874)就在纽约出生。威廉十八岁从纽约的联合学院毕业,后于波士顿报考了一所大学的医学专业。毕业后,他与伊莱扎·P.艾伦(1793—1880)成婚,而伊莱扎·艾伦则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宗教领袖人物、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最早的殖民者罗杰·威廉姆斯的直系后裔。

罗伯特·W.钱伯斯最早在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接受教育。他爱好绘画,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进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著名插画艺术家查尔斯·达纳·吉布森(1867—1944)是他的同学,二人成为好友,并且在日后还互有影响。钱伯斯于1886年至1893年前往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并在那里获得了一定的成就,1889年还在巴黎进行了个人艺术作品沙龙展。

1893年回到纽约后,他为《生活》《真理》《时尚》等几家著名杂志担任插画编辑,同时将自己的插画卖给了这几家杂志。他的插画风格受到友人吉布森的影响,后者最著名的作品是“吉布森女孩”,这一系列的插画作品影响力非常大,甚至成为了美国社会20世纪早期美丽独立女性的标志性形象。钱伯斯的插画受其影响,画中女性形象也被当时的人们戏称为“钱伯斯女孩”。

同一时期,钱伯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突然决定要当一名作家。他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写作上,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在居住地》(In the Quarter),是一部反映巴黎学生生活的言情小说,小说于完稿后的第二年成功出版。

与钱伯斯出版自己的处女作差不多同一时间,安布罗斯·比尔斯(1842—1913?)的两本小说集也相继出版,并且反响巨大。比尔斯的作品影响到了钱伯斯的创作,钱伯斯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超自然与恐怖怪奇这类题材的创作上。于是在1895年,钱伯斯出版了他最著名的,后世流传最广的作品:短篇小说集《黄衣之王》。这本书中包括了多部著名的怪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的共同主题都是关于一部虚构的戏剧剧本,该剧本有着使人发疯的神奇力量,还涉及一些神秘恐怖的超自然之物。

美国著名编辑、书目学家、科幻幻想文学学者埃弗里特·富兰克林·布莱勒把《黄衣之王》称为“美国超自然题材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后来H.P.洛夫克拉夫特和其文学圈内的很多作者也对钱伯斯的这部作品赞赏有加。

《黄衣之王》的成功使得钱伯斯彻底放弃了绘画,从此只专注于写作。然而,《黄衣之王》的成功是没办法复制的。虽然此后钱伯斯也继续创作过一些怪奇类的小说,可是大多反响平平。作品依旧保持了他在《黄衣之王》中那种怪异的新艺术风格,同时也包含了一些科幻元素,另外钱伯斯也在其中尝试了一些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不过从反响来看,这些尝试都不成功。哪怕是畅销于市并一再加印的《黄衣之王》,也不招主流文学批评家们的待见。所有这些这让钱伯斯很受打击,于是便开始转而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

他的历史题材小说在20世纪初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声誉和销量齐高,有些作品甚至被译介到了欧洲。从此之后,钱伯斯就以历史浪漫和社会言情题材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方向。有人认为,那段时期是钱伯斯整个文学生涯中的巅峰。他写的书不仅销量好,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同时他在不同的杂志上连载多部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开始写作战争冒险小说与战争报导,其中有些作品的风格开始明显地回归到钱伯斯早期的怪奇风格,甚至之后他还重新捡起了怪奇题材的创作。不过,洛夫克拉夫特认为钱伯斯后期写作的怪奇作品大不如前,称或许是作者多年来写作畅销书的经历导致的。

1924年之后,他又开始专注写作历史小说。几年来,钱伯斯把纽约州布罗尔达宾市作为他的避暑别墅。他也撰写了一些关于纽约州布罗尔达宾市与约翰斯顿市的殖民地故事。1933年12月16日,在做完肠道手术三天后,罗伯特·钱伯斯病逝于纽约市。他死后被埋葬在布罗尔达宾市的家族墓地。

罗伯特·钱伯斯的怪奇文学

直到1933年去世,钱伯斯一共写了大约七十部小说,除小说之外,他还涉足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比如戏剧、诗歌和一些儿童读物。可以说,钱伯斯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家,并且成绩斐然。不过,虽然他创作的大部分历史浪漫题材和都市言情题材小说畅销一时,但又很快被人们遗忘了。站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来看,最后真正被广为流传的恰恰是他这本怪奇题材的《黄衣之王》。

钱伯斯的怪奇和幻想故事传承至今,被反复再版,也多次被其他奇幻文学选集作品收录。从1970年代开始,钱伯斯的怪奇作品得到人们广泛的翻译和传播:他的《黄衣之王》被翻译成了意大利语(1975)、荷兰语(1976)、德语(1982)和西班牙语(2000),等等,在中文世界也有多个译本问世。洛夫克拉夫特曾在给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的信中这样评价钱伯斯:……钱伯斯也是一位陨落的巨人——兼有合适的天资与才学,却鲜有正确运用之时。尽管钱伯斯后来完全抛弃了怪奇题材的创作,但由于洛夫克拉夫特在其著名论著《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中详细讨论了钱伯斯的怪奇作品,同时还将钱伯斯的作品广泛介绍给其他人阅读,才使得钱伯斯早年的怪奇文学得以传播至今,而不至于被时间埋没。洛夫克拉夫特在《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中写道:

十分逼真,但也不乏1890年代特有的夸张的便是罗伯特·W.钱伯斯的早期恐怖作品,不过作者如今却因在另一毫不相干的题材中的杰出演绎而闻名于世。《黄衣之王》,一系列间接相连的短篇故事有着同一个背景——一本细读后会招来惶恐、疯狂与恐怖惨剧的诡异禁书。虽然其中收录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况且由于刻意营造因杜穆里埃的《软毡帽》而流行的法式学院派气息而显得着实繁琐,这些作品仍然达到了宇宙恐惧的高度。最为印象深刻的当属《黄色印记》,其中出现了一位缄默可怖、面庞如同臃肿的蛆虫一般的守墓人,一个与这怪物有过争执的男孩在回忆某些细节时依然面带嫌恶、惶恐不安:“当我推他的时候,他抓住了我的手腕。先生,当我扭过他那黏糊糊、软绵绵的拳头时,他的一根手指断在了我手里。”一位画家在看见他之后,当晚便做了个有关一辆午夜驶过的灵车的怪梦,之后更是被守墓人的声音所惊扰:那声音模糊不清,好似从炼油缸中飘出的浓厚而又油腻的烟雾,又或是腐烂的恶臭一般充斥着他的脑海——而这模糊不清的低语仅仅是“你找到黄色印记了吗?”

一个刻有奇怪象形文字黑玛瑙护身符,被这位画家的友人在街上发现,并赠给了画家。在无意间发现并阅读了这部邪恶的禁书之后,两人终于得知——除了其他各种心智健全之人不应得知的秘密以外——这个护身符的确就是那不可名状的黄色印记,经由哈斯塔的渎神邪教世代相传——从贯穿于整部合集中的上古之城卡尔克萨,与在全人类的潜意识中潜伏着的梦魇般的不祥记忆之中而来。很快他们便听到了那架黑色灵车的响动,而面庞如死尸般苍白臃肿的守墓人随即冲入夜幕下的房屋寻找黄色印记,一切门闩锁链在他的触碰之下均迅速生锈朽烂。当人们终于在一声非人的尖叫之后涌进屋内时,他们看到地上躺着三具躯体——两人已死,一人奄奄一息。其中一具死尸早已高度腐烂——他便是那位守墓人,而医生惊呼道:“这个人肯定已经死了好几个月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笔下与源自记忆中的恐怖之地相关的名称与典故,均来源于安布罗斯·比尔斯的作品。钱伯斯先生其他具有怪奇恐怖元素的早期作品包括《月亮的制造者》与《未知的探求》,不过他未能继续在这一领域发展却着实使人惋惜——凭他的天赋,成为举世闻名的恐怖大师并非难事。(1)

钱伯斯的怪奇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安布罗斯·比尔斯的影响,而比尔斯的作品中经常涉及的恐怖和死亡,则又可以追溯到爱伦·坡。钱伯斯在自己这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黄衣之王》中,便引用了多个出自比尔斯作品中的特有名词,比如哈斯塔、卡尔克萨、哈利湖,等等。

钱伯斯到了晚年,创作过一些回归过去风格的怪奇小说,比如1920年时,他写出了怪奇作品《屠魂者》(The Slayer of Souls)。然而,洛夫克拉夫特在读过后对此的评价却是:“着实令人失望——二十五年的畅销书经历使他再也无法回到《黄衣之王》时期的心境了。”抱有此类看法的并不止洛夫克拉夫特一人,编辑及作家库珀(Frederic Taber Cooper)也对钱伯斯有过类似的评价:“钱伯斯先生的很多作品都令人恼火,因为他明明可以写得更好。”

钱伯斯的怪奇作品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除了上面提到的洛夫克拉夫特之外,英国科幻作家布莱恩·斯塔布尔福德(Brian Stableford)在《圣詹姆斯恐怖、幽灵和哥特式作家指南》(St. James Guide to Horror, Ghost and Gothic Writers)一书中,以及S.T.乔希的怪奇文学研究书籍《怪奇故事的演变》(The Evolution of the Weird Tale)中都用专门的篇章来论述钱伯斯的怪奇文学。《黄衣之王》毫无疑问是钱伯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受这部作品影响的作家众多,包括H.P.洛夫克拉夫特、C.A.史密斯、卡尔·爱德华·瓦格纳等数十位优秀作家。

“黄衣之王”与“克苏鲁神话”

《黄衣之王》是罗伯特·钱伯斯于189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了十篇短故事,整个合集的多篇故事以一个松散的结构串联起来,保持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基调。故事中涉及众多人物,有艺术家也有流浪者,故事的范围横跨欧美大陆。前四个故事关系紧密,故事中的“黄衣之王”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一、一部以书面形式写成的两幕戏剧的剧本《黄衣之王》,第一幕戏剧平平无奇,但是从第二幕开始剧本中的内容变得令人毛骨悚然,看过的观众却都发疯或者被吓死。

二、一个超自然的、神秘的、邪恶的未知物,被称为“黄衣之王”。

三、一个被称为“黄色印记”的神秘符号。

第一和第四篇故事是以想象中的19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第二和第三篇故事发生的背景则是在巴黎,这些故事的主题都涉及一个神秘的“黄色印记”,故事里的角色都在试图寻找它。而在后面的六篇故事里,这个怪异而恐怖的“角色”开始被作者逐渐淡化,直到最后,风格转向了钱伯斯最常见的浪漫主义小说风格。这几篇故事都是通过一些生活在巴黎的艺术生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前面的故事串连起来。

钱伯斯从比尔斯的《一个卡尔克萨城的居民》和《牧羊人海塔》两部短篇小说里借来了名词,构成了《黄衣之王》的三个主要名词:卡尔克萨、哈利湖和哈斯塔。在《面具》一篇中,“陌生人”被要求摘下面具的情节,被认为是钱伯斯致敬爱伦·坡的《红死病的假面具》,而考虑到爱伦·坡这部作品的影响力,这样的想法不无道理。

随着《黄衣之王》这部作品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作者都向其致敬和借鉴,于是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H.P.洛夫克拉夫特在1927年第一次读到了《黄衣之王》后,便在自己1931年的作品《暗夜低语者》中引用了“哈利湖”、“哈斯塔”和“黄色印记”。洛夫克拉夫特沿用了钱伯斯的创作方式,仅仅只是含糊地提及这些超自然的地点、实体和事件。除此之外,洛夫克拉夫特也把“黄衣之王”的三重含义完全融入进了自己的“神话”体系中。在洛夫克拉夫特笔下,《黄衣之王》的戏剧剧本成为了足以和《死灵之书》并驾齐驱的神秘著作。(他特别在短篇小说《〈死灵之书〉的历史》中把这两部作品联系了起来,当然这属于后续的补充创作,因为洛夫克拉夫特在读到《黄衣之王》前五年就已经创造了《死灵之书》的概念。)

洛夫克拉夫特完全把钱伯斯的“黄衣之王”纳入到了自己的作品所构建的世界中,除了上面提到的《暗夜低语者》外,他的十四行诗《犹格斯的真菌》以及小说《梦寻秘境卡达斯》中也都引用了这一形象。

“哈斯塔”这一超自然形象,在洛夫克拉夫特笔下依然还是含糊不清。洛夫克拉夫特并没有明示“哈斯塔”是什么(他和钱伯斯一样,把这个称呼与人名或星系名混用,仅仅当作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来描绘)。但是随着后来的作者们对“克苏鲁神话”的进一步创作,“哈斯塔”的形象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比如奥古斯特·德雷斯在由他总结整理并颇具争议的“洛夫克拉夫特宇宙”(Lovecraft's universe)一书中,把“哈斯塔”归为了“旧日支配者”,身披黄袍的国王是其具体形象(化身)。德雷斯赋予“哈斯塔”的形象和具体设定成为了模板,并且随着“克苏鲁神话”不断传播,后世的众多衍生创作也便是由此而来。

除了洛夫克拉夫特之外,尚有很多其他作者向这部作品致敬。雷蒙德·钱德勒在1983年创作过的一部侦探小说里,就提及了钱伯斯的《黄衣之王》。同时随着“克苏鲁神话”的不断扩展,与其绑定在一起的“黄衣之王”也不断地被后续创造和引用。斯蒂芬·金在他的小说《瘦到死》(Thinner)中就提到了“黄衣之王”,另外他的“黑暗塔”系列中的“血王”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黄衣之王”。

除了文学领域,“黄衣之王”也跟随“克苏鲁神话”的步伐进入了游戏领域。混沌元素公司发行的《克苏鲁的呼唤》桌面角色扮演游戏中,“黄衣之王”是其扩展规则和设定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混沌元素公司还进一步地细化和创造出了诸多新的设定——比如写了一段“黄衣之王”取下面具后的原创情节。

游戏设计师罗宾·D.劳尔斯(Robin D.Laws)在佩尔格兰公司(Pelgrane Press)出版的角色扮演游戏《克苏鲁迷踪》(Trail of Cthulhu)中,基于钱伯斯的作品续写了一系列故事,被取名为《黄印新编》(New Tales of the Yellow Sign)。随后,在以四篇钱伯斯的故事为基础的背景下,他还编写了《黄衣之王》的角色扮演游戏。

阿兰·摩尔在他2015年至2017年出版的系列漫画《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中大量引用和借鉴了“黄衣之王”的内容。此系列漫画是阿兰·摩尔编写的以“洛夫克拉夫特”和“克苏鲁神话”为主题的多部系列漫画之一。

HBO电视频道2014年出品的原创电视剧《真探》,其第一季的核心就是围绕着“黄衣之王”展开,剧中也大量引用《黄衣之王》中的语汇。

最后

每一个处在历史节点中的人,都可以从两个方向被追溯——向前或者向后。洛夫克拉夫特和“克苏鲁神话”更是如此,向后我们可以看到大批的后来者续写或者受到启发而创作的故事。而向前我们也可以追溯那些更加丰富多彩的源头。实际上,这两个方向都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后来者源源不断,先驱者也多不胜数。由此看来,钱伯斯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洛夫克拉夫特的先驱者了。

丑客

(1) 翻译Setarium,译文引自《死灵之书》,H.P.洛夫克拉夫特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出版。

献给我的兄弟

? M. Grant Kellermeyer

湖水岸边,云浪奔涌崩裂,两颗太阳沉入湖水后面,阴影渐渐延长……这便是卡尔克萨。

奇异之夜,升起黑色繁星,诡怪月轮纷纷绕空而行,但更诡异的是……失落的卡尔克萨。

毕宿星团的歌声唱起,君王的碎布飘摆,必将悄然消逝在……幽暗的卡尔克萨。

吾声已死,吾魂之歌便如未曾洒落的泪滴,不得歌唱,只会干枯,死于……失落的卡尔克萨。

——《黄衣之王》中的“卡西露达之歌” 第一幕,第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