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回解大才子
说到《永乐大典》,不能不提才子解缙,本回将重点介绍,他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曾为官、父亦是
当地著名的文人。
他少年成名,被誉为神童,民间多传其思维敏捷的故事,这里仅举一个例子:某富翁为夫人祝寿而大摆宴席,并再三邀请名气很大的解缙赴宴,解缙感到盛情难却,便前往祝贺。
酒酣耳热之际,富翁请解缙题诗助兴。解缙乘着酒兴,当即应之道:“这个婆娘不是人。”
听到这句不恭之语,举座皆惊,富翁及其子更是怒气冲冲。
解缙不以为然,从容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
原来如此,众始莞然。及其转句,又听解缙念道:“儿子个个都是贼,”
众复愕然。只见解缙收句云:“偷得蟠桃献母亲。”
富翁之子顿时转怒为喜,众宾客无不交口称赞。
但作者却只想夸奖那富翁的修养高尚,试想换做一个性子急的粗人会是怎样一个结局?恐怕这第一句就得招致一顿老拳!而解缙恃才傲物的本性可见一斑,诚为后来者戒亦!
洪武三十一年,解缙考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帝起初十分欣赏他的文采,但后来见他轻狂浮躁,竟敢上书为太祖亲自定下大罪的韩国公李善长申辩,便赶他回乡下“历练”。
丢了一句:“十年后再回京”(几乎所有的史家都暗自为解缙捏了一把汗,以嗜杀闻名华夏的朱元璋竟然没杀他,不能不说是一个异数!)
不想他没能等到洪武帝重新招用,人家就驾崩了,而建文帝更不把他放在眼里,这让他有报国无门之感。
好在朱棣“靖难”功成,爱投机的他一改自己的誓言(后文详述),拥护新帝,得到永乐帝的嘉许,让他入值文渊阁。当然,他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当然还是凭借自己的才学。
有一次解缙与永乐皇帝在花园游玩,皇帝突然命解缙以鸡冠花作诗,解缙略一思索,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
一语刚落,只见皇帝从身后取出所执白鸡冠花,说:“不是胭脂红,是白的。”
解缙随机应变,当即又吟:“今日为何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
解缙应对如流,用语不凡,联想奇妙,皇帝听了甚为高兴。
不久,永乐皇帝有一天在文渊阁突然对解缙说:“你知道昨夜宫中有喜事吗?你就此吟首诗吧!”
解缙就“有喜”二字,想到可能是皇后生产,便吟:“君王昨夜降金龙,”把皇子喻为“金龙”,本是吉语。
岂料永乐皇帝却说:“生的是个女孩。”
解缙眼珠一转,马上续道:“化作嫦娥下九重。”通过一个“化”字,将生男改为生女,可谓巧妙自然,天衣无缝。
永乐皇帝本是借此题为难解缙,于是故意叹口气说:“可惜刚出生便告夭折了。”
解缙早有准备,脱口应道:“料是人间留不住,”
永乐皇帝又说:“已将尸体扔到池塘里去了。”
解缙转口又吟:“翻身跳入水晶宫。”
这场君臣对话,充分表现了解缙出口成章,应付自如,正因为如此,才使避讳之语得以巧妙妥帖的解释。也由此奠定了他在永乐帝心中的位置,所以叫他担任大典的总编纂。
如今皇帝竟然让一个丑陋的和尚担任总编纂,骑在他头上支使,说什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让这个非官非民非僧非道的“四不像和尚”出尽洋相不可!但在帝前他哪敢表现出来呀?只能走
着瞧了。
道衍和尚是赞成皇帝俢典的,永乐帝继位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大明朝就出现了盛世的迹象,周边的许多国家纷纷遣使朝奉,百姓已安居乐业。可谓已是政通人和,还有大臣撺掇着皇帝“泰
山封禅”呢。
所以他想要皇帝多接触些书籍,以史为鉴,不断的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来治理好这个国家。
圣旨既下,他只好往来文渊阁。但他从不以上位者自居,也不参加他们的议论,只有到他们实在遇到难题时,才解答一二,却往往是一语中的,让文渊阁里的七个大学士以及名臣夏元吉、杨
荣等赞叹不已。
这下更让解缙不舒服了,他自以为自己才识在整个大明最高,这些人无可比拟,岂容一个和尚出尽风头?
这天上午,他终于忍不住问道衍和尚:“听说您前不久回乡赈济灾民,而胞姊不愿相见,说你身为出家人却害了那么多人的性命。还有你的好友王宾,闭门高喊:‘和尚错了。’是真的吗?
”
此言一出,众人莫不失色,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解缙只顾泄愤而口无遮拦,恐怕没有想到这不仅羞辱了和尚,亦有影射他助永乐帝起兵的意思,有大逆不道的嫌疑!
解缙的儿女亲家大学士胡广忙向道衍和尚道:“这些他忙得头昏脑涨,这话。。。”
道衍和尚一笑,摆手不让他说下去,径自对解缙道:“芸芸众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庄子不也时常讥嘲你们儒家的圣人孔孟的行为吗?境遇不同,认识也就不同。老僧没有成佛,当然不会
受全天下的尊重。”
言此稍顿,复道:“即便这些市井流言都被他们说成真的,老僧也不会去为自己辩解什么。而无论别人怎么看我,他们还是他们,和尚我还是个和尚。”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史载:道衍和尚的确回苏州赈过灾,而且把皇帝赐给他的一切金银财宝全部捐献给了当地的灾民或穷苦大众。至于解缙所说乃是有心人编造的笑料,只能在野史上
流传。
解缙的小脸一会红一会紫,本想取笑人家,不料却被和尚教训了一顿!经此一事后,以前有些漫不经心的的解大学士变得十分投入的编书,话也比平常少得多了。
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骄傲自大的解缙为人行事仍我行我素,终于有人已经开始对他的轻狂和书生之见不耐烦了,而这个人就是当今皇帝。
起因是永乐帝在文渊阁里与大臣们闲谈,上到三皇五帝,下到百姓疾苦,让大家都畅所欲言。
聊了一会。他问众人道:“爱卿们说说看,后人为什么敬重秦皇汉武呢?”
深受皇上宠爱的都御史陈瑛不假思索的道:“回皇上,臣以为这两个君主都重视法度,所以才使国家坚如磐石。。。”
言未了,就被解缙打断,他不屑地看了一眼这个追杀建文旧臣十分不遗余力的家伙,先是讥嘲道:“真是三句不离老本行。”
后侃侃而谈道:“我只听说秦始皇是个暴君,焚书坑儒,杀人如麻,所以他的江山不过几十年而已。至于汉武帝吗,他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经年累月的对外作战,使国库为之一空,而全国
的轻壮劳力减少了一半之多。”
永乐帝暗自皱眉,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度的国家,岂是儒生就能一口否定的?
而汉武帝一雪华夏长期被异族欺负的耻辱,从此开启了屹立在世界的中央王朝的序幕,岂止简单的一句壮我国威?
“犯我天朝者虽远必诛。”也正是所有有作为的帝王的座右铭,而儒口口声声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却大都只顾眼前利益,建文帝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啊!
虽然皇帝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自视甚高的大才子了。
大明的国势红红火火如日中天,永乐元年十一月设建州卫,统治范围大致上由东北至图们江流域、东南至鸭绿江、西至开原及辽东边墙一带,加强对东北的控制,数年后又增加至三卫。
永乐二年二月,置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卫,数年后又在当地少数民族的请求下建立奴儿干都司。
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今特林),下距黑龙江口约四百里。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
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
明永乐十一年(一四一三)与明宣德八年(一四三三)曾二次在特林修建了供奉观音菩萨的永宁寺,并立有二碑。记载于十九世纪许多中外文献的特林永宁寺的两块石碑,一块刻有《敕修永
宁寺记》,分别由汉语及蒙古文与女真文写成;
另一块有汉语碑文《重建永宁寺记》,记录了明朝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满清时,二碑被俄国劫去,今藏于海参崴博物馆。
在大西南,永乐帝改土归流,把安南和贵州划归到大明的版图之内。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古称罗施鬼国、夜郎等,向不属于中国,明太祖时也只是把他当做藩属国,而任他们自制。永乐帝如今
改土归流,把它自此列入到大明版图之中,算得上一大政绩。(后文自有详述)
而在乌斯藏(西藏)的招抚也十分顺利,各派的众多大喇嘛(包括格鲁派的宗喀巴的两大弟子达赖和班禅)都纷纷请求大明皇帝的封赏,心甘情愿的归属天朝。至于新疆部分则设有哈密卫等
卫所,明确了大明的统治地位,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包括解缙在内的不少文臣认为这些大都是偏远蛮荒之地,对朝廷是个负担。他们哪里想到一心要超过秦皇汉武的永乐帝的远大志向,不仅规划了大东北,而且奠定了整个大中华的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