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场暴雨足足下了一个多世纪。大雨之中,最高科学院往大地上投放了Tr-5族人造藻类、Tr-6族人造苔类、Tr-7族人造蕨类之类的人造生物。等到“亚细亚”星舰第一次迎来雨过天晴时,世界仍然是一片黑暗,小华抬头只看见满天星斗和暗月般的“莉莉丝号”母舰,低头则是伸手不见五指的世界,耳边传来的是过往高速巨型飞船的引力扰动带来的潮汐声,那些人造植物的孢子在黑暗中静静地等待着萌芽的机会。

地球古代的神话故事说,神说要有光,于是世界就有了光;在流放者兄弟会,最高科学院的科学家们说要有光,于是庞大的建筑团队就动了起来,为星舰建造生物圈所需的光源。

在星舰建造之初,人们曾经讨论过星舰要怎样的光源,很多人说要寻找一颗太阳般的恒星,把星舰开过去接受阳光的照射。当兄弟会的首领把人们的请愿书送到最高科学院时,这个方案被否决了,最高科学院的“众神”说:如果把宇宙比作海洋,一颗恒星就是一粒适合管虫黏附着生存的小小砾石,温和且安全,但适应了附着性的生活,一旦大浪掀来,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我们已经选择了流浪生活,为什么不离开舒适的海底砾石堆,进化为更高等、更加自由自在地游弋的生物呢?

民意向来不是最高科学院的首要考虑因素,科学院的学者们只对人类的生存和宇宙法则的铁律负责,不管你支持与否,这个两千年来人们为求生存,勒紧裤腰带扶持起来的科研机构都是在进行冰冷的思考之后才会迈出自己特立独行的步伐。

“亚细亚”星舰地壳下残存的热量是最好的能源,它终究不是天然诞生的星球,在表面急速冷却之后,地壳下仍然是极高的温度。科学院派出的工程师们利用遍布整个星舰的火山口、裂缝,建造起大量的地热电站,获取了大量的电力,再在星舰表面建造起无数的光源发射器,像探照灯一样向大气层顶端发射光束,大气层顶端的卫星轨道上建造的薄如蝉翼的反射器会把光束漫反射回大气层,为大地提供光和热。

科学家说,这是第一代的人造太阳。在这贫穷的流放者兄弟会,只能因陋就简地使用这种简单落后的技术为生物圈提供光源,等到未来条件成熟了,再在卫星轨道上建造更先进的小型核聚变人造太阳。

这就是祖先们在星舰表面上见到的第一缕阳光吧?小华抬头看着天上那逐渐亮起的人造太阳,那光芒既冰冷,又黯淡,跟自己熟悉的人造太阳散发出的温暖阳光完全不同,但足以让太空中流浪了两千多年的祖先们欢呼雀跃,好像重回地球时代那阳光下的生活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小华加快视频的播放进度,只看见浑浊的大海慢慢变得蔚蓝清澈,各种人造苔藓和蕨类在蓝天白云下的凉风中抽芽,在前面的人造细菌死后形成的腐殖质中繁衍,迅速蔓延到它们所能到达的每一处角落。荒凉的大地第一次呈现出绿色,只是少了昆虫和动物的喧嚣,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

在确定有足够的植物作为食物来支撑生物圈之后,Tr-8族、Tr-9族之类的人造昆虫、人造小型动物也开始出现在星舰表面,然后是Tr-10族的食肉动物和另外两种Tr型人造生物,再然后投放的是第一种高大的乔木Tr-13。

在“莉莉丝号”的实验室里,小华见到了Tr-13的种子,那是灰尘大小的小树种,浩浩****地撒向“亚细亚”星舰的天空,随风飘散,四处蔓延。这时的星舰温度并不稳定,有时电力供应不上来,光照不足,温度就会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有时一阵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散发出的高热又使温度蹿到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绝大多数的树种会落在海洋、河流、冰冷的苔原和光秃秃的岩石中,然后慢慢死去,只有极少数落在肥沃的土壤上,抽根发芽,慢慢变成参天大树。

监测生物圈是否正常运行是科学家们重要的工作之一,树种撒播下去之后,他们开着飞船满世界寻找发芽的小树苗,给它们打上编号,观察它们的成长。一棵刚刚抽芽的小树苗被发现了,细嫩的小芽比一片草叶还细小,好像随时会被风折断,科学家们迫不及待地给它一个“096号”的编号,就近建了一个简陋的生物圈监控点,一边监控“亚细亚”的生物圈,一边照顾这株嫩苗的成长。当时不管是谁都没有想到,这株小苗就是后来的树祖,而这一年,被后世称为联盟纪元前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