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系列展馆的名字是“日照时长”。狭义上来说,这个词组是指恒星系以内,文明最初始发的那颗星球,在单次自转过程中,星球表面单点接收恒星直接辐射的时间长度,而且在个体生物的感受里,日照时长无论从定义上还是主观理解上,都接近固定值。

当然啦,大家知道有的文明诞生于没有恒星或没有正辐射的地方,也有的文明在没有单向时间概念的区域出现。这里说到的日照时长,广义上指长期稳定的生存环境。

文明是发展的,在稳定环境中尤其如此。这个展馆里陈列的,正是处于相对稳定外界环境和长期慢速发展中的文明。为了阻止博物馆内的文明在自然进程里,突然找到跑出笼子的科技,有时候要给他们设置一些小小的阻碍来拖延发展,用抹平变化的方式让总体稳定持续得更久。具体来说,博物馆可能在较小的幅度里改变这些文明生存环境中的某一两个小参数,他们就会花上很长的主观时间来探寻和适应这种变化,但又道不出明确的改变,而我们就可以从中观察细节。

不用担心这会令展品失实,“日照时长”展厅里会做出的参数调整是极小的。毕竟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文明的切片状态,而不是非得要这些复制品走上如纪录片一般与原生物一模一样的发展途径。鲜活的个体行为已经是最好的观察样本。

以门口这个展品为例,它是较常见的形式:恒星系里某颗能量最适宜的行星上演化出星系内唯一文明。潜镜头里应该能看见这些烷基生物正在全球的岛屿上修建固体防御工事,这对气体生物来说是很困难的,但他们既不明白为什么海水在过去几百年里变得越来越剧烈了,也不能眼看着海洋淹没家园,只能先应付眼前的危机。

通常一个星区在经历了初始沸腾之后,会逐渐趋于稳定与熵增速度减缓,行星会在公转与自转的力平衡中维持被恒星辐射包裹的能量状态,于是这种稳定就成为了生命不可避免又毫不明显的前提,期间出现的生物和文明系统都适应着这种前提运行。此时博物馆在复制文明的自转速度上加减一个千万分之一尺度的加速度,并且放任这个凭空出现的自转加速度在星系运动中被引力拉平。文明所处的环境辐射将在极缓慢的速度下,逐渐变得过长或过短,又或者过不均,这就造出了一个不至于令文明覆灭的生存环境波动。

如此改变了“日照时长”的复制文明恒星系,大体上还是和原来文明所处环境差不多,环境变化无论如何会被文明内的个体归因解析到合理范围,可能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看似是自然灾害的动静,但不致影响这些复制品按照原本的方式生存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是大家观察学习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