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 咒

叶梓飞诧异地抬起头,颇有点意外地看见了杨颖。

杨颖似乎也没想到叶梓飞会在载荷舱里,不过更令她吃惊的是叶梓飞眼含泪水的狼狈表情。

“叶博士,你怎么了?”

“哦,没事。”

杨颖快速下到太空椅边,见叶梓飞的一只手摁住自己的胸口,忙走上前一步,半蹲着身子,握住叶梓飞的手说:“叶博士,你的身体怎么了?”

“没事,我很好。”叶梓飞勉强露出微笑来,眼角的泪痕却还在,这让叶梓飞感到一丝尴尬。

杨颖靠近他,将手压在他手上,柔声道:“叶博士,你看起来像是病了。”

“唔……叶梓飞感到来自杨颖手心的娇柔暖意,不禁有点局促起来,想要起身却也并不是很方便,只好强作镇定道:“一点小毛病,没有什么。”

“这个位置,”杨颖的一只手指了指自己胸口道:“是肝区,你明天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吧。”

叶梓飞顺着杨颖手指的方向看去,见她穿着紧身衣服,胸口一起一伏,显得玲珑有致。他抬起头来认真看着杨颖,这时他方才注意到,杨颖秀丽的脸庞里竟隐隐透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她的眉宇间有一种妩媚而明朗的气质,眼神生动又令人难以捉摸,略显啡色的皮肤洋溢着健康青春的气息,举止时而成熟时而天真,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丽。

对叶梓飞来说,杨颖的存在一直是让他捉摸不透的。或许是他过于迟钝,最近叶梓飞才了解到,磁球项目的资金除了少部分来自于SDA和国家航天局,大部分是由大投资家杨树林资助的。叶梓飞对杨树林没什么印象——他本来对外界的了解也并不多。不过现在叶梓飞已经弄清楚了,杨颖是杨树林的女儿,名义上负责空间飞行器设计研究所的外联工作,但实际上却是磁球项目的实际推动者之一。起主要作用的当然是江大伟,但杨树林,或者说杨颖的参与却对整个项目的运作来说至关重要。

想到这里,叶梓飞答道:“谢谢!我想我的身体应该是没什么事的。”

“明天你一定得去。”杨颖握住叶梓飞的手说:“我陪你去。如果你不去,我就让医生过来。”

叶梓飞有点诧异地望着杨颖。

杨颖笑道:“如果你身体出了问题,项目也没法进行下去了。”

“哦,”叶梓飞想了一下接着说道:“一时半会儿死不了,还不如先把项目做完再去医院。如果这时候去,少说也得十天半个月,病不一定能治好,项目也会给耽误了。”

“这边还有张锐他们,你大可放心啊。”

叶梓飞不置可否,就只好转移话题说道:“你当时怎么想到资助这个项目?”

“这是我爸资助的,我可只是参谋而已。”杨颖顽皮地笑了一下,神态里透出一股狡黠的娇憨来,与平时的落落大方迥然相异。

叶梓飞看见她这样的神情未免有点迷糊起来,难得地开玩笑说:“看来你这个参谋没当好啊,现在是不是很失望?”说着环顾了一下周围呆板乏味的舱室。

“才不是呢,我很早就听说反引力飞行器了。那时我还在上高中,你可是我们大家的偶像。听说你当时拿了篇论文给一位物理教授看,把教授吓了一跳。不但他没怎么看懂,连后来的研讨会也吵得不可开交。嘻嘻。”

叶梓飞暗想,那是11年前的事了,想不到那次事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不过传言似乎有点过于夸张了。

杨颖有些兴奋地接着说:“我上大二时听说你已经设计出磁球了,当时同学们都说磁球比蜂巢号更强大,蜂巢号再大也飞不出太阳系,磁球却是能做到的。”

叶梓飞听到这里轻轻地摇摇头,到现在他都不承认自己在理论上取得了成功,他一直认为那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解决好理论问题。他执着于此,即使孤独的岁月夺去他的所有——名誉、地位、健康,还有爱情,在他心里那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他的心中永远只有那个遥远的童年梦想。

时至今日,他仍清醒地知道反引力子理论问题依旧存在。但就像江大伟说的那样,在人类的末日里,他已经别无选择,唯有全力以赴,用工程实践去击败理论魔咒。工程总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得以改进,历史上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叶梓飞有时也会这样宽慰自己。

“叶博士,刚才你可把我吓坏了。”杨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巾,举到叶梓飞的眼前,似乎要替叶梓飞擦去泪痕。叶梓飞捉住她的手,纸巾里传来一股幽兰的异香,令叶梓飞感到一阵莫名的躁动。他静静地看着杨颖,似乎看到了另一个人的影子。他把杨颖的手拉过来,她不由自主地靠近他。他们俩的呼吸交融在一起,逐渐变得浊重潮湿起来。杨颖柔软的身体靠在了叶梓飞身上,她胴体的阵阵温热令他无法把持,他情不自禁地吻了下去……

叶梓飞对于他和杨颖之间突然发生的关系既没有任何预见,也不知未来的走向。当他偶尔留意杨颖时,见她似乎忘记了那晚的一切,因而他的回忆也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在此后的几天里,叶梓飞依然埋首于计算,直到杨颖请来了专科医生。叶梓飞还是不愿做任何检查,但在张锐、杨颖等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答应接受检查,但不过他说前提条件是任何治疗都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进行。无奈医疗组将一辆医疗车停在实验间大门外,在叶梓飞工作间隙把他领到车上,利用全体扫描诊断机做了扫描,结果令人很震惊:肝癌晚期!

在现代医疗技术下,这虽说不是绝症,但要根治也非易事。虽然纳米机器人治疗器可以将原来的肝切除,换上人造肝脏,但对于不断转移的癌细胞,却只能逐一杀死,这就意味着治疗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叶梓飞根本不愿将时间花在治疗上,他直接了当地问:“不治疗能活多久?”

“叶博士,只要你换上人造肝脏,然后每星期做一次杀癌治疗,跟正常人就会是一样的。”

谁知叶梓飞听完,指了指窗外的天空,说道:“我们都会活很久吗?”

医生们听后个个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

张锐道:“叶博士,你就治吧。如果你接受治疗,至少还能工作八个月;而如果你不治的话,也就……三个月时间了。”

医生们都点头称是。

“三个月?”叶梓飞有点困惑地问道。

“不做治疗,你最多只能活三个月。”一位医生肯定地回答。

叶梓飞苦笑了一下。

杨颖颇有意味地说道:“你得想想下一代的事。”

叶梓飞听后忽然心头一颤,看了看杨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治吧。”

然而手术开始后叶梓飞就有点后悔,光换肝一项就需要一个月时间,此后每个星期还要安排一天的灭癌治疗。想到尚未解决的磁球魔咒,他就忍不住要赶回实验场去。因为他比谁都清楚没有他,项目进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如果引力子数学模型是理论方面的缺陷,那么载荷量就是工程方面难以逾越的沟壑。

目前,磁球飞行器能稳定飞行的载荷只有不到设计载荷的1/10,这是个令人难堪的数字。在工程领域,设计值都是在理论计算和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反复推导实验出来的。磁球没有以往经验可参照,只是建立在刚发展起来的引力动力学的基础上,现行设计值来自于理论计算,这显然是不太可靠的。难道它的载荷量上限就是100公斤?叶梓飞躺在病**辗转反侧,新换的肝脏仍时时疼痛。

一天,叶梓飞正躺在病**查阅磁球动力构反引力子环流模型,张锐匆匆来到了病房里。

“叶博士,出事了。”张锐看起来有点急火攻心。

“怎么了?”叶梓飞放下电子纸问道。

“我们做了150公斤的加载飞行试验,结果……张锐欲言又止。

叶梓飞身体前倾,眼睛瞪着张锐。

张锐横下心来说道:“我们做150公斤试验时,刚开始一切都很正常,升压正常,磁球也比较稳定,我们给了1千克力的推力,磁球大概以一米/秒的速度前进。后来我们稍微加快了速度……。”

“加到了多少?”

张锐犹豫地看了眼叶梓飞,支吾道:“最高大概20米每秒。”见叶梓飞默不作声,他就接着说:“磁球大概飞出2公里多时,意外就发生了。磁球……突然消失了。”

“消失?”

“是的。”

“你看到了什么?”

“一团绿光,然后什么都没有了。”

“当时隧道里的气温有多少?”

“40℃左右。”

叶梓飞将头靠在靠枕上,闭上了双眼。这与六年前的一幕颇为相似。

张锐紧张不安地走到叶梓飞身边,低声说道:“叶博士,很对不起……。”

叶梓飞眯着眼看了看张锐,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再说了,又把眼睛闭上,过了半晌才又睁开眼睛说道:“这不是你们的问题,你把这次试验的所有数据都给我看看吧。”

在后来的分析中,叶梓飞反复对比了两次事故,它们似乎并没有什么共同点:速度不同、载重量不同,事实上这次实验的速度与载重量都要低于上次,而且爆炸是发生在磁球加速过程中的。尽管在事故发生地点都有烧灼的痕迹,但检测烧灼处刮削的微粒碳化程度时,发现两次爆炸的温度也不相同。如果说有什么相同之处,那就是现场都没有磁球残烬,而且爆炸发生时磁球都处于惯性状态改变之际。

又一个磁球打了水漂。好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叶梓飞知道在张家口的一个秘密工厂里,还有10台磁球样机即将完工。他原本反对批量生产,磁球还只处在研制阶段,存在较大改动的可能性。不过江大伟还决定这么干,认为10台磁球同时试验,将会加快研发速度。

叶梓飞在医院里待不住了,尽管医生极力阻止,他仍然毫不犹豫拔掉身上的输液管,回到了实验场。有三个刚完工的磁球陆续运到了现场。叶梓飞将磁球进行了编号,拟出一个对比实验方案,并对每个磁球都设定了相应的实验条件。叶梓飞希望通过这次对比实验,找出磁球发生爆炸的各项参数临界值。

“磁球一号,加载100公斤。”叶梓飞坐在控制台旁下达着口令,旁边站着杨颖、张锐等人,还有一位医生。

“加载完毕。”

“加压1 000千伏。”

“加压完毕。”

“建立超导态。”

“超导态建立完毕。”

“启动动力构。”

“动力构已启动。磁球准备就绪,推力指令等待。”话音一落,磁球一号即刻旋转了起来,并缓缓地上升到空中。

叶梓飞看着漂浮着的磁球说道:“施加水平推力10千克力。”

“水平推力已施加。”

在推力的作用下磁球一号向隧道里飞去,速度也慢慢提升到约8米/秒,这相当于一个普通成年男子百米冲刺的速度。

“距离报告:1公里。”

“距离报告:2公里。”

“距离报告:3公里。”

“施加反推力10千克力。”

“反推力已施加。”

“距离报告:4公里。”

“距离报告:4.5公里。”

“距离报告:5公里。磁球已停止前进,开始返回。”

“距离报告:4.5公里。”

“距离报告:4公里。”

“距离报告:3公里。”

“距离报告:2公里。”

“施加水平推力10千克力。”

“水平推力已施加。”

“距离报告1.5公里。”

“距离报告1公里。”

“距离报告0.5公里。”

这时大家都已看到隧道深处漂浮着的磁球了。当它慢慢靠近洞口的时候,叶梓飞连忙命令启动静悬器。静悬器的作用相当于一艘船上的船锚,能够让磁球自动慢慢悬停在空间的某个点上。

叶梓飞接着进行了25千克力推力的磁球飞行测试,就在速度峰值达到了18米/秒时,事故再次发生了。磁球一号在瞬间变成了一个绿色的光团,光团迅速萎缩,磁球像空气一样消失了。

磁球一号实验结果:临界载重100公斤;临界速度18米/秒;临界加速度:0.6米/平方秒……与前两次相似,磁球载重在100公斤以上时,改变运动状态时爆炸就发生了。

在回放视频时,叶梓飞发现,在磁球爆炸的瞬间,首先从动力构表面的吸能节点发生熔融,在接下来的一刹那间肯定整个球身被吞噬在熔融发出的绿光里。熔融虽然非常迅速,但仍是沿着节点间的弧线推进的。他认为在磁球运动状态改变时,晶格吸能系统里肯定发生了某种变化,才导致了爆炸的发生。

三天后,叶梓飞根据三次事故的参数记录,绘制出了一条载荷、速度与加速度的相关性曲线。这是一条看起来颇为奇怪的折线,说明参数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尤其在速度上更是毫无规律可言。叶梓飞决定再做一次实验,尽管他知道实验失败的可能性仍然是很大的。

“磁球二号,加载10公斤。”叶梓飞看起来就像个赌徒一样,两眼盯着山洞命令道。

磁球二号启动了,在50千克力以下水平推力的测试中,磁球飞行得比较平稳。但当水平推力提高到50千克力时,爆炸事故毫无征兆地突然再一次发生。

磁球二号实验结果:临界载重10公斤;临界速度35米/秒;临界加速度:1米/平方秒……与前三次不同的是,此次磁球载荷只有10公斤,但速度却提高到了35米/秒。在速度与载重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平衡,只要载荷增加,速度的临界值就会大大降低;在载荷减少的情况下,速度的临界值才可能提高。这是条非常模糊的结论,在载荷和速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数学关系。如果要找出这种事故随机性的分布区间和整体趋势,可能需要几千次实验才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来。

但磁球成本高昂,试错代价太大了。张锐制止了磁球三号的飞行实验。“我们最好先向江大伟汇报一下,请示下一步工作怎么该开展。”他对看起来有点失去理智的叶梓飞冷静地阻止道。

地球安全理事会对事故很快做出了反应,实验再次被中断了。十来天里接连发生三次爆炸,激起了SDA对江大伟的不满。一些人原本对他就颇有微词,现在这种攻击就更明显了。少数人提出中断磁球项目,有几个人甚至对第五方案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江大伟不为所动。他思忖那些人现在还无法扼杀第五方案。但面对这股汹汹舆论,江大伟仍需表明态度,还得赶紧想出个法子来确保项目不受影响。

江大伟此前已来过实验场十来次。随着第五方案的不断扩充,他的精力已经被分散到多达十来个项目上,因此也越来越少参与磁球项目了。不断扩大的第五方案已经发展出了独特的组织形式:江大伟的团队已经考察了一百多个潜在项目,现在他手头上的十来个项目正是他从这些潜在项目中挑选出来的。

江大伟的官方背景和学术声望为这些项目的资金筹集铺平了道路。在世界末日的恐慌气氛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巨量社会财富纷纷涌向了那些拯救人类项目。那些平时坐惯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被寄予厚望,过江之鲫般的资助人围着他们转圈,恨不得拿钱塞进他们脑袋里,哪怕能挤榨出一丁点儿成果——虽然许多人明白,金钱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已经大打折扣了。

江大伟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来自竞争对手的攻击或资金压力,而是对潜在项目的遴选。他的团队要面对成千上万个新奇古怪的项目,有些虽具有远见,但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有些缺乏人类科学理论支撑,无从着手开展;有些虽然比较成熟,但却无法实现拯救计划。总之,要找出真正具有价值又有可能实现短期突破的潜在技术,无异于大海捞针。而跟进项目进度和进行阶段性评估,更是耗费心血之事。

磁球实验场接连发生了三次事故后,江大伟并没有向叶梓飞施加任何压力。磁球是江大伟第一个想到的项目,一方面他对它比较熟悉;另一方面,直觉告诉他,叶梓飞或许就是那个能创造历史的人。他只在事故分析会上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继续稳步开展磁球飞行试验;二是由叶梓飞负责找出事故原因,同时开发特大型磁球,提高设计载荷;三是张锐组织团队开展新型磁球原型机的设计、制造工作。

对于新磁球研制计划,叶梓飞仍持有保留意见。但他在内心不得不承认,在目前的形势下确实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