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反射

刚刚修整好的隧道已经有9公里长。

如果用探地雷达扫描凤凰岭逶迤的山岭,就会发现这条隧道的透视图。它笔直地斜向西北,拱洞直径足足有6米,看起来就像穿过山体的一条巨龙。在它的东南端,是坐落在山脚下的实验场——一座高大的白色建筑和东北侧首尾相接的连片建筑群,从山上俯瞰下去,有点像居庸关长城脚下的连营。不过,这里驻扎的却是磁球项目组成员。

实验间经过修整和扩建后,已经蔚为壮观。依靠山体的墙壁高了不少,但最显眼的仍是轨道门,它看上去像极了古代的城门,利用轨道左右开合。门体显然经过了粉刷,已经没有了斑驳的锈迹。轨道抹上了润滑油,轮毂则被新加的盖板包裹了起来。

空阔的实验间里耸立着两个磁球飞行器,一旧一新。旧的那个还是老样子,不过表面已经被粉饰一新了,球面上那些黑色节点都被光滑的银膜覆盖了。新的磁球比旧的要稍大一些,原来伸出球面的天线状伞形线圈被另一层球面所包裹。这是按江大伟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的,伞形线圈产生的磁力护盾可以挡住高温电离的空气和其他离子,但突出的天线会形成紊流,产生噪声。

实验间里东倒西歪坐着几十个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有些人偶尔会瞟一眼实验室那边,但又无精打采地收回视线,不少人因为疲劳而眼神迷朦,但仍强打起精神抵挡不断袭来的睡意。

张锐坐在轨道门边的操作台旁,台上有几个显示屏和各种各样的控制面板。在他身旁是一长溜仪表控制柜,里边的各种指示灯在不断闪烁着。他不时向实验室方向张望一下,脸上露出焦躁的神色。坐在他旁边的女孩是杨颖,此时她穿着工装,头发在脑后扎成马尾,显得很有活力。她的眼睛盯着桌上的一块显示屏,神情专注,双眼不时灵动地扑闪一下。

实验室的门仍紧紧闭着,似乎永远也不会打开一样,空气寂静得令人窒息,只有实验间高处的排气扇沉重地不停转着,在地面上打出一点活动的影子来。

“看起来你们好像快要成功了呃!”杨颖抑制不住兴奋说道,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沉闷。

张锐抬起头,勉强露出笑脸对杨颖说:“现在还谈不上成功,因为新的磁球还没有试飞过。你现在看的只是动画演示啊。”说完视线落在了那块显示屏上,里边有一个磁球正漂浮在空气中,缓缓沿着隧道往前飞去。

杨颖回头望着张锐道:“我们试飞成功的把握有多大?”

对张锐来说,这么提问显然不太专业,不过他仍然耐着性子解释道:“理论上来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在动画里,”他伸手指了指屏幕:“磁球演示的每个动作,都是通过数学建模计算后的结果,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就没有问题,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风险。你要是早三天过来,还能看到我们的加压试验。”

“哦?加压试验?”

“就是将磁球加载到超导态旋转,球体自身形成反引力子抗拒自身重量的试验。我们有一段记录视频,你可以看看。”张锐说着打开了另一个视频。杨颖见视频中磁球在飞速地旋转中缓缓升起,变得像个随水波上下浮动的银色圆球,圆球的周围有一圈光晕,像是地球的大气圈或太阳的日冕一样,发出灰雾般的微光。

杨颖惊奇地看着浮在空中的磁球,指着那圈光晕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磁力护盾?”

张锐笑笑说道:“不是,磁力护盾在低速状态是看不见的。只有在磁球高速穿过空间时才能看到,那些被瞬间离子化的空气或者空间中的粒子会击打在磁力护盾上,形成一层膜一样的隔离层,一般呈浅绿色。你现在看到的这层光晕,是磁球的动力构、也就是它的外壳,在高速旋转时产生的。而这个球体,”张锐指着光晕中的实心球体说:“它是载荷舱,是嵌在磁球动力构里的。”

“哇。是太不可思议了。外壳怎么变透明了呢?”

“唔,”张锐沉吟了一下,说道:“原因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动力构在超导态的高速旋转中产生了光栅效应,因此变成半透明状了。你要是坐在载荷舱里,会觉得周围有一团团丝状的棉絮在飘着。”

杨颖眼里充满了期待。她往磁球走去,边走边说:“我看看里边什么样子?”

张锐忙跟了上去。几位工作人员见状忙将一旁的升降梯推了过来,张锐和杨颖都爬了上去。掀盖式的圆形舱门在磁球顶部,舱门缓缓升起后,露出了里边厚达一米的深孔,在大约0.6米处有一个空隙,将壳体分成了里外两层。深孔底部是另一个球面,球面上同样有个圆形舱门,只不过不是掀盖式而是瓣式开启的,此时正呈环状向四周扩大,有点类似于相机快门。

张锐指着孔壁说:“外边的壳体是动力构,包含了常温超导系统和晶格吸能系统,动力构里边是屏蔽层。你现在看到的最里边的那个球体是载荷舱,直径2米。”

杨颖听说好奇地伸头往里边看去,载荷舱底部正对着舱门的是一个普通的皮质坐椅,这时有一个自动扶梯从椅子背后向上升起。“我可以进去看看吗?”杨颖问道,见张锐点点头,杨颖就沿着扶梯爬了下去。进到载荷舱后,杨颖刚坐下,扶梯立马就收了回来,舱门也闭合了,周围转瞬亮起了淡淡的光,但她不知光源在哪里。杨颖定睛看了看四周,未免有点失望,空间倒不是很逼仄,但空****的,除了太空椅和后边一个管道状容器,就再没有其他东西。四壁的颜色是单调的银灰色,除了少数几个嵌在旁边舱壁里的按钮外别无他物,连舷窗都没有,完全是个密闭的球体。

这时顶上传来“嗖”的声音,顷刻间舱门打开了,张锐探头进来问道:“小杨,感觉还好吗?”

杨颖点点头,沿着升降扶梯爬了出来,笑了笑道:“感觉像个闷葫芦。”

张锐也呵呵笑道:“叶博士的设计很有特色。”语气里带了点嘲弄的意味。

杨颖暗想张锐曾参加过蜂巢号的设计,自然会轻看叶梓飞的磁球,对他的嘲讽也不理会,侧头往实验室方向看了看,问道:“叶博士已经待了三天?”

“是啊,”张锐苦恼地叹口气,一只手在略显凌乱的头发里挠了挠,接着道:“做完加压试验后他就一直待在实验室里,连一日三餐都是送到门口——我说嘛,咳,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坐牢呐。”张锐觉得自己说得有点过头了,忙干咳了两声,叹口气道:“唉,也不知他琢磨得咋样了?”

“说不定碰到了什么问题?”

“他确实说过三向翼有点问题……但也没必要把自己关起来,把我们晾在一边啊……咳,有问题可以一块解决嘛。”张锐两手一摊,发了通牢骚。

两人下到地面上,杨颖宽慰道:“等了几天了,也不在乎多等会儿。”正说着,实验室的门却突然打开了。

看到实验室的门开了,大家赶忙站起身来,只见叶梓飞形销骨立地从里面走出来,身形削瘦,头发乱糟糟的,脸上胡子拉碴,颧骨突起,眼脸浮肿,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血丝。

张锐和杨颖迎了上去。张锐边走边说:“叶博士,怎么样了?”

“我想到了。”叶梓飞嗓音沙哑地说了一句,快步向磁球走去,一行人跟在了后面。

叶梓飞走到磁球边,摸着球体腹部伸出的像桨片般的薄翼,似乎在低头思考着什么,良久没有说话。大家围成一个圈静静望着他,不知他在想些什么。

杨颖轻声问道:“叶博士,你想到了什么?”

叶梓飞抬起头来,看了看杨颖,又望望周围的人,问道:“你们想象过光在穿过空间时所走的路径吗?”

“直线?”杨颖反问道。

“是的。但是当光线经过质量大的天体时,会出现引力透镜现象,发生偏转,这时光线是沿着曲线行进的。爱因斯坦认为,这是因为天体使周围的时空产生了扭曲。”

大家点点头,显然众人都很明白这个道理。叶梓飞接着说道:“但是磁球不是建立在广义相对论上面的,我们应从经典力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他站起身,走到旁边的一块黑板边,拿起粉笔在上面画了个圆圈。

“经典力学?”张锐忍不住问道。

“对,我们暂不考虑时空扭曲,只从经典力学的角度分析。”叶梓飞在圆的上方画了一条直线与它相切,接着道:“假设这条直线就是光线走过的路径。当光线经过这个质量较大的天体时,它发生了偏转。”叶梓飞沿着圆圈外边画了一小段圆弧,然后在它下边又画了一条相切的直线。

“好,我画的这两条线就是光线经过天体时的实际路径。我们假设,在这束光线中有一个光子,如果仅从经典力学的角度来看,它经过天体时会受到什么作用力的影响呢?”

“惯性力和引力。”有人回应道。

“嗯,”叶梓飞点点头说道:“当光子经过天体时,它将承受两种力,一种是以光速飞行的惯性力,要让它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引力,将它拉向天体。因此在光子经过天体的瞬间,两种力会同时作用,让光子的运动轨迹产生偏转。”

叶梓飞又拿起粉笔在圆弧处画了一个小点,在小点上画了一个向下的箭头,又画了一个指向圆圈的箭头,然后指着箭头说:“假设这两个箭头代表光子所受的作用力,向下的箭头为惯性力,表示光子的运动趋势,指向圆圈的箭头是来自天体的引力。如果引力足够大,比如说黑洞,光子就会克服惯性,跌落到天体里,否则引力只会影响光子的运动趋势,让它的路径发生偏转。”

叶梓飞指着圆圈外边的那段圆弧,接着说道:“我把这一小段围绕天体的光子运动轨迹称为黏性轨迹,它让光子发生了偏转。”他接着望向表情惊疑的工程师们说:“如果我们假设磁球就是那颗光子,大家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磁球经过天体时会发生转向。”有工程师低声说道。

“假设光子被自旋为1的引力子所作用,这种偏转就是向外的,光线经过天体时,就像照到一面镜子上一样向外反射。”叶梓飞在下方的线条旁画了一条对称的线,说道:“那样的话,反引力磁球就会被天体的引力所排斥,也就是说从一个星球被弹到另一个星球,就像打乒乓球一样。”

众人眼里都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杨颖仿佛被叶梓飞的描述迷住了,胸口因兴奋而不停地起伏着。张锐看了眼杨颖,不知这个富家千金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一直不太明白一个对物理和工程知识几乎一窍不通的女孩子,怎么会对磁球这么着迷?不过他现在暂时没有空琢磨这些,而是忙着问叶梓飞道:“这意味着什么?”

叶梓飞走回磁球旁,盯着薄翼,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三向翼只在低速状态下才能使用,在1/10光速时改变磁球的运动方向,需要的能量太大了……。”

“有多大?”杨颖问道。

“大到像……天体引力的量级。”

所有人都“啊”了一声,叶梓飞的话相当于在说:作为飞行器的磁球基本上失败了。

叶梓飞看了看失望的众人,沉静地说:“并不是说磁球不能用了。只要找准目标星体,磁球就可以进行被动式方向调整,通过天体引力的不断反射进行航向切换和加减速,并最终到达目的地。”

“跟霍曼轨道转移的原理一样吗?”一位戴眼镜的工程师问道。

“虽然它们都利用了天体引力,但方法却不一样。”叶梓飞说道:“霍曼轨道转移只适用低速航天器,需要引力捕获、轨道绕飞和引力加速,这跟磁球的引力利用方式恰好相反。磁球的引力弹射有点像……一种很古老的弹珠游戏,控制好发射弹珠的力度和方向,确定需要进入的球洞,发射后弹珠就会在几块弹射板间不断反弹,并最终落入球洞。”

“也就是说发射磁球前,必须先找到目标星球?”杨颖插话。

“嗯。”

一个高速飞行时无法控制方向的飞行器显然不是磁球项目组想要的结果,但这总好过什么都没有。项目组成员们强打起精神来,开始了新一轮的空载飞行试验。

新的磁球飞行器从实验间轨道上被缓缓移到轨道门边,隧道里的信号灯点亮了,灯光一直延伸到视野之外。各种仪器都通上了电,变压器的循环油泵和冷却风扇启动了,发出了低沉的“咝咝”声。仪表盘上的开关被一一点亮,显示屏上的曲线和参数也在缓慢变化着。

叶梓飞表情凝重地监视着显示屏,杨颖和张锐坐在旁边注视着屏幕。这时叶梓飞感到右肋处又隐隐痛了起来,他忍不住蹙起眉头,用左手掌在那里按压了一会儿。杨颖似乎注意到了叶梓飞的举动,用手搀着他的右胳膊关切地问道:“叶博士,你没事吧?”

叶梓飞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又接着仔细查看起显示屏上的各项参数来。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谨慎,不仅仅因为六年前的那次事故,更多的是因为时间越来越紧迫,留给项目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外边的世界与其说是末世,不如说是乱世,除了已经崩溃的经济,还有行将坍塌的信念。当然,仍有不少人要求联合国公开第五方案。SDA施加给江大伟的压力并不比SDA自身所承受的小。

大概花了半个小时,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屏幕上亮起了绿色信号。

叶梓飞和张锐又对所有设备巡视了一遍,确定工作状态正常后,叶梓飞命令道:“升压。”

一位工作人员打开了变压器的升压开关,高压端接通了电流,磁球底座发出了“咝咝”的电磁声。大约30秒后,那位技术员报告:“高压端:1 000千伏。升压完毕。”

“建立超导态。”

另一位技术人员点亮超导系统启动开关,磁球里传来轻微的**流动的声音,就像启动空调压缩机一般,但声音很快就消失了。“超导系统已启动。”那位工程师报告说。

“启动动力构旋转。”

一位身材瘦小的工程师在身边的控制面板上点击了一下,刹那间磁球外壳开始缓慢旋转起来,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形成了一团包裹着一个球心的薄雾。在叶梓飞身前的显示屏里,磁球的重量正在缓慢下降,10吨,9吨,8吨,6吨,4吨……最后显示磁球重量为0。此时在动力构每个节点的晶格里都聚集了大量的反引力子,它们在连接节点的弧线传导器里快速流动着,产生的反引力已经将磁球的质量完全消减了。

叶梓飞看着重量消失的磁球,这个10吨重的庞然大物现在已轻得像一朵蒲公英,只要你愿意,随便哪个小孩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托起来,然后再扔出去。如果他的掷力正好是水平的,磁球便会沿着与地球相切的直线飞向太空……

“叶博士,是不是要启动推力?”张锐在一旁问道。叶梓飞陡地回过神来,眨了眨眼睛,向一边待命的工程师说道:“启动垂直推力1千克力。”工程师接到指令后按下开关,瞬间磁球底座处喷出一小股气流,磁球随即缓缓升了起来,浮在空中轻轻地晃动着。但磁球的下腹部并没有跟着一起旋转,只见三条薄桨垂在下面。

“启动水平推力3千克力。”

那位工程师又摁下一个按钮,顷刻间便从磁球的后背喷出了一股微小的气流来,硕大的磁球在冲击波的助推下迅速往轨道门飞去,穿过门口,向幽深的隧道里缓缓飘去,像一只在平静的海水里悠游的发光水母。高速旋转的动力构只发出轻微的像蜜蜂一般的“嗡嗡”声,因为磁力护盾的磁场约束,周围空气并没有被怎么扰动。它推进的速度很慢,只有大约一米/秒——准确地说是0.8米/秒,但时刻监视着各项参数的工程师们仍不免提心吊胆的,大家都知道磁球体内蕴藏着一股奇异的巨大力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灰飞烟灭。

磁球在隧道里越飞越远了,工程师们调暗了信号灯,以便目视磁球的飞行状态——它仍然在轻微地上下起伏着,但非常平缓,这说明它在引力和反引力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不过现在它变成了一团暗淡的光斑,距隧道口已经有一公里远了。这时工程师们只能通过监控屏进行观察了,不过这倒没什么区别,沿途的感应器可以捕捉到磁球的位置状态,磁球自身的参数变化则是通过其底部的发射器传送过来的。

有一个短暂的瞬间,叶梓飞眼前又出现了幻觉:隧道深处的那个光团突然迸射出耀眼的光芒来,顷刻间山动地摇,将一切化作了灰烬——六年前的情景仍然萦绕在他的心底,此刻他仍能感觉到自己的恐惧。

“叶博士,是否要返回?已经6公里了。”张锐在旁边轻声提醒道。

叶梓飞点点头,缓缓坐了下来——他的胸口又痛了起来。张锐发出了返回指令,磁球停住了,然后慢慢折返。

当磁球重又回到轨道门里时,现场所有的人都热烈鼓起掌来,欢呼着,像是迎接凯旋而归的英雄。

在对磁球做了各项检查、确定性能参数无异后,叶梓飞宣布启动加载飞行试验。这一次,磁球的载荷舱里增加10公斤载重。这是一个极其保守的数字,因为磁球的设计载重是一吨。不过叶梓飞宁愿再保守些,也不愿再冒任何风险了。

10公斤的载荷试验也顺利完成。此后加载的负重在不断提高,但在达到100公斤时,却出现了意外。载重100公斤的磁球在升起后,出现了幅度不大的跳跃现象,有点像被一个不大的浪头打中了的浮球。虽然这种现象很快就消失了,但叶梓飞仍要求停下来进行检查。工程师们最终发现问题来自于变压器,加压的时候在低压侧出现了短暂的电涌,导致高压侧的电压产生了波动。重新加压后,一切都变得正常了。

这次依然从3千克力水平上的推力开始加速,刚开始时磁球飞行得很平顺,但将水平推力提高到5kgf时,在加速过程中磁球突然出现不规则的颠簸。跟刚才电涌时出现的情况比较类似,但跳跃的次数却明显增多了。在场的所有人都战战兢兢地看着磁球飞回来,直到它安全着陆,所有人才松了一口气。

更高载荷的飞行试验暂时停止了。像发现三向翼的问题一样,叶梓飞认为载荷或速度与反引力能量之间的平衡有些问题。他又开始通宵达旦地进行着计算。

对张锐来说,这是件很令人苦恼的事,叶梓飞太缺乏团队意识了。虽然大家对于磁球项目的坚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相信它能开创历史。但也恰恰因为如此,工程师们才无法忍受被晾在一边的行为,他们希望在紧迫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投入到磁球研发之中。叶梓飞的行事风格过于乖僻,以至于让一大批人觉得自己在项目组里显得非常多余。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张锐都不得不出面安抚。如果不是他的组织和领导,末世之中队伍只怕早就散了。

一天深夜,叶梓飞独自爬进了磁球。他静静坐在载荷舱内,脑子里却在飞快地计算着不同载重和速度变量下磁球的受力问题。他越来越有一种预感,当载荷超过100公斤时,磁球的稳定性就可能存在隐患。但他的计算又毫无破绽地得出一吨额定载荷的结果。

叶梓飞环视着载荷舱,控制三向翼的操纵杆只能在低速飞行中使用,在着陆时发挥作用,但在高速状态时必须锁定;动力构启停按钮只须在接近目标星球前进行关闭操作,保证磁球被引力捕获;休眠箱的动力则来自于核聚变,能够维持60年运行,以磁球的最高运行速度估算,理想状态下大概能保证穿越6光年距离的运行。但这仅指理想状态,现实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甚至于到现在,叶梓飞还不知道磁球究竟能飞多快——最高纪录是六年前的28米/秒,但那颗磁球已经毁掉了;现在的记录是……2米/秒!简直相当于一只苍蝇的飞行速度——虽然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飞行,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新磁球还没有在2米/秒以上的速度下飞行过。

叶梓飞眼前冒出了无数雪花,他感到头晕目眩,不得不紧紧闭上眼睛,他沉重的脑袋无助地靠在了太空椅上。他的眼前又出现了一朵朵随风飘**的蒲公英,轻盈、美丽,精致的绒毛展开后,在风中漾起,时而飞扬、时而低旋,纤细的杆下挂着一粒褐色的种子,就像玩着平衡术的大师,仍由狂风吹打,始终安然如故。蒲公英,蒲公英……那是轻盈的灵魂在沉重的肉身里飞翔,它突破了躯壳,向远方飞去,越过高山、海洋、极冰,越过美丽的珊瑚岛和蔚蓝的天际,在历史被流沙掩埋的岁月里,它将飞往何处?

不知过了多久,叶梓飞睁开濡湿的双眼,这个时候他的胸口剧烈地疼痛起来,他只好用手死死摁住胸口。但不知为什么,恰在此时头顶的舱门却突然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