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糟糟的“八王之乱”

顾名思义,。八王之乱”就是八个王子作乱的故事。西汉有个“七国之乱”,那是七个王子反对朝廷,前文作过介绍。但“八王之乱”和“七国之乱”有很大的不同,那是因西汉“七国之乱”的时间短,从开始到结束,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而“八王之乱”却哩哩啦啦地拖了十六年。其次是“七国”的目标一致,大家都是针对朝廷;而“八王”却是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错综复杂。所以才把这一章命题为《乱糟糟的“八王之乱”》。

既然“乱糟糟”,叙述起来自然要理好那个“乱”字。因此,请读者阅读的时候务必抓住故事的中心线索,那就是一切为了“权”。其次,我想把主要人物列表作个介绍,这样就容易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了。

君主:

司马露―晋开国后追尊为宣帝(高祖)

司马师―司马鼓长子,晋开国后追尊为景帝(世宗)

司马昭―司马游次子,晋开国后追尊为文帝(太祖)

司马炎―司马昭子,晋开国皇帝,武帝。

司马衷―司马炎子,惠帝。

八王:

司马玮―武帝子,楚王。

司马亮―司马游子,汝南王。

司马伦―司马璐子,赵王。

司马ft (jong炯)―武帝弟司马佑之子,齐王。

司马颖―武帝子,成都王。

司马顺(yong)―司马吗弟司马孚的孙子,河间王。

司马又(yi义)―武帝子,长沙王。

司马越―司马鼓弟司马馗的儿子,东海王。

此外,还牵连到其他一些王子,由于不在“八王”之列,就不单拿出来介绍了。

公元265年,司马炎9魏,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史书说:“帝惩于(鉴于)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当时的封国有大有小,大国可以有兵五千人,中国三千人,小国则只有五百人。起初,诸王都不到封国去,在京师另行安排官职。但各国的长吏,却都由诸王自行聘用。到武帝咸宁三年,采纳了卫将军杨挑的意见,让诸王之国.但大都兼领地方的军职,或为大将军,或为都督,于是诸王便都有兵有权了.

武帝的皇后姓杨,她生的儿子司马衷被册立为太子。这个太子又愚又傻,流传着这样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他在华林园中听到蛤蟆叫,就问左右:

“这叫的是什么?"

“蛤蟆。”左右回答。

“那是官蛤蟆呢,还是私蛤蟆?"

“官蛤蟆,"侍臣忍着笑说,“在官家的池塘里叫的,自然是官蛤蟆了。”

又有一次,有人告诉他,由于灾荒的缘故,有的老百姓没粮食吃,饿死了不少人。他说:

“没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就是这样一个傻瓜,将来要作皇帝,连武帝也觉得他不是材料。可是杨皇后向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坚持“立嫡以长不以贤”,就这样司马衷才终于入主东宫。

司马衷十三岁了,帝、后想给他娶个妃子。武帝看中了左将军卫灌的女儿.可是侍中、尚书令贾充巴结皇帝,想把自己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太子,托人去向杨皇后说情。贾南风那年十五岁了,比太子大两岁,不但长得又矮又丑,而且机诈狡猾。可是杨皇后却在武帝面前说贾女有淑德,于是就把这个母老虎娶来了。

泰始十年,杨皇后病了。当时镇军大将军胡奋的女JL胡贵缤有宠。杨皇后怕自己死了之后,武帝立胡贵殡为皇后.她若生个儿子,太子的地位就危险了。在弥留之际,她要求皇帝娶她的堂妹杨芷.武帝答应了。杨皇后死后,武帝果然把杨芷娶了来.并册立为后。还封杨芷的父亲杨骏为车骑将军、临晋侯。有人劝武帝,说杨骏为人小器,不可给他那么重要的官职,武帝不听。杨骏也因为自己作了国丈而骄傲自得,目中无人。

朝臣们都知道太子昏愚,不堪作嗣君。尚书令卫灌几次想跟武帝讲,却又犹豫,怕讲出来不好。有一次,卫灌在陵云台侍宴,他假装喝醉了.跪在武帝的床(胡床、坐具)前说:

“臣有话想跟陛下说。”

“你想说什么?”武帝问他。

卫灌又在犹豫,吞吞吐吐老半夭,才抚摸着床说:

“这个座位可惜了。”

武帝知道他是说太子的书,但又不好回答,只好说:

“公真是喝醉了。”把这件事敷衍过去。但他心里也犯嘀咕:太子到底昏愚到什么程度?他想试验一下。有一天,他把东宫的官员们都召来,赐他们饮酒,表面上是对他们慰问.暗地里却拟了几个问题,避开他们,让太子回答.侍臣把密封的卷子送到东宫,交给太子。东宫的官员都让皇帝召去了,太子傻呼呼的不必说,就是那贾妃也不学无术,识字不多,打开卷子一看只能干瞪眼。不过贾妃心机过人,立刻让侍婶拿卷子去找她熟悉的外臣。当即有人代为答上了。不过代答卷子的外臣学问不错,要借机卖弄一番,不但满篇之乎者也,而且引用了不少典故。侍啤把答卷拿回来,交给贾妃。贾妃还不放心,再让给使(可以出入宫廷的官员)张乱看看。张乱看了后说:

“这不行,文络给的,太子哪里读过这么多古书?”

“那你说怎么办?”贾妃问。

“就照这答案的意思写,但要写得浅显一些,皇上才能相信。”

“那就由你替太子代答吧!将来不会亏待你。”

张乱写了个草稿。贾妃又让太子照抄下来.派宫蝉送给皇帝。那时宴会还没散。武帝看到太子的答案.果然是儿子的亲笔,虽说文辞一般,可是道理却还讲得明白。武帝高兴了。拿来给卫灌看,意思是你不是说太子昏愚吗,瞧瞧这答卷写得怎样?卫罐不知贾妃做了手脚,觉得自己冒昧地听信传言而提了个不恰当的意见,不由闹得面红耳赤。在座的官员才知道皇帝这场测验是作给卫灌看的。事后贾充对女儿贾妃说:

“卫灌老奴。几乎把你家给破了。”

太子虽然脑瓜儿不太好使,但生理机能却没毛病。有一次,贾妃看到灵子的一个侍妾肚子大了,知道已经怀孕,悍娇劲儿上来,竟抓起一支长戟朝那侍妾掷去,“璞”地一声,侍妾肚子被击中.母亲和肚子里的婴儿一齐毙命。贾妃还不解恨.抓一把短刀朝左右的宫女乱砍,嘴里大声骂着,要杀尽这些狐狸精。 又有几个宫女倒在血泊中了。

武帝听说后十分恼火,要把贾妃废了,囚禁于金墉城。金墉城是一座小城,位于洛阳的西北角,是魏明帝建的,专为安段被废的帝王后妃。这时贾妃的父亲贾充已死,贾充的生前友好荀助、杨挑替贾妃讲情,说:

“贾妃还年轻,嫉拓乃是妇女的常情,不足为怪。再过几年自然会好的。”

小杨后也对皇帝说:

“贾公间(贾充字)有大功于社樱.冲着他就饶了贾南风吧!”

这场风波便平息了。小杨后以婆婆的身份,常常告诫和谴责贾妃,让她收敛些。贾妃不知小杨后是对她的关心.反而认为是找她的碴儿.认为说不定在武帝前说坏话的也是小杨后,便对这位婆母怀恨在心,总想找个机会报复。

贾妃悍娇.但她自己又不争气,生不出儿子来。武帝后宫有个才人,姓谢名玖,武帝把她赐给太子。贾妃娇忌,谢玖怕她暗算,请求武帝准她再回西宫。武帝答应了。谢玖回去后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司马通Oyu玉),留在西宫养活。有一天,太子到西宫见父亲,见一伙小孩在殿前嬉戏,其中一个三、四岁的小孩跌倒了,太子将他扶起,拉着他的手。武帝从殿中出来,对太子说:

“这孩子你不认识吗?就是你的儿子呀!"太子这才知道这孩子乃是谢才人生的。

贾妃听说这件事,自然气得要命,但小皇孙在皇帝跟前,她也没有办法。而这个司马道却很聪明,五岁那年,有一夭宫中夜间失火,武帝带着他登楼看军士救火。这时火光闪耀,照得四外通明。司马通扯着武帝的手把他拉入暗影中。武帝问他想干什么。他说:

“暮夜仓促之中,要防备非常的事,不宜让火光照见人君。”

武帝听了又惊又喜,觉得他小小年纪,竟然有此见识,对他越加喜欢。曾对近臣说,他不像他父亲,却像曾祖司马游。武帝对太子的昏愚很失望,但想到将来有司马通继承帝业,便又觉得安心。所以太子司马衷得以不废,跟司马通有着重要的关系.

武帝虽然是晋朝的开国皇帝,但他跟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不一样,他不是靠自己的拚搏打下江山,而是借父、祖的余荫当了皇帝。早从祖父司马潞在世时,曹魏的政权就被他掌握。以后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一直是朝廷的主宰.曹家天子不过是傀儡而已。到了司马炎,这才水到渠成,顺顺当当地登上皇帝宝座。所以他这个开国皇帝是锦衣玉食长大的,没经受过创业的困苦艰难,因而免不了要染上许多皇帝都有的通病,比如说荒**便是其中主要的一种。

那时晋朝已将东吴征服,吴宫中五千名宫人都掳入晋宫。武帝凭添了如此之多的南国佳丽,竟不知如何安排。便制做了一辆羊拉的小车,任凭那畜牲拉着他在宫中跑。羊跑到哪儿站下,皇帝便在哪儿住宿。有些女人知道羊喜欢吃带咸味的草,便在青草上洒上盐水,放在宫门前,以招引皇帝驾车的羊―即此一端,也可知道这位皇帝的品性了。

荒**的结果,一是把国則弄糟,二是搞坏自己的身体。武帝五十五岁那年,终于一病不起。在这以前,他就不大关心国事,只图自己享乐,把大权交给他的岳父杨骏掌握。等到他病重的时候,皇后奏以杨骏辅政,他答应了,封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这五个头街,可以说把朝廷的军政大权都包括进去了。

不过武帝还是存了个心眼,在病中,他曾打算让叔父汝南王司马亮跟杨骏共同辅政。但诏书却让杨骏给压下了。武帝到要咽气的时候还在问:“汝南王来了没有?”

武帝死了。汝南王司马亮知道杨骏猜忌他,竟然不敢临丧。只在大司马(司马亮当时任大司马)府门外,遥遥哭拜,连夜奔回许昌(许昌是汝南都城)去了。

傻太子司马衷作了皇帝.是为惠帝;立贾南风为皇后;尊小杨后为皇太后;不久,又立司马通为皇太子。

贾南风是个有野心的女人.她心甘情愿地嫁了一个傻丈夫.就是盼着有朝一日,她当上皇后.替丈夫当家。如今皇后倒是当上了,但朝廷大权却掌握在杨骏手里;后宫的事务由太后作主,她的处境还是跟从前没什么两样。她又想起前些年几乎被废的书。却不知道小杨后事实是替她说过好话,反而疑心那是小杨后在背地搞她。不过目前毕竟和从前有所不同,从前是公公作皇帝,她连话都不大敢跟公公说。如今当皇帝的是自己的丈夫,而这个比她小两岁的丈夫对她一向是绝对服从的。人家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不也能“挟丈夫以令众臣”吗?想到这里.她心里一亮,想出一个制服杨骏的办法。那就是引来外援以清君侧。

贾皇后跟心腹寺人监(主管东宫的太监)董猛商议。董猛说,殿中中部(宿卫宫殿的武官)孟观和李肇曾受过杨骏的斥责,对杨骏不满,有些事可以让他俩去办。贾后就把孟、李二人找来。商量结果,决定去许昌请汝南王司马亮来对付杨骏。孟观去见司马亮,但司马亮胆小,不敢干。后来李对贾后说,都督荆州诸军事的楚王司马玮,是惠帝的弟弟,年轻气盛,找他一定能行。贾后同意了,派李肇去找楚王。果然楚王一听就满口答应。

元康元年二月,楚王司马玮入朝。跟贾后密谋妥当。三月辛卯那天,孟观和李肇夜间对皇帝说,杨骏打算谋反。有贾后在旁敲边鼓.惠帝立刻降诏,派东安公司马了 (zhou 了)率殿中禁卫四百人去讨杨骏;楚王率侍卫屯驻司马门作策应,一时兵甲行动起来.气氛骤然紧张。

杨骏这时也已得到消息,便召集众官到他府上商议。太傅主簿朱振说:

“宫中有变.定是一些不法的太监受贾后唆使干的,目的非常明显,是想不利于公。现在应该举火烧着云龙门(洛阳宫城的正南门),迫使闹事者自首;再打开万春门,调动东宫卫士和外营的官兵,请皇太子亲自率领平乱。宫中震惧,定会把闹事者捉了送去.不这样就危险了。”

杨骏本是庸材,素性怯懦,遇到这样的大事犹豫不决,不知怎么办才好,竟说:

“云龙门是魏明帝造的,花费了许多人工资材,怎么好烧掉呢!”

侍中傅抵见杨骏这么窝囊,便想离开这里。他向杨骏说,要跟尚书武茂进宫看看形势.杨骏同意了。傅抵又对其他官员说:

“大家枯坐着没用,还是到宫中看看吧!”于是百官纷纷退出了,只剩下杨骏一个人在那儿转来转去,心里焦急却想不出力、法.

宫里也有一个焦急的人,那就是杨骏的女儿杨太后。宫里闹闹哄哄,卫士们奔走号令,便有她的宫女来报告说,皇帝下诏让楚王去捉太傅杨骏了。杨太后大吃一惊,想派人出去送信。但宫门已经戒严,不许出入。太后又想出一个办法,她找来几方黄绢,写上“救太傅者重赏”几个字,系在箭上,让宫中侍卫隔着宫墙射了出去。但已经毫无用处了。.

还有一个要帮杨骏的人,那就是左军将军刘豫。他听说有人要不利于太傅,便点了一部分军士向太傅府开去。走到门口,遇见右军将军裴倾,便向他说:

“看见太傅了吗?”

裴顿骗他说:

“方才在西掖门(宫殿正门旁的边门)看见太傅.乘一辆轻车,有两个人跟着.向西去了。”

刘豫不知怎么办好,只好问裴倾:

“将军说我该怎么办?”

“我看你还是到廷尉自首吧!”

刘豫垂头丧气地走了。这时司马豁率领的四百名禁卫已经赶到;刘豫带的军士没人统率,便由裴倾接管。众军攻打杨骏的府门,先放起火来,有些军士还爬上邻近的高阁,向杨府里边的卫兵射箭。一时箭如飞蝗,杨府的卫兵无法出来抵抗,不一会儿大门便被攻破了。众军蜂拥而入,见人就杀.一拨人杀到马厩,见一个人撅着屁股伏在马槽下面,喊他不肯出来。几个禁卫便挺着长戟刺去。只听“傲傲”几声惨叫过后,那人便不再动。拖出来一看.正是杨骏。

杨骏死了.他的党羽和亲信照例被株连.有的斩首,有的还要祸延三族.至于杨太后,由于曾射箭向外求救,贾后便诬她是造反的同谋.请惠帝下诏,废扬太后为庶人,送到金墉堆安段.还有杨骏的妻子.也就是杨太后的母亲庞氏,受杨骏株连,也要斩首.杨太后奔赴刑场,见老母跪绑在刑柱上,便奔扑过去,抱住母亲号陶大哭,把自己的头发都扯断了。她匆促中给贾后写信,作婆婆的对儿媳自称臣妾,要求饶庞氏一命。但却没有答复。行刑时间到了,刀斧手拉开杨太后,将庞氏杀死。杨太后则被押入金墉城.幽禁起来.

杨太后在金墉城住了十个月,那时还有十几个人伺候她。道理了康二年的春天,贾后忽然又想起她来,竟下令将那些侍候的人撤去。杨太后连饭也吃不上了,连续饿了八天,竟然活活饿死。贾后怕杨太后在阴间到先帝那儿告状.殡硷的时候让她的尸体脸朝下似着.还在棺材里塞上一些厌劫的符书和药物,使她的鬼魂不能出来作崇。

“一朝天子一朝臣”,当初依附杨骏的官员,有的死了,有的降职罢官。而在这次政变中出了力的官员,,以及贾后的亲属和亲信,自然要升官发财。那率军攻进杨府的东安公司马拣,晋封为东安王,任职尚书左仆射。楚王司马玮任卫将军、北军中候.就是那个替贾后出主意的太监董猛,也封为武安侯;董猛的三个哥哥竟也沾光封为亭侯.军队中诛杨有功的将领,封侯的竟有1081人。

贾后更任命她的亲戚执掌朝政,她的父亲贾充死了,她又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妹妹贾午。贾午的丈夫叫韩寿。贾午生了个儿子,贾充活着的时候把这个外孙过继到贾门,作自己的孙子,把名字韩谧改为贾谧,这应该是贾后最亲近的人了。

贾后有个族兄,名叫贾模;还有个从舅郭彭.这三个人最受贾后信任。但他们没有什么威信和才能,难以驭众.贾后便让皇帝把汝南王司马亮召来,让他跟太保卫灌共同辅政。

司马亮本来胆小,武帝死时他连临丧都不敢去,只在大司马府门前磕个头就跑了。这次杨骏已死,没了对头,他的胆子就大起来.论辈份,惠帝得跟他叫爷爷.这次又是惠帝下诏把他请回来的,他自以为大概朝廷离了他不行,竟骄傲自大起来,连贾后也不放在眼里。有些「情,他认为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顶多跟卫灌商址一下,这就惹起贾后的怒火。.

二十一岁的楚王司马玮.自认为诛杨骏有功,不料却只封了个北军中候(禁卫军北军的主将),眼看着那些无功受禄的贾模等人青云直上、他自然心怀不平,免不得常说些牢骚话。再加上他刚恒好杀,引起司马亮和卫灌的担心,他们怕他骄纵难制.又掌握着禁军.假如一旦闹腾起来,实在危险,便想夺下他的兵权,还要遣他回国。可是新派的北军中候裴楷却怕司马玮,竟不敢去北军接任。

楚王的长史公孙宏和舍人岐盛.给司马玮出主意,让他去跟贾后联络,对付司马亮和卫灌。公孙宏和岐盛找到李肇。李肇是贾后的心腹,当初合谋害杨骏的就有他。这时他已升为积弩将军。他听了公孙弘等的话,便去告诉贾后,造谣说司马亮和卫灌要废掉惠帝,另立新皇。这谗言勾起了贾后的旧怨,当初就是这个卫灌,差一点使武帝把惠帝的太子废了;而那个司马亮又不自量力,竟然独断专行,于是贾后决定利用司马玮把司马亮和卫灌除去。

这时已是六月。一天晚上,宫中一个太监拿着皇帝的手诏来到楚王府,把手诏交给司马玮。手诏上写着:“太宰(指司马亮)、太保(指卫灌)欲为废立之事,王可宣诏.令淮南、长沙、成都三王屯兵各宫门,免亮及灌官。”司马玮接诏后,立即行动,·先派人通知三王,然后点起所辖的北军,并通告洛阳城内外的三十六军,一齐行动。这时天已将明了,洛阳城的街道上,又响起了将士们重沓的脚步声和兵甲撞击的“锵锵”声。

公孙宏和李肇奉司马玮的命令,兵围司马亮府。司马亮的帐下督(直属卫队的将领)李龙察觉了,告诉司马亮说外边可能发生变乱,要他下令戒备。但司马亮刚刚醒来、睡眼朦吐不以为意。不久公孙弘等发起进攻.亮府毫无准备,很快便被攻破.司马亮被军士促住,押着见公孙弘.司马亮还要向公孙弘索看皇帝捉他的诏书。公孙弘哪里有诏书,只是挥挥手.让军士斩他。司马亮临死时还叹息说:

“我的赤心,可以破示天下。”话没说完,便倒在刀下了。世子司马矩等家人,全都被杀。只有他的八岁的小儿子司马羡,被镇南将军裴楷偷偷藏了起来,才得活命。

清河王司马遐去捉卫灌。卫灌的仇人荣晦趁机报复。原来荣晦以前作过卫灌的帐下督。曾因过错被卫灌斥退。荣晦便去投入右军。这时清河王司马遐率右军来捉卫灌,荣晦认为这是报仇的机会。他攻入卫府后,由于熟悉卫灌家人情况,竟将卫灌和眷属百余口,全部杀死。

这时天已大亮,洛阳城中到处都是士兵,提着滴血的兵刃,致使内外骚乱,人心惶惶。楚王司马玮却还扬扬得意地带着部下四处巡视。突然,一彪人走来,当前是殿中将军王宫,他手里执着皇帝的验(zou邹)虞幅(按:验虞是传说中的仁兽,象虎一样,白毛黑纹,不食生物。把验虞的形象绣到旗上,称为验虞播。骆虞蟠是解兵用的),大声喊着:

“楚王矫诏,擅杀大臣,众军不要受他欺骗!”士兵们见了这轻易不出的骆虞蟠,谁还敢逗留,立刻扔下兵器一哄而散了。司马玮却还孤零零愣在那里,摸摸怀中,手诏还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变成矫诏杀人了。但王宫不容他再想了,吩咐士兵将他捉住。

司马玮被押入廷尉审问,他辩解是奉旨而行,廷尉问他:

“诏旨只是免去司马亮和卫灌的官职,你为什么把他两家老少都杀了呢?”

司马讳无话可说。乙丑那天,这个杀人狂自己也被杀了.公孙弘、岐盛并被灭了三族。还有那个借机报复的荣晦,也掉了脑袋。

原来这都是贾后设下的计策,她先怂恿司马玮去杀司马亮和卫灌.然后嫁祸于他.给他安上矫诏扭杀的罪名,再将他除掉。贾后这个计策有个名堂.叫“一石二鸟”之计。

惠帝元康九年,离“二王”被杀已经八年了.这期间全仗侍中张华和裴倾(wei尾)维持,朝廷得以暂时无一事.太子司马适一天天长大了,皇宫那侈华腐朽的生活,逐渐使这原本聪明伶俐的小王子,长成为一个顽劣的青年。他不肯好好读书,只喜欢和左右作些无聊的嬉戏。他让左右骑马,却事先把马勒弄断,马跑着跑着马鞍突然掉了下来,骑者不消说跌得仰面朝天,太子却在一旁拍掌大笑。他还喜欢作买卖,在东宫设个集市,他亲自售货。还练就一套本领,割肉的时候要割几斤几两,一刀下去。差不了多少.人家说太子的母亲谢淑媛(司马道立为太子后,惠帝封谢玖为淑媛)娘家是屠户,太子割肉的本事大概是遗传。当然这说法是不确的,因为太子不但肉割得准,就是别的物品,他拿在手里一掂,就能报出斤两来。太子作生意上瘾,就让人把东宫后园出产的东西拿到集上出售牟利.东宫的月钱是五十万钱,太子嫌不够用,常常超支。这些钱都是用来赏赐他心爱的妃妾的。

原来司马通的名声不错,常常得到武帝气的夸奖,所以贾后对他颇有戒心。后来看他越长越坏,贾后反而要一些太监,唆使他专门往邪道上走。中舍人(东宫官员)杜锡屡次劝太子,要他保持名誉,勤修德业,把他惹烦了,竟让人在杜锡常坐的座垫里刺入一些铁针,等杜锡坐上的时候,刺得满屁股流血,他又在一旁乐了。

太子还和贾谧交上了朋友。那贾谧依仗贾后的权势,自己又作了侍中,一向骄横惯了。而太子也依仗身份.不肯相让,两个人玩着玩着就吵起来。有一次,两个人下棋,为一个子而发生争执,刚好成都王司马颖在旁边。他见贾谧无礼,便厉声斥责.贾谧恨恨而去,到贾后面前造谣说了太子的许多坏话,引起了贾后的杀机。

十二月,太子的大儿子司马庵病了。太子为他祷祀,求神灵赐福。贾后听说后,派人到东宫诈说惠帝有病,召太子入朝。太子来到西宫,不见皇帝和皇后,一个叫陈舞的宫女让太子在别室里等着。过一会儿,陈舞端出一盘枣和一大壶酒,说是皇上正在治病,天气寒冷,让太子喝酒等着.还说,皇上一定要太子喝三升酒.

太子平时只能喝一升酒,现在让他一下子喝三升,他饮不下。陈舞却说:

“太子不孝吗?皇上赐酒还不肯饮,是不是怕酒里放进什么东西去啦?"

这话说得太严重了。太子只好勉强把酒灌进嘴里,然后就醉倒了.

过一会儿,一个叫承福的宫女拿来纸笔,把太子叫醒,说:

“皇上听说皇孙病了,很不放心,请人写了一份祷文,为皇孙祈福。这祷文十分灵验,不过得殿下亲笔书写才行。”

太子醉得胡里胡涂,见承福把祷文递过来,接过一看,上面的词句倒像是些祈祷的话,就接过纸笔,照着葫芦画瓢.丢三拉四地写了下来.承福见他写完,就派两个宫女把太子扶回东官。

他写的是些什么字呢?

“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当手了之。并与谢妃共要,刻期两发,勿疑犹豫,以致后患。茹毛饮血于三辰之下,皇天许当扫除患害,立道文为王,蒋为内主。愿成,当以三牲祠北君。要疏如律令。”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

“陛下应该自己了断(指自杀),不自了,我就要入宫了断你.皇后也应该快些自己了断,不自了,我就要亲手了断你。我.已经跟谢妃(指太子的母亲谢淑缓)约定,到时候两下里一起发动,不能疑惑犹豫,以至于引起后患.我盟誓于三辰(指日月星)之下,皇天许我扫除祸患,要立道文(太子长子司马庵的字)为王,立蒋保林(指司马库的生母)为皇后。如果这个愿望实现了,当以三牲(牛羊猪)祀北君(道教的北帝神君).要疏如律令(道教咒语).”

这段根本不通的话,却出自于一个大手笔,那就是黄门侍郎潘岳。潘岳小时候就有才名,人称奇童。长大后作过县令,不得志,竟去投靠了贾谧,成为贾谧的“二十四友”之首.这次贾谧便推荐他,来写这篇诬陷太子的怪文章。潘岳可以说是文人无行的典型了。

太子醉迷中不知不觉地写了上述那篇字,不但丢三拉四,而且有些字还笔划不全。贾后把它补齐,才拿去交给皇帝.惠帝起初看不懂,贾后便给他一句句解释―其实贾后也还是听贾谧讲的。于是傻皇帝发怒了。

第二天,皇帝升式乾殿,召集百官,让黄门令董猛(就是贾后那个心腹太监)宣读了太子写的那篇妙文,然后惠帝果断地宣布:

“司马通竟敢这样,联要赐他死!"

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说什么好。因为这篇文字似通非通,即使是太子学识不高,也不至于写这样的文章,这里边肯定有问题。但是谁也不敢讲。后来还是侍中张华说:

“这是国家的大祸。但是自古以来,常常因为废黝太子引起丧乱,希望陛下仔细考虑。”

另一位侍中裴倾则提出应该查一查这篇纸是谁传出来的;还请比较一下太子写的字,看看究竟是不是太子的亲笔,不然的话,其中便有妄诈。贾后对前一个疑问不让皇帝追究;对后者则拿出太子以前写过的字启来,让群臣比较。大臣们看了谁也不说话。

贾后焦急了,又叫董猛假冒长广公主(武帝的女儿,嫁甄德)的名义上奏,说:

“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应该赶快解决,群臣有谁袒护逆子,敢不从诏的,军法从事!”

群臣越发胡涂了,长广公主从来不问国事,怎么忽然来了这么一手?还有,大臣们正在朝堂商议,公主又怎么知道这回事呢?结果群臣就更不讲话了。就是几个贾后的心腹官员,也不愿在这时出头。一直议到太阳偏西了,大家还饿着肚子泡在这里。贾后见大臣们不肯表态,只好退一步,上表请求饶了太子的性命,只把他废为庶人。于是皇帝也就借这个台阶下来,宣布准奏。

群臣知道太子这条性命是拣回来的,这就算幸运了,便不再有人再提异议。惠帝派东武公司马澹(dan同淡)去宣布圣旨。太子已知道消息,他脱下官服,换上平民服装,步行到承华「(东宫大门),拜受诏书。然后带着太子妃王氏和三个儿子,在司马澹押送下,到金墉城过囚禁生活去了,

那篇伪文中还牵涉到太子的母亲谢淑缓和司马庵的母亲保林蒋俊,她们一同被害.

这是元康九年十二月的事情。第二年,惠帝改元永康。正月,以前一个东宫的太监,忽然跑出来“自首”,说太子曾指使他联络人谋反。惠帝把太监的供辞让大臣们传阅。这跟上次那篇“妙文”一样,大家心里明白这又是贾后玩弄的花样。可是谁也不敢揭穿。这一次连金墉城也不让太了呆了,因为这儿究竟离洛阳太近,还是把他遣送得远一点儿好。许昌那儿有曹魏留下来的旧宫,就叫他父子在那儿呆着吧!在这以前,太子妃的父亲王衍请皇帝准他的女儿跟太子离婚,惠帝答应了,王妃被父亲领回家。这次去许昌,就只剩下太子父子四人了。

押送太子去许昌的仍是司马澹。皇帝还下诏,官员们不得送行.可是东宫官属洗马江统、潘滔,舍人王敦、杜龚、鲁瑶等却仍然甘冒禁令,送太子到伊水河边,涕泣拜辞.司隶校尉(督察官)满奋听说后,派人赶去捕拿,在当地捉获的就近送到河南狱收押;已经回京的则追捕后押入洛阳狱中。送河南狱的几个人,河南尹乐广认为他们无罪,把他们放了.押在洛阳狱里的还没审理。都官从事(司隶校尉的属官)孙瑛想放他们,却又不敢,便去对贾谧说:

“宫臣们冒罪拜辞太子,如果处以重刑,那就等于告诉天下,太子还是有德的,受到宫臣们的拥护,不然宫臣们怎敢冒着生命危险去送他呢?”

“那你说该怎么办?"

“不如悄悄把他们放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贾谧想想也对,就告诉洛阳令曹撼把王敦等人释放。对河南尹乐广私放犯人;也不予追究。

禁卫军的军官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以前曾在东宫任职,太子对他们不错。这次知道太子被诬废,愤怒不平.便和殿中郎士琦商议,想把贾后废掉,迎太子复位.那时执掌京师兵权的是右军将军赵王司马伦。司马雅等人便想利用他。司马伦有个心腹名叫孙秀。司马雅便去找他,对他说:

“皇后凶拓无道,和贾谧等阴谋把太子诬废了,现在国家没有嫡嗣,十分危险.而赵王殿下跟中宫关系密切,更与贾谧等人亲善,人们都说太子被废,赵王知道.假如一旦有人起事,废了贾后,赵王非受连累不可.”

“可是赵王跟太子被废一事,并无牵连呀!,孙秀说。

“人言可畏,等到需要辩解的时候,可就晚了.”

孙秀耸然动容,便问司马雅应该怎么办。司马雅说:

“那就只有先下手为强.赵王把贾后废了,迎回太子,不但可以摆脱嫌疑,太子感恩,将来登基以后,还会忘了赵王吗!”

孙秀答应了,便去对赵王说。这个赵王虽然凶决悍暴,但却没什么心计,他一切都听孙秀的,立刻便要行动.孙秀却又阻止他,说:

“太子聪明刚猛,若回东宫,必然不会再受制于人.明公素来跟中宫有来往,这是路人都知道的.即使这次为太子建了大功,太子也会以为明公的反复是为自己免罪而已。怕将来对明公也不会重用,如有瑕隙,说不定还会反目成仇.”

“依你说怎么办呢?”

“我们这里照样准备,却放出风声,说太子将不利于贾后.那时贾后必害太子,明公再仗义而起,为太子报仇.这不但能够免祸,还更可以得志呢則

这正是贾后对付司马亮和司马玮的“一石二鸟”的计策,现在,孙秀又拿来对付她了。

果然,贾后的耳目们听到洛阳城里传言,说殿中人(司马雅、许超、士椅都在殿中任禁卫军官)欲废皇后,迎回太子,便去告诉贾后。贾后向贾谧和赵王司马伦问计。赵王乘机怂恿贾后把太子杀掉,说这样就可以断绝众望。永免后患。贾后听信了。让太医令程据和好了毒药,遣太监孙虑为诏使,去许昌将太子毒死。

太子到许昌后,担心贾后害他,连别人煮的饭都不敢吃,常常是自己煮饭。那时他的长子司马璨已经病死了,他带着两个小儿子,艰苦地生活着,盼有人救他出去.可盼来的却是太监孙虑.那时监押太子的是御史刘振。孙虑把贾后的打算跟刘振说了。刘振便把太子单押在一个小院里,没收了他的炊具.让他饿急了非吃供给的食物不可.但太子的宫人却在夜间悄悄从墙外把食物扔进来,太子还是不死。.孙虑急了,干脆把毒药拿来让太子服用。太子不肯,孙虑一气之下,举起药柞朝太子头上击去,竟将太子打死了。那年他二十三岁。

太子暴死,但贾后对外却宣布是病死的。太子已废为庶人,有司奏请以庶人礼安葬;贾后却又假惺惺地上表,请仍按王4L葬之。于是惠帝下诏,以广陵王的名义把太子葬了。

赵王司马伦和他的死党孙秀,见计划的第一步除掉太子已经实现,便再来进行第二步的计划。太子是永康元年三月死的,四月,赵王把废后的打算告诉了右卫次飞督间和,约好在癸已那天的夜间,以鼓声为号,攻打皇宫。那天到了,赵王先以车骑将军的身份,把所属前驱、由基、强弩三部军队的司马召来,假传惠帝的圣旨,说:“中宫和贾谧等杀我太子.今使车骑将军领右军将军司马伦,督率汝等,入废中宫.汝等皆当从命。事毕,赐爵关中侯;不从者灭三族。”

“半夜三更,你要干什么?”

“发生了大事,请陛下圣驾速幸东堂。”

惠帝看到司马同身后站着披甲持剑的将士,吓得哆哆嗦嗦地披衣起来,由司马同扶着来到华林园的东堂.齐王传诏召贾谧。贾谧这夜也睡在园中,他听皇帝传召便去穿衣走了来。刚到东堂前就发现形势不对,便撤腿往西廊下跑,一边跑一边喊:“阿后救我!”可是只喊了两声,就被将士追上,一个将士大刀一挥,贾谧的脑袋就滚到阶下去了.

齐王司马同去逮贾后。这时贾后已听到骚乱声,从屋里走出来。见到司马同便问:

“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奉诏收你!”司马同回答。

贾后蛮横地说:

“诏书应当由我来下,你哪来的诏!”不过她发现将士们都对她怒目而视,也知道不好,急忙登上阁子,遥遥地向东堂呼喊:

“陛下,人家来害你的妻子了,你怎么不管!我若是被废,你自己不也危险吗?”

然而她扯着嗓子喊也没用,司马时还是把她从阁上扯下来。她一边挣扎一边问:

“起事的还有谁?”

“梁王和赵王.”

原来梁王司马一 (rong)也参与了这件事,所以司马同才这么回答。

贾后一听,是三个王子联合起来反对她,知道大事去了,只好恨恨地说:

“系狗应当系狗脖子,我系了狗尾巴,又怎么能不落到这一步呢!”

司马同把贾后押到建始殿。赵王从惠帝那儿讨来诏书,废贾后为庶人。贾后的妹妹贾午则被押到暴室,活活打死.接着连夜捉拿贾氏的亲属和党羽,一时洛阳城里便如天翻地覆一般,和贾后有关的那些狐群狗党,平时依仗权势,横行不法,这时却一个个被捉了出来,浑身发抖,往日的威风丝毫也看不到了。

司马伦和孙秀还有个第三步的计划,那就是篡夺帝位.为了扫清障碍,他们趁机把一些大臣象宰相张华、裴颇等也都杀了。至于与害死太子有关的太监孙虑、御史刘振和中医令程据等,也都一个个明正典刑。那个黄门侍郎潘岳也没逃脱,不过他的罪名倒不是为他草拟了那篇诬害太子的伪文,而是他跟孙秀有仇的缘故。原来潘岳曾作过琅邪内史,孙秀是他部下的小吏。孙秀品德不好J番岳常常斥责他。如今孙秀掌握着生杀大权,潘岳也就难逃活命了。

赵王司马伦大权在握,便封自己为使持节(使持节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在此之前,晋朝没有相国这一官称)、侍中。王府的卫队就有一万人。又封他的儿子司马巷、司马馥、司马虔、司马诩等为王,掌管重要职务。他的亲信孙秀则为中书令,一切诏令都由他出,司马伦受他操纵,史书说:“秀为中书令,威权振朝廷,天下皆事秀而无求之伦。”

此外,文武官封侯的有数千人。司马伦这么干,自然是为了收买人心,给他实现第三步当皇帝的计划作准备.

至于在这次宫廷政变中出力最大的齐王司马同,却只封了个平东将军,还派他出镇许昌。那是因为孙秀怕他架鹜不驯,不愿留他在京里,才故意把他排挤出去。

第二年春天,司马伦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演出了一场禅让的喜剧,叫傻皇帝司马衷把他的皇帝宝座,让给了他的叔祖司马伦,自己也跑到金墉城去了.司马伦当了皇帝,反过来又尊司马衷为太上皇。太上皇一般是指让位给儿子的父亲,如今侄孙给叔祖当太上皇,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湃。

新皇帝登基,更要大封“功臣”,孙秀等官高爵显自是不在话下了,“其余党与,皆为卿将;超阶越次,不可胜纪;下至奴卒,亦加爵位。”那时大官的帽子上,都有个叫貂蝉的装饰品,是用貂的尾巴做的。如今官儿封得太多了,一时找不到那么多的貂尾,有的人便用狗尾巴来代替。当时流传着一句谚语:“貂不足,狗尾续。”后来的成语“狗尾续貂”,就是从这件「派生出来的。

赵王司马伦当了皇帝,齐王司马同头一个不服。他派人联络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颗,准备共同起兵征讨司马伦。

齐王的使者来到邺城。成都王和他的僚属们商议。邺城令卢志赞成出兵。于是成都王便集合全国的兵力二十万人,开赴洛阳。

河间王那里却有反复,原来他起初是拥戴司马伦的,不但不肯响应齐王,反而把准备响应齐王的安西参军夏侯0 (shi士),骗来杀了。又把齐王派来的使者捉住,派振武将军张方押着齐使到洛阳请功。后来听说齐王和成都王两部大军有几十万人,便又看风转舵,派长史李含去将张方追回,把齐王的使者放了,然后转过来也去讨伐司马伦。

洛阳当皇帝的司马伦得知三王讨伐他的消息,吓得胆战心惊。这些年他一直是听孙秀的,这时自然更得倚靠他了。孙秀虽然诡计多端,但面对着这样一个局面,也有点麻了爪子。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兵来将挡了。河间王那里行动迟缓.就先不管他,只是派出两路大军,去迎战齐王和成都王。

齐王司马同出身纹挎,没上过战阵,因此他第一仗就被张乱打败,只好据守离阳翟四十里的颖阴,双方隔着颖水对峙起来。

这时成都王司马颖的前锋已来到黄桥,跟孙会、士椅和许超统率的三万禁军遭遇,也吃了败仗,伤亡竟达一万多人。成都王怕了,想退保朝歌。原邺城令、现任咨议参军的卢志说:

“现在我军失利,敌人必有轻我之心,这时我若j昼缩,便会士气沮丧,不能再战。而且胜败兵家常事,不如另选精兵,抄敌军的后路。敌人因胜麻痹,防备不周,我奇兵从天而降,敌军就将瓦解了。”

成都王同意卢志的策略,派出一支精兵,偷偷渡过嗅(}u局)水,乘夜袭击敌军。这时孙会等因黄桥大捷有功,司马伦给以重赏,三个将领俱都持节(掌握军权)。原先他三个便分别是禁军上、中、下三军的统帅,现在更是各管各,谁也不听别人指挥。再加因为大胜而麻痹大意,结果敌军攻来时仓促迎战,互不照应,被成都王的军队各个击破,孙会等只好丢下军队,仓皇地逃回洛阳去了。三万禁军阵亡了一万四千多人,其余的作了俘虏。

洛阳城内,谣言四下里传播,有的说齐王的军队已经渡河,有的说成都王兵临城下。城里的军民一夕数惊。大臣们也惶惶不可终日,不知自己的命运如何。那作恶多端的孙秀,更是怕得要死。等到他儿子孙会从黄桥跑了回来,知道成都王进军的道路已经畅通,大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来攻打洛阳,更是连愁带急,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和孙会、士猜、许超等人商量,有的说应该召集剩余的军队,坚决守卫洛阳;有的则提出把宫室烧了,挟着皇帝司马伦南去荆州;还有的竟建议乘船东去,到海岛上去躲避一阵再说……真是五花八门,出什么主意的都有。孙秀无所适从,只能整天呆在中书省,连门也不敢出。

但也有人打着另外的算盘,那就是左卫将军王舆和尚书广陵公司马璀。他俩看司马伦和孙秀的大势已去,便密谋起事。辛酉这天,王舆和司马璀带领左卫的禁军七百人,自南掖门进入宫中,包围了中书省。这时三部司马也带兵来会合。军士们包围中书省后便展开进攻。孙会和士倚、许超这时正在跟孙秀商量逃路,听到喊杀声急忙组织中书省的卫士抵抗。但这时谁也不肯听他们的了,大伙一哄而散,有的还放起火来。王舆率领禁军攻开大门,捉住孙会等三人,一刀一个砍了。孙秀乘乱逃了出来,半路遇上左卫将军赵泉,被赵泉杀了。

王舆和司马璀带着甲士把司马伦一家押送到金墉城,却把惠帝从金墉城迎了出来,让他叔侄二人来个大换班。惠帝再一次坐上皇帝宝座,分派使者去慰劳三王.梁王司马彤等上表说赵王司马伦父子谋逆,应该处死。于是惠帝派尚书袁敞给司马伦送去金屑酒。曾几何时,司马伦送金屑酒给皇后贾南风,今天他自己也喝上金屑酒了。金屑是重金属,进到胃里便会把胃肠坠破。这赵王司马伦正月登基,当年四月就损命了。不过这中间还有个闰三月,他算是作了四个月的皇帝。

就在司马伦死的那天,成都王司马颖率大军进入洛阳.六天以后,河间王司马顺也率军赶到.那时齐王司马同还被张乱阻挡在阳瞿。成都王便派部将赵雅、石超去接应。张私听说司马伦已经退位,便不战而降了。齐王这才率领他的军队也来到洛阳。

这次四王之间的战争,共进行了六十多天,双方将士战死的将近十万人。·

复辟、反复辟,免不了有些人加官晋爵,有些人丢了性命,这些不去详说。只讲讲诸王得到的封赏。六月,惠帝封齐王司马同为大司马、加九锡(帝王赐给大臣的九种物品,这是最高的奖赏);成都王司马颖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加九锡;河间王司马颗为侍中、太尉。其余诸王也派给了职务.常山王司马又为抚军大将军,左军统师;广陵公司马璀晋封为广陵王,领尚书、加侍中;梁王司马彤为太宰,领司徒;新野公司马欲晋封为新野王,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洛阳城一下子增加了“三王”的如此众多的军队,到处都可以看到穿着不同服装的军人.其中还以齐王的兵最多。史书说齐王“甲士数十万,威震京都”。官员们和老百姓都担心,怕这“三王”在京里打起来,那可就糟糕了!

在这种形势下,成都王司马颖的谋士卢志给成都王出了个“以退为进”的计策,那就是退出京都,让齐王一个人执政.卢志说:

“齐王率众号称百万,但被张乱所阻,寸步难进;而大王率我军渡过黄河,直抵京都,人人都知大王功劳第一。现在如果和齐王共同辅政,自古道‘两雄不俱立’,齐王不能没有异心。不如以太妃(司马颖的生母程氏)患病为借口,请皇上准予回邺视疾,让齐王一个人执政。四海之人对大王的功高不居,定会倾慕归心,这是计之上者。”

成都王听信了卢志的计策。有一天,他在东堂跟惠帝见面。惠帝又提起成都王拥他复位的事,对成都王加以慰劳。成都王却说:

成都王临走的时候.派人送封信给齐王,信的内容同跟惠帝说的话意思一样。齐王接信后十分惊愕,不知这位叔父为什么来了这么一手。便急急忙忙骑上一匹快马去送他。齐王一直追到城东二十多里的七里涧,才把成都王追上.成都王让马车停下.下车跟齐王谈话。说的当然还是上述的那一套。讲到动情的地方,竟然涕泪涝沱,显得对母亲的病是那样关心。齐王内心里倒是愿意成都王离开,因而只是假意挽留一番,然后两人分手。

成都王率领的军队,自有将帅们带着,返回邺城。

成都王知道这么一谦让,定会得到士民们的赞誉,他又趁热打铁,请朝廷拨粮救济阳翟一带因两军对垒多日而造成饥荒的灾民。阳翟的仗是齐王在那儿打的。可是齐王不管灾民的事,倒是成都王关怀他们。老百姓心中能不作比较吗?

黄桥一战,成都王的军队伤亡一万多人,战死的有八千。成都王便让人做了八千具棺材,把阵亡的将士都盛硷起来。又命令温县县令将赵王军队战死的将士一万四千人,也都丛葬了,这些人是在澳水之役中阵亡的。

史书说,司马颖“貌美而神昏,不知书,然气性敦厚,委事于志(卢志),故得成其美焉.。”

当然,卢志建议司马颖办这些好事,是有目的的,那就叫“收买人心”。成都王在邺城收买人心,齐王却在洛阳丧失人心。他已脱不开以前诸王那一套:骄奢专权。就拿盖府第来说吧,以前他父亲司马枚在洛阳建了座齐王府,他这时便大兴土木,把齐王府加以改建;附近不管是官署还是民房,只要在他扩建的范围之内,全都强行拆除,新王府的规模竟跟王宫一样。他根本不去上朝,朝廷的大事一律拿到他家里处理。百官来办事得先向他叩拜,而他却坐在那里坦然受之。殿中御史桓豹奏事,没先到他府里请示,就直接呈给皇帝,齐王火了,竟把桓豹拷打致死。

那时惠帝的儿子、孙子都死了,没有后代。成都王司马颖是惠帝的弟弟.齐王怕惠帝死后,大臣们可能以为成都王与惠帝最亲,会立他为皇帝,便想了个办法,立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司马覃是惠帝的侄子,那年只有八岁。齐王立这么个童子当皇储,当然是为了容易控制,以便于他操纵。于是便封自己为太子太师,成了太子的监护人.

还有河间王司马顺在朝中。齐王想起当初“三王”起兵讨伐赵王司马伦的时候,河间王曾依违其间,还把夏侯爽给杀了,便追究这件事,让河间王还镇。河间王回国之后,十分恼恨,便和长史李含商量,联络成都王司马颖、新野王司马歌和范阳王司马毓,共同讨齐。同时又给惠帝上表,历数齐王的罪过,表里还请皇帝派长沙王司马又将齐王废去,召成都王入朝辅政。其实这也是河间王和李含的借刀杀人的诡计,因为齐王见到这道表章之后,肯定会把长沙王杀了,那时诸王出兵,就更加师出有名了.

长沙王把齐王押到惠帝面前。齐王伏在地上申述,说自己并不曾反,反的乃是长沙王和成都、河间诸王。他又说到当初倡议,诛杀赵王司马伦,迎惠帝复位的功劳。惠帝有些心动.长沙王一看不好,怕惠帝真个下诏将他放了,那可是放虎归山。他赶忙吩咐部下将齐王推了出去,斩杀了事。

河间王司马顺本来派了大军十万,让张方率领,进逼距洛阳一百二十里的新安。只等洛阳城里齐王杀了长沙王,便进军洛阳。不料消息传来,被杀的不是长沙王,却是齐王。这件事大出河间王的预料,齐王已死,已失去了出兵的借口.瞎忙活了一阵,却白白便宜了长沙王司马又,让他执掌了朝廷大权.这才叫做“为他人作嫁衣裳”。河间王只好快快收兵。

但河间王并不死心,过了两年,他又去联络成都王司马颖.准备共同对付长沙王。“二王”联军二十万人,进攻洛阳。长沙王大败成都王的主帅陆机,接着又将河间王的主将张方击败。以后双方互有胜负,总是长沙王这边有个皇帝,紧急的时候长沙王就拿出打败齐王的故智,让皇帝来个御驾系征。反正傻皇帝听别人的支使惯了,叫他干啥就干啥.不过众军望见天子的摩盖,不愿伤他面子,常常主动退走。

战事僵持下来。但守军只有一座孤城,城中又缺少粮食,张方等虽然连吃败仗,还是不肯退走。不料城中又凭空杀出一个东海王司马越.他看这么打下去不是办法,便跟左卫将军朱默,勾结了殿中的将士,将长沙王捉了,开城跟张方议和.张方进得城来,先把长沙王杀了,然后由河间王司马顺上表,把太子司马覃废了,立司马颖为皇太弟,做了皇储。

那时司马颖虽在邺城,但京都还留下了他的部下奋武将军石超率五万兵电十二城门;殿中戍卫也都换上了他的人。东,海王司马越瞅准时机,要把大权夺过来。他和右卫将军陈盼,长沙王的故将上官已等合谋,突然发兵征讨石超。石超不曾防备,只好逃回邺城。东海王迎回太子司马覃,宣布废去司马颖的皇太弟。接着又徽召四方兵,奉惠帝御驾亲征,攻打邺城,他自任大都督。大军十余万人,在**阳和石超率领的邺城兵会战,结果司马越大败,惠帝也作了石超的俘虏.司马越单身逃跑,直接回他的藩国东海去了.

在此之前,东安王司马杯曾劝司马颖不要反抗天子,应该释甲请罪,司马颖把司马矫杀了。司马蒜的侄子琅邪王司马睿时任左将军,跟惠帝一起被俘到邺城。他怕受到牵连,想逃回洛阳。当时司马颖宣布戒严,禁止显贵们离境。司马睿跑到河阳,被守渡口的官吏阻住。他的随从宋典从后面赶来,用鞭子拂他一下而笑着说:

“舍长(守舍之长,低级官吏),官家禁止贵人出入,怎么也不让你过呀?"

守卒听了信以为真,便放司马睿过去。司马睿跑回洛阳,带着他母亲夏侯太妃回琅邪封国去了。以后西晋灭亡,司马睿跑到江南,建立了东晋,他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元帝―这是后话。

这时洛阳空虚,司马顺便派张方占领了洛阳。

有一个安北将军幽州都督名叫王浚,他接到司马颖假传的诏书,要他去邺城朝见皇帝。原来以前,幽州刺史左司马和演,曾接司马颖的密令,要他杀掉王浚,原因是“三王”征付赵王司马伦时,司马颖曾檄令王浚出兵相助,王浚不从,所以司马颖便叫和演杀他。和演指使乌桓单于审登,邀王浚外出游览,乘机行刺。不料到约期那天,突降大雨,未能成行.审登迷信,以为王浚得有天助,反而帮助王浚把和演杀了。如今司马颖矫诏召王浚去邺,便是想给和演报仇。王浚自然不肯上当,反倒联合了并州刺史东赢公司马腾,又召请乌桓和鲜卑两族的军队,共十万人,向邺城杀来。司马颖派中郎将王斌和石超迎战。结果大败,只得退回邺城。于是邺城大乱,许多将士纷纷逃亡。中书监卢志劝马司颖暂离邺城,奉皇帝回到洛阳。司马颖同意了,部署将士准备第二天出发.那时邺城还有将士一万五千人。不料第二天出发时间到了,还不见司马颖下命令。仔细打听,原来颖母程太妃不愿离开邺城,不肯动身。这时警报不断传来,说王浚和司马腾的大兵就到。将士们不肯坐以待毙,顷刻间作鸟兽散.只剩下司马颖帐下的数十骑卫兵.卢志去找了一辆牛车,把皇帝和太妃载了,急急朝洛阳奔去。

不料司马越却早已联络了琅邪王司马睿,范阳王司马毓和幽州都督王浚,以讨张方为名,起兵反对司马顺.司马顺有个参军毕垣,常受张方欺侮,这时便乘机在司马顺面前说张方的坏话,并说只要杀了张方,东兵必退。接着便唆使张方的亲信那辅,将张方暗杀。

可是张方的首级送到司马越那里,司马越却仍然不肯退兵。那时成都王司马颖,还在洛阳,听说司马越兵来,只得也奔往长安。但他又听说司马顺已和司马越讲和,怕司马顺害他.跑到华阴,便逗留不进。司马越大兵长驱直进,司马额的部:节节败退,这才想起张方的好处,便把那辅杀了解气.然而凶讯传来,长安城门失守。司马顺不顾别人,自己骑了一匹马.匆匆出城,逃往太白山中去了。

成都王司马颖,从华阴南行到了新野,被人捉住,送给长史刘舆。刘舆知道邺城中有许多司马颖的旧部,怕他们闹事.竟通着司马颖自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也被杀死。

河间王司马颗逃入太白山,被他的部将马瞻等寻着,纠集旧部,想夺回长安。后来惠帝被司马越毒死,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怀帝,拜司马越为太傅。新皇帝还下诏封河间王司马顺为司徒。这时朝廷已迁回洛阳。司马顺喜出望外,带了家眷,去往洛阳就职。不料走到新安,却被一伙强盗拦住,将他全家杀死。这伙强盗不是别人,却是司马越的弟弟司马横的部下,许昌将军梁臣。

现在“八王”只剩下东海王司马越一个人了.朝廷大权自然又落入他的手中。但经过这“八王”十六年的变乱,战祸连绵,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一些少数民族的酋长们也趁机崛起,把司马越闹得焦头烂额.怀帝永嘉五年,司马越在焦虑中病死。再过五年,西晋便灭亡了。

乱糟糟的“八王之乱”这才算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