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宦官专权与甘露之变

在唐朝的政治弊端中,除了藩镇割据以外,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要属宦官专权了。宦官掌权对于唐朝的统治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唐代的宦官专权有一个历史过程,想要彻底铲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唐朝建立的时候,不允许宦官参与政事,因为当时政治清明,管理严格,就没有出现宦官当权的现象。到了唐中宗时期,由于他昏庸无能,不但后宫纷纷瓜分权利,宦官也开始蠢蠢欲动,从宦官人数的增加就能看出这个苗头,宦官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增加至千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由于他们整天在宫中,所以很容易掌握一些其他大臣无法掌握的情况,因此很多图谋不轨的大臣开始和他们勾结,最后发展到较大的宦官直接干欲朝政。到开元末期,宦官人数已达到三千余人,其中有些人还直接担任了将相的职务,权力越来越大;另有一些宦官还担任监军,对国家大事横加干预,在宫中更是气焰嚣张,很多王孙、公主都对他们敬畏不已。

唐朝后期的宦官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他们控制了一部分军队,并且这些军队大多驻扎在京城附近,有了武力做后盾,他们甚至可以随意废掉、杀死皇帝,另立新的皇帝。这些手握生杀大权的大宦官,慢慢地成了唐朝真正的统治者,皇帝成了他们的傀儡。可是有些皇帝和朝中的大臣,并不甘心受宦官的摆布,不断地跟宦官集团进行着斗争,“永贞革新”就是这种性质的斗争。在唐文宗时期,又发生了一场皇帝、朝臣跟宦官的交锋,历史上称为“甘露之变”。

唐文宗的祖父宪宗、哥哥敬宗都死于宦官之手,他的父亲穆宗和他自己,都是由于宦官拥立才当上了皇帝,但他并没因此而感激他们,因为他不想做宦官的傀儡,受他们摆布。文宗对宦官专权的危害,看得比较清楚,有心铲除宦官势力。那时,朝中的大官分为两党,正在互相倾轧,这种情况下,唐文宗就不得不在较低级的官员中寻求支持。郑注、李训本是当朝的大宦官王守澄为培植他的私人势力才推荐给文宗的。可他俩也不愿当宦官的棋子,并没有按照王守澄的意图办事,而是向文宗献计先除掉宦官,再干别的大事,于是,郑注、李训得到文宗的信任,他们秘密地计划除掉宦官的步骤。

在朝廷大臣当中,李训、郑注又找了舒元舆、韩约等几个人参加除掉宦官的密谋。他们发现,宦官之间为了权利,也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这是他们的内部斗争,但如果能好好利用,可以削弱他们一部分力量。紧接着他们导演了一出“坐山观虎斗”的场面,加上唐文宗的配合,除掉了王守澄等几个大宦官。唐大和九年(835),李训当了宰相,郑注当了凤翔节度使,他们准备在王守澄下葬的那天,用内外夹攻的办法消灭全部宦官。

因为郑注掌握兵权,李训一直嫉妒他,怕他再立功得势,日后对自己不利。因此,想自己先下手杀了宦官独占功劳,再驱逐郑注。于是,李训和舒元舆、韩约等人秘密制定了另外一个行动计划。

十一月二十一日,他们假借邀唐文宗及百官去看石榴树上的甘露(古人迷信天降甘露就会天下太平),在院中埋伏了重兵,准备杀掉宦官。韩约对宦官十分惧怕,临场神色惊慌,引起了宦官仇士良的怀疑,埋伏好的伏兵也随后被暴露,仇士良等人为了自保,劫持唐文宗的软轿退回皇宫。

甘露之变以失败告终,李训、舒元舆等人最终被宦官追杀致死。后来,郑注也被宦官杀死。

甘露之变说明,宦官的势力已经非常大,朝廷已经没有办法除掉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持朝政,为非作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