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人善任的唐玄宗

玄宗不但使内部宗亲和睦安定,在朝廷之中,也注意选用贤臣。因为唐玄宗经过两次政变才得到政权,所以他很注意从各方面来巩固他的统治。他即位的第二年就规定:在京官中选拔有才识的人派到外地任都督刺史;选外地都督、刺史中有本事的调到朝廷来任职,使他们出入人数相差不大。后来把这种调动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从而达到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种效果。

在唐玄宗继承帝位之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拓局面,他感到必须有一名既有治国才能又十分可靠的宰相来辅佐自己。因此,他还积极选择良臣,辅己治国。唐玄宗很看重被贬到地方的姚崇。一次,唐玄宗在骊山检阅军队之后,又狩猎于渭川。这时,姚崇赶到,受到唐玄宗接见。唐玄宗问他:“你会打猎吗?”姚崇说:“臣20岁的时候,经常外出打猎,后来才读书。如今虽然到了残年,还能骑马射箭。”唐玄宗让他参加打猎,姚崇竟然箭无虚发,玄宗非常高兴,约他到行宫谈论天下大事。姚崇谈古论今,谈得头头是道,唐玄宗听得入神,竟忘记了吃饭。

最后,唐玄宗对姚崇说:“我早知道您是个人才,请您做我的宰相吧。”姚崇推辞不干,唐玄宗感到很奇怪,问他什么缘故。姚崇跪下说道:“臣有十件大事,恐怕陛下未必同意,所以不敢接受任命。”唐玄宗说:“你说说是什么大事?”姚崇说:“第一,以仁义为先,不要只用刑罚;第二,十年之内,不要在边境作战;第三,宦官不要干预朝政;第四,皇亲国戚不要任国家重要职务;第五,无论什么人,犯了法都得受罚;第六,取消租税以外的一切额外征收;第七,禁止营造佛寺;第八,对待部下要以礼相待;第九,允许大臣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第十,严禁外戚干预朝政。这十件大事,陛下能同意吗?”唐玄宗十分诚恳地说:“这都是关系社稷安危的大事,我都同意,您不必担心。”姚崇马上叩头谢恩,表示愿意接受任命。

姚崇当了宰相以后,没有辜负唐玄宗对他的信任,治理国家很有成就。有一次,姚崇为几个下级官员晋级的事去请示玄宗。他连奏三次,唐玄宗却仰视殿顶,不搭理他。姚崇只好退出,玄宗的近侍太监高力士说:“陛下日理方机,宰相来奏事,应该当面表示可否,不理人家好吗?”玄宗说:“朕任命元之任宰相,如果有国家大事,自当来奏闻与朕共议,像郎吏这样的官吏升迁,他决定就行了,为什么还要麻烦朕呢!”高力士把这话转达给了姚崇,姚崇很高兴,也很感激唐玄宗对他的信任之情。

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因为抢夺百姓的财物,吞占民田,被御史告上朝廷。王仙童有恃无恐,通过李业,请唐玄宗赦免,唐玄宗派姚崇处理。姚崇对玄宗说:“王仙童犯法,证据确凿,御史所说的全是事实,不应该赦免。”唐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见,依法惩办了王仙童,打击了那些无法无天的豪强贵族,使他们不得不有所收敛。

唐中宗以来,达官贵族纷纷营建佛寺。豪强富户往往利用出家为僧来逃避赋役,这样,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减少了政府的收入。为了打击唐中宗以来发展起来的寺院地主势力,姚崇提出裁减僧尼、减少寺院的建议,唐玄宗非常支持。勒令三万多和尚、尼姑还了俗,还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来往,停止建造寺院。

开元四年(716),山东闹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停下来密密麻麻,把田里的禾苗吃得干干净净。地方的官员说:“蝗虫是神虫,不能捕杀。”老百姓吓得烧香、叩头,求老天开恩。姚崇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下令百官带领百姓灭蝗。他还提出灭蝗的具体办法,派御史到各处督促灭蝗。有个地方官叫倪若水,拒绝御史的检查,不组织百姓灭蝗,还写了奏章给唐玄宗,说:“蝗虫是天灾,不是人力能够灭除的,皇上应该多做有德行的事,只要感动上天,天就会把蝗虫收回去。”姚崇看了倪若水的奏章很生气,马上提笔给倪若水写了封回信,信上说:“要是多做有德行的事就能解除蝗虫,那么,你管的地方,蝗虫那么多,难道说你是个没有德行的人吗?你眼看禾苗被蝗虫吃掉,竟忍心不救,将来闹成饥荒,你怎么办?”倪若水接到信后,不敢违抗命令,几天工夫,他就发动百姓消灭了十几万只蝗虫。

各地捕杀蝗虫的数目报到京城里,有个叫卢怀慎的官员劝姚崇说:“大家都议论纷纷,说蝗虫杀得太多了,恐怕得罪上天,您还是考虑收敛一下吧!”姚崇回答说:“蝗虫闹得这样厉害,百姓到处逃荒,能看着不救吗?要是这样做会招来灾祸,我一个人承担就是了。”由于姚崇积极采取灭蝗措施,这一年山东才避免了大灾荒。

有一次,唐玄宗问一位叫齐浣的官员说:“姚崇做宰相,可以和古代什么人相比?”齐浣说:“姚公虽然赶不上管仲、晏子那样的古代名相,也可以算是一朝名相了。”

在唐玄宗的时候,和姚崇齐名的贤相,还有宋璟、张九龄等,他们为唐朝的政治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重用姚崇和宋璟为宰相,这两个人十分能干,把国家大小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人们把他俩跟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相比,说“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把玄宗开元这20多年,比同于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称为“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