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勾心斗角,夺取皇后宝座

唐太宗死后,李治继位,也就是唐高宗,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他在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如今自己掌管大权,就想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出来,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正好这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决定利用武则天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淑妃的宠爱,遂令武则天暗中蓄发,待到时机成熟就把她献给高宗。聪明过人的武则天早已看出了这其中的玄机,她毫不犹豫地和王皇后结成同盟,用王皇后这块招牌作为向萧淑妃进攻的武器。在她们两个的“进攻”下,宠极一时的萧淑妃尝到了失意的苦头。武则天在这个时候千方百计取得了王皇后的欢心,王皇后多次在高宗面前称赞她,因而进宫不久便由才人晋升为昭仪。至此,唐太宗临死前的特意安排也成了泡影。

但是,武则天的性格决定了她并不甘于做别人的棋子,她还有更大的目标。王皇后自然成了她前进路上的一个障碍。

武则天天生伶俐,又会耍手腕,没过多久,唐高宗就和武则天好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渐渐地把王皇后也疏远了。王皇后见势不妙,又转过来说武则天的坏话。可是,这时候唐高宗哪里还听得进去?武则天十分得意,为了夺取皇后的位置,她绞尽脑汁,千方百计陷害王皇后。

永徽四年(653),武则天为高宗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起名李弘。这无疑是对她的前程增添了一份保证。过了一年,她又为高宗生了一个小女孩。王皇后因为自己没有孩子,常常逗这个女孩玩,一天,王皇后逗完孩子刚刚离开,武则天就偷偷地把这女孩掐死,然后又照样盖好被子,唐高宗进来,掀开被子一看,发现女孩已经死了。便大叫起来:“谁杀了我的女儿?谁杀了我的女儿?”他问乳母:“方才谁来过了?”乳母战战兢兢地回:“只有皇后来过。”高宗当然不会怀疑武则天,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武则天也正是利用大众这样一种心理,取得了高宗的信任。武则天抱着小女婴的尸体,号啕大哭,唐高宗又伤心又气愤。从这以后,唐高宗就起了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的念头。但是在王皇后的背后,还有强大的势力集团在支持,公然废后也说不过去,这就注定了要展开一场宫廷斗争。

围绕着要不要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朝廷中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派是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重臣,这些人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高宗登基的事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朝廷上拥有极大的威信和权力,他们为了维护名门贵族的利益,坚决反对。一派是以许敬宗、李义府、李勣为首的新贵族,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表示支持。

武则天想争取长孙无忌,她和唐高宗亲自登门求情,封长孙无忌的儿子做大夫,还送去十车金银珠宝。但是长孙无忌故意装痴作呆,答非所问,始终不表态。

武则天见此计不成,便又生一计。有一天,皇后宫中一个宫女到皇上那儿密报,说皇后怨恨皇上,跟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正在使“厌胜”之术,诅咒皇上早死。高宗见这宫女是皇后的近侍,不由不信。便带了内侍监的宦官,去到皇后宫中,由那告密人指点,从皇后床下面挖出一个小木偶,上面写着皇上的名字和生辰八字,而木偶的七窍和心口,全都插着钢针。

皇帝见状极其生气,皇后也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所措,只是一味跪地求饶,慌乱地解释。

经过此事,唐高宗终于下决心要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大臣褚遂良说:“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先帝给陛下娶的妻室,再说皇后又没有过错,怎么能说废就废呢?”唐高宗气愤地说:“王氏诅咒寡人,这还不是大罪吗?”褚遂良又说:“陛下就是要换皇后,也要选一个名门闺秀,武氏出身寒微,怎么配呢?再说,武氏曾经是先帝的妃子,陛下立她为皇后,今后人们会怎么议论陛下呢?”听到这儿,唐高宗气呼呼地一挥手,让褚遂良退下去。武则天在帘子后面听见了,更是怒不可遏。她最怕人家说她做唐太宗妃子这段历史,所以恨透了褚遂良。她在帘子后面大声喊道:“还不赶快把这狗东西打死!”长孙无忌阻止说:“褚遂良是先帝老臣,有罪也不能加刑!”

过了几天,唐高宗问李勣:“我打算立武昭仪做皇后,褚遂良他们坚持反对,这事怎么办好呢?”李勣说:“废立皇后,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一定要外人同意呢?”李勣也是开国元勋,担任司空,尽管不掌握实权,但地位很高,他的话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可以说是废王立武的关键一票,这一票使迟疑不决的高宗打定了主意。为了彻底压倒长孙派,武昭仪的心腹许敬宗在朝中制造舆论,说:“田野民夫多收了十斛麦子,还想换个妇人,何况天子要换皇后呢?这完全正当,不能容许他人异议。”

武则天令左右的人将这些话委婉地传给高宗,高宗的决心更坚定了。他将褚遂良贬到距京师两千多里外的潭州去任都督。永徽六年(655)十月,高宗下诏,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其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徙岭南。”至此,王皇后大势已去,如残烛之将尽。十一月,唐高宗举行了隆重的册立仪式,武则天经过激烈较量,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这一年,她31岁。

武则天封后,与许敬宗、李勣等人有直接的关系。这后面有着更深层的社会背景。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阶级把持朝政的风气,在唐代还有很大的影响。唐太宗时修《士族志》,高士廉等人还把出身士族的崔姓列为第一等,结果引起唐太宗的强烈不满。他下令以朝廷官位高下作为评判标准,借此达到了在一定程度内扶植庶族地主、压制门阀士族、巩固统治的目的。这一政策在高宗那里得到延续。正是由于统治者压制士族,出身寒微之士才有可能得以位至显贵。而许敬宗等人能当官为宦,正是唐代统治者实施这一政策的结果。这些人对于武则天的前途起到了关键而微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