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孙权守江东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在孙策临死时,他下令让长弟孙权做自己的继承人。他嘱托张昭等人说:“中原地区动乱,我们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静观成败,公等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然后他又对孙权说:“率领江东之众,于两阵之间一决胜负,与天下英雄争衡,你不如我;但要贤用任能,让上下将官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平安,我不如你。”说完,孙策就死去了。

孙策死时江东的情况十分不稳定。当时的孙氏虽已有会稽、吴、丹杨、豫章、庐陵五郡,以及江北庐江郡的部分地区,但山区的居民还多受地方强宗豪帅的控制,不接受孙氏政权的征调,而土著豪杰和因逃避兵祸渡江南下的士大夫们也正处于观望之中,以自己的安危利害决定去留,他们和孙氏政权还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君臣关系,态度时常摇摆不定。孙策刚死,庐江太守李术就起了反叛之心,不再听从孙氏的调用,而已经同周瑜过江准备投靠孙氏的鲁肃,此时也有了北还的意图,甚至连孙权的堂兄孙辅也担心孙权不能保住江东,背地里与曹操进行书信往来。孙权的另一个堂兄孙暠更是野心勃勃,竟想趁机夺取会稽,篡夺政权。好在会稽郡吏民保城固守,孙暠的野心才没有得逞。在江东政权如此不安定的情况之下,怎样安定人心巩固新兴政权就成为十九岁的孙权的首要任务。孙权虽不如孙策骁勇善战,可此时也已有了一定的军事和政治经验。早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孙策刚平定江东各郡时,十五岁的孙权就已经被任命为羡阳县县长,后为奉义校尉,跟随孙策左右征战南北。因此张昭和周瑜等人都认为孙权是“可与共成大业”,诚心侍奉的江东新主。

面对内忧外患,孙权统事以后,采取了招延人才,团结部属,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三征江夏等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以维护孙氏在江东地区的统治。首先,重用孙策时的文武能臣张昭、张纮、周瑜、吕范、董袭、程普、朱治、太史慈等文臣武将,同时招延了渡江南下的士人如鲁肃、诸葛瑾、步骘、严畯等名士,并委以重任;对待从荆州投奔而来的甘宁等武将,也是待之如同旧臣。经过了六七年时间的调整,孙权终于做到了“国险而民附”,贤能尽为其所用,使孙氏在江东的统治逐渐稳定下来。

为了稳固江东政权,孙权还必须解决来自后方山越民族的威胁。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山越民族的聚集地。山越民族骁勇善战,尽管早在秦始皇时期就与中原汉民族多有联系,但在与汉民接触的过程中,战乱也时有发生。从建安五年开始,周瑜一直坐镇吴郡,辅佐少主,为孙权出谋划策,平乱讨叛。在这段时间里,周瑜曾多次带兵镇压山越民族的反抗。在孙权统事之初,周瑜就开始“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建安八年,孙权命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将领出任剧县令长,对山越予以分别镇压。公元206年,周瑜亲自督讨麻、保二屯的少数民族。这次战争十分残酷,周瑜将俘获的部落首领一律枭首示众,同时还强制一万多人迁徙到江东政权的腹心地区。尽管武力镇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山越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确实稳固了孙氏在江东地区的统治地位。

除了对山越地区的用兵外,孙权还镇压了其他地方豪强的反抗。庐江太守李术不服从调度,于是孙权进军攻击李术的皖城,俘获李术,将其枭首,迁徙李术部属三万余人。公元204年,孙权弟丹杨太守孙翊被郡都督妫览、郡丞戴员合谋杀死。妫览杀害孙翊后想要逼娶孙翊妻徐氏。徐氏以守丧为由进行拖延,然后与孙翊的亲信旧将孙高、傅婴共同设计诛杀了妫览、戴员。孙权听说后,从椒丘赶到丹杨,诛除了妫览、戴员两人的余党。

孙权在军事上继承了孙策的政策,不断西进扩张,其军事上的主帅常由周瑜担任。周瑜在留吴期间,曾多次奉孙权之命进攻刘表,一方面是因为刘表占据的荆州与扬州毗邻,属于江东政权向西开拓的对象;另一方面孙权的父亲孙坚是被刘表的部将黄祖射死的,所以孙权与刘表势不两立。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周瑜向孙权举荐了刘表的降将甘宁。甘宁很快就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孙权接受甘宁的建议,亲自统兵进攻屯军夏口的黄祖,周瑜任前部大都督。双方在夏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水战,最后孙权的军队攻陷了夏口,将黄祖杀死,屠其城,俘获百姓数万口,为日后进一步夺取荆州扫清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