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逐英使无意通商

和珅能够屡屡化险为夷,与他的机智及出色的应变能力是分不开的,同时,他的语言天赋也为乾隆所器重。

鉴于和珅会说几门民族语言,乾隆任命和珅为理藩院尚书,总理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

当东方的清朝统治者沉湎于自己天朝上国的美梦时,西欧的一个岛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国内的生产力,使英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乾隆年间,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在英国铺天盖地地展开,人类从此进入了新时代。

英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的脚步,非洲和北美洲的很多国家都被英军占领。侵略者从来都是穷凶极恶的,英国殖民者也不例外,他们对各个殖民地的民众进行敲骨吸髓般的压榨。1775年,英属北美十三州发动反英起义;次年,起义领袖华盛顿签署 《独立宣言》,美国自此诞生。英国军队和美国军队酣战数年,起初美军不敌英军,后来由于法国向英国宣战,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在法军和美军的联合进攻下,英军最终战败,一个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逐渐跻身世界民族之林。

英国虽然失去了部分殖民地,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乾隆后期,即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殖民侵略使得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繁荣,英国当时的煤炭产量和钢铁产量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英国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市场。这时,东方的中国引起了英国的注意,但由于清王朝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并不了解。英国主流社会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繁荣昌盛的伟大国度,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英国非常急切地想与中国通商往来。

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使臣马戛尔尼率团访问中国,目的是为大英帝国开辟新的市场。

马戛尔尼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家,曾奉命与沙俄谈判,后长期在多个英属殖民地任职。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深受英国朝野两党的赞赏。

以当时的情况来说,中英两国的贸易现状亟须改变。自从英国到中国开辟市场,及至两国发生贸易关系以来,相比欧洲其他国家的商人,英国人在中国的地位并没有多大改善。基于此,英国政府希望通过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改善中英之间的关系和现行贸易体制。

当时,广州一口通商已无法满足英国对华贸易的需要。英国国王应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请求,派凯思·卡特为使臣,前往中国交涉通商事务,并谋求建立外交关系,不料凯思·卡特在途中病故,此事便耽搁下来。

其实,乾隆早在执政前期就决定关闭宁波、泉州和云台山 (今连云港市)等通商口岸,仅留广州一港与外国商船进行贸易,并且严格规定了贸易制度,包括外国商人每年在广州的逗留时间、住处与活动范围等,同时规定只有 “十三行”的行商才能与洋人接触,进行贸易,一般百姓不能与洋人来往。这使英国对华贸易受到了很大限制。

这次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目的是想通过与清王朝谈判,取消清廷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也是为了搜集有关清朝的情报,评估清朝的实力,为英国政府的下一步行动提供参考。

曾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担任过监督委员会主席的邓达斯告诫马戛尔尼说:“你一到中国便要受到接见,一定要遵守中国朝廷的礼仪,既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也不要被礼仪上的小事束缚住手脚。”

同年九月,马戛尔尼使团700余人,分乘三艘战舰从英国本土的朴次茅斯港启航驶向遥远的中国。这三艘战舰上运载着英国送给乾隆的很多礼物,包括地球仪、望远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还有蒸汽机、织布机等工业机器。为了最大限度地讨好乾隆,英国人甚至将他们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迫击炮、榴弹炮等作为礼物送给乾隆。

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马戛尔尼一行先在在澳门逗留数日后再次启航北上,终于于这年夏天抵达天津大沽口。他们在天津登陆后,发现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让他们瞠目结舌的一幕:当地的清军登上英国战舰,在战舰插上了很多小旗,旗帜上用中国文字写着 “英吉利贡使”五个字。

乾隆听说英国使团前来 “进贡”,倒也颇为重视,命令钦差大臣徵瑞、天津道乔人杰和通州副将王文雄全程负责接待事宜,并委派和珅相机处理相关事务。

马戛尔尼一行进入京师后,被安排在城内和西郊居住。当时乾隆正在承德避暑山庄,并决定在此举办他的83岁寿辰庆典。于是,马戛尔尼一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人由他亲自率领,赶往热河乾隆驻地,另一部分人则暂时留在北京。

在与马戛尔尼接洽时,和珅发现英国人的礼仪与中国大不相同,于是对远道而来的马戛尔尼说:“你既然来到中国,就得遵守中国人的礼节,这叫入乡随俗。在拜见我国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马戛尔尼反驳道:“我们英国是日不落帝国,我们使团远道而来,不是向你们的皇帝进贡来的,我们两国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英国有我们自己的礼节,或脱帽,或握手,让我们给你们的皇帝下跪磕头是绝对不可能的。”

和珅坚持道:“你若不肯磕头的话,我们的皇上是不会见你的,你自己看着办吧。”

由于和珅态度强硬,双方的谈判一度中断。与和珅有过一定的接触后,英国使者感到这个中国官员不简单,态度也不像之前那么强硬了。

据英国使团的斯当东记载:“和珅总是跟随在皇帝御驾后面。当皇帝停下轿子差人走过来向特使 (马戛尔尼)加以慰问的时候,几个官员过去在和中堂轿前下跪致敬。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和中堂之外,没有其他大臣和皇亲跟随着皇帝陛下,足见和中堂地位之特殊。”

后来又经过几次磋商,双方各有让步,也各有保留,约定祝寿大典前举行一次礼节性招待宴会,允许英国正、副使臣行英国礼——即单腿跪拜,但没有让他们亲乾隆的手。但是在八月十三日 (即乾隆生日当天),在澹泊敬诚殿举行的万寿盛典之日,英国使臣一律要行 “三跪九叩首”礼。

乾隆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了马戛尔尼。马戛尔尼行过礼后,向乾隆呈递了英王的信件,并送上几只西洋表作为礼品。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信中说:

“我乔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颠、爱尔兰和印度,祝中国大皇帝万岁万万岁。

“我知道中国地域辽阔,管理的百姓也多,皇上您操心天下大事,不但是中国,就连外国,都要您去保护,这些国家都心悦诚服,皇上您太操劳了。

“如今全球各国都说,只有中国皇帝统治的地方,制度才是完善的,所以我也越来越神往。皇上,今年是您的八十三岁大寿,我向您进献贡品,盼您能体恤我们。”

这是英国国王第一次给大清帝国写国书,所以措辞非常严谨,只不过按照中国的封建礼法来翻译,自然就变成了一篇歌功颂德和谀意奉承的文章,乾隆不免有些飘飘然了。

随后,乾隆问马戛尔尼道:“你们英国离我们大清到底有多远啊?”

马戛尔尼回答道:“皇帝陛下,我国与贵国相隔万里。”

乾隆又问:“你们的国王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马戛尔尼说:“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一切权力都掌握在内阁手中,国王很少过问政事。”

乾隆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说:“你们洋人真是匪夷所思,我大清法度森严,你既然万里迢迢跑来了,就多转一转,回去以后好好弘扬我大清的威德。”

马戛尔尼忙转入正题:“陛下,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想与贵国建立贸易关系,与贵国互通有无。”

乾隆摆摆手说:“具体的事情你找和大人谈吧,朕赏你黄金一万两,算是给你们使团接风洗尘。”

马戛尔尼领命谢恩。实际上,乾隆对与英国通商毫无兴趣,于是示意和珅打发他们回去。

和珅得到报告说英国人因远涉重洋,水土不服,已经病倒了三人,便以此为借口,对马戛尔尼说:“公使先生,听说贵国使团中有几位随员不幸病倒,我代表皇上表示慰问。中国和英国气候差异很大,尤其入冬以后,中国北方天寒地冻,你们远道而来,本来应该留你们多住些日子,但鉴于这种情况,皇上体谅你们,只好让你们早些回国了。”

原本是打发别人走的话,但从和珅嘴里说出来,反而成了处处为对方着想。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没有达成,怎肯轻易回国,他说:“和大人,我们此次前来主要是想与贵国加强贸易往来。”

和珅说:“我大清地大物博、无所不有,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马戛尔尼笑道: “据我所知,你们现在用的眼镜就是我们欧洲制造的。”

和珅并不气恼,从容说道:“不错,眼镜确实是你们制造的,你说吧,你们想如何通商?”

马戛尔尼表示,英国有六项请求:

第一,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第二,允许英商像以前的俄商那样,在北京设立商馆;

第三,将舟山附近的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第四,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第五,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

第六,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和珅听后不卑不亢地说:“足下是想在大清国土上建立一个国中之国吗?”

马戛尔尼连忙否认道:“当然不是,如果贵国有不同意见,我们还可以商量。”

和珅皮笑肉不笑地说:“贵国想要使用中国的土地又不允许我们设防,这种事能怎么商量呢?”

马戛尔尼一时无言以对。和珅见气氛有些僵,忙让人拿来乾隆赐给英使的礼物,向马戛尔尼诉说其妙处。这些难得一见的珍贵礼物,加上和珅的巧舌如簧,使马戛尔尼暂时忘记了刚才的不愉快,将通商的事暂且放在一边。

事后,和珅将英使的要求呈报乾隆,乾隆坚决反对,并下了一道谕旨说:“我大清物产丰富,应有尽有,本不需外夷货物。因为茶叶、瓷器、丝绸乃西洋各国必需的东西,朕体谅西洋各国的难处,所以准许在澳门开设洋行,满足夷人所需。至于额外贸易之事,与大清法度不合,不准进行。大清法度森严,每一寸土地都不容分制。英国人请求赏地一事,绝对不能容许。至于英商免税、减税一事,西洋各国一律平等,也不方便单独减少英国的税费。公布准则一节,粤海关向来有定例,无须另行晓谕。”

第二天,和珅便召见马戛尔尼,把乾隆回复英国的国书交给他,示意他马上率团回国。马戛尔尼仍不死心,说:“我们可以谈判吗?贵国有什么条件尽管提出来。”

和珅严肃地说:“租借岛屿一类的事情是不可以谈判的。”

马戛尔尼说:“难道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吗?”

和珅说: “这里已经不欢迎你了,请你带上你的人立刻回国吧,先生!”

说完,和珅拂袖而去,马戛尔尼坐在谈判桌前呆若木鸡。

马戛尔尼的要求几乎都被清廷拒绝了,但事后他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辗转各地考察。在为时数月的考察中,他看到了中国老百姓的贫困与落后,认为乾隆时期的中国是一座雄伟的废墟。试想一下,如果乾隆当时能奉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大量引进西方的机器和技术的话,近代中国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马戛尔尼回国后,对中国的未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言:清朝一日不灭亡,中国将永无崛起之日。

在这次接待英国使团的过程中,和珅仍然没有忘记中饱私囊,指使属下报销大大超出实际数额的使团差旅以及接待费用。此外,他还接受了马戛尔尼赠送的一辆四轮玻璃大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