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下江南重提旧案

作为乾隆的宠臣,和珅在关键时刻总能得到乾隆的支持,事事办得顺风顺水,不仅捞到了好处,还收买了人心。同样,在皇帝需要臣下支持的时候,他也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乾隆这边,比如在乾隆南巡一事上。

乾隆在位期间,花了大量时间在各地的巡幸上。据统计,乾隆在位60年,巡幸活动超过150次,平均每年出巡两次以上,不仅在清朝历史上首屈一指,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极为罕见。无怪乎当时有朝鲜使臣称乾隆朝为 “一日不肯留京,出入无常”的 “马上朝廷”。

乾隆认为,巡幸是加强统治的一个重要措施。他的南巡主要是到江浙一带巡视。南巡大多在正月中旬出发,当年四月下旬回到北京,行程近6000里。

当然,乾隆南巡,并不仅仅是为了领略江南的美景。江南素以物产丰富、人文荟萃而名满天下,经宋、明以来,朝廷屡次衣冠南渡,中国的文化命脉得以在江南一带延续,江南的士风一直胜过北方。清军入关以后,在北方可谓所向披靡,但在江南却遭到了以书生文人为首的义军的顽强抵抗,并由此引发了诸如 “扬州十日”等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清朝统治者对江南文人感到十分头疼,加上清朝自认为秉承了传统华夏文明,对文物鼎盛的江南心存忌惮,为此多次开设 “博学鸿词”等科,希望以此拉拢、安抚江南士人。在这一背景下,乾隆南巡也是为了借机笼络人才及地方的豪强大户,缓和江南的反清情绪。

此外,自宋、明以来,江浙一带加上南巡必经的直隶、山东等省,物产丰富,是国家的粮仓及经济命脉所在。但是,这些地方水患频繁,乾隆在南巡的时候一般会视察河道,下令解决水患,关心农业发展情况。

但是,每次南巡,乾隆也不得不考虑经费问题。他前四次南下均花费巨大,所以,他一提出要下江南,马上就有官员出来劝阻,理由无非是国库紧张,百姓疲羸。而和珅的聪明之处正表现在这里,他屡次力排众议,力挺乾隆南巡。这让乾隆十分满意。

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正月,乾隆以 “观民省方,勤求治理”的名义,又召集群臣商议南巡之事。兵部尚书阿桂首先进言道:“皇上曾四次下江南,耗费了大量钱财,江南的官员们为了逢迎皇上,大肆铺张,搞得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如今朝廷财政困难,请皇上以江山社稷为重,慎重考虑。”

吏部尚书永贵也附和道:“皇上,臣赞同阿桂大人的意见,由于皇上前四次下江南消耗巨大,如今经济疲软,粮食产量较前几年不增反减,百姓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请皇上三思!”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乾隆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和珅知道乾隆下江南心切,于是鼓起勇气,力排众议道:“二位大人适才所言谬矣,皇上下江南是为了体察民情,治理水患,何来扰民之说!如今江南地区经济疲软,皇上正好借此次南巡实地考察其中的利弊得失,然后因势利导,调整经济政策。至于二位大人所言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二位大人可以放心,我是内务府总管,皇上这次南巡,一切开支由内务府负责,保证不花户部一分钱。”

乾隆见和珅为自己解了围,顿时声音也大了起来:“朕花自己的钱去江南走一遭,有何不可?朕心意已决,即日摆驾南巡,和珅随行,太子监国,你等尽心辅佐,不得有误!”

天子车驾南行,和珅陪伴左右,一路浩浩****,奔向扬州。扬州号称江南第一名城,其繁华程度比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每次下江南都要在扬州待很长时间。扬州人称自己的城市为 “小北京”,民间更是将扬州称作清朝的陪都。和珅自然也不敢对扬州掉以轻心,亲自授意两淮盐政做好准备。这位官员本是一个道台,因为犯了过错被革职,为了重获起用,他贿赂和珅,才被乾隆任命为两淮盐政。

两淮盐政接到和珅的书面照会后,连忙把乾隆即将入住的栖霞山行宫修葺一新,只等乾隆圣驾到来。

当和珅与乾隆等一众人马迤逦行至扬州城外10里处时,只见一条红地毯连绵不绝直通城内,望眼欲穿的督抚及以下官员全都跪拜迎接。随后,扬州官员将乾隆迎至行宫。乾隆见行宫如此华丽,不高兴地说:“朕来这里是为了体察民情,你们如此铺张,让朕如何跟百姓交代?”

负责修葺行宫的两淮盐政见皇上怪罪,一时惶恐不敢言语。和珅见局面僵持,忙打圆场道:“皇上息怒,这次修葺行宫的费用,是两淮盐商自发捐赠的,丝毫没有扰民之嫌。”

乾隆的脸色这才稍微缓和下来。随后,扬州官员设宴为乾隆接风洗尘。宴席上,乾隆突然来了兴致,对官员们说:“朕好文事,天下皆知,扬州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前朝的文人墨客来扬州游玩时留下了无数墨宝,尔等给朕盘点一下历代名人赞颂扬州的著名诗句,就当作是给朕助兴了。”

官员们一听都踊跃献诗,从王建的 《夜看扬州市》、杜牧的 《遣怀》到李商隐的 《隋宫》,大家越说越来劲,乾隆忙叫停道:“看来诸位爱卿都是饱学之士,和珅,你不来两首?”和珅笑道:“臣才疏学浅,只知有一句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众人听了都大笑不已,乾隆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当天晚上,和珅私下与两淮盐政见面,突然提起两淮盐引案。

两淮盐引案是怎么回事呢?乾隆年间,时任两淮盐政尤拔世向乾隆上了一份奏折,揭开了两淮盐业的官商们掩盖已久的一个大窟窿——前任盐政普福曾奏请预先支取第二年的盐引,预提了20万引。当时规定,盐税每引为一两,预提的盐引要交三两的税。也就是说,盐政应该向户部上交60万两银税,但只上交了27万余两,剩下的30余万两银子不知所踪。

除此之外,尤拔世又奏请把之前22年预提盐引的收入都算清楚。

当然,尤拔世本人并非清官,只是因为他初到两淮,不了解两淮官商关系盘根错节,一上任便向盐商索贿,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他盛怒之下,索性将遮掩两淮盐税窟窿的白纸捅开,由此掀起了一场乾隆时期官场、两淮盐业上的腥风血雨。

当时清朝用兵四川,每日消耗的军饷数额巨大,对朝廷来说负担不小。尤拔世这份奏折可以说正中乾隆下怀,他马上下令调查此事,结果发现此案涉及几任两淮盐政及众多盐商,官商勾结侵吞税银达千万两之多,舞弊时间甚长,上下相欺,贪利成风。

案件查明后,涉案人员均遭到严惩。当然,欠下的银税仍然要还,但接任的盐政总是以种种借口推托,极少上缴,乾隆本身就不高兴。这次他亲临扬州,见此地如此繁华,盐商生活奢侈,心中更为不满,觉得当地官员给自己的进献太少了,于是借机旧事重提。

由于事发突然,两淮盐政一时猜不透和珅的真实意图,也不敢贸然拒绝,只得先行答应下来,回去再另想对策。但他琢磨了一夜也没想明白,第二天一大早赶紧找来自己的幕僚汪如龙商量对策。

汪如龙是当地的一个大盐商,本系书香世家,其祖父于康熙时做过道台,其父则于乾隆初年当过知县,后来辞官归隐,据说还曾追随名闻天下的郑板桥学习书画。汪如龙本人也是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惜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加上家中余钱不多,于是弃文从商,逐渐成为江南大贾。但汪如龙还是向往仕途,所以一心想要改变自己的商人身份。

新任两淮盐政到任之初,汪如龙就主动前往结识,进献了许多关于如何收税纳捐、如何追查走私漏税以及如何查假打非的敛财良策,深得两淮盐政赏识。而汪如龙为人狡诈多变,极会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乾隆这次南巡,汪如龙亲自督促大小盐商捐献钱款,修建行宫,铺平道路,置办器物,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办事能力,而且从中渔利颇丰。

汪如龙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自荐明日亲自去拜见和珅,探明口风再见机行事。

第二天,两淮盐政一大早就去给和珅请安。和珅是何等聪明之人,自然知道对方此行没这么简单,故意问道:“这么早过来,想必不仅仅是为了请安吧?”

两淮盐政谄媚地笑道:“和大人英明,在下佩服之至!小人有个朋友,一向仰慕大人,特献宝马一匹前来求见。”

收礼收到手软的和珅,寻常的金银已经很难打动他,唯有古玩、宝马之类的奇珍异宝才能让他动心。果然,两淮盐政和汪如龙此举一下子就引起了他的兴趣。他问道:“对方是什么来头?”

两淮盐政回道:“江南富商汪如龙,也是在下的幕僚,现在就在外面带着宝马候着呢。大人一起出去瞧瞧宝马吧?”

和珅走出寓所,见汪如龙举止儒雅,气度不凡,不由得生了几分敬重之心。汪如龙见到和珅,忙跪拜道:“汪某拜见和大人,久闻大人之名,今日一见,足以慰平生仰慕之情。”

和珅亲切地说:“快快请起!我看汪兄之马乃异域宝马,不知可否一试?”

汪如龙自然首肯。和珅一跃而上,汪如龙在后面略一加鞭,那马便奔驰而出,须臾即回。和珅在马身上丝毫未动,感觉甚是平稳,下马后,他对汪如龙说: “此马莫非是汗血宝马?”汪如龙谄媚地笑着说:“此马名曰赤兔,不但是汗血宝马,而且是汗血宝马中的极品。听说和大人出身侍卫,武功高强,所谓宝马配英雄,如果和大人喜欢此马,汪某愿双手奉上。”和珅笑道:“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啦!”

汪如龙轻易送成了礼,借机说道:“日后还请和大人多多关照,和大人有什么需要尽管跟小人说,保证让和大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和珅笑道: “好说好说,哪天有空了,我要跟你好好聚一聚。”随后,汪如龙拜别而去。

皇帝从北京跋山涉水来到江苏扬州,江苏巡抚没有不露面的道理,所以,乾隆前脚刚到扬州,江苏巡抚后脚就跟来了,他向乾隆请罪道:“臣接驾来迟,请皇上恕罪。”乾隆说:“接朕事小,处理政务要紧,江苏乃江南重镇,你给朕治理好了比什么都强。”江苏巡抚忙恭敬地回道:“臣一定肝脑涂地,不负皇上厚望!”乾隆说:“你回南京去吧,过些日子朕还要去浙江巡视。”

和珅见江苏巡抚辞别乾隆走了出来,便在半道上截住他问道:“大人这么快就要回南京啦。你来扬州也不来拜访一下我,难道你只知有皇上,不知有我和珅吗?”江苏巡抚不屑地说:“人言和珅是石头缝里迸出来的孙悟空,今日一见,名不虚传也。”说罢拂袖而去。

眼看江苏巡抚摆明了不想依附自己,和珅一时也无可奈何,只能以后再找机会教训一下他了。现在扬州那么多人等着巴结自己,和珅暂时还不想花心思去想这些不愉快的事情。

这天,乾隆跑了一天早早就休息了,和珅却没闲着,因为汪如龙又来请他赴宴了。他随汪如龙来到一座私人宅第,酒过三巡,两人谈得十分投机。

得知汪如龙的出身后,和珅有意拉拢他,便说:“你我同为读书人,又同样科场失意,可以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以后一起共创大业吧!”

汪如龙也知道自己若能入得和珅门下,荣华富贵不在话下,不禁高兴地说:“小人有大人为师,如沐春风,岂敢不肝脑涂地以报大人?还请大人以后多加照顾,多加栽培。”

和珅满口允诺。就这样,汪如龙拜在了和珅门下。有了这层关系,两人的关系也就更深入了一些。又几杯酒下肚后,和珅问道:“你这次请我来,不光是为了喝酒作乐吧?”

汪如龙忙说:“能够结识大人,小的已经知足了。”

和珅意味深长地一笑:“那莫非是两淮盐政有事相求?”

汪如龙知道什么都逃不过和珅的火眼金睛,当下也不再绕圈子:“不瞒大人,我早听说盐政大人的官位是拜大人所赐,不过,盐政大人似乎对和大人不够大方。扬州现在最能赚钱的买卖就是食盐生意,利润惊人,只要大人能让我当上盐政,我愿意每年孝敬大人20万两银子。”

面对回报如此丰厚的买卖,和珅没有理由不答应。事后,两淮盐政向汪如龙打探和珅的口风,汪如龙谎称和珅对其并无不满,只是公事公办而已。两淮盐政这才放下心来,不过他还是赶紧拿出10万两银子给和珅送去。

在乾隆离开扬州的前一天,汪如龙再次宴请和珅。为了向和珅表示忠心,汪如龙将祖传的一幅名画送给和珅,并在画中夹了一张银票。他的苦心没有白费,后来和珅在乾隆面前把汪如龙好好夸了一番,又说现任两淮盐政虽然迎驾有功,但却极为奢靡,应加以警诫,否则天下群起效仿,竞相奢侈,于国于民都不是好事。乾隆觉得和珅言之有理,于是让他推荐两淮盐政的合适人选。就这样,汪如龙顺利当上了两淮盐政。

事后,前任两淮盐政愤愤不平,找到和珅申辩此事,说自己每年向和珅孝敬10万两白银,为什么还会丢掉两淮盐政的肥缺。和珅不动声色地告诉他,只因为别人孝敬的更多,边说边伸出两根手指,暗示汪如龙给的是20万两。这位前任盐政大人顿时哑口无言,悻悻离去。此乃后话。

离开扬州后,乾隆去了苏州几天,然后辗转来到杭州府海宁,下榻海宁名人陈元龙家。陈元龙是雍正朝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已去世多年。

说起陈元龙与乾隆之间的渊源,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版本认为陈元龙是乾隆的亲生父亲。

此事说来话长,陈元龙在康熙朝担任礼部尚书时,他在北京的府邸与雍正的府邸相邻。当年康熙皇帝老迈,见雍正膝下无子,实在不放心把大清的江山交给他。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雍正的妃子怀孕了,但让雍正失望的是,这次生出来的又是一个千金。无巧不成书,就在同一天,隔壁的陈元龙家也生了一个孩子,而且是一个男孩。忧虑的雍正想出了一个调包计,他以庆贺两个孩子周岁为名,把陈元龙及其家眷骗进府中,趁机用女儿换走了陈元龙的儿子。陈元龙虽知是计却敢怒不敢言,也不能揭穿,只好隐忍下来。事后,陈元龙小心谨慎地把雍正的女儿当成自己的女儿抚养起来,自己的亲生儿子则成了雍正的儿子,等到后来雍正当了皇帝,这个孩子就成了太子,再后来也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

乾隆一生六次下江南,有几次都住在陈元龙的老家浙江海宁。在下榻陈元龙老宅的几天时间里,乾隆亲题堂匾两块,一曰 “爱日堂”,一曰 “春晖堂”,不管是 “爱日”还是 “春晖”,都是出自同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于是,笃信 “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海宁百姓,更加确信乾隆就是陈元龙的亲生儿子!

传说归传说,一些反对 “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有识之士认为,乾隆一向喜欢到处题匾卖弄文采,“爱日”“春晖”只是巧合而已。乾隆之所以这样写,是出于对陈元龙家 “六部五尚书,四朝三宰相”的赞叹,因为陈家几代人都在朝中担任要职,不仅是海宁本地的书香世家,更是清王朝数百年来的名门望族。其府邸是海宁名胜,亭台楼榭,花木扶疏,自然是接驾驻跸的理想之处。认同 “狸猫换太子”故事的人认为,乾隆下江南来到海宁是 “回家省亲”,是来陈家老宅祭拜祖宗。而反对者认为乾隆下江南之所以莅临海宁这个小地方,纯粹是奔着海患来的,因为乾隆年间海潮频繁,海宁一带是重灾区,乾隆下江南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治理海患。

这一点不难证实,乾隆来到海宁的第二天,就亲自来到钱塘江畔视察水情。时逢钱塘江涨潮,乾隆对和珅说:“你听说过钱塘潮吗?”和珅回道:“臣孤陋寡闻,没听说过。”

乾隆说:“朕每次下江南,都会来这里观看钱塘潮。这钱塘江位于江海交汇之处,每天都要承受两到三次的海潮袭击,海潮初来之时本不甚猛烈,只因钱塘江底地势凸隆,海潮冲来后,受地形陡峭影响,潮头突然高耸而起,所以就形成了我们刚才看到的洪峰肆虐的情景,平时的小潮小浪不打紧,若赶上几年不遇的特大洪峰,海宁及其背后的千顷良田就要遭殃了,更重要的是居住在灾区一带的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也会受到威胁。”

和珅趁机给乾隆戴高帽:“皇上洞察秋毫,臣万分惭愧。”

乾隆继续说道:“历代以来,朝廷都会在这里修筑海堤,最早的堤坝是用泥土堆积而成,元代时改土坝为木坝,明朝时水利专家开始用石头筑堤坝,称为石塘。但是,建造这方圆数十里的石塘耗资巨大,朝廷和地方的财政都不堪重负,所以百余年来经常半途而废。”

和珅立马表态说:“臣忝居户部侍郎,愿为修筑海堤竭力筹款。”

乾隆说:“这可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需要上千万两银子。”

和珅坚定地说:“这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工程,只要皇上批准,臣将极力筹措。”

“好,有你这句话,朕就放心了。”乾隆随即又对一旁的浙江巡抚李质颖说,“和大人刚才给朕保证了钱不再是问题。朕命令你立即在钱塘江一带开修海坝,就用独创的鱼鳞石塘法构筑,但是有一点,你必须监督到位,朕不希望辛苦筹措的钱被承办此事的官员层层盘剥克扣。在修筑堤坝的过程中,朕会派户部官员前来督查,若发现有偷工减料克扣工程款的,一律处斩!”

李质颖惶恐不已,赶紧表态:“皇上放心,臣一定严格监督,绝不让一分一厘的工程款流入贪官的腰包。”

和珅也适时附和道:“皇上天威,量那些个承办官员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李大人乃第一承办人,定然不会辜负皇上的一片苦心。”

李质颖见和珅为自己说话,忙接过话茬:“和大人所言极是,臣定当不负皇上重托。”

在乾隆的高度重视下,钱塘江石塘工程历经数年而成。由于乾隆有言在先,承办的官员即使有贼心也没贼胆,加上浙江巡抚李质颖事必躬亲,钱塘江海塘修筑得非常坚固,海宁一带的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对此,和珅功不可没,这也成为他一生中做过的少数几件好事之一。

这次南巡,乾隆多次颁发谕旨,免去直隶、山东等地应征地丁钱粮的十分之三;凡老民老妇,均加恩赏赐。途中他又派官员祭祀兴修河道的已故官吏。他还在杭州、江宁等地举行了阅兵仪式,再一次拜谒了朱元璋孝陵,最后才起驾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