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治世谈(3)(1)

同治四年二月镇压云南曲靖府邓城回民战图

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集中表现形式。清朝衰落的重要象征之一,就是从嘉庆朝开始接连爆发的农民起义。早在嘉庆继位前夕和初期,湘、黔苗民起义烽火未熄,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的战火又起,闽、粤、浙沿海一带海疆不靖,在中期又爆发了天理教京畿起义。至道光朝,虽未发生大的农民起义,但小的起义连绵起伏,持续不断,其在位30年,大大小小的农民反抗斗争达数百次,几乎无年无月不有。这些不断的起义,终于汇成汹涌澎湃的怒潮,于1851年爆发了始于咸丰、跨同治两朝14年,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和北方捻军起义。围绕对这一次次农民起义的镇压和战争,清宫形成了大量与农民军作战的防务图和战图。其中嘉庆年间最集中的是镇压白莲教起义的战图。如:内务府舆图中《平定川楚陕教民四川达州一带官兵布防图》,军机处舆图中《平定川楚教民湖北安陆县图》《湖北当阳县图》《湖北襄阳军营打仗地方图》等等。咸丰、同治年间对太平天国、捻军作战图,是清宫军事战图中最多的两部分。其中仅军机处舆图中就有与太平天国作战战图近30件,与捻军作战战图20余件。如《曾国藩奏克复金陵图》《曾国藩奏克复安庆图》《胡林翼奏克复岳州图》《克复武昌府图》《骆秉章奏清军于四川老鸦滩伏获石达开图》《太平军攻打独流镇战图》《攻打山东临清图》《僧格林沁奏清军破山东捻军张洛行图》以及《李鸿章、左宗棠奏会剿捻军张宗愚图》等等,都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中清军与农民军作战的重要战役图。这些图,有些是战地官员随折进呈的,有些是舆图房画工根据大臣奏报情形补绘的。在舆图房所绘战图中,还能看到许多处有更改重绘的痕迹。这些图每幅都长3米,宽15米左右,一幅图中人物多达上千人。图中营房安置、军事布防、进退路线、拼杀场景及人物表情都栩栩如生。从这些图档中看出,清政府虽然用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兵力将一次次农民起义镇压了下去,但所耗人力、物力,也使清朝元气大伤,根基动摇。

道光二十三年《河南黄河北岸各厅霜后河势工程情形图》

清朝对江河湖渠的治理,经过康熙朝的积极筹划、综合治理,原本已很有成效,如黄河虽未达到“一劳永逸”的根治,但水患却逐渐减少。乾隆一朝,因其好大喜功,对水利的治理远不如康熙朝扎实,但他得了康熙治水之益,所以乾隆中前期黄河水灾并不严重,当其后期问题开始突出时,他则把后患扔给了嗣皇帝嘉庆,而嘉庆以后各代,由于治理不力,造成水灾河患愈益严重。经统计,嘉庆25年间,仅黄河之患就有10次;道光30年间,全国重大水灾10次,黄河决口发生9次;咸丰一朝,黄、淮河连年决口。水灾河患多,治河、治水的次数就多,对修治的情况,官员均须具折绘图报告皇帝,所以这一时期形成的江河湖渠工程图也相对增多,但是这些图中大量的属局部性堵筑拦口工程图。如黄河工程图中,嘉庆二年(1797)11件,均是因这一年黄河在山东曹县北漫口,负责该工程的兰第锡等绘进的挑水、分溜、修补堤坝等图;嘉庆八年(1803)水利工程图22件,亦是因河南封丘衡家楼黄河决口,那彦宝等绘进的抢修各工情形图。还有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下北河厅漫溢,分别形成《下北厅兰阳汛堡迤下漫溢情形图》《直隶、东明漫水下注东境酌议堵口筑坝图》《李六口引渠分海情形图》等工程图十余件,也均是局部溜势、堵口等工程图。除黄河工程图外,这一时期形成的还有大量的其他河渠局部工程图。如仅道光一朝,较大的还有运河工程7次,淮河工程5次,永定河工程5次,海塘工程2次。在这接连不断的治河工程中,每次均形成5—10幅大小不等的局部工程图。

咸丰五年《山东黄河工图》

面对这林林总总几百件河渠工程图,不能不说嘉、道、咸、同几朝对河工的治理主观上还是积极的,但由于几朝治水均用人不力,嘉庆朝的河臣,大多缺乏通盘计划和长远打算,而只是修修补补,局部堵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顾此失彼,因此漏洞百出。随着问题增多,治河成了疲于应对的例行公事。道光一朝,也是有防无治,只要河不决口,官员就认为万事大吉。一旦河道决口水患发生,只注意加高堤坝,堵口塞漏,做些表面工程,根治之法,很少有人过问。“当秋伏大汛,司河各官率皆仓皇奔走抢修不遑,及至水流坝清,则以见在可保无虞,而不再求疏刷河身之策。”至咸、同两朝,更无根治的打算,所以河患频仍,水灾繁生。

大量形成的局域性治水救灾图昭示着,从嘉庆初年起,清朝各种社会矛盾已经激化,统治根基已经动摇。政治不清,治灾也不力,连历朝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治水工程也多是修修补补。这种结果,又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并加剧了农民的反抗和斗争。天灾伴着人祸,恶性循环,使清政府元气大伤,衰落之势终成定局。

三、光、宣时期新的边疆防务图、近代科技图出现示巨变

1.边疆防务图

统一边疆,加强对边疆的统治和管理,是清朝进行全国统治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康、雍、乾时期,清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把测绘地图与国家疆域和加强边疆防务联系在一起,曾形成了相当一部分边疆地舆图和边疆防务图。但从总体来看,由于从康熙二十八年(1689)驱逐沙俄入侵,到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的一个半世纪内,清朝虽然国内矛盾日益激烈,对外却无大战事,边疆尚属安宁,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主要是封贡关系,西方殖民主义势力还未对中国边疆构成威胁,所以这一时期形成的边疆防务图,一是从数量上比晚清时期少,二是从内容上侧重在北部、西北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成为第一批从东南海上侵入中国的殖民者。继之咸丰六年(1856),英国军舰再次从海上突入珠江,侵犯广州,又沿海北上,直抵大沽口,威胁北京。此后,随着清朝的衰落,东西方列强纷纷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的邻邦和边疆。中国边防,从海疆到陆疆,从东南到西北,普遍发生危机。同治四年(1865),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率军侵入南疆;同治十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西北边疆危机加深;与此同时,在东南海疆,日本1874年以弱旅入侵我国台湾,而清廷竟无力以武力驱逐,最后不得不褒赞日军侵台为“保民义举”,以白银50万两换取日军撤离台湾了事。光绪五年(1879),日本以武力吞并和中国已有400余年封贡关系的琉球,并企图以此为侵华基地,矛头首先直指台湾,“海防空虚”情状暴露无遗。西北、东南边疆危机,清朝朝野为之震动,为此,从同治十二年(1873)起,在清朝内部引起了一场边疆防务问题的大讨论,时称“海防”与“塞防”之争。时任各边疆大吏,几乎都卷入了这场争论之中。他们中一部分人主张东南沿海防务为急,另一部分则认为西北边疆防务为先,经广泛讨论,清廷最后一面任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一面由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南北海防。这时,配合全面加强西北、东南边防的局势,各大臣纷纷具折绘图,陈奏边防事宜,从而形成了一批新的边疆边防形势图。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东部、东南部海疆图;二是北部、西北部陆疆图。

光绪十二年福建闽厦两口炮台图之南岸明暗炮台图

海疆地图又有两种:一种是沿海形势图,一种是军事防务图。其中较重要的沿海形势图有《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江浙闽沿海图》《渤海沿岸图》《沿海疆域图》及八省(广东、福建、浙江、台湾、江苏、山东、奉天、直隶)分省沿海地区水路图等,其中仅分省沿海图就有几十件。沿海军事防务图则包括《舰船演阵图》《炮台防务图》以及《新式鱼雷、枪炮图》等武器图,如《铁舰快船八艘演阵图》《蚊船六船演阵图》《江浙两省沿海炮台式样图》《广西边防大、中、小炮台全图》《福州海口电光山炮台平面图》《奉天营口炮台丈尺做法图》《旅顺海口鱼雷图》等等。此外,还有一批在中法、中日战争中直接形成的边防军事图。如在中法战争中形成的《台北设防地图》《中法战争越南谅山划界形势图》;中日战争中形成的《倭兵运车运兵马舢板等图》《威海卫形势图》《渤海黄海沿海图》《台湾地图》等等。

在东南及沿海省份加强海防的同时,西北边疆在左宗棠的带领下已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失地。在其收复过程和其后与俄国一系列的堪界谈判中,形成了一批西北堪界图和地图。其中有:左宗棠呈进的《新疆总图》《新疆中俄边界图》;光绪年间查界大臣绘进的《新疆中俄堪界图》《新疆中俄分界详图》《分界略图》《中俄交界全图》《勘定西北边界俄文译汉图》以及《新疆喀什噶尔道西南边内外属地形势图》等等。

2.近代科技图

清初,随传教士东来,一批西洋科技仪器曾进入清宫,与此同时,也形成了部分具有科技性质的清宫舆图。如《天盘星斗图》《荷兰车图》以及用西法测绘的全国《舆地图》等。但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和雍正时期开始对传教士的驱逐,近代科技之光在中国很快消失,这些先进的西方科技文化产品,最终变成了皇帝的玩物被存压清宫库底。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使西方科技文化,特别是先进的工业技术越过宫廷,开始直接进入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戊戌变法后,新的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进一步得到传播,近代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开始得到推广应用。在清宫舆图中,相继出现了新式轮船机器图、铁路矿山图、电报电线图,以及新式枪炮图等工农业生产生活科技图,如《北洋机器制造局各厂机器图》《第一号轮船机器总图》《江西萍乡煤矿图》《湖北汉阳钢铁厂图》《湖北当阳煤铁山图》《新疆某地烧房图(即新式烧锅房图)》《中国铁路轨道图》《东三省铁路图》《赣汉铁路图》《吉林省至陶赖昭电线图》《新疆某地安设电杆图》等等。

在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清光绪年间曾两次用近代制图法绘制舆地图,一次是光绪十九年(1889)至二十二年(1896),为筹办纂修会典,谕令各省进行经纬度测量、编制各省府州县舆图,然后会典馆用圆锥投影编绘了一幅《皇舆全图》。但因当时各省条件和测绘人员水平不同,绘图的质量有差异。“其蒙古西藏及边僻各省或无新图,或有图而不堪据办”,仍是“按乾隆年间钦定内府舆图,道光年间‘钦定大清一统志’诸书纂绘底本”。所以“这次编的全国和分省图,是中国传统的制图法向近代化阶段过渡时期的产物”。第二次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后成立了测绘局、陆地测量局等近代测绘机构,由其陆续测绘形成了不少省、府、州、县舆地图。这两次测绘,从范围上讲都没有跳出局部地域的范畴,未有统一的大地测量,所形成的图也未超出康、雍、乾全图舆地图的范围。但从方法上讲,则使用了乾隆以后未曾使用的近代制图方法,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这是近代绘图技术走出宫廷普遍在社会使用的尝试。它和清末科学技术在其他领域的使用,共同标志着近代科技在中国推广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

边疆防务图和近代工农业生产生活科技图,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舆图在清宫的同期形成,一方面反映了清晚期不仅内忧重重,外患纷纷,其统治岌岌可危的局面;另一方面则昭示着,被阻近一个世纪的近代科学技术,终于在中国工农业生产中开始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新的生产力面前,清朝传统的统治愈见腐朽,封建的制度已到了濒临衰亡的边缘,一个新的时代必将到来。

1.左书谔著:《慈禧太后》,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308页。

2.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二〇册,中华书局,2011年,10041页。

3.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二〇册,中华书局,2011年,20299页。

4.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二〇册,中华书局,2011年,10368页。

5.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二〇册,中华书局,2011年,12964页。

6.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二六册,中华书局,2011年,13316页。

7.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二七册,中华书局,2011年,13875页。

8.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二八册,中华书局,2011年,14235,14236页。

9.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二八册,中华书局,2011年,14645,14646页。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卷114,第1号。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卷7162,第73号。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卷114,第2号。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04-01-37-0142-041。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卷114,第5号。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卷114,第37号。

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卷114,第27号。

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卷114,第31号。

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卷114,第22号。

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卷125,第7号。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卷117,第13号。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卷118,第22号。

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卷7162,第73号。

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卷7162,第16号。

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卷7162,第23号。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卷7162,第36号。

2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卷7162,第38号。

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卷7162,第31号。

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工部档案,卷86。

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神机营档案,卷22。

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外务部档案,卷3106。

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卷7162,第12号。

32.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第391—398页。

33.德龄著:《清宫二年记》。

34.天台野叟著:《大清见闻录》中卷《裕庚出身始末》篇。

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第27-1-2-119-42。

36.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四五册,中华书局,2011年,第23865页。

37.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档案1-1-2-34-001。

38.朱家溍、丁汝芹著:《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故宫出版社,第437页。

39.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档案1-1-2-34-001。

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上谕档光绪三十年九月初二。

4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第27-1-2-119-42。“晦若”,清末官员于式枚(1853—1916)的字。于式枚,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今贺州)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官至正二品、从一品,1907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先后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于式枚和端方交好,两人常有书信电报往来,互通官场消息。次帅即赵尔巽,号次珊,时人一般尊称其“次帅”。

4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上谕档光绪三十年九月初二。

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03-7213-125。

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第27-1-2-119-42。

4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03-7217-65。

46.《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1年8月31日,第三版。

47.《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八五,第二十三页,雍正七年八月,中华书局,1986年。

48.《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八五,第十七页,雍正十三年七月,中华书局,1986年。

49.《大清会典》卷九五,礼部三十九,第5页。

50.《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五二,第二十六页,雍正五年正月,中华书局,1986年。

51.王大学:《皇权、景观与雍正朝的江南海塘工程》,《史林》2007年4月,第116—136页。

52.《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八五,第十四、十七页,雍正十三年七月,中华书局,1986年。

5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5页。

5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2页。

5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90页。

5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79页。

5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82页。

5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3页。

5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83页。

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83页。

6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79页。

6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82页。

6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90页。

6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46页。

65.《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八五,第二十三页,雍正七年八月,中华书局,1986年。

66.《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六七,第三十四页,乾隆三年四月,中华书局,1986年。

67.《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六七,第三十四页,乾隆三年四月,中华书局,1986年。

6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91页。

6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3页。

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895,896页。

7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895,896页。

7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8页。

7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9页。

7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51页。

7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49,350页。

76.《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一六,第四页,雍正十年三月,中华书局,1986年。

7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50页。

7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礼科吏书,卷1165。

7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礼科吏书,卷1149。

8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礼科吏书,卷1149。

8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卷7752。

82.《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使琉球记》,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185页。

83.《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使琉球记》,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190页。

84.《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使琉球记》,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192页。

85.《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使琉球记》,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182页。

86.《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使琉球记》,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186页。

87.《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使琉球记》,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177页。

88.《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使琉球记》,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180页。

89.《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使琉球记》,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203页。

90.《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使琉球记》,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205页。

9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卷7760。

92.《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使琉球记》,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201页。

9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上谕档,第7760卷。

94.《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使琉球记》,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192页。

95.《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秩《使琉球记》,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第192页。

96.赵文楷著:《石柏山房诗存》卷五。

97.《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391卷,第9页。

98.《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484卷,第1页。

99.《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17卷,第25页。

10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1493盒,第1册,第25页。

1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片,第7228卷,第10件;

10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电报档2-04-12-032-1224。

1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电报档2-04-12-033-0575。

10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电报档2-04-12-034-0122。

10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1511盒,第2册,第147页。

10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1512盒,第3册,第223页。

10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1517盒,第1册,第15页。

10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1517盒,第2册,第145页。

10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1517盒,第4册,第261页。

1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1518盒,第1册,第5页。

1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1518盒,第3册,第60页。

1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1518盒,第4册,第43页。

1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1533盒,第2册,第107页。

1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电报档2-05-12-033-0929。

1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电报档2-04-12-033-1190。

1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电报档2-04-12-033-1190。

1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电报档2-04-12-033-0823。

1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电报档2-04-12-033-0853。

1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电报档2-05-12-034-0281。

1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电报档2-05-12-033-0452。

1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外务部档,第3648卷,第14件。

1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外务部档,第3476卷,第14件。

1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电报档2-05-12-033-1417。

1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外务部档,第3193卷,第1件。

1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04-01-30-0132-003。

126.察应坤、邵瑞著:《周自齐传》,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第29页。

1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片,第7228卷,第10件。

1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函104-19。

1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来2-177-12。

1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去1-147-23。

1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去1-154-8。

1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来2-67-2。

13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来2-59-12。

13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来2-59-15。

1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来2-87-11。

13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来2-177-7。

1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来2-67-18。

13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来2-67-2。

13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去1-157-62。

1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去1-153-18。

14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卷368,第29。

14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卷6,第9。

1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卷6,第25。

1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卷6,第9。

145.《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5年,第23页。

146.《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四,第十八页,雍正元年二月,中华书局,1986年。

147.《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九十六,第六页,雍正八年七月,中华书局,1986年。

1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04页。

14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卷97,第27。

15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第一册,档案出版社,1997年,第279页。

1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卷16,第64。以催促各省督抚及时密考。

15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卷16,第64。

15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卷45,第84。

15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第一册,档案出版社,1997年,第841页。

15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第十二册,档案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15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卷255,第55。

157.张集馨著:《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158.《清会典》雍正朝,大清会典二,卷之十四,第1页,总页号:4327。

15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04-01-12-0042-037-0002。

160.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一)卷五,第43页。

161.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一)卷五,第45页。

16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折朱批04-01-12-0529-020。

16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3、144页。

164.季麒光著:《蓉洲诗文稿选辑·东宁政事集》,第178页。

165.陈瑸著:《台厦条陈利弊四事》,《陈清端公文选》。

166.孙尔准著:《重修福建通志》卷86。

16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67页。

168.施琅著:《海靖纪事》下卷,《海疆底定疏》。

169.林谦光著:《台湾纪略》,第53页。

170.《重修台湾府志》卷一〇周元文,《申禁无照偷渡客民详稿》。

171.《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七七,康熙五十七年正月至二月,第2页。

172.蓝鼎元著:《平台纪略》《经理台湾第二疏》。

17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3页。

17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3,144页。

17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144页;又见《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五年九月,第32页。

17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144页。

17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1页。

178.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24辑,1977年,第393页。

179.《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〇〇七,第六页,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下,中华书局,1986年。

180.《明清史料》戊编,第二册,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刊印,1987年,第107页。

181.《台案汇录丙集》第236页。

182.《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二六五,第十四页,乾隆十一年四月,中华书局,1986年。

183.(清)余文仪著:《续修台湾府志》卷20。

184.《明清史料》戊编,第四册,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刊印,1987年,第305—312页。

185.沈葆桢著:《台案汇录丙集》第55页。

186.《沈文肃公政书》卷5。

187.丁日昌著:《抚闽奏稿》卷三,《台湾举办恳务矿务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