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发配充军凄凄凉

昌帝有些汗颜:“母后,朕也没有想到,小凡这孩子会闯出这么大的祸端来。此事,还请母后定夺。”

皇太后想了想,龙头拐杖杵的御砖邦邦响:“哼,将这小兔崽子发配流放三千里,去边关充军!至于这驸马都尉嘛,皇帝你怎么看?”

一听说是充军发配三千里,赵小金登时急了:“不行,还请太后开恩,小凡为朝廷立下了这么多的功劳,怎地就发配了。”

皇太后冰冷的目光看向了赵小金,看得出来,她并不喜欢赵小金母女:“哼,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份!狐媚之姿,就知道祸乱宫廷!”

这位老佛爷最后一句话说的却不是赵小金,而是含沙射影的说一旁的宸妃。她怒叱宸妃以美色迷惑了昌帝,使得昌帝沉迷女色。

这就过分了,赵小金一张俏脸涨得通红,刚要开口争辩。宸妃慌忙拉了她的衣襟,示意她不可再说。

就连昌帝对这个皇太后都是言听计从,她宸妃那里敢招惹了。即便是被娇宠惯了的赵小金,这位皇太后都不喜欢她。

皇太后重男轻女,恨赵小金是女儿身。毕竟昌帝没有了儿子,唯一的太子赵秀早已战死。说白了,大昌帝国未来的接班人是谁,都是一个谜团。

眼下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而是如何惩治龙小凡,堵住侯爵夫人的嘴。毕竟那平安侯夫人的背后,是整个关陇贵族集团。

如今的广平王龙大江早已是没牙的老虎,你是个王爵又怎样。人家一个侯爵确实地位不如你高,可平安侯张长军是手握军权的。

加上平南侯的妻子张秦氏,后面可是整个关陇贵族。你龙小凡如此的羞辱人家,这可算得上是奇耻大辱,人家岂能就此放过与你。

“关陇集团”是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

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初期六镇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还有一部分是汉人豪强,但后期汉人逐步成为主体。永熙二年,关中大行台贺拔岳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开始对抗高欢,并率部整合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这批军事贵族以贺拔岳旧部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到西魏时,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状态下,西魏是军政合一的,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亦称关陇六镇集团、六镇胡汉关陇集团或武川镇军阀。武川镇军阀之名来自清代考据学史家赵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记卷十五,其中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陈寅恪再提出新学说,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特点。

关陇集团一词为陈寅恪命名,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最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镇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的汉人豪右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组成。

以隋、唐为例:杨坚本身便是关陇集团的一员。杨坚建国,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汉人如郑译、刘昉、高颎等名臣有助推动国策。至于唐朝,李唐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以西凉李暠的嫡裔自居,但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以及《李唐氏族推测》等三文,认为李唐冒称陇西,实为赵郡李氏的一支。

介绍了这么多,就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关陇贵族的来历。而大昌国也是一个类似的朝代,同样存在一个关陇贵族集团的。

而这个张秦氏,就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人。尽管是自家人,但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毕竟威胁到了皇权,必然会受到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持续打压。

比如说昌帝,其实也一直在打压关陇贵族集团。可是,这关陇集团背后的关系网实在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一个皇帝想撼动他们的根基,也是万不可能。

所以,历代的皇帝只能一边利用依仗关陇贵族集团背后的财阀们,一方面,又得提防着他们。所以说,这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而皇太后之所以对张秦氏还要礼让三分,就是看中张秦氏背后的关陇集团。

昌帝又何尝不知,所以说对待龙小凡这件案子上,他显得慎之又慎。一方面,龙小凡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另一方面,女儿已经与他有了婚约。

总不能废掉他驸马都尉的身份吧,这已经不是广平王与平安侯或者与关陇集团的纷争问题了。而是上升到皇权的让步了,关于龙小凡的案子,处处都充满了荆棘。

发配充军是铁定的事了,板上钉钉。至于要不要废掉龙小凡驸马都尉的身份,昌帝有些犹豫了起来。

夺去他驸马都尉,有四点坏事。一来对龙大江无法交代。二来,也等于是皇权对关陇集团的低头。其三,就是赵小金会寻死觅活。最后,就是龙小凡的功劳毕竟不小,收复关宁十八州这一项功劳,就是无人能及。

这个时候,将他发配充军已经算是严厉惩罚了。至于夺取他的驸马都尉职位,这不能干。

昌帝想了想,最终说道:“回母亲大人的话,朕想还是小小的惩治一下。只是将龙小凡发配边关历练几年,这驸马都尉、还是留着吧。”

大概昌帝的话也说到了皇太后的心坎里,她气色好了许多:“皇帝如此甚好,万不可再偏袒那个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