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从国际电台英文主播,到“自媒体妈妈”——我是怎么慢慢开始做幼儿英语启蒙的

在国际电台工作了十几年的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踏入“自媒体圈”。

Emma还没出生,就有同事打趣说,这娃长大后英语一定不错,你看你天天做两个小时的英语直播节目,她在你肚子里会接受几百个小时的英语胎教!我当时听了之后美得不得了,于是为自己定下了第一个早教目标:不要浪费了我和老公英语专业的优势,让娃出生后能继续在一个中英双语的环境里长大。

但随着自己真正开始当妈,我开始反思——我们应该把养出英语牛娃,作为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坚定且唯一的目标吗?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英语启蒙的队伍。这其中不乏牛妈牛爸。他们的孩子往往让人羡慕:4岁就口语流利,5岁就能初步做到独立阅读,这样的成绩,每每激励着更多的家长开始给孩子启蒙,他们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有朝一日也成为英语牛娃,秒杀那些埋头在英语班苦学的同学。

“教孩子学英语”这件事,我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因为建立英语环境和教英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要想做到前者,只需在考虑孩子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持续输入即可,可要想做到后者,就要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评估孩子是否学会了等等。我是个超级懒人,这样浩大的工程我不敢随便下决心去做。另外我也知道,一旦把自己当成她的老师,我就会背负心理包袱,会对自己有要求,对女儿有期望,其结果很可能是把我们两人都搞得很累。

家长不是老师,这一点我是从陪Emma学钢琴中得到的惨痛教训。因为我会弹琴,所以她刚开始学的时候总想帮她一把,指点她一下,比如你忘了升Fa了,你这里少弹了一拍。结果她特别抗拒我在边上指手画脚,每次练琴都在我的吼声和她的哭声中结束。后来我决心不去管她弹得怎么样,只要她肯弹就行,结果她慢慢还喜欢上钢琴了。

对于女儿的英语,我的第一个启蒙目标就是建立语言环境。我的想法很简单,在围绕孩子日常的吃喝拉撒睡中加进英语,让她的耳朵尽早熟悉这门语言,以后上学的时候她就不会觉得英语很难,不会从零开始。所以,当时我还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不过“孩子通过模仿周围的人而学会说话”这样的道理用脚都能想明白。

我的第二个启蒙目标是让Emma对英语感兴趣。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英文故事的场景,让我觉得英语是一门温柔而优美的语言。所以一路走来,我的英语学习从来不让父母操心,教科书拿到手没过几周课文就全背下来了,能找到的英文书不管难易都要看,然后还一点不觉得自己努力,只是觉得好玩。也许我对英语的痴迷有点极端,但是我相信,兴趣会使人迸发出无穷的动力。所以,在面对Emma时,我从来不说“学英语”这几个字,也从不逼着她看书,念英文。当然,小战术、小心思是要有的。把英语和各种日常活动融合在一起,把英语小环境搭建得尽量有趣,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Emma自己都相信,她的英语,是玩儿着学会的。

我的第三个启蒙目标是让Emma爱上阅读。很多重视教育的爸妈,都希望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孩子,恨不得把全身本领倾囊相授。但我一直坚信,父母能带给孩子的影响是很有限的,而孩子也不能永远活在父辈的视野和见识里。与其把各种生活常识和人生哲理在他耳旁碎碎念,不如领他到书的世界,让他与比父母高明百倍的人交流,在阅读中学会看得更高、更远。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给Emma读故事,花了很多心思鼓励她看书。我不知道她长大后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不过一个爱看书的人,应该不会差到哪儿去。

说回英语启蒙。把培养出英语小达人作为启蒙目标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把这当成唯一的、不可动摇的目标,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忽略其他很多因素。比如,孩子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大字不识的时候就喜欢静静地翻书,而有的孩子怎么也坐不住,有的孩子听到音乐就扭动起来,有的却对儿歌毫无感觉。再比如,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孩子是不是自己带、家长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意愿、老人是否支持在家说英语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和差异,都有可能成为你实现目标的障碍,在启蒙路上让你和孩子备受煎熬。

如果把让孩子成为英语达人定为唯一的目标,那么亲子英语启蒙,很可能与择校、报班一样,成为压在家长心上的又一块大石,让家长陷入另一个纠结和焦虑的怪圈。更可惜的是,如果我们把让孩子爬到山顶作为最终目标,孩子也许会错过山坡上的好风景。在英语启蒙的路上,我不知道Emma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但至少我一直都很愉快。我进入了奇妙的绘本世界,在大师们的文字和图画中徜徉;我和她一起唱儿歌,手舞足蹈扭屁股,仿佛又回到童年;我从把陪娃当任务,到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在不知不觉中,英语连接起我们俩,成为我们的秘密花园。

所以,在分享英语启蒙方法的同时,我更建议大家把启蒙的目标定得低些,定得长远些。建立语言环境,每个家长都能做到,培养兴趣,是回归一切学习的源头,而鼓励阅读,是为了孩子将来能走得更远。家长只要做到坚持输入,保护并培养孩子的兴趣,不给自己太多的压力,语言能力的获得,一定能自然发生。

其实,为孩子们办“读书会”一直是我的小小愿望。记得刚上小学时,母亲在学《中级美语》,为了多练习,她总会在睡前读英文故事给我听。《豌豆公主》、《小美人鱼》……边讲边给我翻译。母亲平时比较严厉,和我最常做的交流就是督促我写作业,但讲故事时的她非常温柔,因此我一直认为英文是一门柔和美丽的语言。选择英文作为大学专业,甚至进国际广播电台工作,都跟这段儿时的记忆不无关系。

后来,因为丈夫工作的原因,我们一家在纽约生活了两年。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公共图书馆里的儿童阅览室经常举办读书会,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学拼写,老师就已经要求他们写bookreport(阅读报告),在纸上画出自己对某本书的看法。

回国后,我坚持每天给女儿Emma读英文绘本故事。在强大的中文环境影响下,如何保持她对英文阅读的兴趣,我也一度苦无良策。不过我坚信,儿童学外语需要“习得”而不是“学习”,尤其要把语言融入生活、融入娱乐。

2013年,Emma读小学一年级,我给她和她班里的同学办了一次小小的英文绘本读书会,效果不错。年底时,我在FM91.5轻松调频主持的Roundtable节目开始把节目精华放到荔枝FM的平台上,我就忽然想到,为什么不在网络电台上办读书会呢?我喜欢分享,又精于英文和朗读,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爱上英文、爱上阅读!当然,热心公益的同时,我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希望能让Emma一直保持对英文阅读的热爱,通过和我做节目,把胆子练得再大一些。

2014年春节,“幼儿英语故事屋”在荔枝FM上开张了。最初是我一个人在讲,虽然有精心挑选的配乐和后期制作,但总觉得不满意,似乎播音腔浓了点,亲子味儿少了点。我问Emma:“你愿意当故事屋的小主播吗?”Emma直摆手说:“不要不要,我怕讲不好!”我又换了个问法:“那不需要你讲故事,你愿意当妈妈的little helper(小助手)吗?”这下她积极多了。于是,每晚的睡前故事时间变成了睡前录制故事时间。

最开始,我用录音笔录好,剪辑掉说错的地方,配上音乐再传到网上。但这种“录播”方式占用太多时间,渐渐地,“直播”的次数多了起来,直接用手机录,录好就上传,出错就当是加强现场感。也怪,改成直播后,我们俩打磕巴的次数都少了。

有了Emma的加盟,节目听上去舒服了不少。我迅速摆脱了播音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Emma呢,刚开始我只要她在开头介绍自己,讲完故事让她谈看法。渐渐地,我鼓励她和我分角色朗读,我读旁白,她读对话。结果她读得比我还生动。很多订阅节目的网友发来信息夸她。这些鼓励让Emma信心大增,她讲述的欲望慢慢被激发出来。一次我下班回家晕车难受,Emma又想录节目,我请她自己读。她真的认真准备起来,开场白里还很有范儿地说“今天我妈妈身体不舒服,所以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我听着别提多欣慰了。

讲故事是个听上去容易、做起来有点难的事儿。故事来源就是个问题。我们讲的故事差不多有一半来自我给Emma买的原版绘本,其次是经典的寓言和童话故事,还有就是我们自己编的原创故事。绘本挑选上我其实不那么讲究,喜欢富有想象力、有情节发展又充满爱心的故事,不喜欢教育意义太露骨的故事,选择起来全凭当妈妈的直觉。当然,我也会让Emma自己挑故事,她喜欢的大都是和动物有关的故事,比如《大红狗Clifford》和《恐龙小故事》。

不少优秀绘本中的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需要描绘插画来推进故事。我发现这是个不错的机会,比如我读故事时,会让Emma描述图画里发生了什么,补充情节。

而说到原创故事,我大概要在Emma面前甘拜下风了。这些故事从题目到梗概,再到人物名字,几乎全是她想出来的。我不过是个“忠实的执行者”,把她脑袋里的离奇想法(例如小蓝狗和大黄马)添上枝叶,叙述出来。有意思的是,从播放量和点赞量来看,原创故事反而更受欢迎。

另一个受欢迎的节目类别是英文歌。一般是我弹钢琴、吉他或Ukulele伴奏,Emma主唱兼录音师。Emma一直以来不喜欢自己的声音,总觉得自己嗓音太粗不好听,有听众误以为她是男孩儿的时候,她还郁闷了好久。我知道,小孩子的心结得慢慢打开,于是我把录音回放给她听,告诉她“你唱得一点也不差”,也会把伴奏的调一点点升上去,考验她到底能唱多高。渐渐地,Emma从不好意思开口唱到踊跃学唱新歌,还自编了好几首儿歌,比如Apple Apple和Cupcake。

不知不觉中,女儿成了我最好的主持搭档。我俩心意相通,她情绪低落时我三言两语就可以让她高兴,而我在讲故事时她随时帮忙补充、解释。兴致所至她会抢过我的话,高喊:“This is Xiaohua!”那我就假装郁闷地扮演女儿:“This is Emma!”

“幼儿英语故事屋”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快乐和收获。很多听众留言称赞节目以及母女和谐的互动方式,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也有听众“点播故事”,比如一位男孩子的妈妈就发来了Batman的文字,这在充满公主和小动物的故事屋里,的确是有效的调剂。

对女儿Emma来说,幼儿英语故事屋不只让她变得自信,也让她充分释放了创造力。在课堂上,很难想象老师会允许学生随意发挥,编故事编儿歌。但在这里,Emma的天马行空却受到一致表扬。除此之外,她还要注意语言流畅,学会照顾听众感受,这些都在无形中滋养她成长。Emma对阅读也更感兴趣了,阅读水平不断进步,这也证明了我在故事屋开张时的理念:在有趣的生活氛围中习得语言,而不是在枯燥的课堂上学习语言。幼儿英语故事屋还让Emma和我交到了更多的朋友。班里有些同学也成了她的粉丝,让她非常有成就感。

而对我来说,办故事屋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更多优秀的自媒体妈妈。大家的出发点都较为纯粹,做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有些完全不盈利,或者微利只为维护运营和更好的受众体验。

至于我和Emma的故事屋,我想,虽然Emma会长大,会更加忙于学习,但我们的故事一定会讲下去,因为这是我们生活和成长最鲜活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