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人生

荀子云:“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实在饶有深意。人的一生,无论处世或做学问,都应穷尽其道理,探究其疑难。如此,思想与人格才能不断地向上开拓,以臻圆满之境。为学与人生,有以下四点:

第一,治学不厌才是智者

苏轼以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勤于读书,使学问达到既专且博的境地。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之智者为学,总能穷日苦读而不厌,如孔子勤读《易经》,以致“韦编三绝”;郑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凡治学者应该熟读精思,学必求成,日久自有见解。

第二,诲人不倦才是仁者

“教不倦”是孔子的治学态度,由于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门下弟子,有才者比比皆是。佛陀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不因众生顽强而舍弃,反而以无量法门,化导众生,如面对提婆达多的迫害、指鬘外道的凶残、善觉王的侮慢,都是慈悲摄受、耐心说法,使其放下成见,改心换性。足见一位有德的仁者,始终秉持诲而不倦的教育理念。

第三,做事不苦才是勤者

做事肯勤劳精进,即使事情繁重,也不以为累,进而甘之如饴,才能心生欢喜。过去祖师大德能受人敬重,都是因为他们以不苦之心在做事,如驼标比丘勤于为挂单的人提灯照路,三十年送往迎来,他的手指已能自行发光,随时得以照亮客僧前行的路。又如道元禅师晒香菇、雪峰禅师担水、云门禅师挑柴……做事能够不苦,才能持久,才是勤者。

第四,受屈不诉才是能者

一个能者,凡事要能沉得住气;遇委屈不平时,不叫苦、不喊累、不怕难,勇于承担,人生才有希望和光明。在禅门,受得了黄檗棒、临济喝者,方可成大器。如云门禅师一再被睦州道踪禅师拒于门外,甚至脚被夹伤,仍然跟随道踪禅师学习,最后终于能继承衣钵,成立云门宗。因此,受屈而不诉,受得起、耐得住,就能增加内在的力量。

大凡智者、仁者、勤者、能者,始终执守治学不厌,诲人不倦,做事不苦,受屈不诉的态度来为学处世。身处物质富饶、信息爆炸、道德薄弱的社会,我们能否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