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觉的道德生活

在人生旅途中,每一个人都应该过着正觉的道德生活。什么是正觉的道德生活?以下分三点来解说。

(一)从信仰到实践

一个人对佛教产生了信仰之后,必须将佛法实践于日常生活中。有些佛教徒,虽然有信仰,却不能实践,如佛法教我们要慈悲,可是有些人内心仍然充满瞋恨、嫉妒;佛法教我们要布施,可是有些人仍然悭贪成性,不肯喜舍;佛法教我们要正业、正命,从事正当的工作,过正当的生活,可是有些人仍是以赌吃玩乐为业。

南北朝梁武帝是一个信仰虔诚的佛教徒,他更热心于佛法的实践,在位48年,以佛法治国。他造金银铜等佛像,建爱敬、智度、新林、法王、仙窟、光宅、解脱、开善等寺;设无遮大会,供养僧众,数次舍身同泰寺,甘心以佛奴自居;又常搜求佛典,整理经籍;定所居之处为“净居殿”,勤修戒行。梁武帝的信佛,可说从信仰做到了实践,把佛法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

佛陀在世时,须达长者信仰佛教以后,发心行大布施,以黄金铺地购得祇陀太子的花园,兴建精舍,请佛陀说法,让佛陀在北方印度有个弘化的根据地,因为须达长者对于佛陀的虔敬以及供养佛陀的喜舍心,因此受到举国上下的敬仰。

须达长者有位儿媳妇名叫玉耶,长得姿容秀色,楚楚动人,可是却自恃美丽,对公婆忤逆不孝,对丈夫、亲朋亦常轻慢侮辱。须达长者无可奈何,只好将不孝媳妇的行为禀告佛陀。佛陀慈悲,亲临长者家开示玉耶。玉耶听了佛陀的教化,感动流泪,忏悔过去的无知,从此善尽妇道,不起骄慢愚痴之心,又接受六重二十八轻戒,发愿生生世世做一个佛化家庭的优婆夷。须达长者、玉耶女可说是一个信仰虔诚,勇于实践的在家佛弟子。

《维摩诘经》也告诉我们,维摩居士在生活中实践佛法,虽然身为在家弟子,却常奉持清净戒行;虽然享有富贵荣华,却不为物欲所牵引,这些都是在家弟子实践佛法的典范。

从信仰佛教到实践佛法,方法很多,诸如受三皈五戒、受菩萨戒、行持菩萨道,每天固定的修持功课,念佛、诵经或打坐,进一步如弘法度众、成就大众的道业等都是。

(二)从利己到利人

在大乘佛教中,菩萨发心先为众生后为自己,所谓“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阿弥陀佛在菩萨位时,所发四十八大愿,愿愿为了有利于一切众生。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利人的精神,可见一斑。

一般社会上对于利己与利人,可分为四种:(1)利人不利己;(2)利己不利人;(3)人己都不利;(4)利己又利人。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萨发大心,否则少之又少。在佛陀的本生事迹中,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利人不利己的最好典型。利己不利人,可说是最普遍的,一个人生存在世间上,处处都以“我”为前提,以自己的利益着想,譬如邻居同住,将自己庭院的垃圾扫干净,将门前的水沟往两边冲,只要自家门前清洁,脏乱移到别人家去也不管。或者住在楼上的人,夜里打牌、欢笑,常闹到十一二点,从不考虑楼下的人是否能够安眠?这是自私自利、没有公德心的人。第三种“人己都不利”,这是天下最愚痴的人,看那开赌场、开酒家的人,迷惑人性,令人家庭不和,予人最大的不利。反问他本身,造作了恶因,以后自己还得承受恶果。还有制造吗啡、贩毒走私者,亦是人己都不利的勾当。最后一种是利人又利己。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贫穷的人,拿着唯一的一枚铜钱到店里购买食物,当店里的人接过铜钱一看,发现那是假的,于是将钱退还,不肯把食物给他。穷人听说钱是假的,急得眼泪都掉下来,心想:家里的老母亲又要挨饿,怎么办?正当他伤心难过的时候,一位军人从门外经过,问明了原委,随即拿出一枚钱给他,那枚假铜钱随手就往上衣口袋里放。穷人感激涕零地买了食物回家,军人也随军队上前方作战。

有一天,敌人的一颗子弹射过来,这个军人来不及卧倒,只感到前胸被震了一下,可是并没有受伤,他摸摸全身,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枚铜钱,发现铜钱的正中央凹了下去,这时他才明白,原来是这枚铜钱救了他的命。

这就是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救人的急难,等于救自己一样。

从前印度有一位国王,名一切施,是个行菩萨道、大慈大悲的国王。不论是谁,只要有求于他,都可遂意,远地的人也都知道有一切施王这么一个人。

在他的邻国,有一个婆罗门子,父亲去世了,只剩母亲和姐姐,三个人相依为命,过着贫穷的生活。有一天,母亲叫儿子去向一切施王求乞,希望得到帮助。

可是,这时的一切施王,正遭遇到最困难的时刻,邻国的国王,残暴不仁,又贪得无厌,他带着大队兵马进攻一切施王的国境,想占据那个城池。

朝中的大臣们,天天为这件事忧愁、思虑,但是,一切施王却像平日般,若无其事地办着事。翌日,邻国的大军开到了城下,城里像没有事般的平静,大军丝毫不受阻,**,很快地便占有了这个城池。原来一切施王得知大军到来,他为了不让百姓受到无谓的损害,已于前日半夜,留下印绶,换了便装,悄悄地离开王宫,出城去了。他想把城池奉献给邻国,以换取百姓的平安。

贪得无厌的暴王,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一座城池,但为了斩草除根,他出了重金悬赏来捉拿一切施王。

一切施王离开王宫之后,一直往荒郊野外走去,大约走了500里路的地方,他遇见那奉母亲之命前来求乞的婆罗门子。一切施王得知小孩的遭遇后,甚表同情。他也把自己的遭遇说给小孩子听,小孩子很受感动,痛哭流涕,一切施王安慰他,并答应他,满足他的希望。

小孩子很怀疑,心想一切施王身无一物,如何帮助他呢?

一切施王平静地说:“邻国国王正出重金来捉拿我。你可以把我杀了,拿了我的首级去换取重赏。”

小孩子不忍心那么做,一切施王教他割截耳朵或鼻子送了去也可以,小孩子也不忍心,最后一切施王说:“你不肯杀我,也不肯伤我,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我捆缚起来,押送过去,总可以吧?”

小孩子年幼无知,觉得这样很好,便照着一切施王的话去做。两个人一起向城里走来,到了城外约2里路光景,一切施王叫小孩子将自己缚起来,进入城内。

这时,城中的百姓,看到一切施王被捆缚押着回来,大家都悲伤不已!

有人把一切施王被缚的消息传给暴王,暴王喜出望外,随即命人带进宫里。大臣们看到被捆缚的一切施王时,都伏地痛哭,声音极其凄凉,情景甚为感人,暴王也不由得动心,他问大臣们道:“你们为什么这样悲伤?”

“大王,请您原谅我们的失礼吧!一切施王他不但丢弃了国家和王位,现在更把他的身体生命布施给人,而他一点也不觉得懊悔,他的行为实在伟大,我们被感动得情不自禁!”

暴王听了大臣们这么说,残暴的心渐渐地平息下来。当他听完小孩子叙述整个过程后,深深感动,他跪倒在一切施王面前,把印绶、国土全部归还给他。并且说:“我得到你的国土,但我没有得到你的民心;你虽把一切都甘愿施舍,但你拥有最宝贵的人心。现在我明白了,用暴力获得的东西没有价值,你的国家我还是还给你。”

一切施王终于又平安地拥有了他的国土。先利人,再利己,一切施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佛教徒,在学佛的过程中,应该具备大乘菩萨的精神,虽然不能做到利人不利己,至少要能从利己想到利人,即所谓的“自利利他”。

(三)从初心到完成

有句话说:“初发之心,成佛有余。”《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有一位证得罗汉果的师父带着小沙弥在路上走,小沙弥背着包袱跟在师父后面走。走呀走的,小沙弥起了个念头:“将来我要发心弘法!要广度众生!”走在前面的师父,知道小沙弥发这么大的愿心,心里非常敬佩,惭愧自己从未这么发过心。赶快把小沙弥的包袱拿过来,自己背在肩上,又请小沙弥走在前面。小沙弥不明就里,只照着师父的吩咐做。

当小沙弥走在前面时,心里又想:“我要发心弘法度众,可是,弘法那么辛苦,众生又那么难度,唉!算了!我还是做个小乘人,自己求解脱吧!”才这么想,师父把包袱掼过来,说道:“把包袱拿去!跟在我后面走!”

小沙弥莫名其妙地又背起包袱,走在师父的后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初发心很难,要维持到完成更难。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尊者,在过去生中曾经发心修菩萨道,行大乘布施,他不但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房屋、田园、财产等资产物品,欢喜地布施给人,甚至连身体、生命,也毫不吝惜地愿意布施给人。

这样的愿心惊天动地,所以就有一个天人想来试试他的道心。

天人化现成一个20余岁的青年,在舍利弗尊者必经的路上等候,远远看到他走过来,就嚎啕大哭,舍利弗尊者见了不忍心,上前慰问道:“这位青年,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你不用问,告诉你也没有用!”

“我是学道的沙门,发愿救度众生的苦难,只要你有所求,凡是我有的,都可满足你的心愿。”

“你是不能帮助我的,我哭并不是缺少世间上的财物,我的母亲害了不治之病,医生说一定要用修道者的眼珠煎药,我母亲的病才能好。活人的眼珠已经不易找,修道人的眼珠又怎么肯给我呢?想到病**呻吟待救的母亲,我这才情不自禁地伤心痛哭!”

“我就是修道的沙门,我愿意布施一只眼珠给你,来救你母亲的病难。”

“你愿意布施一个眼珠给我?”青年欢喜得跳起来。

“我的一切财产都布施给人,正想进一步地行大乘道,所以很愿意将身体布施,正苦无受施的人,今天遇到你,可达成我求道的愿心,我真欢喜地感激你,你来取去我一个眼珠吧!”

舍利弗尊者心中想,我有两个眼珠,布施一个给人,还有一个可以看到东西,这对自己并没有妨碍。

他叫青年人来取自己的眼珠,青年人不肯,说道:“这不行,我怎么可以强夺你的眼珠呢?你如果愿意,可以自己挖下来给我。”

舍利弗尊者一听,觉得他说得有理,当即下大决心,勇猛忍苦地把左边一个眼珠用手挖出,交在青年的手中,并说道:“谢谢你成就我的愿心,请你拿去吧!”

“糟啦!”青年人接了眼珠,大叫道:“谁叫你把左边的眼珠挖下来呢?我母亲的病,医生说要吃右边的眼珠才会好的!”

舍利弗尊者一听,真是糟啦!怪自己怎么没有问一声再挖眼珠,现在怎么办?把左边的给他,还有右边的可以看东西,若再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给他,那连走路都看不见了。可敬可佩的舍利弗尊者,不怨怪别人,心想,发心发到底,救人也要救到底,难得遇到一个接受布施、成就自己道行的人,就再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给他好了。舍利弗尊者这么想后,就安慰青年:“你不要急,刚才是我粗心,怎么没有问清楚再挖眼珠,现在我知道了,横竖人的身体是虚幻无常的,我还有右边的眼珠,我愿意挖下来给你做药,医治你母亲的病。”

舍利弗尊者说后,又再下大决心,勇猛忍苦地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交给那个青年。

青年接过舍利弗尊者的眼珠,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说,把舍利弗尊者的眼珠放在鼻子上嗅了一嗅,当即往地上一摔,并骂道:“你是一个什么修道的沙门?你的眼珠这么臭气难闻,怎么好煎药给我母亲食用呢!”青年人骂后,并用脚踩着舍利弗尊者的眼珠。

舍利弗尊者眼睛虽然看不到,但他的耳朵没有聋,他听到青年人骂他的话,和用脚在地上踩踏他眼珠的声音,他终于叹口气,心中想:众生难度,菩萨心难发,我不要妄想进修大乘,我还是先重在自利的修行吧!

舍利弗尊者这样的心一生起,天空出现很多的天人,对舍利弗尊者说道:“修道者,你不要灰心,刚才的青年是我们天人来试探你的菩萨道心的,你应该更勇猛精进,照你的愿心去修学。”

舍利弗尊者一听,很惭愧,利他的菩萨心又再生起,当即成就了不退的道心。六十小劫以后,舍利弗尊者不休息地认真学道,终于遇到佛陀,证得圣果,且具足神通。

从初发心到成就佛果,要历经多少劫数,要忍受多少苦难,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福慧双修”,要“行解并重”,如果畏惧麻烦,缺乏耐心,就像种子虽播种了,却怠于施肥、浇水,终不能发芽,更谈不上开花、结果。因此,从初心到完成,这是成佛之道,如果能发心,能坚持到最后,则成佛不难矣!

佛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佛法也在我们的生活里俯拾即是。无论是感情、经济、处世、道德等各方面,如能将佛法落实、融入其中,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教化”。

1975年4月讲于台北志莲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