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有容人之量

古人说:“有容乃大”,“容人之量”就是人的心量。我们的心,要像泰山、大海一样,无所不包容,无所不接纳,才可以大到无边无际。佛法常讲“万法唯心”,世界是我心里的世界,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既然是“三界唯心”,我们的心量能包容多少,我们就能拥有多少;我们心中容得下天,容得下地,我们就拥有天,拥有地,乃至扩大到无边无际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惜的是:我们凡人的心量,有时候竟比眼睛还敏感,一粒沙都不能见容,还谈什么上容天,下容地呢?

有些学佛的人心胸狭窄,容不下家人,容不下亲戚朋友,有时候连师兄弟也不能宽容。不能包容大众,又怎能“心怀众生,胸怀宇宙”呢?什么是“容人之量”?

(一)包容是容人之量

学佛的人,顺境的好因好缘能接受,逆境的逆增上缘也能增益道行。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虽然三番两次遭受提婆达多的诽谤、中伤、迫害,却从来没有恨过他,反而赞叹说:“提婆达多是我的善知识和逆增上缘,他屡次费尽心机忤逆我,却能令我道念增上。”没有罪恶,哪有善美?没有黑暗,哪有光明?没有恶毒,哪里有慈悲?没有提婆达多,哪里会有佛陀?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被人欺负、陷害,不要难过,不要气忿,真正输赢的关键,要看你道行如何。你能包容他,你就比他伟大。

如同《四十二章经》所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用恶言语骂人,恶因种恶果,灾祸还是归于自己。再多的诽谤、陷害,都打不倒有包容心的人,只怕你不能包容。

(二)忍耐是容人之量

忍耐,是遇到困苦、灾难时的耐烦力、自制力。有时不是自己脾气好,而是没有让你生气的因缘。

西藏密勒日巴尊者,年轻时持习咒术,造了一些罪业,后来悔改知错,不远千里皈依马尔巴上师学道。上师因为他的根习未净,为拔除他往昔所造罪业,再三应机度化,在生活里锤炼他忍辱的心性。密勒日巴做任何事情,都受到上师无情的喝斥、咒骂:要他建房子,拆了又建,建了又拆,如是数十回,终于激发了他的大忍耐、大精进,修得无上正法。

所以,在生活中,人我不如意要忍耐,事情不顺意要忍耐,人大我小也要忍耐,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更是我们学佛者忍耐的目标。

(三)平等是容人之量

众生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佛陀说:“我是大众中的一个”。佛是成佛的凡夫,凡夫是未证道的佛。我们如果平等视众生,又有什么众生不能包容?

《金刚经》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真正行菩萨道的人,对于一切众生,不能有分别心,要以平等心去度化。

要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人事,你我是一如,自他是平等,自然能去除贡高我慢心,又有什么事不能包容呢?有平等心的容人之量,自然会受到尊重,获得帮助。

(四)吃亏是容人之量

人与人之间,常常争自己的好,争自己的大,希望拥有和快乐,所以彼此之间,常常不能和谐容忍,这是千百年功利心态的“所知障”。吃点亏,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法喜;吃亏,就是容人之量。如何奉行吃亏原则呢?

你好我坏: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我们都会责怪人家,指责对方不小心。如果我打破杯子,马上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你也立刻引咎自责:“不怪你!不怪你!我不该把杯子放在那儿!”每个人不互相攻击指摘,人人认为自己错、自己坏,自然就和谐无争了。

你大我小:人都有优越感,希望自己比别人伟大、高强,当然会有争执。如果人人“让你伟大,我来渺小”,自然能化戾气为祥和。其实,渺小者又岂真渺小?反而是“能容为大”、“能忍为大”。

你有我无:有是有限、有量,无才是无限、无尽。拥有的人生是有穷、有尽的,享有的人生则无限宽广。我们不要从事相上去贪求,应从佛法、精神内涵上去追求。

你乐我苦:一般人总是好逸恶劳,只求一己之乐,不顾他人苦楚,这是世间争执的根源。我们要把欢喜给别人,把希望给别人。别人快乐了,我们也感染快乐。先天下忧,后天下乐,才是修行人的大气度。

有容人的无限心量,就是一种禅。永嘉玄觉禅师有一首歌: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刀锋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刀锋毒药,都伤害不了宽容、包涵的心胸。修行人不怕没有容人之量,只怕不肯包容,不肯忍耐,不肯平等,不肯吃亏。没有容人之量,怎能算是佛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