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度众之慈

未成佛道前,要先发心度众生,佛道虽未完成,但先存有度人之心,这叫菩萨发心。大乘佛教所说的菩萨发心度众,不是等自己了生脱死、成就佛道后才来度化众生,而是在修道过程中,不断从度化众生中来完成自己。菩萨发心,是慈悲心的展现,当下即是佛心,当下就与诸佛菩萨齐心。所以,大乘佛教也可以说是慈悲的佛教。

为何要度众生?为什么要由我来度?过去的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致力宣扬佛法,开示教义,建寺办道,译经度众,作为接引众生的桥梁,我们不就在诸佛菩萨的种种方便教化中,被引度进佛门的吗?因此,我们既已受度,更要度众生。如何培养度众之慈?

(一)念众生苦是度众之慈

常念众生苦,时时想到众生的种种苦厄,自然就能生起度众的慈悲心。日本有一部《铁眼版大藏经》,是明朝铁眼禅师到日本刻印的藏经。铁眼禅师为刻印藏经,在中国化缘12年,走遍城乡,节衣缩食,好不容易募化得差不多了,正预备刻印时,中国却爆发了洪汛水灾,他立刻把辛苦募化12年的钱捐献救灾,半生的理想和希望虽刹那成空,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为能解除众生之苦,诸佛菩萨的头颅性命都能布施给众生,我们一点点度众的心力又算什么呢?

过去,印光大师为筹建道场,四处募化,每次筹到的钱还来不及用,就先拿去救济旱涝灾民。印光大师心系众生,心念众生苦,不忍独安乐,即使无寺庙住,也不以为意。

(二)念众生恩是度众之慈

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论有情、无情,都与我们有因缘关系,所以佛教提倡报四重恩,其中之一就是:念众生恩。

我为什么要办教育?佛教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何要如此辛苦办教育呢?因为过去前人办教育成就我,老师教育我,才使我有今日的成就,应该要回报。想到过去师父收我做徒弟,才有因缘学佛得度,那么我该如何回报师恩呢?我就以多收徒弟,给予众生慧命来报恩。

为什么要对别人好?因为有许多人待我好!吃的、穿的、用的,种种方便皆受惠于人,处处享有人家给我的笑容,给我的合掌,给我的赞美,这一切我该如何报答?只有发心度众来回报。所以,想到父母有恩于我,师长有恩于我,就要发心度众,只要念念不忘众生苦,念念不忘众生恩,自然有慈悲心度众生。

(三)念因缘是度众之慈

念因缘,也能有度众生的慈悲。人无法单独存在,须仰赖各种因缘和合,互相依赖才能生存。像我童年未曾读过多少书,而能认识一些字,主要是因为母亲听我读故事小说时,在旁指正我的错别字,让我有了识字的“因缘”;家里人口稀少,无人烧煮三餐,年幼的我自动负起烧饭煮菜的责任,不意却获得卧病在床的慈母指导,让我得到烹调秘诀的“因缘”。少时亲近信佛虔诚的外婆,在外婆的念佛诵经声中,增加我信仰的“因缘”。家乡寺院庵堂很多,出家人衣袂飘然、法相庄严的行仪,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种子,不知不觉中蕴酿我出家学道的“因缘”。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的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悟的是什么?即宇宙的真理——因缘。如果懂得因缘,就应当广结善缘,广度众生。有些人出家学道,只想到深山里闭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坐禅,除了自己,不要有别人,不要烦扰复杂,只想单纯清修,这种方式,让人不以为然。为了一己的出家修道,常住大众多少奔忙,父母师长多少辛苦,十方信徒多少供养,才能成就个人的清修,不过,即使个人获得了清净安住,无视众生仍继续留在烦恼红尘里挣扎受苦,这样的人真能得道吗?《阿弥陀佛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净土”,孤因孤缘,怎么能成就佛道?度生的因缘尚未培养,即妄想成道、了生死,这是违背因果观念的。要拥有因缘,就得先结缘。

(四)念无我是度众之慈

需有多少因缘的成就,才有“我”个人的存在。因此,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应当想到大众:我是大众中的一个,没有大众就没有我的存在;要从“无我”中,想到别人,想到大众。若能“无我”,就能生起人我一体的慈悲心。慈悲心生不起来,是因为有分别识作祟,若能消泯、融合你我的立场,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换你心为我心,即会慈悲,不忍心逼害他人。

为什么要度众生?因为众生苦。佛教基本教理“四圣谛”——苦、集、灭、道,即是一部藏经的精神。现实的人生,苦集相成相残。苦从哪里来?从因,从集,从苦集的因果关系而来,要超脱这种苦集关系,必须修学出世法,也就是出家修道,证集灭,这是出世的因果。修道为因,证涅槃集灭为果,是小乘原始佛教思想。

从前,有个沙弥随着师父赶路,这个师父是有神通的阿罗汉。沙弥背着包袱跟在师父后面,走得气喘吁吁的,想到众生沉沦苦海,心里非常哀悯,不觉发了广度众生的心。阿罗汉师父感应到了,立刻停步,回过头来说:“徒弟,我替你背包袱,你走前面吧!”

小沙弥吃了一惊,问道:“师父,为什么要这样?”

阿罗汉师父拍拍沙弥,笑着赞许他:“你刚才广度众生的慈悲心很强,师父惭愧不如你呀!”

沙弥拗不过师父,只好把包袱交给师父,自己走在前面。经过一个水塘时,发现很多蚂蚁在水里挣扎,沙弥心想:“这么多蚂蚁,怎么救得完!世间众生如此之多,哪能一一救度?太难了!太难了……”冷不防阿罗汉师父把包袱朝他肩上一挂,骂道:“你这假慈悲人,走到后头去!”

人,要有度众的慈悲与愿心,才会真正受人尊敬。每一个人应该培养广大的慈心悲愿,无我相,无人相,无分别相,时时以“念众生苦,念众生恩,念因缘,念无我”来激发自己度众的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