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负荆请罪

教材分析

【题解】

这是一篇历史小话剧。

小话剧所反映的故事,源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剧本以“负荆请罪”为题,只是选取了《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一则故事。标题中的“负”,背负的意思;荆,指的是荆条;“请罪”,意思是登门谢罪。在古代,认错谢罪时,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往往脱光了上身衣服,背负着荆条,到对方门上去,请求对方用荆条抽打自己,惩罚自己的过错,从而吸取教训。

这一标题也让我们产生联想,引起一连串思索:是谁背负荆条上门谢罪?又是向谁请罪的呢?这个人为什么要背负荆条上门谢罪?对方接受了他的谢罪了吗?结果如何?

其实,以上问题正是这篇历史小话剧所要揭示的基本内容。

【结构分析】

这篇历史小话剧通过人物对话,描写战国时代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受其侮辱而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揭示了蔺相如为国家利益而不计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能改的可贵精神。

按照剧情发展,剧本第一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韩勃,干吗这么生气?”):写蔺相如劝韩勃不要为遭到廉将军挡道而生气。

第二部分(从“大人,您是赵国的上卿”到“我会怕廉将军吗?”):写蔺相如告诉韩勃自己避让廉将军并不是怕他。

第三部分(从“那么大人为什么好几天不敢上朝”到幕落):写蔺相如讲明避让廉将军的原因。

第二幕也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一会儿工夫领廉颇上”):写廉颇背着荆条来找蔺相如。

第二部分[从“(迎上去)廉将军”到“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写廉颇向蔺相如认错请罪。

第三部分(从“哈哈哈”到幕落):写廉颇与蔺相如言归于好。

这两幕历史小话剧各有侧重,第一幕侧重于蔺相如的表现,第二幕侧重于廉颇的言行;第一幕是第二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幕是第一幕的发展和结果,二者互相依存,不可或缺,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字词推敲】

“大人,别怪我多事,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句中的“一再”和“实在”具有因果关联的内在联系,值得推敲:廉颇自恃功劳大,瞧不起蔺相如,而蔺相如的位次却在自己之上,心里很不服气,于是上朝时几次阻挡蔺相如的车道,蔺相如却引车避让,所以用上“一再”来表示;也正因为廉颇一再挡道,致使韩勃忍无可忍,“实在”一词表明他已忍让到无可忍受的程度,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同时,这样写也进一步映衬了下面所表达的蔺相如的宽容大度,更是难能可贵。

“刚才在路上,大人不是有意避让廉将军的车子吗?”句中的“有意”一词内涵丰富:蔺相如知道廉颇是位武将,脾气急躁,胸无城府,所以不与他计较,“有意”避让的是无谓冲突,同时也表达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在地位高低、个人得失上多作考虑,襟怀多么坦**!

“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句中的“心思”指什么?指与廉颇和睦相处,共同维护赵国的利益。廉颇现在也“明白”了蔺相如的“心思”,他为什么能“明白”的?别小看这一词语,它表明廉颇以前一再欺负蔺相如,后经人点示,知道了全是自己为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把国家利益置于脑后,可贵的是他知错即改,现在“明白”也不算太迟啊!

【句子含义】

……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

——这两句表现了蔺相如心系国家利益、不计个人恩怨的宽广胸怀,他一再避让廉将军不是害怕,而是担心赵国文武不和,给秦国造成可乘之机。蔺相如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这一句是廉颇对蔺相如的由衷赞叹。廉颇与蔺相如争位次,比高下,忘了国家利益,计较的是个人得失;蔺相如则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是“大义”,而一再忍让廉颇的有意寻衅,这是“宽容”,并且前者是“深明”,后者是“大度”,在程度上无以复加。相比之下,廉颇自愧不如,这才对蔺相如发出源自内心的赞叹。

【语段理解】

这是一则历史小话剧,除了开头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在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以外,几乎全是人物对话,文字浅显,易于理解。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幕廉颇上门请罪时说的一段话,揭示了廉颇认错、知错的过程,需要我们作些分析:

“蔺大人,请您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这开头一句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请求宽恕。廉颇一再欺负蔺相如,忘了国家利益,铸下大错,这才请求宽恕,也表明廉颇知错了。二是自我认识。廉颇过去摆老资格,居功自傲,忘了大义,自是老迈昏庸的表现了。

“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这是进一步补足请求宽恕的缘由,也是他的知错认错的表现。廉颇能直接说出自己的错误行为,证明他不是一个文过饰非、拒不认错的人,本质上并不坏,如同前面所说的,他的错是“老迈昏庸”所致吧。

末了,“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则进一步认错,实质上也是“请罪”,为什么上升到这一高度?因为廉颇认识自己的错误,不再仅仅局限在“侮辱”上面了,他已明白自己错在忘了国家利益这一根本上,“全是我的过错”中的“全”字表明绝不推卸,可也算光明磊落了。

【写作特色】

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这篇历史小话剧在写作上注意充分揭示戏剧冲突,在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揭示性格。

挡道与避让。廉颇与蔺相如争位次,比高下,一再挡道;蔺相如不与他计较,一再避让。这一矛盾冲突表现了廉颇的居功自傲,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请罪与高兴。廉颇得知蔺相如一再避让的缘由,背负荆条,上门请罪;蔺相如因为廉颇知道了他的心思,满心欢悦地接待。这一结局揭示了矛盾冲突的解决,表现了廉颇的真诚改错,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两人和解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够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至于剧本中反映的韩勃生气,蔺相如解释,不怕秦王,何怕廉颇等矛盾,无不集中到蔺相如以国事为重上来,而廉颇后来的化解矛盾,登门请罪,也都在以国事为重上面,这些冲突的展现和化解充分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历史小话剧,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有关文字改编,主要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几次避让、有意躲开想要寻衅滋事的廉颇,而一直想给蔺相如“下不去”的廉颇听到蔺相如内心想法之后,对自己过去忘了国家利益、只是争列位次的错误做法十分惭愧,于是负荆请罪,登门道歉。最后,他俩都认识到了“和为贵”:蔺相如认识到“和为贵”才有意避让、主动躲开;廉颇认识到“和为贵”才知错认错、上门谢罪。实质上,他们都统一到国家利益重于一切这个制高点了。

因此,本篇的教学设计宜于紧扣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共同核心“和为贵”进行:第一幕写廉颇的“斗”和蔺相如的“避”,前者是不服气,后者是“和为贵”;第二幕写廉颇主动认错、上门赔罪,蔺相如不与计较、剖明心思,都跟“和为贵”密切关联。吃透了“和为贵”,本篇的教学任务也就真正完成了。

【思路提要】

根据以上的“设计说明”,本篇的教学思路可以这样安排:

揭示韩勃生气原因,突出廉颇的“斗”和蔺相如的“避”,自然地引出“和为贵”启发学生探究“和为贵”的内涵,由韩勃的“悟”导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实质上来紧承蔺相如“和为贵”的话语接续廉颇的反应——负荆请罪,上门认错,真正认识“和为贵”进而联系实际,让学生对“和为贵”的思想得以进一步理解。

【过程揭示】

(课前布置阅读印发的配读材料《将相和》)

一、 联系旧知,比较导入

1. 四年级学过一篇历史小话剧,还记得课题吗?

(《公仪休拒收礼物》)

2. 今天要学的这个历史小话剧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样也是个“独幕剧”吗?为什么?

二、 展开对比,引出“和为贵”

1. 当这一历史小话剧的帷幕徐徐拉开时,同学们看到了舞台上怎样的情景?

(蔺相如聚精会神地读书,韩勃气呼呼地站立一旁)

2. 门客韩勃为什么会如此气愤?

3. 谁想上前来表演廉颇挡道的样子?

(归纳廉颇“斗”字当头,板书“斗”)

4. 廉颇“斗”字当头,蔺相如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5. 蔺相如既然不怕廉颇,那他为什么对廉颇不是避让就是躲开呢?蔺相如心里究竟是怎样想的?能从课文中找出蔺相如说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还是和为贵嘛。”

在“斗”字下板书一个更大一点的“和”字)

三、 探究内涵,理解“和为贵”

1. 思考、讨论:你是怎样理解“和为贵”中的“和”字的?

2. 联系配读材料想一想:《将相和》故事中什么地方向我们暗示了“将相和”的重要?

3. 蔺相如是怎样说服韩勃的?

4. 韩勃听了蔺相如的话,究竟想通了没有?从哪一个提示语可以看出?

(若有所悟)

5. 韩勃究竟“悟”出了什么?

6. 朗读体会韩勃说的话。

四、 负荆请罪,缘因“和为贵”

(一) 自学“第二幕”

1. 四人一组,自由结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分组排练。

3. 抽签表演。

(二) 引导探究

1. 结合看插图,提问: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以后,廉颇是怎么反应的?

(负荆请罪)

2. 结合理解《史记》的有关描写: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 不可一世一心要和蔺相如“斗”个高低的廉颇为什么会幡然悔悟,负荆请罪,要求和好呢?

4. 重点研读:

蔺大人,最初我还以为您怕我哩,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您这样做完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 联系第一幕课文想一想:廉颇说的“你这样做”指的是什么?

(以“和”为贵)

(2) “这样做”为什么“完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呢?

(3) “大义”是什么意思?“大度”是什么意思?

(4) 在赞叹蔺相如“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的时候,廉颇内心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可能会有哪些想法?

五、 升华思想,突出“和为贵”

集体口头填词练习——屏幕上有四个待填词的句子,按顺序,每组填一个,各组同学先想好,然后再读出来。

爸妈 ,家庭兴旺发达。

师生 ,班级兴旺发达。

将相 ,国家兴旺发达。

和为贵,人 万事兴。

【课时建议】

两课时。

精彩片段

(一)

师:当第一幕的帷幕徐徐拉开的时候,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蔺相如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

生:他的门客韩勃气呼呼地站在一旁,好像受了许多委屈。

师:韩勃为什么会如此气愤?当时究竟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生:大将军廉颇故意挡了他们的道,不让他们的车子过去。

师:谁想上来表演一下廉颇挡道的样子?

(举手的男孩甚众,一生特别踊跃,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站起)

师:(指该生)请你上前面来表演。

生:(一手捋髯,一手似指着正想从此通过的蔺相如的车子,双目圆瞪,高声喊着)哇啦啦,老夫在此,谁敢过去?哇啦啦,老夫在此,谁敢过去?……(课堂大哗)

师:(忍俊不禁地)表演得真好!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生:我爷爷是京戏迷,每逢休息日,总会和另外几个爷爷在院子里这么唱呀、做呀的。

师:噢,怪不得!日久天长,耳濡目染,你将来肯定也是京戏迷!同学们说说,从××同学刚才的表演中,廉颇当时摆出的是一副怎样的架势?

生:杀气腾腾!(笑声)

生:狂妄自大。

生:不可一世。

生:不肯与蔺相如善罢甘休!

生:故意寻事生非!

生:活像一只好斗的公鸡!(大笑)

师:你打的这个比方里有一个词形容当时廉颇的架势是非常准确的,它就是——(随手板书一个大“斗”字)。廉颇有意和蔺相如“斗”,只是这一次吗?

生:不,单挡道就不止一次。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读课文)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从“一再”这个词就可以看出。

师:听你们的口气,课文中好像在其他什么地方还写了廉颇一直在寻找机会和蔺相如斗……

生:第一幕中韩勃说的话——(读课文)那么大人为什么好几天不敢上朝?分明就是怕见到廉将军嘛!

师:(故意地)这里写的是蔺相如呀!

生:(着急辩解)如果不是廉颇说的“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的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怎么会“请病假不上朝”呢?

师:(欣喜地)你真聪明,把老师印发的《将相和》故事里的内容和课文联系起来了,这就叫做融会贯通,这样就把书读活了。廉颇“斗”字当头,老是要寻找机会侮辱蔺相如,蔺相如呢?要么躲开,要么避让,是蔺相如怕廉颇吗?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段对话——从“我真不明白”读到“我会怕廉将军吗”。

(生分角色读,略)

师:蔺相如的回话是个反问句,句尾的音要上扬,大家把这句话齐读一遍——(生读,略)读得很好!既然蔺相如根本不怕廉颇,那么他为什么对廉颇不是躲开就是避让呢?蔺相如究竟是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蔺相如说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思索答案)

生:(读课文)还是和为贵嘛。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你请讲——

生:还是和为贵嘛。

生:还是和为贵嘛。

生:还是和为贵嘛。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是“和为贵”了。(众点头)廉颇一心想“斗”,而蔺相如呢?完全相反,一心想“和”。(师在“斗”下板书一个更大一点的“和”字)“和”字的意思该怎样理解呢?

生:和好。

生:和睦。

生:和解。

生:和谐。

生:和衷共济。

师:你的理解与众不同,更有深度。能告诉大家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生:(颇受鼓舞)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师:谁想和谁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生:蔺相如想和廉颇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师:当时赵国面临什么困难?

生:秦国老是想欺负赵国。

生:秦国虎视眈眈,要吞并掉赵国。

师:既然这样,秦王当时为什么又迟迟不敢发兵攻打赵国呢?

生:就是因为害怕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师:在《将相和》的故事里,哪段话向我们暗示了这一点?

(生翻看印发的《将相和》故事)

生:(读配读材料)在渑池会上,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放赵王回去。

师:蔺相如深深懂得,大敌当前,(手指板书“和”)将相必须以和为贵。我们来看他是怎样说服百思不得其解的韩勃的。“韩勃,你要知道”——一道读。

(生齐读,略)

师:韩勃听了蔺相如的教诲,究竟想通了没有呢?从哪一个提示语可以看出?

生:“若有所悟”告诉我们韩勃想通了。

师:韩勃“悟”出了什么?

生:秦王不敢侵略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蔺相如跟廉颇闹翻了,那秦王就要发兵攻赵了,赵国就危在旦夕了。

生:悟出了“和为贵”。

师:悟到了这一点,韩勃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对,对,大人您做得对!

师:这句话里,韩勃连说了几个“对”?

生:连用了三个“对”字。

师: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有点不同寻常,看出来没有?

生:开头的两个“对”字后面都用了逗号,最后的“对”字后面又用上了感叹号。

师:这就提示我们,前面两个“对”字不仅要读出重音,而且停顿时间要稍长;读最后一个“对”字,声音要响亮,要戛然而止,这样才能表示出韩勃对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坚持与廉颇和好的言行发自内心的肯定、佩服和赞叹。我们各自先用心体会一下,然后再自个儿试读几遍——

(各自体会,试读,齐读,略)

【评点】 这一精彩片段有如下特点:

1. 揭示矛盾,引出中心。

韩勃为什么会如此气愤?教学伊始就突出韩勃生气的形态,接着顺理成章地提出疑问,探究韩勃生气的缘由,尤其是生动模拟廉颇挡道的架势,以及“给他个下不去”的扬言,致使蔺相如“避让”和“躲开”,进而由“怕”与“不怕”的讨论,自然有效地引出剧本中心“和为贵”。如此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思路,同时对“一再”的强调,对廉颇“斗”的归纳,对《将相和》的联系,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了,同时也为下面的深入理解作了巧妙铺垫。

2. 探究内涵,致力悟解。

揭示了“和为贵”这一中心以后,教者因势利导,板书一个与“斗”相应的大大的“和”字,启发探究“和”的内涵,进而由学生悟出的“和衷共济”的意思自然地联系上蔺相如和廉颇,联系到秦赵对峙的严峻形势,挖掘出强秦所以不敢贸然攻赵的根本原因,在于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如果文武失和会怎样呢?蔺相如“和为贵”的思想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仅韩勃的几个“对”字显示了悟解,而且学生在体会、试读和齐读的过程中也悟解得更透彻了。

(二)

师:几天以后,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是怎么反应的呢?下面,自由结合,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第二幕课文,熟读成诵后,各自排练,下一节课抽签上台表演。各组读提示语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组织朗读、排练。

(生朗读、排练、表演略)

师:同学们请看课文插图,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以后,廉颇是怎么反应的呢?

生:廉颇脱下战袍,背着一根荆条,跪在蔺相如面前,请他狠狠抽他一顿。

师:能再简洁一点吗?

生:廉颇脱去上衣,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认错。

师:还可以再简洁一点。

生:负荆请罪。

师:(微笑)对呀,(指板书的课题)不是早就写在上面了吗?老师告诉大家,《史记》里头对这一情景是这样写的:(屏幕出示)廉颇闻之,肉袒(tǎn)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师:跟着老师把这句话读三遍。

(生齐读课文,略)

师:(指“肉袒”)什么是“肉袒”呢?就是去衣露体的意思。古人认错请罪时以此表示内心的惶恐不安。不可一世,一心要和蔺相如“斗”个高低的廉颇为什么会幡然悔悟、负荆请罪,表示要与蔺相如和好呢?第二幕中廉颇有一段话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找找看,是哪一段?

(生翻看课文)

生:是这一段——

蔺大人,最初我还以为您怕我哩,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您这样做完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师:对吗?

生:(齐答)对!

师:我们把这段话一道读两遍。

(生读,略)

师:联系第一幕内容想一想,廉颇说的“你这样做”具体指什么?

生: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

生:好几天不上朝,躲开廉颇。

生:把国家放在首位,以和为贵。

师: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受自己的思想支配的。蔺相如有意避让廉颇,故意躲开廉颇,是因为他把赵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有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廉颇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彻底悔悟,知错认错,登门请罪;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他才会对蔺相如发出源自内心的赞叹,同学们一道读第二句话——

生:(齐读)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师:“大义”是什么意思?“大度”是什么意思?

生:大义就是大道理的意思;大度是指气量大,能容人。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读课文,认真想一想:如果你就是廉颇,在对蔺相如发出“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的赞叹的同时,你内心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可能会有哪些想法?

(生读课文、思考)

生:我可能这样想:我是多么老迈昏庸啊,蔺相如为赵国着想,有意避让我,躲开我,不跟我闹翻,我却以为他怕我,这是多么可笑!

生:如果我是廉颇,我可能会这样想:我有意惹是生非,争强好胜,而蔺相如却是以和为贵,一忍再忍,一让再让,他是个肚里能撑船的宰相,我是个小鸡肚肠的小人哪!(笑声)

生:我当时可能会有这样的内心活动:蔺相如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的利益,而我一个劲儿争的是官位的大小,计较的是个人的得失,我真是个浑老头子呀!(大笑)

生:如果我是廉颇,我当时会痛下决心:学习蔺相如,以和为贵,团结起来,振兴赵国,让秦国不敢轻举妄动,让赵国百姓安享太平。(赞叹声)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填词练习,屏幕上有四个句子(屏幕出示),每组负责一个:

爸妈 ,家庭兴旺发达。

师生 ,班级兴旺发达。

将相 ,国家兴旺发达。

和为贵,人 万事兴。

按顺序,各组先想好,再一道把这个句子完整地读一遍,第一组先来——

爸妈和,家庭兴旺发达。

师生和,班级兴旺发达。

将相和,国家兴旺发达。

和为贵,人和万事兴。)

【评点】 这一精彩片段与上一精彩片段血脉相连,有机沟通:

1. 围绕“反应”,研讨实质。

蔺相如对廉颇的挡道、扬言,采取避让、躲开,指导思想是“和为贵”。这消息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会有什么“反应”?妙在教者并不急于直接点明,而是先让学生朗读、排练、表演,深入体验角色,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学生自然更加心领神会:廉颇负荆请罪,承认错误,这一转变和行为应该由衷赞扬。妙在教者并不满足于“反应”的表象,而是引导学生研讨“反应”的实质——蔺相如这样做是为了赵国,深知“和为贵”;廉颇这样做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认识到“和为贵”。尤其是对“大义”和“大度”的探究,落实到“和为贵”上来。这就两幕沟通,一脉相承了,学生设身处地地深入体味,对“和为贵”的实质悟解得更透彻了。

2. 扩展练习,升华思想。

教学至此,可以说是非常圆满了,可是教者更进一层:以“和”为核心,设计了相关填空练习,涉及到“爸妈”、“师生”、“将相”乃至整个社会,所填的都是一个“和”字,并非简单重复,而是有意反复,让学生由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扩展开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为贵”的思想在现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达到认识上的升华。应该说,这样教学不是说教式的硬性外加,而是与课文有机交融的自然内化,可谓恰到好处。

【总评】 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在谈到戏剧创作时曾经说过:“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以上两个精彩片段,可以说设计者抓住了剧本的“主脑”,亦即作者的“本意”,也就是“和为贵”。为了贯彻教学意图,教者摒弃机械灌输,而是根据“课程标准”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先由韩勃生气,蔺相如作释引出主脑继而围绕主脑探究内涵,深化认识进而紧承主脑转到廉颇负荆请罪,揭示缘由最后突出主脑,形成升华。这其实是采用的“一点突破法”,从“和为贵”这一中心点突破开来,兼顾全文,悟解廉蔺,扩展深化,升华认识,真是提纲挈领,百毛皆顺了,无疑是成功的设计。

(姚烺强 张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