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泛舟在艺术的河流上——访作家叶蔚林

走出京西宾馆,我的心情是欢快的、充实的。刚刚结束的访问,象奔腾的小河,在心头翻波滚浪……

这次全国中篇小说评奖,我省作家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荣获一等奖。于是,我登上了这栋大楼,寻访他来了。

“您还不了解我呵!”听我说明来意,叶蔚林握住我的手,哈哈笑了。

是的,我们相识八年了。第一次见面,是在那个秀丽的山村。当时,在那样的政治气氛里,他居然写出了扣动人心的散文《过山瑶》;居然冲破“爱情禁区”,写出了《激流飞筏》。记得,当时作品的署名是韦凌。我问他:“改笔名了?”他一声苦笑,没有作答。别人告诉我:上面还没有批准他署“正名”呢。顿时,我的心一沉,感慨万端。一个作家,用心血写出了作品,却不能理直气壮地署上自己的名字,这作何道理呵!后来才知道,他当时还带着“问题”,下放在那条美丽的潇水河边的瑶家山寨,做一个“等外公民”!

叶蔚林,1934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一个海滨山村。十六岁参加人民解放军,先后当过文工团员、文化教员、宣传干事、团俱乐部主任。1954年在《南方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风雨第七夜》,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1957年,他发表了十多万字的作品。年底,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海滨散记》;第二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边缰潜伏哨》。这时候,他二十四岁,正处在血气方刚的黄金岁月,一场意外的灾难,却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的父亲,一个正直的中学教员,被错误地补划为“右派”。不久,他便转业了。1960年,调到我省民间歌舞团创作歌词。这时期,他努力钻研湖南民歌,经常下乡,并带着全家到资兴县生活了两年多,写出了《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等在全国有影响的歌词。

十年动乱开始了,他和许多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一样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接着,全家下放到江华瑶乡当社员。他和社员们一起耕作,一起砍柴。炎热的夏天,在田野里劳动。休息时,躺在田埂的草地上,也睡得很香。社员家起房子,他也争着去帮工,扛树,担砖。房子建成后,主人请大家吃一顿豆腐,他觉得味道怪美的。这样一来,瑶家人把他当成了自己中的一员,什么心思都爱对他说。他和瑶乡人民的思想感情很快地融为一体了。尽管当时他并没有想到写作,可是,这沉甸甸的生活,却全都悄悄地储藏到了他创作素材的“仓库”里了。

生活的河流是慷慨的。它翻波滚浪,哗哗地流到了这个生活在山民中间的作家的心头。勤劳、朴实、勇敢、善良的瑶乡人,活生生地留在他的脑海中了。当党让他重新拿起笔来的时候,一个个可亲可敬的瑶乡人,站到了他的面前,生活的河水,流到了他的笔尖,流出了《蓝蓝的木兰溪》,流出了《没有航标的河流》……

叶蔚林把手中的笔,当作一片桨,努力在生活的河流里泛舟,努力在艺术的河流里泛舟。他工作勤奋,创作态度严肃。每写一个作品,艺术上都有所追求。《蓝蓝的木兰溪》中的善良、漂亮的广播员,憨厚、聪明的机手,活灵活现地留在广大读者心中,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奖。他接着写作《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盘老五这个鲜明的艺术典型形象,又耸立在读者面前了。这一个个艺术形象,是他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的闪光的足迹,是他在艺术的河流上泛舟的耀眼的浪花。

当我提笔写这篇短文的时候,又欣喜地读到了他发表在《芙蓉》今年第二期上的新作:中篇小说《黑谷白狐》。第三期《芙蓉》,还将发表他另一个中篇小说:《大海知道他》。我衷心地祝愿这位勤奋的作家,在艺术的河流上飞舟勇进!

(原载《湖南日报》1982年8月5日)

1983年,谭谈与叶蔚林一道参加《钟山》杂志举办的太湖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