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铸剑为秤盘的地方

大大有名的金门,是一个小岛,最长的地方不过十几公里,窄的地方,不足三公里。这样一个弹丸之地,仅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一日就落下了近50万发炮弹。留下的炮弹皮之多,给金门除闻名遐迩的金门高粱酒之外,又多了一道出产——金门菜刀。金门菜刀的标志,就是一个正在打成菜刀的炮弹皮,让人想起古人铸剑为犁的美谈。

确切地说,金门这个1949年以来标志着国共内战仍在继续的地方,昔日的战事,以及战争状态的种种,已经悄然化为旅游的看点。自“小三通”开通,大陆游客蜂拥而来,要看的,主要就是跟战争有关的东西。坑道、碉堡、火炮、坦克、喊话宣传用的大喇叭,还有广播站和观测点,甚至反空降和防登陆的尖桩林,都成了游客的看点。虽然当初旅游初开之际,大陆有关方面,曾要求金门导游不要带大陆游客看这边的古宁头战役纪念馆,但登陆之后,还是不断有人违规,到现在,已经没有人在乎了。金门的驻军,也非常识趣地一退再退,把能参观的地方尽量让出来,像离大陆最近的马山观测所,开始哨兵在大门旁站着,后来退到里面,等我去的时候,连里面也不见人影了。门旁“军事重地禁止拍照”的牌子,也成了摆设。就像现在的两岸关系一样,不仅政治,连军事也在为经济让路。

金门跟台湾有很大的不同。这个小岛的人文历史绝对比台湾要长,出产的进士举人,比整个台湾要多得多。尽管有战争破坏,还是保留下来好些古厝和洋楼,古厝有明清的建筑,也有民国的,都是福建潮州一带的样式,翘起的燕尾屋脊,各种形态的山墙,多为两进或者三进。洋楼都很巴洛克,但大多经过中国化的改造,外观很洋,但里面却很中国。有座庄园里自卫的碉楼,比已经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中任何一座都要美。最关键的是,金门没有台湾那样的日据时期,没有日本的殖民痕迹,更没有日据时期的文化印记,连外省、本地人的观念,两地都不一样,在台湾某些本土人士看来,金门的土著,其实也算外省人。所以,金门似乎永远是国民党的铁票区,民进党根本没有市场。岛上到处可见的“蒋公”雕像和手迹,没有像在台湾其他地区那样,被拆掉抹除,依旧完好无损。这个地方甚至还有崇拜毛泽东的人,一家陶器店的老板,在他开的陶器店和咖啡馆里,都挂着毛泽东的像,还特制一种奶茶,就叫毛泽东奶茶。店外,还挂了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尽管现在的金门,毛与蒋和睦相处,但是战争给这个小岛造成的创伤依然可见。1949年的古宁头战役,将近一万名解放军战士登陆,过半死在这里,连个坟都没有,但死者的遗骸经常被耕种的农民翻出来。古宁头一处二层的小洋楼,弹痕累累,一小半已经损毁,据说当年曾经做过登陆解放军的指挥部。我查阅过有关战史,当时登陆的三个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若是指挥所,也是团一级的。其实,像这样被炮火炸毁的房舍,在金门还有很多。连金城古镇,也有洋楼至今布满了弹痕。古宁头和“八二三”的两个纪念馆,特别是古宁头,冷战氛围依旧很浓,不是在纪念战事和死者,而是在宣传自己一方的胜利。

更加难以抹平的,是战争带给当地人的创伤。那些年,金门是战区,这个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岛,居然驻军十万。所有的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组织起来,青壮年参加自卫军,每周都要训练。今天看他们的照片,女自卫队员统一服装,荷枪实弹,恍若我们这边的女民兵。居民中的国民党员,要定期学习,汇报思想,稍有不满,就会有麻烦降身。那年月,金门的人有特别的身份证件,要想出去,哪怕只是到台湾,也要经过好些道手续,甚至一度有金门地区专用的台币。陪我们的金门的朋友说,1978年12月,大陆宣布永远停止对金门的炮击那一日,心里的负担一下子就放了下来,感觉轻松极了。

今天的金门,还是台湾人口最少的两个县之一,常住人口只有四五万人,岛上的店铺冷冷清清,好多土地也荒芜着。著名的金门高粱酒,酿酒用的高粱早就不是本地的土产。虽然是台湾福利最好的县,但乐意来的人还是不多,尤其是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这个小岛,原来是跟几千米外的厦门岛连在一起的,所谓金厦一体,但是,国共的纷争,却隔开了两个血肉相依的岛,迫使金门勉强去依附隔个台湾海峡的台湾。厦门由于处在大陆巨大的腹地,一旦发展起来,速度很快,城市扩张速度快,相当热闹。但是,迄今为止,金门由于两岸的政治的因素,还是跟厦门联不到一起,看起来只能像农村。受不了憋屈和冷清的年轻人,只好远走台湾。原本一座不大的桥就可以跟大陆联结的金门,却只能作为台湾的离岛,尴尬地存在着。

金门由于“小三通”,两边的人民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已经相当密切,但是,金门跟厦门,还是被有形和无形的雷区隔开。金门,接不上大陆的地气。两岸的往来,双方都在绕过政治的雷区,在经济上做文章,但政治的雷区依旧横在那里,阻碍着经济实质性的突破。也许,世界上没有所谓绕开政治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