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泰山

近三十年里,我三上泰山。每次的感受都不同。

第一次是在“**”前夕,我刚二十岁出头,和一同事公差路过泰安。只有多半天的时间,不登泰山觉得既对不住五岳之尊,也对不住自己。仗着年轻气盛,便出岱庙,从东路上山了。

什么山中风光,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全来不及细看深想。脑子里老惦记着必须在天黑前赶回泰安县招待所。看不看都算来过泰山了,重要的不是想学点什么,而是想经历一下。能“到此一游”就足矣。游,就是走,快走,看和想是次要的。

下午两点多钟我们登上了山顶。吃了点东西,把山顶的主要景点草草看完,就急忙从西路下山。虽然紧赶慢赶,回到招待所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没吃没喝,倒头便睡。

第二天几乎起不来了,浑身酸痛,双腿尤甚。每一抬脚动步,就会情不自禁地龇牙咧嘴皱眉头。上公共汽车已相当困难,需鼓起余勇,双手用力抓住扶手,咬牙闭气,连提带拉,才能把两条腿弄进车厢。

总算明白了人们为什么把上山叫做“爬山”,上山明明用脚不用手,爬从何来?

上山确实是连滚带爬。即使你上山逞能,没有爬,下山后也要补上这“连滚带爬”的一课。泰山太厉害了!或者一开始就做爬的准备,慢慢悠悠,说不定倒会省却了“连滚带爬”。

不可轻易登泰山。想要登泰山,就得做好充足的准备,有充裕的时间,有闲情逸致或朝拜的虔诚。不可以捎带脚即兴式地登泰山。

第二次登泰山是一九八四年,汽车把我们送到汽车能够到达的地方,这就省去了好多路。我已提前做好了准备。带足了路上吃的喝的。时间充裕,可慢慢地游山玩水。

这次登山可以叫做“读泰山”。这一“读”不得了,果真被泰山的文化镇住了。第一次爬泰山征服了我的皮肉,这一次要征服我的思想。

泰山上有一千三百多处石刻,每一幅石刻既是书法妙品,又是文学佳作。文字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境,与风景、历史文物、游人心境极为和谐、贴切,和泰山精神、泰山气象融为一体。

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乃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养育了泰山。历代帝王将相、才子墨客、黎民百姓,都以朝拜泰山为荣,同时又把自己的才华和思想留给了泰山。

泰山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山。

同时它也是一座历史巨碑。

每个历史时代都在泰山刻下印记,自秦汉以来集千年历史文物于一身,是历史雕琢了它。历代帝王都把泰山当做社稷倚重之地,把泰山的阳刚之美和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泰山由一个古文明的发源地,渐渐成了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游泰山如读史——一点不假。

好学者上泰山,可以视为上泰山大学。

第三次登泰山是一九九二年,汽车把我们送到中天门,然后坐吊车直达南天门。这不叫登山,更不叫爬山,而是飞上山。大半个泰山在脚下一掠而过,登山的过程省去了,许多文化景观看不到了,只剩下最后的目的。这目的实现得很容易,因而感觉和前两次不相同。

那种通过艰难达到的辉煌减弱了,渐入佳境后的神圣感也减弱了。

但是,我可以冷静地思索一下泰山现象。甚至有精力有时间绕到泰山背后看看泰山,如同到伟人的后院里仔细观瞧伟人,到后台的化妆室看看卸了装的演员——

泰山的北面很不规则,松树和杂树齐生,野草过膝,有野趣但无惊人的景致。我们幻想着在这里发生过什么样的凶杀案、殉情案……

一个山的两面竟如此截然不同。

泰山是中国文化的圣殿,北面是圣殿的后墙。进了圣殿,它是十全十美的,无论过去的皇帝,还是现代的百姓,无人敢对泰山“牙迸半个不字”。

这正是泰山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中国再没有第二处文化景观能够像泰山这样从来没有被打倒过,从来没有人敢对它说坏话,只说好话。即便在砸烂一切的“**”中,“打倒孔孟之道”、“砸烂封、资、修”,否定一切宗教,在代表“**”文化的“样板戏”中,仍然高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泰山辟邪,“泰山石敢当”。

连古代的帝王,如宋真宗赵恒,皇帝没当好,和辽国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登泰山就心里有鬼,感到愧对列祖列宗。武则天想当皇帝,先要取得谒拜泰山的资格,也就是必须先获得泰山的承认。

泰山成了中国一尊最大的神,高于一切,“泰山安则四海皆安”。

经得住看的山很多,经得住读、经得住写、经得住说的山,当推泰山第一。有的山也许比泰山更好看,却绝没有泰山这样的威仪,这样的尊贵,这样的至高无上。

人们为泰山写的文章最多,作的颂诗最多,说的好话最多,无论把泰山说得多么好,泰山都能泰然受之,且没有副作用。它既不“得意忘形”,又不“故作谦卑”。

在泰山的文化里有强大的自尊和博大的自信,只说自己如何好,决不说别的山如何不好。因此它这个“天下第一名山”当得很容易,当得很稳当——“稳如泰山”。

有的山,如黄山,改革开放后名声大噪,就有点沉不住气,曾传出这样的话:“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向五岳挑战,蔑视五岳。很快就传出了许多说黄山的坏话:黄山没有文化,不要说历史文物,连幅像样子的石刻也没有,最好的一处石刻是“江山如此多娇”。吃饭如民兵野营拉练。住木板房,夜里冻个半死。坐吊车要排几个小时的队。迎客松快死了……总之,谁进了黄山都可以毫无顾忌地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黄山就深刻感到做名山难。有一点让人家感到不满意,就会说你名不副实,提出一大堆意见。

泰山不只是做名山的榜样,也是做人的榜样。人们不是喜欢抱怨:做人难、做名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名女人的丈夫或名丈夫的女人更更难吗?想想泰山,学学泰山,也许会不无受益。

“重如泰山”——所有的人见了你,都像见了“老泰山”一样,恭恭敬敬,规规矩矩。

泰山有看得见的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是看不见的,合在一起构成了神秘的泰山文化现象。

世间万物,太老的东西就容易腐朽,就容易落后,甚至容易被淘汰。唯独泰山,三千万年了,越老越吃香,越现代,越能走向世界!

谁敢“有眼不识泰山”!

1991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