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奶娘及洗衣娘

2.奶娘及洗衣娘

吴敬梓一出生就成为嗣子,而嗣娘不可能有奶水,亲娘有奶又用不上,所以,奶娘便成了他童年记忆最深、感情也最重的人。中国有句贬义的话,有奶便是娘。而往深处一想,被人家用血样重要的奶汁养大了,出于感恩而以娘相称,这不该是贬义的。

所以青少年时期的吴敬梓,曾背着祖父多次去看望他乡间的苦命奶娘。可以说,奶娘的乳汁是他一生都没枯竭的营养,以致他到壮年发誓拒考不宦,永做平民文人而自起名号“粒民”。

吴敬梓出生那年,将近年关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奶娘回家过年就再没回来,原因是奶娘自己的娃崽和全家都离不开她。吴家只得四处寻找适合的新奶娘。不光在襄河镇找,连武岗西王庙和伟庄那边都去看了,再远一点儿的六镇、马厂、二郎口那边也去了。寻了一大圈,最后不得不把柴草市的远亲卞魁的老婆找了来。

老爷吴旦问卞魁老婆叫什么名字,卞魁老婆头都没敢抬,说自己没名。古时乡间平民百姓家的女人许多无名,按姊妹排行大小定个顺序就行了,出了嫁再加个婆家的姓也就完了。像卞魁老婆,大多都称卞魁家的。吴旦便对吴霖起交代说,就称她敏儿他奶娘吧。

小小吴敬梓离不开他的奶娘,奶娘对吴敬梓喜爱之情也视同己子,连吴霖起的妻子都自愧弗如。奶娘不仅喜爱吴敬梓,还特别羡慕吴敬梓有两个名字,每当她敏儿敏儿地叫着这个名字时,总又会想着另一个名字——敬梓,同时又不能不特别强烈地想到,自己的女儿同自己一样,也没个名字。

有一天,奶娘趁吴霖起放下笔从书案边走到她身边亲亲敏儿时,鼓起勇气把想请他给孩子起名的愿望说了出来。她觉得,比大老爷和善可亲的大少爷,将来必是个出人头地的官家人,若是他能给女儿起个名字,也会是个福分。比大老爷心地善良,也比大老爷乐善好施的吴霖起,当然不会拒绝自己爱子奶娘这个唾手可得的请求。刚好他停笔时写在纸上最后的两个字是“折桂”。他便指着那个“桂”字说,这个桂字就很不错,桂花要在贵时开,你女儿若叫桂儿,长大一定会嫁个贵人!于是奶娘就把自己的女儿叫成了“桂儿”,自己就不仅是卞魁家的,还是桂儿她娘了。有了两个名字的奶娘,越发感到给敏儿当奶娘的荣耀,也越发对敏儿爱得胜过早早就舍了奶的桂儿。

奶娘哺育的少爷吴敬梓,骨子里浸透了与奶娘的亲情,且与日俱增。奶娘的奶、长相、声音和体温都融化在吴家掌上明珠的血液和心灵中,已不可或缺了。但是,吴敬梓满四岁那年,吴府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胜似亲娘的奶娘,不得不离他而去。

康熙四十二年有一阵子,全椒县都在传康熙皇帝要来滁州。这个传闻让老爷吴旦激动不已,他考虑的是,年过四十的候补拔贡长子,已候补数年,该趁此机遇活动活动,补个空缺了。便经友人指点买了一尊价钱不菲的银蟾,欲送知府打点。买回来的银蟾悄悄在家放着,没几个人知道,但近水楼台的奶娘是看过一眼的,那是吴霖起拿着让被奶娘背着的敏儿高兴看了一眼,奶娘借敏儿的光,也看了那么一眼,连那东西的细模样都没看清。可银蟾却不翼而飞了。

吴旦老爷急了,吩咐在全府悄悄查找了个遍,不见踪影,同时那天也不见了奶娘的影儿。查问了吴霖起的夫人宋氏才知道,是夫人送了奶娘一些旧衣物,让她回家过小年了。管家便怀疑银蟾没影儿一定与奶娘没影儿有关,遂亲自到奶娘家去查找。

卞魁家的草屋里,奶娘正在叠整着刚刚从吴家拿回的旧衣物,管家闯进来劈头就问,老爷家的银蟾是不是让你拿来了?

奶娘惊愕问,啥银蟾?

管家把奶娘从吴家带回的衣物,还有她自家可疑的地方都翻查个遍,并无银蟾的影儿,吴家便向县衙报了案。

案子虽没破,吴旦大老爷却打发了奶娘。为此,吴敬梓哭闹了多时,吴霖起也愧疚了许久。父子俩,一个割舍不得奶娘,一个愧对奶娘育子之恩。

银蟾最终也没下落,吴敬梓却因此没了奶娘,吴霖起也没获补空缺。倒是没了奶娘也便断了奶的吴敬梓,从此被嗣父严加管教起来,《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一天到晚死背个没完。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全椒县衙将赌棍庞晃收进监牢,才使吴家丢失的银蟾一案水落石出。原来赌棍庞晃本是探花府的舅爷,出入吴家时,趁无人之际偷走银蟾。若不是他输光银两后竟胆大包天又去县衙行窃被捉,恐怕吴府的银蟾就永无水落石出之日了。

这件事最有愧疚感的是候补拔贡吴霖起,从一开始他就预感到父亲一定是冤枉了奶娘,得到证实后,吴霖起时常愧疚地向少儿吴敬梓讲述奶娘的好处,使奶娘的人品和恩情,愈加在吴敬梓心血中发酵,扩及对奶娘这类的人,都有一种天然的感情。

吴敬梓童年的记忆里,还有一个名中带娘字的女用人,家里大人们都管她叫洗衣服的王三姑娘。尤其吴敬梓的母亲宋氏,一喊她便是这样的话:王三姑娘,把幔帐拿去洗洗!王三姑娘,把敏儿的衣服拿去洗洗!

王三姑娘其实是个寡少妇,虽说丈夫死了多年,而且结婚不到一年就死了,因有婆家在,她就得守着寡不能嫁人。她的婆家只是襄河镇的平民人家,没了男人的王三姑娘既不能嫁人又没法自己养活自己,婆家便把她送到探花府当用人,已有些年。

康熙四十七年,吴敬梓八岁,吴霖起早已开始在父亲督促下严加管教敏儿苦读诗书了。但探花府的深宅大院和书房严实的门窗,总也圈不住吴敬梓聪明好奇的眼睛。他总是提前背会父亲规定的功课,余下的时间就独自溜到书房外寻看有趣之事。如果父亲在身边,他便央求父亲带他看襄河景色,父亲不同意或没时间,他就央求下人带着去。而下人里面他最乐意求也最乐意为他效劳的,就是洗衣娘王三姑娘,因为王三姑娘与被辞的奶娘关系最好。奶娘走了,最疼爱吴敬梓的下人就是王三姑娘。

这年,候补拔贡吴霖起忽然接到安徽巡抚通知,允许他到定远县衙任典仪之职。这个消息差不多是吴霖起盼望了好几年的喜讯,可此时他却高兴不起来了。这年他的母亲身染重病,若是抛下母亲而去就任,则是不孝,所以期盼数年的官职与他失之交臂。那么,一遇了儿子的恳求,他便也愿意一同出屋走走,既是自己散心,也是对孩子的爱护。如果没时间带儿子出去,儿子便去央求王三姑娘。这天吴敬梓又跑去下人干活儿那院子找王三姑娘,却意外撞见王三姑娘和一个男用人拥抱在一起,惹得他失声惊呼,于是年轻寡妇王三姑娘这事就被探花府的长辈们知道了。少年吴敬梓倒没把这事当事,他不过是下意识一声惊呼,原来王三姑娘不仅抱着亲过自己,和这个男用人也亲啊。所以当大人们悄悄说,王三姑娘婆家本来打算给她立贞节牌坊的,这回可立不成时,吴敬梓也没当回事。及至爷爷吴旦怕有伤探花府的风化,悄悄辞了王三姑娘,吴敬梓才不由感到又像奶娘被辞走时,心里被重重闪了一下。后来,爱屋及乌的道理,吴敬梓想玩了便想找和王三姑娘偷偷拥抱的那个男用人,小敏儿觉得和王三姑娘好的人,一定也会愿意和他玩。但是,那个男用人也不知去向了。后来,吴敬梓听说,王三姑娘的娘家还是为她立了贞节牌坊,因为她死了。死因吴敬梓无从知道,但知道了那贞节牌坊就立在襄河岸边她夫婿的坟旁。

吴敬梓为此曾大哭一场,央求母亲宋氏带他去王三姑娘的坟上看看。母亲怕吴老爷子责骂,没敢带儿子去。吴敬梓只好又央求母亲带他去看奶娘。奶娘对儿子恩重如山,母亲没理由不同意,就真带他去了一趟奶娘家,还给奶娘带去不少东西。

老爷吴旦知道了此事,没骂吴敬梓母亲,却把吴霖起斥骂了一顿,严厉要求儿子,以后要好好看管少爷,把他关在屋里熟背诗书,一刻也不许放松,再不许少爷到院外玩耍,也不许跟下人往来。越是如此要求,却越使少年吴敬梓怀念奶娘和王三姑娘对他的好处,而对那些枯燥无聊的死书本反倒更加厌烦。这就扭曲了吴敬梓的性格,使他既渴望自由地与那些活泼善良的人们相处,又能咬牙忍住寂寞,“不随群儿作嬉戏”、“穿穴文史窥秘函”。

当时的探花府,在外人看来,是过着全椒人人羡慕的富贵生活。吴家的老爷吴旦,对吴家管理得极为严谨,从全家近百口人丁的衣食住行,到日常支付,哪一点都得想到。按他的想法,生活在大清王朝逐渐走向稳定的太平盛世,已成就显赫地位的吴氏家业,是能够按着原来的轨迹运转好长一段时光的。探花府到了吴旦掌门的时候,辉煌的日子刚刚过去几十年,再轮回一辈曾孙也不会彻底败落。历览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每一次进步和变革,都是先从思想的变迁开始。大清王朝在康雍乾盛世时期,一贯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对官员和百姓的思想加以禁锢。所以,超前的思想也只能产生在极少数人当中,并且在坚硬荒凉的政治土壤上难以开花结果。一个大家族的解体与分割,也可以看出缩微的政治暗影。就是说,吴家老爷吴旦对后人的管教和塑造,目标并不低下,态度也极其严谨。为什么没有达到他最终的目的,是有复杂原因的,就是他对后人教育引导的态度极为认真,水平却并不高明。他的并不高明却极其严格的教导思想,没能像曾祖吴沛那样,为当朝培养出四名高才进士,却为后世逆反出一个不朽文豪来,似也有一份不用推脱的功劳。试想,他如果不坚持长子之子方能掌门的封建世袭思想,非让儿子过继一个嗣子,他嗣子也就不会在亲生父母和继嗣父母及众亲属的复杂关系之间躲躲闪闪,感情扭曲得亲下人而疏亲戚,从小养成深厚的平民感情和底层意识。而这种感情意识,恰恰是大文豪必备的重要素质。广为人知的蒲松龄、曹雪芹、托尔斯泰、鲁迅等大作家们,哪个不得益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