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道门

十二道门

战争最容易给后人留下记忆。引人回忆的东西无论是事件还是实物,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占据记忆的时间总是十分的久远。一块砖,一堵墙,一件衣物,一个弹坑,一条战壕……都可以引起追抚和反思,引发内心的哭泣或欢呼。

距靖西县城42公里、龙邦镇南1公里处的七星山,就有这样一座山。

看上去,七星山并不是特别高大。大大小小的林木攀爬于石缝中或疏或密地生长,山便多出了几分生机;偶有山鹰在山顶盘旋,便衬托得那山透出一种静谧的气息。静静的山,静静的树,静静的风和云,没有人烟,看不出有任何的杀机。但是,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曾是战争的前沿。

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前后,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为加强我边防建设,在中越边线龙州、大新、宁明、凭祥、靖西、那坡等地建设了一批军事设施,包括炮台、地堡,防御性的连城以及军事指挥机构等,其中,在靖西边线就有炮台等军事建筑12处,七星山上的十二道门便是其中之一。

十二道门是建在山顶土层下的一个圆盘状军事大堡垒,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这个堡垒,长31.5米,宽22.5米,高11.4米,占地708.3平方米,顶上覆盖着一两米厚的土层。堡垒共有12道拱门,由12条1米左右宽的通道与内室连接,故得名“十二道门”。整个暗堡,呈梅花形,均用大块料石砌造。堡内设粮仓、水池、弹药库、观察所、隐蔽部等,可谓设施齐备。因堡内空间宽阔,还可以屯兵五六十人。向北的正门,门额刻有苏元春所书“边民永赖”四字,另有门额“十二道门”和“坚守十二道门”。拱门后面连接着多个暗道,暗道之间,如交如织,若不熟悉暗堡内部结构而随意进入,必定分不清东南西北。其中有五条石级通道通往山顶。上了山顶,可见周边都设有多个炮位。堡垒的外沿山边,挖有一道半环形的战壕,作为前沿防御阵地。站在海拔853米的山顶上,眼下景物尽收眼底:正前方是龙邦口岸,口岸连接龙邦圩、靖西县城的公路就在眼皮底下通过,而十二道门正扼守此咽喉之地,山下的一切都在炮火的射程之内。

想当年,七星山上一定很宁静。偶有农夫到山上砍柴、放牛,这山才有了些许人烟。但自从来了一队清兵在山顶建了堡垒并进驻以后,此山便弥漫着战争的气息。尽管战争最终没有在七星山上打响,但那里曾经是一个准备迎接战争的战场,这是历史无法磨灭的记忆。经过百年的风雨冲刷侵蚀,堡垒以及坑道的石墙已经发黑,苔藓斑斑,显得十分凝重。在堡垒顶上,看山下田畴片片,绿野如茵;公路上来往的汽车川流不息,一派和平景象。但回顾四周,堡垒、坑道、炮台、枪眼,似乎与山下的氛围反差极大。有时候,战争就隐藏在和平之中,和平随时都面临战争的威胁。只有国家强大,战争才尽可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