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的一只“鹅”

好大的一只“鹅”

百色的靖西的确有很多好的去处。

从县城往北去,不远处就见到一个湖,叫“安湖”。但人们习惯叫它“大龙潭”。此潭水面宽阔,深不见底,是地下河蓄水而成。从远处看,水静如镜,波澜不惊,但走近了看,却见河底有一处暗浪翻涌,犹如沸汤。这大概就是地下河的出水处。传说,此潭自盘古以来就深藏有一条巨龙,常年喷水不止,才形成了这样一个大潭,人们就将此地称作“大龙潭”。

一个地方的山水,如果只有表面的景观而缺乏历史文化的渊源,那这样的山水将失去很多韵味。就大龙潭而言,也只是一汪深水而已。但好就好在一直以来还总有些文人雅士关注,才使得它有了灵气,有了**,有了灵魂。

大龙潭一直有“龙潭随饮马投钱”的佳句传颂。原来,古时有个秀才到归顺州(今靖西)应考,一路紧赶慢赶,穿山越水,已经人疲马乏,不得已离鞍下马,做暂时的小憩。刚坐下来,只见身旁湖光潋滟,水色澄碧;湖边草木丰繁,水中鱼影闪跃;且有鸳鸯游弋,蜻蜓点水,富有诗意。秀才兴奋不已,立即牵马来到湖边,让马饮水,自己也清洗了一番,顿觉神清气爽,于是赶路赴考。不想此次应考十分顺当,榜上有名,秀才猜想大概是因为途中遇到那片仙湖,得了灵气。于是,在回来的路上,秀才特意下马来到湖边,往湖里投下些许银两,以表谢意。秀才之举,竟成了传说,给大龙潭抹上了一层浓重的人文气息。想必到了大龙潭的游人,一定都在猜想,当年那个秀才是在哪个地方下马小憩的?又是在哪个地方饮马投钱的?

猜想,是大龙潭的一个意趣。

1960年,当地政府在潭的下游筑起了一个坝。大龙潭一下子就变宽了,足足扩大了200亩,水面宽了,视野也宽了。远处的山影和树木变得蒙眬,群鸟纷飞也是常见的情景。而最动心的景观,却是在坝下的望江亭里。

望江亭建于水边。亭不大,也不高,且简单,四柱挺立,三面中空,朝湖心的一面,立有一黑色石碑,碑上书有一个大大的反白的繁体草书“鹅”字,约有一米多高。字体笔法苍劲有力,运笔流畅自如。据载,此字为辽代海门澹人所书,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归顺知州宋庆和主持刻拓。

不知道前人为何在这个地方独独书写一个“鹅”字。不管何因,这个“鹅”字,却实实在在地在湖边站立了上百年,与水对话,与山对话。这只“鹅”不食人间烟火,不理会人际风云,只是前人留下的一个记忆的符号。如何读,是否读懂,那只是后人的事。

十分庆幸,大龙潭能留有这样的记忆。否则,大龙潭就只是一潭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