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州旧事

旧州旧事

靖西城南10公里处有一个古镇。

清顺治七年(1650年)以前,那个地方叫“那签”,归顺州的州府就设在那儿。后来,州府迁往计峒(今靖西县城),作为“新州”,而那签自然就称为“旧州”了。

旧州也许是因为旧了,所以原先就很不起眼。站在公路边,看绿树掩映的旧州城,并不觉得旧州有什么特别,但城外却有另一番景致。旧州城东边,有一条小河静静流过,这河叫“鹅泉河”。河面不宽,才20来米;水浅,站在岸边,就可以清晰看见河底里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山石和随着流水摇曳的水草;绿色的水草衬着流水,整个水面也变得绿绿的了。岸边有树,孤立的,排列的;有一条十来米宽的石桥,由东向西,通向城门,无栏杆;西桥头长着一丛竹子,妩媚而孤傲;桥边的河心建有一座塔,叫文昌阁,高10多米,方形,共3层,是清乾隆年间的遗物。旧州城的四周,都是犬牙形的小山,山山披绿,绿得滴翠。靠近河边的山,无一遗留地倒影在水中,水面就多了一分色彩,多了一种景致。河两岸和山脚四周,则是平平坦坦的田野,有稻田,有菜园,绿油油地铺满一地。在旧州城外,站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的都是画,后来就被人发现,称作“小桂林”,旧州就开始热闹了。

走过石桥,入城门,旧州就尽收眼底了。

这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圩镇。所谓镇,其实就是一两条街而已。民居都是依街而建,路面是石板地面。两旁的房屋都是青砖黑瓦,门和窗均为木制,有些窗门还作了雕刻,有梅兰竹菊,有花鸟鱼虫。历经千年的侵蚀,屋顶的瓦已经发黑,墙砖磨损,门窗陈旧,一眼看去,似乎都看得见岁月浓缩的影子,在整个镇子里发出淡淡的光亮。

旧州的居民大多是壮民,又多是从事农事。春天一来,他们就忙着种庄稼;秋收之后就闲下来了。每逢农闲日子,家里的女人就坐在门口缝制绣球、小鞋和香包。这是祖传的手艺,家家户户,从大人到小孩,凡是女人,个个都会编织。所以,每一天每家的门口都坐着女人,屋里屋外,尽是挂满了鲜艳的布条、绸带和丝线,流光溢彩,陈旧的小镇因而就变得光鲜起来。

绣球系广西壮家人之定情物和吉祥物。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竹、菊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绣出各色图案,花瓣面料上的图案为平面式,线条、色彩如画一般美,同时刺绣方法与过程较为简便;而采用复线刺绣方法的“堆绣绣球”图形则更为精美,图案极为复杂,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鲜活之物欲喷薄而出。原先,旧州的女人制作绣球、香包等工艺品,只是为了自用和表示女人家精于女红,没想到这手艺一传承下来,就成了绝活了。随着旧州成为旅游景点之后,外地客人对这些工艺品情有独钟。客人到了旧州,除了看看整街的老屋,就看整街的女人的编织了。那些女人也不见生,每天都坐在门口,在暖暖的太阳底下,从容地拿着她们手中的针线,戏法一样变出无数手工细致的小玩意。客人看够了,赞了一番之后,就掏钱买。女人们既可以在客人面前表现了自己的手艺,又赚了钱,十分知足。

久而久之,靖西旧州的绣球就出名了。探亲访友或客人来访,人们都喜欢以绣球当作礼品馈赠,绣球成为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旧州的故事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传得更开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