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面上行走

第三章 右江边上的影子

在江面上行走

每一条江河,都有无数的故事。江河养育人,人创造故事。这是江河特有的一道文化风景。

右江,无疑也是这样的一条江河。千百年来,右江浩浩****,以不变的姿势,在百色盆地上穿山越岭。多少人曾在江边匆匆走过,多少人曾在江中孤苦漂流——有默默无闻者化为尘土,有彪炳千秋者永存英名。江河不古,伟人不朽。

邓小平,这个伟人的名字,是右江河畔上一个闪亮的红色符号。

1929年4月,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挑起了反对蒋介石的战争,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结束。借此机会,广西地方实力派俞作柏、李明瑞利用蒋介石的力量掌握了广西的军政大权,分别担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和广西编遣特派员。但他们十分明白,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根基还比较薄弱,而且蒋介石是靠不住的,于是他们听取了俞作柏的弟弟俞作豫的建议,要求中共派干部去广西工作。

这时候,邓小平来到了广西。

这是历史的一次重要安排。如果没有这个安排,右江边上就不会留下邓小平的足迹,右江和邓小平的名字就不会连在一起了。

这年的七、八月间,邓小平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同中央特科交通员龚饮冰一起,从上海启程,经香港,取道越南到达广西的南宁。

此时的邓小平才25岁,到广西后化名邓斌,以广西省政府秘书的公开身份开始工作。他帮助俞、李整顿和培训部队,并共筹反蒋、反新桂系军阀的大计;同时又坚持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原则,趁机开展兵运工作和发展革命力量,伺机举行武装起义。在他的影响下,俞作柏、李明瑞释放了一批大革命失败后被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紧接着,他又以培训初级军官、加强广西军事力量的名义,通过俞作豫向李明瑞建议,成立了广西教导总队,并派进了100多名共产党的干部学员。驻守在南宁的广西警备大队实际上也被共产党掌握,共产党员张云逸任警备第四大队大队长,共产党员俞作豫任警备第五大队大队长。

1929年10月6日,俞作柏、李明瑞通电反蒋,出兵广东,但很快失败。邓小平等人发动南宁兵变,把党所掌握的武装力量拉出南宁,向群众基础较好的百色、龙州地区挺进。

10月22日,邓小平、张云逸率部进驻百色,并立即开始起义的准备工作。

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广西教导总队和右江农民自卫军举行了百色起义,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中共红七军前委书记(后兼任军政治委员),韦拔群任红七军第三纵队纵队长。同一天,在恩隆县(今田东县)平马镇召开了有11个县5个镇的农民代表、工人代表和红七军士兵代表共80多人参加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右江苏维埃政府,雷经天任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接着,在红七军的帮助下,右江地区有15个县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或革命委员会。从此,偏僻、贫穷的右江地区,就成为响彻中国的红色革命摇篮。

应该说,邓小平在右江地区的工作时间并不长,但有关他的故事却很多。他仿佛一个在江面踏浪而行的行者,行踪不定,但无处不在。他已经成为右江地区革命精神的象征,让这一方百姓骄傲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