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曹仁置酒与操解闷,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皆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法;今到城中,人以得食,马以得料,正需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我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少有的痛哭场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赤壁惨败后,曹操痛哭,并不是在悔恨这次失败,也不是在埋怨手下的谋士,因为贾诩等人都在之前向曹操提出过不宜过快攻打东吴的建议。可是曹操为什么还要痛哭呢?

只因为一个人!

在惨败之时,这位奸雄都没有留下过一滴眼泪,当他脱险后,首先想到的是郭嘉,这个他曾经最钟爱的年轻人。想起这位才俊的夭亡,曹操不禁潸然泪下!

《三国演义》中对郭嘉这个人的描写挺多,比如他一看到旗杆断了,就知道刘备要来劫营,是个比较神的人物。

其实正史中的郭嘉不是个神乎其神的人物,他是普普通通的人,只是要比常人更聪明,只不过死得太早了!

戏志才的影子

在讲郭嘉前,必须先要提到一个人物,他叫戏志才。

在《三国志》荀彧和郭嘉传记中,都提到了戏志才,虽然戏志才并未有太多的事迹可以寻找到,但是我们依旧可以觅到他在曹操身边的痕迹。

戏志才是颍川郡人,由荀彧推荐给曹操。曹操得到戏志才后非常高兴,凡有大计都要与他商量,可能是早期军营里的史官并未完备,所以曹操和戏志才商量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遗憾的是,才子往往短命,这是个宿命!

笔者在给大学生讲课的时候,常常跟他们说,上帝不可能把一切都给你,如果上帝把一切才能都给你的时候,那他一定会让你的寿命变短,或者把你的运气变差。

周瑜、诸葛亮都是这样的人,两个人把一个男人所有的优点都集于一身,可是上帝却夺走了他们最为珍贵的寿命和运气。

戏志才何尝不是如此啊?他太优秀了,优秀到还没有出场,就远去了,如果不是三国的发烧友的话,恐怕不知道这个人物。

但是他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曾经高调存在过,曹操在戏志才死后,一度非常郁闷。

戏志才,还有能取代你的人吗?这个问题在曹操心中憋了很久,最后他向荀彧提出了这个问题。曹操给荀彧的书信中写道:“自志才死后,我身旁都没有个能商量的人。汝、颍这地方的奇士甚多。谁可以取代戏志才?”

荀彧的回信只有两个字:郭嘉!

历史就是这么的神奇,上天竟然把另一个戏志才给了曹操。

郭嘉!他就像是戏志才的影子一样,重新走到了曹操的身边。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跟戏志才是老乡,自幼胸怀大志,《傅子》称其:“少有远量。”郭嘉从小就显示出来一种非常奇怪的个性,他喜欢的人他就好得穿一条裤子,不喜欢的人,让他跟人家说句话都难。

所以,到了二十多岁,跟郭嘉好的人就几个人,这些人都被称为当世英隽,比较著名的就是荀彧。当时很多人不知道有郭嘉这个人,因为他太低调了,或者说他太孤傲了!

二十七岁时,郭嘉终于出山,他先是在司徒府上做了幕僚,然后像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投靠了一个“大公司”的老板,袁绍。

可是郭嘉在袁绍的阵营中连试用期都没有过(《资治通鉴》上说就十几天),就准备跳槽了。他不仅准备辞职,还准备带上他少时看上的两个好友,辛评和郭图。

刚才说过,郭嘉欣赏的人绝对都是人中龙凤,郭嘉对辛评和郭图说:“智者择主而侍,才能日后成就功名大业。袁绍表面上好像在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其实他并不会用人。看问题总是抓不住重点,好出主意却很少决断,想要跟着他成就霸王大业,恐怕很难!我要去寻找属于我的明主了,你们跟我一起走吗?”

辛评和郭图对郭嘉的选择非常意外,要知道在东汉末年的乱世,可以投靠到袁绍是件不容易的事,而且袁绍对郭嘉十分好,为什么要走呢?

辛评、郭图不肯离开袁绍,对郭嘉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了又能投靠谁呢?”

郭嘉冲二人摇了摇头,知道自己看错人了,然后飘然而去。

给人打工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有好多人选择先找个地方干着,骑着马找马,还有人选择我不顺心就不干了,很显然郭嘉是后者。

纵看天下,袁绍确实是最大的一家公司,辞了他那还能去哪呢,赋闲在家的郭嘉等了多年,这放在现在就叫做啃老族,是要被媒体批判的。

可是在那时候,郭嘉的行为叫有隐士之风,他在隐居,在观察当今天下谁才是自己能够辅佐的明主。

而此时,曹操的重要谋士,那个被称为“神鬼莫测”的戏志才去世了,曹操急需补充自己的心腹谋士。

荀彧推荐了郭嘉,其实曹操一开始也不相信这世界上还有能超过戏志才的人,所以对郭嘉进行面试!

召见当天,曹操亲自和郭嘉讨论起了天下大事,这一谈不要紧,来面试的曹操对郭嘉有了以下的评价:“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来碰碰运气的郭嘉也认定了曹操是一位少见的英主,评价曹操道:“真吾主也。”

这男女之间看对眼了,叫一见钟情,而男人之间要是看对眼了,叫一生交情!

都说刘备遇到孔明是如鱼得水,那曹操遇到郭嘉就是汽车有了汽油!

曹操立即任命郭嘉为司空军祭酒,在他的心中,郭嘉是上天把戏志才又还给了自己,这样的人才能不好好珍惜吗?

郭嘉会一直活在戏志才的阴影中吗?

言听计从

曹操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但是他却对一个人言听计从,那就是郭嘉。这不仅仅是因为郭嘉的才能出众,更重要的是曹操对郭嘉的一种信任,一种亲人般的信任。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早期的战争中,实际上只遇到过两个对手,一个是吕布,另一个是袁绍。袁术之流算不得BOSS级的对手,最多是游戏通关时遇到实力较强的小喽啰而已。

吕布和袁绍这两个人是各有特点,吕布就是汉末版的项羽,而袁绍财大气粗,外加四世三公,都不太好对付。

一个男人要成就霸业,困难躲是躲不过去!

一个男人要逃避困难,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曹操面前遇到的第一个敌人是吕布,而吕布此时正和刘备闹得挺不愉快。建安元年(196年),袁术要来攻击刘备,吕布以辕门射戟的方式解救了刘备(这个情节大家很熟悉,不再展开了)。

刘备解除危机后,不久便又得兵万余人。

吕布非常嫉妒刘备,嫉妒他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时候,都会有人愿意跟随,都会有人来投靠,身边还从来没有人背叛!

越想越生气,吕布就想除了刘备,说干就干,马上率兵攻打。刘备当时那点兵力谁也打不过,只能到处去投靠他人,这次投靠了曹操。

这时,曹操面对刘备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杀刘备,第二个是用刘备。

到底用,还是杀,曹操找来郭嘉商议。郭嘉给曹操的建议,在史书上说法是不一样的。

《魏书》记载,有人建议曹操,刘备有英雄之志,不早除,必为后患。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说道:“确实如此。但是曹公您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还怕他们不来呢。刘备可是个有名的大英雄,穷途末路来投奔您,您却要害他,这样会招来害贤之名的。如此,智谋之士会怀疑您,会重新选择投奔谁,曹公如果那样,还有谁来帮助您平定天下呢!不能因为一个人以沮四海之望,曹公明鉴,不可不察。”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

《傅子》的说法和《魏书》完全不一样,《傅子》记载刘备来投后,曹操待其甚厚,表刘备领豫州牧,后来我们常说的刘豫州,就是打这来的。郭嘉对曹操说:“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和关羽皆万人不敌的大将,还死心塌地跟着刘备。依我看,刘备终不为人下,他的谋略深远不可测。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应该早除了他。”可这时,曹操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用郭嘉之谋。

《三国演义》采用《魏书》的说法,提出杀刘备的人变成了荀彧,这个安排笔者认为还是比较符合历史原貌的。

为什么?因为《魏书》是国史,是由曹魏的史官记录的,比较可信,而当时史官大多数情况下会把功劳记载在皇帝头上,大臣的意见除非是非常重要,否则不会记载在《魏书》中。

而曹操对郭嘉从来都是言听计从,不会不采纳他的意见,这次应该也不例外。

谨慎的陈寿选择了最保险的方法,没有把这件事记录在《三国志》中,我们要感谢裴松之的注解,把这样的矛盾资料展现在所有历史爱好者面前,所以,要分析当时的情况,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不过后边的结果我们知道啦,曹操派刘备回到小沛去,并给了他足够的支持,不仅增兵增粮给他,还让他在那收敛旧部,挖吕布的墙角,从而牵制吕布。

小沛,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沛县,如果您是个历史爱好者的话,应该知道这里就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刘邦起事建立大汉王朝,就是在这里起家的。

刘备第三次返回小沛,准备从这里开始他的二次创业,当然这种生活只是短暂的,因为刘备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这里,他后来借着去攻打袁术的机会跑了。《傅子》记载,派刘备去小沛之前,郭嘉和程昱苦苦相劝,可曹操不听。等刘备真跑了,曹操又悔恨不用郭嘉之言。笔者认为,曹操放走刘备是有别的原因的。

曹操不是傻瓜,袁术当时也是很强的,派刘备去打,这是一种两头消耗的战术,可能曹操都没想到刘备能打败袁术。放走了蛟龙的曹操,没有想到刘备变成了他日后最难解决的一位枭雄,他像一块狗皮膏药一样,死死地粘了曹操一辈子。

现在,还是把话头牵回来,无论是刘备还是袁术,此时其实都不是曹操统一北方的第一大敌。

第一大敌还是吕布和袁绍。

当然擒杀吕布,应该把首功记在荀攸的头上,郭嘉只是个配角。但是郭嘉却在最关键的时刻,对这两场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攻打吕布,那么袁绍怎么办?他会不会从后边袭击?曹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面对老板的疑惑,郭嘉进言道:“主公不必担心,现在正好是时机,袁绍到北方打公孙瓒去了,我们先把吕布干掉。如果不趁此机会干掉吕布,以后我们打袁绍时,他一定会充作外援来捣乱的,这是个心腹大患啊!”

曹操点头同意,并且亲自制定了战争计划。

曹操与吕布的决战展开后,三次打破吕布的阵营。吕布采取守势后,曹操一时也没有了办法。战场和足球场一样,破密集防守一直是各支强队的主要课题。

曹操的软肋就在于粮草不济,所以是最想速战速决的人,见到吕布龟缩起来,他也想打退堂鼓了。

郭嘉出来劝止了曹操的行为,他说道:“当年项羽七十多战,未尝一败,一朝失势身死亡国,这是恃勇无谋的表现。现在吕布每一战都打败了,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吕布虽勇,但是和当年的项羽相比,还差得远呢,我们现在已经把他逼入绝境,如果我们这个时候乘胜追击的话,肯定能擒住他。”

曹操马上同意郭嘉的意见,继续急攻吕布,果然生擒了他。

这就是郭嘉,每句话在曹操那里的分量都很大,让曹操没有理由拒绝!

十胜论

和袁绍相比,吕布只是个小角色,曹操和袁绍的决战才是统一北方的关键之战。

曹操问郭嘉,我想打袁绍,但是我现在实力不行,你说该怎么办(《傅子》: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

郭嘉给曹操吃了颗定心丸,我们和袁绍之间的实力虽然有差距,但是以弱胜强不是没有可能。

郭嘉举了楚汉战争的例子,说道:“当年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这主公您知道吧?刘邦用智慧取胜,而不是武力。项羽虽强,终于被刘邦围堵在垓下。”

曹操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郭嘉继续说道:“我私下算了算,袁绍有十败,而主公您有十胜!袁绍虽然兵力强,但是却不可能战胜。”

分析一下十败十胜。

第一,袁绍:繁礼多仪;曹操:体任自然。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谁也不喜欢繁琐的礼仪,下属对上级的礼仪过于繁多,就会让下属感到非常不自在,与上级产生一种生分的感觉。这个是很致命的,上下级之间如果有这种嫌隙的话,那就很有可能在执行上出现大问题。所以袁绍礼仪多,曹操这规矩少,曹操就在效率上赢了袁绍一阵。

第二,袁绍:理论上他是叛贼;曹操:理论上他是奉旨讨贼。

这就是当年,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请注意用词,不是挟天子,而是奉天子。曹操是董卓之乱中,最为积极的一个人,而笔者相信在这个时候,他还是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袁绍即便再强,也没有一个正式的理由向曹操开战。一旦开战,就变成了反叛。而曹操呢,无论他做什么,都是在奉天子诏。开战之前最起码要找个理由,即便这个理由十分牵强,打仗终归不是小事,肯定会死人,要给所有人一个交代,为什么打?如果这个理由不充分,那在道义上又输了一阵。

第三,袁绍:治军太宽厚,曹操:以严厉治军著称。

宽厚在乱世中是不可能震慑得住下属的,而严格的军纪,并且可以严格地执行军纪,这在乱世中是一剂猛药,只有这样,一支军队才能形成自己的秩序、打法和战争素养,将领才能让士兵听自己的指挥,彻底执行自己的战术!

第四,袁绍:用人疑心,曹操:用人不疑。

人最信得过的当然是身边的亲戚,但是人最信不过的也是这些人,因为他们会在你的信任下假公济私!而用人最成功的方式应该是信任你的每一个下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操虽然疑心很重,但是派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总是非常信任这个人。曹操用人无论与自己关系远近,都唯才是举,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获得重用,所以很多人愿意为他效力,这样的人能不成功吗?而袁绍却恰恰相反。

第五,袁绍:多谋少断,曹操:定了计划就去实行。

没主意是个比较要命的事,更要命的是一会儿变一个主意,这就是袁绍!给他出主意的人非常多,大面积的信息量,让他总是困扰到底该听谁的,所以总拿不定主意,很长时间也搞不出个总体计划和方针来,这样会影响工作效率。而曹操的做法正好相反,那就是对于大的方向,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定下来,然后计划随着变化作微调。这样的话,下属做事方向有了,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主观能动性也就提高。

第六,袁绍:靠的是祖上的威名,曹操:靠的是诚信待人。

袁绍四世三公,从小就在这样的威名下活着,听惯了人们对他的赞誉,而他手下的人也大多以善于吹捧的人为主。而曹操不一样,他从小就被人看不起,就是因为是宦官的后代(他爷爷曹腾是名副其实的太监,老爹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歧视的眼光从小就伴随着他。曹操从小就懂得靠自己的真诚打动对方,不以虚词为美,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可以真心诚意地帮助自己,所以曹操手下多忠义之士。

第七,袁绍:妇人之仁,曹操:恩加四海。

袁绍总是搞一些慰问之类的不痛不痒的面子工程,而曹操不是,他小事不管,大事不放,比如常常赦免犯人,减轻徭役,鼓励农耕,这些民本的东西,曹操重视。百姓想看到的不是袁绍来看自己时皮笑肉不笑的那张臭脸,而是曹操给他们的利益,曹操的人心就是这么攒下的。

第八,袁绍:大臣争权,曹操:下属和睦。

家和万事兴,大家总是跟斗鸡似的,你看着我不顺眼,我看着你想打一架,那不可能把工作搞好。曹操的团队里,无论有多少智囊,大家总能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虽然意见也时常相左,但是却从来没发现他们中间有太大的矛盾,这和曹操这位大领导在中间的调和有很大关系。

第九,袁绍:听不进去批评的话,曹操:可以接受逆耳之言。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个道理不用多讲了。

第十,袁绍:不懂兵,曹操:谙熟兵法。

袁绍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却没有领略行军打仗的要领,而曹操用兵如神,善于以少胜多,所以他的军队往往是还没开到前线,敌人就开始畏惧了。这就像是经理,如果精通业务,那么下属就不敢欺骗,如果不精通,下边说什么是什么,骗你没商量。

曹操面对郭嘉的评论,不禁得意地笑道:“如卿所言,我何德以堪之!”

战争也正如郭嘉的预言,曹操胜利了!

其实袁绍也有很多机会战胜曹操,只不过他没有把握住!

这些机会,就是胜败的关键因素!

胜败的关键

刘备走了,可他成为曹操的一块心病。曹操想打袁绍,但是对刘备非常不放心,因为当时有件事曝光了。建安五年(200年),董承等人谋害曹操的事泄露,在许都中董承等人全部被诛三族,经过调查,曹操发现原来想谋害自己的人中还有刘备。

刘备此时已经叛逃,保住了家小的性命。他参加这次秘密暗杀活动,竟然就是在曹操花了大力气笼络和重用他的时候,满脸笑容的刘备,竟然背地里干这种事!

这件事实在是太让人心惊肉跳了,曹操决定与袁绍开战前就先干掉刘备。

可是很多人反对,做事要分清主次,放着袁绍那样的大鳄不去处理,而把注意力放在刘备这种小鱼小虾上面,真是不值得。

郭嘉告诉曹操,他觉得刘备此时应该打,而且是痛打!

郭嘉先前告诉曹操,刘备不能杀,是因为他的英雄之名,杀了他就没有人敢来投奔了。

而现在不同,刘备已经脱离了曹操的势力范围,郭嘉很明白这种人养着是只金丝雀,放出去就是只插翅虎!所以他对曹操说:“刘备,人杰也,今天不打,必然是后患!”可问题是,如果去打刘备,那袁绍偷袭许都怎么办?曹操做事之前,总会想各种可能。

郭嘉一笑,说道:“袁绍性迟而多疑,他遇事得琢磨会儿呢,即便是来,也快不了,而刘备刚刚组建起自己的新队伍,众心未附,急攻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郭嘉看问题是准确的,刘备才是心腹大患。可是,对刘备的战争却并不十分顺利。

刘备大败,发挥了他除哭以外的另一个特长,跑!

不顾一切地跑,老婆孩子,还有自己的兄弟关羽,什么都不重要了,跑了再说!

结果刘备跑了,关羽被迫投降了曹操,刘备家眷也都落在曹操手里。再大的胜利,没有抓住或杀死刘备,也即宣布行动失败,此时的郭嘉无比郁闷。

刘备被打得满地找牙,去投袁绍了(后来又从袁绍那继续跑路)。曹操算是暂时缓解了心中的压力和郁闷的情绪,开始准备与袁绍的大战。

袁绍解决了北边的公孙瓒,而曹操解决了徐州的吕布,两个吃胖了的军阀,开始了大战。可是战争大多时候不是一个人的游戏,而是多种势力角逐的结果。

暂时把刘备这只爬虫放在一边,可是当官渡之战真正打响的时候,又一股势力掺和进来。

江东的孙策来了,他是带着“诚意”扑面而来的,就像是武侠片中两大高手在比拼内力的时候,一个小人物跑过来捅一刀,然后弄得两大高手两败俱伤。

孙策考虑再三,觉得去攻打许都好,因为那有汉献帝,如果成功,自己也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怜的汉献帝,比《西游记》里的唐僧还惨,总是被别人惦记着。

孙策的准备进攻许都的消息,让大家非常惊惧,特别是曹操。因为许都兵力不足,几乎没有抵抗的力量。

所有人都慌了,很多人都萌生了投靠袁绍的想法。郭嘉在这危急的时刻再次站了出来,对周围的人说道:“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杀了很多人,而这些人多数是江东的英雄豪杰,这样一来,人心尽心,孙策不可能得到江东的全面支持。另外,此人总是不提防别人,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如果有刺客的话,他肯定是要一个人跟人家打。依我看,此人到不了许都就给让草莽之人给杀了。”

郭嘉这话有点恶毒,咒孙策死没事,只不过死法都估计出来,那就有点悬了。而且这话,在所有人看来,都是郭嘉在给曹操宽心,有点像车到山前必有路之类的话。

可是大家没想到的是,诅咒变成了现实。

原来,先前攻打江东吴郡时,孙策杀了当时的吴郡太守许贡,许贡一家也被孙策所杀。许贡有个小儿子,在几个武艺高强的门客的保护下,逃了出来,隐居在江边,伺机报复。

孙策酷爱狩猎,加紧训练军队,准备奇袭许都的同时,还在狩猎场上练习武艺。由于他的马太快了,众多护军全被甩在后边,早已得悉孙策行踪的许贡门客,埋伏在山林两边,见孙策孤身策马而来,用乱箭相迎。

孙策被射中,回来后知道自己不行了,赶快交代后事,就一命呜呼了。

年仅十八岁的孙权继承了哥哥的位置,统领江东。刘备被打服了,而孙策也正如郭嘉所料,不幸身亡。

曹操所有的后顾之忧都没有了,官渡之战也由此变成了一对一的较量。

袁绍其实只要掌握住其中一个关键的点,即便只是在曹操后方袭扰一下,那么官渡之战的胜算也应该在他这一边,可惜的是,他失去了郭嘉。当然,即便郭嘉在,袁绍也未必听他的。

郭嘉用近乎完美的表现,告诉世人他再也不是谁的影子,他是可以预见出战争所有关键点的智者!

清凉的夏夜

官渡大战曹操胜了,建安七年(203年),袁绍病亡,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谭、袁熙变成了曹操新的狙击目标。

为了永绝后患,曹操是一定要赶尽杀绝的,对于三袁是这样,对后来的刘琮(刘表的幼子)也是,即便投降了也不行!

曹操开始的时候,并不想对这三个“小家伙”大动干戈,甚至曾遣书给袁谭,愿意召他做女婿。

作为袁氏长子的袁谭,父亲死了,弟弟的妻子(甄氏)被曹丕强占,自己偌大的家业就这么完了,背负着国仇家恨,他不甘心!

曹操见袁谭久不来降,大怒,于是派兵征剿。由于实力相差悬殊,曹操轻易获胜,袁谭死于乱军之中。客观地说,这一战他显示出作为一个袁氏后代最后的血性,没给他那四世三公的祖先丢人!

袁谭死后,袁尚和袁熙变成曹操的目标。

袁尚是袁绍最小的儿子,孔武有力,是个超级战将,且是袁绍指定的接班人,号召力是有的。不除掉这两人,假以时日,他们在河北地界上振臂一呼,曹操怕是哭都来不及。

袁尚见曹操向自己扑来,就跑到了哥哥袁熙那儿,哥俩一合计,当前之策只能是继续跑。很快哥俩进入下一个话题,往哪跑?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袁氏四世三公,哪能没点朋友救命呢?

兄弟俩很快确定了逃亡的目标,乌丸!

乌丸是辽东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族群早先和匈奴在漠北草原上一起生活,可是匈奴冒顿单于实在是太凶恶,乌丸人混不下去了,只好迁徙到了辽东乌丸山一带,故此改名乌丸。

西汉末年,趁着匈奴衰落的时候,乌丸人彻彻底底地牛了一把,他们在辽东伏击了西汉伏波将军马援,连同干掉三千汉骑兵。从此声名大振,成为辽东一带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并把势力逐渐扩张到辽西走廊以及幽州地区。

东汉末年,乌丸分为三部,是按比较明确的地理图标分的,一部为辽西乌丸,一部为辽东乌丸,一部为右北平乌丸(今北京一带)。

公元190年,最穷,但是地理位置最关键的辽西大人(官名)蹋顿,统一了乌丸三部。

乌丸人的统一,引起了汉政权的重视,当时在辽西一带活动的诸侯是公孙瓒。他极为好战,和乌丸是连战不绝。蹋顿被打烦了,就派人到袁绍那商量。

商量什么?

袁公,咱两家和亲,怎么样?

袁绍在很多问题上并不糊涂,面对和亲的提议,他马上答应了,因为他知道他的敌人不是乌丸,而是公孙瓒。

袁绍不仅把亲族的女儿嫁到乌丸,还“皆以单于印绶”。袁绍和蹋顿之间就这样建立起了血浓于水的感情来。

曹操派袁绍降将焦触追击剿灭袁尚、袁熙时,才得知这两位小爷已经远走辽西。

真不愧是小兔崽子,竟然比兔子跑得还快!

曹操一边暗骂,一边犹豫,到底还要不要追击袁尚和袁熙?

历来用兵必先观看地形,确定行军路线,曹操的军队此时都集中在邺城一带(今河北临漳),乌丸在今天的辽宁省锦州一带。

路途遥远不说,地势对曹军也极为不利。锦州是辽西走廊的咽喉,是狭长的辽西走廊绕不过去的一个据点,无论兵马从哪里来,只能从这一路过。而且一边是山,一边是海,曹操绕到乌丸背后攻打的可能性不大。

锦州曾是无数防守专家的天堂,但却是善于进攻将领的地狱!

袁崇焕亲自构建的锦州防线,直到明朝灭亡,也未曾让清军攻破,在解放战争中,林彪最难啃的也是锦州!

但是事件总有两面性,如果打通了锦州,整个辽东和中原地区就不再有任何障碍!向南是中原,向北就是广阔的辽东平原。

利益和风险同在!

此时,曹操的智囊团进献了他们的意见,意见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丞相,我们不同意攻打乌丸!”

曹操皱眉,理由?

智囊团提供的理由是:

第一,袁尚和袁熙是丧家之犬,和乌丸不是一条心的,早晚两家会拆伙的,不用您出手。

第二,劳师远征,荆州刘表要是来攻怎么办?

曹操不是一个冲动的人,虽然也时有战败,但是在整体的战略上未曾有过失误,辽西要打,但最好的时机绝不是现在。

虽然官渡大战后,袁氏早已经是树倒猢狲散,但是河北仍旧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酿成灾难,所以曹操已经基本上认同了智囊团的意见。

但一向**不羁,不在关键时刻不说话的郭嘉站了出来,毅然支持攻打乌丸。

说实话,这次郭嘉的突然出现,令曹操感到非常意外。所有人都对郭嘉报以怀疑的目光,郭嘉的想法往往和大家不一样,但绝不至于糊涂到这种地步。

此次远征乌丸不是战术上的问题,而是战略问题。善于军事战术的郭嘉,是否在战略上看出这次远征的危险性呢?

曹操没有表示意见,而是把郭嘉的话听完。

郭嘉的脸上掠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神情,对曹操说道:“胡人自持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剿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他的儿子还活着,迟早是隐患,现在四州未稳,袁家的影响还很大,如果这个时候胡人带着两个袁氏小子南征,袁氏旧臣肯定会复应,那时我们的后方就不安稳了。至于刘表,不用担心他,他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而已,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必然会对他有所防备而不尽其用。刘备想打我们,刘表就一定不会同意来打虽然我们是虚国远征,但我料定刘表不会来袭击我军后方。”

曹操没有察觉郭嘉脸上的那一丝不安,同意了他的建议。曹操对郭嘉报以肯定的眼神,而郭嘉的眼神中却充满了迷离。

远征大军出发了,目标,乌丸!

郭嘉一如既往随军出征,不离曹操左右。

当大军到易城之时,郭嘉脸上的那一丝不安更加深重了,他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千里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做好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之后不久,郭嘉就病倒了,《史书》上说他是因为水土不服,突然患病的。

从此,中国的成语字典里留下了“兵贵神速”这四个字,且不知这也是一位智者留在青史中最后的四个字!

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带着熟知辽东地理的田畴走小路奇袭柳城,乌丸人战败,蹋顿阵亡,袁氏弟兄继续跑,跑到了辽东管辖公孙度那里。在那里,等待他们的命运是悲惨的。

曹操再次回到易城的时候,一个噩耗在等着他,在此养病的郭奉孝已经病亡多日了。

在那一刻,曹操似乎明白了一切,郭嘉很可能已经知道自己得了重病,他早年曾侍从袁绍,后来才遇到了真正的英主曹操。他无从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只想用天下的统一来回报他。可是,在官渡之战后,他突然得了重病,自知时日不多,所以才会一反常态,支持曹操攻击乌丸,他想在有生之年为曹操彻底扫除北方余患。

郭嘉深知,曹操身边有一帮天才的执行者,那些人给了他必胜的信心。

所以,他建议曹操以最快的速度干掉乌丸和袁氏余孽,如果幸运,老天还能给他一些时间的话,下一个目标应该是荆州。可是,时间没有给这位年轻的天才更多的机会。

人一生相交,贵在交心,郭嘉病重的那一刻,曹操就已经明白其用意,他故意用水土不服,身染急症这样的字眼来为郭嘉掩饰。

曹操知道,郭嘉此次用险是不恰当的,是在赌博!但是他明白,郭嘉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郭嘉真的很想看到他统一天下的那天。

但是,曹操不能满足他这个愿望了,只给了他最后一丝安慰,在有生之年,他看到曹操彻底统一了北方,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而荆州的刘表,郭嘉也赌对了。虽然刘备一再劝谏,但他还是没有出兵。乌丸之战的第二年,曹操就出兵攻打荆州,而此时刘表已经病死了。

对于郭嘉兵行险招,曹操回到易城后依旧是心有余悸,他特意嘉奖了反对攻打乌丸的智囊团成员,说道:“这一仗打得险,你们的意见是长久之计,我的胜利是侥幸的!”

这是曹操对于郭嘉最后一战的解释,他并不认同郭嘉的最后一战,但是却认同了这个和自己情意深重的青年。

郭嘉死后,曹操痛哭不止,对荀彧等人说:“你们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只有奉孝最年轻。等到天下事竟,我还要将后事托付给他,但他却夭折在巅峰之年。难道这就是命运吗?”

是啊!这就是命运!一个谋士的命运!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郭嘉:“智谋之士要多谋,谋划国家安危大计,预见事态发展大势,消除隐患于未发之际,匡正君主过失,解决疑难问题,辅主正确决策。君主要善任,以挚诚之心待智谋之士,隆礼重义,勿施以欺,勿施以诈,君无礼遇则智谋之士不至,君不挚诚则智谋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谋之士、能否得到智谋之策全在于君主对治世大道的追求。”

郭嘉死时三十八岁,为曹操服务十一年,官职是军师祭酒(品级很低的谋士官爵),但他从无怨言,一个人最快乐的时候,并不是高官厚禄之时,而是有人承认了自己的价值!

所以郭嘉拼尽最后那点精力,去报答欣赏自己的人。

以这样特殊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贞侯”这样的谥号,算是曹操对于他这位忘年之交的一种最为贴切的奖赏。

雪莱说:“死亡是凉爽的夏夜。”

当乌丸兵败的消息传来时,郭嘉缓缓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瞬间冰冷了下来,在他的意识中,恐怕只留下曹操那剑指中原的形象。

在他的心中,无数次地默念着:“主公,我相信,你能做到!”

郭嘉的悼词:

谁最有资格为郭嘉写一篇悼词,这个人应该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毛主席特别推崇郭嘉,1959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左右,出谋划策,功绩卓著。曹操则倚为股肱,常常问计于他。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殁。令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

确实,郭嘉是一个绝对应该推崇,并大说特说的人物。郭嘉智慧渊深,通达事理,十余年为曹操出谋划策,动无遗失,过绝于人。

智谋之士的人生境遇不在于其是不是多谋,而在于他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信赖。

“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

所有的领导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并包容一个能力远远在自己之上的智者的领导,实在是少之又少。从这点上说,郭嘉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曹操这样礼贤下士的领导,并且愿意和他做朋友!

可是郭嘉的人生实在是太过短暂了,这又是一场悲剧!

然而细想起来,人生再长不过百年而已,还有什么比活得精彩更重要呢。郭嘉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压倒了当时的所有英杰!

人的一生如果短暂,但如郭嘉一般精彩,虽死何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