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外部世界 5岁以下孩子的需求

婴幼儿的需求并不多变,他们的需求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

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这样的方式十分有益,对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每个4岁的孩子也是3岁、2岁、1岁的孩子,也是一个断奶的婴儿、新生的婴儿,甚至还在妈妈子宫中的婴儿。孩子的情感年龄就是会往复的。

从新生婴儿到5岁孩子,无论是人格还是情感的发展,都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如果没有特定的条件,孩子就不能很好地度过这段历程。这些条件只要足够好就可以了,因为孩子的心智会越来越能够容忍失败,而且孩子渐渐也能通过提前准备来应对挫折。我们都知道,孩子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他们自己不是静态和固定的,而是处于一种质和量的变化状态,而这种变化是与自己年龄和需求变化相称的。

让我们仔细看下健康的4岁男童或女童的状态。在一天当中,可能有某些时候孩子会表现得像成人一样世故。男孩变得能够认同父亲,女孩变得能够认同母亲,也会有一些交叉认同。这种认同能力会体现在行为上和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区域内对责任的承担;它会体现在某些游戏中,这些游戏直观地展现了婚姻生活、为人父母和教育孩子等任务及其乐趣;它会体现在这个年纪典型的暴力的爱和嫉妒之中;它也会存在于日间的幻想之中,尤其存在于孩子的梦境之中。

这些是表现出健康的4岁孩子的成熟的一些要素,尤其要考虑到孩子的生命力的强大是源自本能,而本能是兴奋的生物学基础。兴奋的发生表现出一定的次序:准备阶段表现为本能张力的提高,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到达**,紧接着就是某种满足感和随之而来的张力释放。

5岁以前孩子的梦境往往情感强烈,这标志着成熟——孩子处于人类三角关系的顶点。在这个情感强烈的梦境中,我们称之为本能的生物驱力是可接受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跟上自己的生理成长绝非易事,因此,在梦境中和清醒时的潜在幻想中,孩子的身体功能会参与激烈的爱恨冲突。

一个发育良好的4岁孩子的需求是有可以认同的父母。在这个重要的年龄段,灌输道德观和文化模式是没有意义的。有效因素是父母、父母的行为以及孩子所感知到的父母双方的关系。这才是孩子吸收并模仿或反抗的东西,这也是孩子以无数种方式应用在自己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东西。

此外,家庭是以父母关系为基础构建的,它的持续存在也行使着相应的功能;即便存在最糟糕的情况,家庭也因为最好的情况的存在而持续行使其功能,因此,孩子才可以容忍恨的表达和出现在可怕的梦境中的恨。

但有时,一个出奇成熟的四岁半的孩子会在切到手指或偶然跌倒时,因为需要安抚而变成2岁的状态,而在准备睡觉的时候又会变成婴儿的状态。无论孩子几岁,当他需要被深情地抱着时,他就是需要一种肢体形式的爱,这是他在妈妈肚子里和妈妈怀抱里时妈妈自然而然给到他的那种爱。

事实上,婴儿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认同他人的能力。在这种能力出现之前,婴儿必须先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或独立的自我,然后逐步发展到能够感受到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都与自我相关,但都不是自我本身。自我是个体化的、独特的,绝不会有两个孩子的自我是相同的。

在3岁至5岁,与年龄相称的成熟最为重要,因为健康的婴儿和儿童一直在发展出这种成熟,且这种成熟对个体的整个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与此同时,5岁以下孩子的成熟通常与各个种类、程度的不成熟相适应。这些不成熟是健康依赖状态的残余,而这些依赖状态是所有早期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相较于绘制出4岁孩子的融合图景,分别给出各个发展阶段的图谱要更加容易。

即使进行最大限度的简化,我们也一定要区分以下元素:

(1)三角关系(家庭中的)。

(2)两人关系(妈妈向婴儿介绍世界)。

(3)非融合状态下的妈妈抱持婴儿(婴儿已经看到完整的他人,但还未感知到完整的自我)。

(4)妈妈以照顾婴儿身体的方式所表达的爱(母性技巧)。

(1)三角关系。孩子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人类这个群体的一分子,陷入了一种三角关系。在潜在或无意识的梦境中,孩子爱上了父母中的一方,因而恨着另一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恨得以通过直接的形式表达,那这个孩子就是幸运的,他能够汇聚起早期阶段残留的潜在攻击性,并将其运用在这种恨意中。这种恨意是可接受的,因为其基础是原始的爱。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恨意让孩子能够认同梦中与自己竞争的父母。此处,家庭的情形承载着孩子和孩子的梦境。这个三角关系有其现实形态,而这个形态是完好无损的。这种三角关系也存在于其他各种亲近的关系中,这使得孩子的注意力从家庭三角关系这一核心主题中转移出来,让孩子因家庭三角关系而产生的张力得以减轻,最终孩子可以在现实情境中应对这些张力。游戏在此尤为重要,因为它既是现实,又是梦境。尽管游戏让孩子可以感受到各种本来会被封存在遗忘的梦境中的感受,但游戏最终会停止,那些一起玩喝茶或者洗澡和睡前故事游戏的人也会离开。而且,孩子在游戏中(对于我们当前讨论的这个年龄段来说),旁边总会有一个成年人被间接卷入到游戏当中,这个成年人也愿意承担控制权。

假扮爸爸和妈妈、假扮医生和护士——对这两个童年期游戏进行深入观察会对不熟悉这个主题的人很有教益,模仿妈妈做家务和爸爸去工作的游戏也同样如此。研究儿童梦境需要特殊的技能,但也自然比简单观察孩子的游戏更能帮助我们深入孩子的无意识领域。

(2)两人关系。在早期阶段,我们看到的不是三角关系,而是更为直接的婴幼儿与妈妈的关系。妈妈通过挡开意外的冲击,或多或少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提供孩子所需要的东西,极其巧妙地让孩子逐渐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在这个两人关系中,孩子自身应对困难的能力的成长空间比三人关系中更有限;换句话说,两人关系中的依赖性更强。尽管如此,这个关系中有两个完整的人,他们紧密地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如果妈妈自身是健康的,不焦虑、不抑郁、不混乱、不畏缩,那孩子就会在日益丰富的母婴关系中获得更广阔的人格发展空间。

(3)非融合状态下的妈妈抱持婴儿。当然,在这之前还有更强的依赖关系。妈妈作为一个每天都存在着的人,一个能够整合各种感受、感官知觉、兴奋、愤怒、哀伤等的人,而被孩子需要着,这些东西构成了婴儿的生命,但婴儿却不能容纳这些东西。婴儿还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妈妈抱持着婴儿,这个正日益成为人类的婴儿。如果必要的话,妈妈可以在大脑中回想这一天对于宝宝意味着些什么。她理解婴儿。她在婴儿还不能感知到完整的自我时,就把婴儿看作是一个人。

(4)妈妈以照顾婴儿身体的方式所表达的爱。更早的时候,妈妈也是抱持着婴儿。我指的是身体上的抱持。所有非常早期的身体照料对婴儿来说都是心理层面的照料。妈妈主动适应婴儿的需要,一开始可能是非常彻底的适应。妈妈本能性地知道哪些需要十分迫切。她会以唯一一种不会造成混乱的方式来向婴儿呈现这个世界,那就是在婴儿的需求出现时就去满足这些需求。同时,通过照料婴儿的身体和给予婴儿身体的满足来表达爱,她让婴儿的心灵能够开始栖居于婴儿的身体中。通过照料婴儿的技巧,她表达了对婴儿的情感,并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可以被这个发展中的个体识别出的人的形象。

以上对于孩子需求的描述是为后面探讨家庭模式的各种变化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奠定基础。考虑到这些需求的变化属性,每一种需求都很独特。如果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就会导致孩子个体发展的扭曲。我们也可以将以下视为一个真理:需求的类型越是原始,个体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而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就会造成越严重的后果。对婴儿的早期照料不是通过意识思考和刻意计划就可以做好的,只有通过爱才有可能做好。我们有时会说婴儿需要爱,但我们其实是在说,只有爱婴儿的人才能对婴儿的需求做出必需的适应,只有爱婴儿的人才能渐进地不能适应宝宝的需求并且正向地加以利用,而这种渐进的发展与婴儿能力的发展相称。

5岁以下孩子的基本需求属于所有相关的个体,而基本的原则是不变的。这个真理适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世界上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的人类。

父母和他们对于职责的观念

当今的年轻父母对于完成职责似乎有着新的观念——这是统计调查中没有出现的许多重要的内容之一。现代父母会等待、计划、阅读。他们知道自己只能给到两三个孩子恰当的关注,因此他们一开始的目标就是以尽可能好的方式来完成自己有限的父母职责:他们自己做。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结果就是一种直接的亲子关系,这种关系的强度和丰富性程度本身就会造成恐慌。我们认为,少了护士和其他照顾者,会出现一些特殊的问题,事实也确实如此。父母与孩子的三角关系真正成为现实。

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如此刻意地打定主意要让孩子在通往精神健康的道路上有一个好的起点的父母,他们自己就是个人主义者。正是因为这种个人主义,父母自身以后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个人成长。在当代社会,虚假的伪装在减少。

这些觉得自己在履行一项职责的父母给婴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环境。此外,如果有可获得的真正的帮助的话,这些父母也会加以利用,但这帮助一定不可以削弱父母的责任感。

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新生儿的出生可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也可能是一个极大的烦恼,而愿意花时间去考虑的父母能尽可能地避免错误。但我们一定不能指望花时间思考就可以避免爱、恨和关于忠诚的矛盾。生活是艰难的,而正常健康的3岁至5岁孩子的生活最为艰难。万幸的是,生活也是有回报的,在这么小的年纪,生活还是会带来希望的,前提是家庭能带来稳定感,孩子对父母的相互关系感到幸福与满足。

那些想要成为合格父母的父母当然是给了自己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总会面临没有回报的风险。很多偶然的因素会窃取父母的成功,但幸运的是孩子患上身体疾病的风险比二十年前低了很多。父母愿意去了解孩子的需求,这有所助益。但我们也一定要记得,如果父母之间出了问题,他们也没办法因为孩子需要他们关系稳定就保持对彼此的爱。

社会及其责任感

社会对婴幼儿照顾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人们理解,心理健康和最终的成熟基础是在婴幼儿时期奠定的,这种成熟意味着成为成人之后,在认同社会的同时,不丧失自我价值感。

在20世纪上半叶,儿科学的重大进展主要集中在生理层面。人们已经普遍认为,如果可以预防和治疗孩子的身体疾病,那心理层面可以任其自行发展。儿科学仍需超越这个基本原则,也一定要找到一种方式既超越这个原则,又不失对生理层面的把握。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医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儿与母亲分离的不良影响,他的工作使得医院的工作程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现在妈妈会去医院看望孩子,而且医院尽可能避免让婴儿与妈妈分离。此外,对于被遗弃的孩子的管理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基本上废除了住院护士制度,而更多地发挥寄养家庭的作用。但是参与这些事务的儿科医生和护士仍然缺乏对于孩子为何需要与父母的持续关系的理解。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通过避免孩子不必要的分离可以大大地减少孩子的心理问题,那这会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我们仍然需要加深对正常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如何建立心理健康的理解。

我要再次强调,医生和护士虽然非常了解孕产期生理层面的事情以及婴儿在最初几个月的身体健康相关的问题,但他们不了解在最初喂奶时要让妈妈和婴儿待在一起,因为这是一个无法用规则清晰描述的事情,非常微妙,只有妈妈自己知道该怎么做。在世界各地,当妈妈在最初尝试找到与宝宝相处的方式时,其他领域的专家对此的干涉都会造成极大的困扰。

我们需要看到,在这个领域里,经过专业训练的工作者(产科护士、家访护士、幼儿园老师等某个岗位的专家)相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是不成熟的人员,父母对于某个具体问题的判断可能比这些工作者要更加有依据。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那这些工作者的存在就不会造成太大的困难。这些工作者之所以必须参与其中,是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父母一直以来需要的是有人给他们关于事情背后原因的启示,而不是给他们建议或者是指导他们怎么做。父母还要被给予试验和犯错的空间,这样他们才可以学习。

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拓展到心理学领域后,因其接受更宽泛的照料方式,很快发挥了其在问题预防方面的价值,但它同时也对正常或健康的家庭生活构成了威胁。我们需要牢记,国家的健康仰赖于家庭单元的健康和父母的情感成熟。因此,这些健康的家庭是神圣的领域,不容外人进入,除非这些人真正理解家庭的积极价值。但健康的家庭单元需要更大的单元的帮助。父母一直忙于自己的人际关系,他们要仰赖这个社会的支持才能实现自身的幸福和融入。

相对缺少兄弟姐妹

家庭模式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不仅相对缺少亲兄弟姐妹,也缺少表亲。不要妄想孩子有了玩伴,就能弥补没有表亲的缺憾。血缘关系可以逐步替代孩子与母亲的两人关系、与父母的三人关系,在孩子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可以预见到,现代的孩子没办法得到传统大家庭时代的孩子所能得到的那种帮助。很多孩子是没有表亲的,而对独生子女来说,这是个严峻的问题。然而如果我们接受这个原则的话,我们可能会看到,现代小家庭可以获得的主要帮助是人际关系的范围和机会的延伸。幼儿园、保育班和日托如果孩子人数不多、职工配备合理,就可以有很大的帮助。我所指的不仅仅是职工的数量,还有职工在婴幼儿心理学方面的受教育水平。父母可以把孩子交给幼儿园,自己能休息一会儿。这样可以增大孩子的人际交往范围,让孩子不仅和其他成人来往,也和其他小孩子交往,还可以增大孩子游戏的范围。

许多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父母如果整日整夜地带孩子,就会很容易对孩子生气,但如果他们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在剩下的时间里和孩子相处得很好。我特别指出这一点,是因为我在行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为了自己的健康和平静而寻找兼职的妈妈,她们需要帮助。人们对此有很多争议,但对于健康的家庭(我希望大家可以接受这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父母可以参与做出送孩子去幼儿园或者日托的各种决定。

英国幼儿园的教育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我们的幼儿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部分归功于玛格丽特·麦克米伦(Margaret McMillan)和我已故的朋友苏珊·艾萨克斯(Susan Isaacs)。对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已经影响到了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教育的整体态度。确实,对于更大年龄的孩子的教育,除了将适合健康家庭的那些幼儿园教育进行进一步发展之外,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是悲剧。相比之下,日托就不是主要针对婴儿设计的,支持日托的权威人士也不一定对教职工和设备的配备那么感兴趣。日托比幼儿园更可能受到医疗部门的支配,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医生,我很遗憾地说这些医疗部门似乎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发育正常、不生病,就没问题了。然而,日托也可以承担一个配备了恰当的教职工和设备的好幼儿园能承担的一部分工作,最重要的是,日托可以让疲惫、担忧的妈妈成为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因为日托可以让妈妈得以喘息,从妈妈的职责中脱身一段时间。

日托对于整个社会的困境有着明显的价值,因此它们将可以持续得到官方的支持。只要它们配备良好的教职工和设备,它们就不会对健康家庭的正常孩子造成伤害。现在的幼儿园办得很好,因此现代的好家庭可以合理运用它来扩展原本孤单的孩子的社交空间。因为好的幼儿园可以满足健康家庭的需求,它对社区有着无形却非常独特的无法量化的价值。如果大家认真对待当下,那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拥有未来,而未来源自健康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