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初体验

心理学理论容易流于浅显易懂,或者深奥难懂。但是,对于婴儿最初的活动以及他们在入睡时或忧虑时所使用的物品的研究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那就是这些东西似乎往往介于浅显和深奥之间,介于对显著事实的简单观察和对无意识深晦领域的深入探索之间。因此,我想让人们注意到婴儿是如何使用普通常见的物品的,从而让大家认识到,从日常可以观察到且一直在上演的东西中可以学到很多。

我说的是一些简单的东西,比如普通孩子的泰迪熊。照顾过宝宝的人都能讲出一些有趣的细节,这些细节就跟其他行为模式一样具有独特性,你不会在两个孩子身上看到一模一样的情形。

大家都知道,婴儿最初会把拳头塞到嘴巴里,很快他们会发展成一个模式,可能会选择某个特定的手指、两个手指或者是拇指来吮吸,而另一只手则抚摸着妈妈或者床单、毛毯、羊毛衣或者自己的头发。此刻有两个事情在同时发生:第一个,婴儿把手指放在嘴里吮吸,这很明显与喂哺的兴奋有关;第二个则比兴奋的发展水平高一些,更接近情感。婴儿可能通过这样情感性的抚摸而发展出与恰巧放在自己身边的某种物品的关系,而这个物品可能会成为对婴儿很重要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婴儿的第一个所有物,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属于婴儿,又不像拇指、两只手指或者嘴巴那样是婴儿的一部分的东西。因此,这是多么重要啊,它证明了婴儿与世界的关系开始了。

这个部分随着婴儿安全感的建立、随着婴儿与另一个人的关系的开始而发展。这个部分的出现意味着婴儿的情感发展正在顺利展开,婴儿开始建立对关系的记忆。而这些又可以利用在婴儿与这个物体所建立的新的关系中,我自己喜欢把这个物体叫作“过渡性客体”。当然,不是这个物体本身在过渡,而是说它代表着婴儿的过渡,从与妈妈的完全融合的状态过渡到在与妈妈的关系中把妈妈当作外在、独立的客体。

我本想强调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健康的表现,但我不想让大家觉得如果婴儿没有发展出我所描述的这种兴趣,那就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一些婴儿会持续拥有和需要妈妈本身,而不需要过渡性客体;而另一些孩子则觉得这个过渡性客体足够好,甚至是完美的,前提是妈妈一直存在于背景环境中。很多婴儿会渐渐特别依恋某个特定的物体,这个物体很快会有一个名字。探究这个名字的起源是件有意思的事,这个名字常常来源于婴儿在会说话前早就听到过的词。当然,很快父母和亲人就会送给孩子一些柔软的玩具,这些玩具(可能是出于成人的喜好)往往是动物或宝宝的形状。对婴儿来说,它们的形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触感和气味,气味尤其重要——父母们都知道,如果洗了婴儿最喜欢的玩具,那他们肯定免不了要遭殃。平时很爱干净的父母要为了不打破宁静而常常不得不带着一个又脏又臭的东西。婴儿现在长大了一点,他需要这个东西一直在身边;需要在自己一次又一次把它从婴儿床或婴儿车扔出去时,有人把它拿回来;需要能撕扯它,能在它身上流口水。事实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在这个东西身上的,这个物品要经受孩子非常原始的爱——混合着温情的抚摸和破坏性的攻击。最终,孩子也会依恋别的玩具,这些玩具做得更像动物和宝宝。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试着让宝宝说“谢谢”,这意味着宝宝能够认识到这个洋娃娃或者泰迪熊是来自外部世界,而不是自己的想象。

如果我们回到第一个物品,它可能是一块方巾、一个特别的羊毛围巾或者是妈妈的手帕。我想我们必须承认,从婴儿的角度来看,我们让婴儿说“谢谢”,让他认可这个物体是来自外部世界的,这是不恰当的。从婴儿的视角来说,他觉得这个物品就是他自己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这是婴儿创造世界的开始,而我们似乎只能认同,每一个婴儿都势必要重新创造世界。世界本来的面貌对这个刚刚开始发展的人类来说没有意义,除非这个世界在被发现之外,还可以被创造。

我们不可能很好地涵盖婴儿各种各样的早期所有物以及他们在痛苦时所采用的应对技巧,尤其是在入睡时。

有一个女婴会在吮吸大拇指的时候抚摸妈妈的长发。在她自己的头发够长之后,她就把自己的头发拨弄到脸上,嗅着自己的头发入睡。她一直这么做,直到她年龄更大时,想要剪掉头发,让自己像个男孩子一样。她对剪短的头发很满意,当然,到了要睡觉的时候,她抓狂了。幸好,父母保存了剪下的头发,给了她一撮。她立刻像往常一样,把这撮头发放在脸上,闻着头发幸福地睡去。

有一个小男孩很早就开始喜欢一条彩色的羊毛被。不到一岁时,他开始喜欢按颜色整理自己从这条被上拔下来的线头。他一直保持着对羊毛触感和色彩的兴趣。长大后,他成了一家纺织厂的色彩专家。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只是想说明这种现象的广泛性,以及宝宝在健康状况下、痛苦或分离时所采用的应对技巧的丰富性。几乎所有爱自己孩子的人都能举出这样的例子,研究每一个例子都会很有意思,前提是这个人能首先意识到所有的细节都很重要。有时,我们发现的不是过渡性客体而是过渡性技巧,比如哼歌,或者更隐秘的活动,比如找出相同的光线,或者观察边界的交错——像是微风中两个窗帘轻微摆动那样,或者观察自己移动头部时两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而带来的重叠。有时这种技巧会是思考而不是外在的活动。

为了强调这些情况的正常性,我想要谈谈分离是如何影响它们的。简单来说,当妈妈或者宝宝依赖的其他人不在时,宝宝不会立刻就发生变化,因为他内部有一个妈妈,这个妈妈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着。当妈妈离开的时间超出了这个时间限度时,内部的妈妈会逐渐消失;与此同时,所有的过渡性现象也都没有了意义,婴儿没有办法使用过渡性客体或过渡性技巧。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一个一定要有人照顾或喂奶的婴儿,如果他一个人待着,那他就会转而去进行一些能够带来感官满足的兴奋性活动。其中缺失的是情感联系的整个中间地带。如果妈妈离开的时间不长,宝宝就会在内在建立起妈妈的一个新版本,而这需要时间。婴儿重新开始使用过渡性活动就表现出了他成功地重建了对妈妈的信任。我们在婴儿身上看到妈妈离开的影响会在他大一点时更加明显,此时当他觉得被妈妈抛弃了,他就没办法玩耍,他也不能表达情感和接受情感。与之相伴的,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强迫行为。情感剥夺的孩子在恢复过程中的偷窃行为,也可以说是寻找过渡性客体尝试的一部分,而过渡性客体的失去则是因为内化的妈妈的死亡或消失。

一个女婴总是吮吸缠绕在自己拇指上的一小块羊毛面料。她3岁时,这块破布被拿走了,她吮吸拇指的毛病也就“治好”了。后来,她发展出了非常严重的强迫性咬指甲的行为,以及入睡时的强迫性阅读。

11岁时,她在分析家的帮助下记起了那块羊毛面料、上面的花纹和自己对它的喜爱,自此她才停止了咬指甲。

在健康的情况下,孩子会有一个从过渡现象和对过渡性客体的使用,到拥有完整游戏能力的演变过程。很明显,游戏对所有的孩子都至关重要,而游戏的能力则是情感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游戏能力在早期就是孩子与第一个物体的关系。我希望父母在认识到这些过渡性客体是正常的、是健康成长的标志之后,对自己在每次带孩子出门时都要随身携带某种奇怪的东西的行为,能够不感到羞愧。他们当然不会表现出对这些东西的不尊重,他们会尽己所能避免这些东西丢失。这些东西就像老兵一样,终究会淡出孩子的生活。换句话说,它们会变成延伸到孩子的整个游戏和文化兴趣及活动疆域的一组现象,而这个宽广的疆域就是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中间地带。

区分梦境与外在现象显然是一个艰难的任务。这是一个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这样我们才能宣称自己是精神正常的。但在做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休息的地方,这个休息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文化兴趣和活动。我们允许小孩子比大人有着更广阔的由想象主导的区域,因此,游戏这个取材于现实世界却又保持梦境的剧烈强度的活动,被看作儿童生活的典型特征。在达成成人水平的心智健全的这个艰巨任务上,婴儿才刚刚开始,我们允许他们有一个中间地带,尤其是在他们从清醒到睡着的这段时间里。而这个中间地带中,我所提到的这些过渡现象和其中所用到的物体,就属于我们最初给到婴儿在这个任务中休息的地方,因为,此时我们对于婴儿区分梦境和现实只有一点点期待。

作为一名儿童精神分析家,当我接触孩子们,看着他们画画,听他们聊自己和自己的梦境时,我很惊讶地发现他们多半都记得这些非常早期的物体。他们对一些布块或者奇怪的物体的记忆常常让父母感到诧异,因为父母早就忘记了这些东西。如果一个物体还能够找到,那能从模糊的记忆中想到它在哪里的人,一定是孩子,它可能在抽屉的最深处,或者橱柜的最顶层。不仅是这个物体的丢失(有时它确实会意外丢失)会给孩子带来痛苦,当父母因为不了解它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而把它送给别的孩子时,孩子也会感到痛苦。一些家长对这些物体的印象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在新的小宝宝出生时立刻把家中的过渡性物体放在小宝宝身边,期望能够达到跟上一个孩子一样的效果。自然地,他们可能会失望,因为以这样方式出现的这个物体,可能会对这个新的婴儿很重要,也可能不会。这都要看情况。我们很容易看到,以这样的方式将一个物体呈现给宝宝,有其危险性,因为它夺走了婴儿创造的机会。当然,如果孩子能运用家中的某个物体,这通常是非常有益的;这个东西会被命名,并且几乎会成为家中的一分子。宝宝对这个东西的兴趣最终会带来宝宝对洋娃娃以及其他玩具和动物的专注。

这整个主题都非常引人深思,值得父母们深入学习。你们不必非得是心理学家才能学习这些,过渡空间是你们的每个孩子都有的特征,你们可以从观察或记录过渡空间中这种依恋和过渡技巧的发展线中学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