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正常的孩子”

我们常常谈论问题儿童,我们会尝试描述他们的问题并进行分类;我们也会谈论正常或健康的儿童,但是描述正常儿童要比描述问题儿童难得多。从生理角度来说,我们都很清楚正常是什么意思,是指孩子的发展在同龄人里大致是平均水平,孩子没有身体疾病。我们也知道智力正常是什么意思。但一个身体健康、智力正常甚至超常的孩子,可能仍然不是一个正常、完整的人。

我们可以考虑行为的层面,把一个孩子与同龄的其他孩子进行对比,但在我们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给孩子贴上异常的标签时,我们会犹豫不决,因为正常的、人们可接受的标准是如此广泛和多样。孩子饥饿时会大哭,可关键在于这个孩子的年纪多大,一个1岁的孩子因为饥饿而大哭就是正常的。孩子从妈妈的包里拿了一块钱,同样地,我们要看这个孩子多大,2岁的孩子多数都会不时这么做。我们比较两个总是表现出害怕被打的孩子,可一个孩子没有任何害怕被打的现实根据,而另一个孩子在家里确实总是挨打。又或者,一个3岁的孩子还在吃母乳,这在英国是很不寻常的,但在其他一些地方,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并不能通过简单地对比两个孩子,就理解我们所说的正常是指什么。

我们想知道的是,一个孩子人格的建立是否是正常的?他的性格是不是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在逐步形成?一个孩子头脑聪明,并不能弥补他人格发展的迟滞。如果情感发展在某个点受到阻滞,那孩子就必然会回到特定情景所重现的时刻,表现得依然像个婴儿或幼儿。比如,如果一个人一受挫就变得非常无礼或心脏病发作,我们就会说他表现得像个孩子。一个所谓的正常人会用其他方式来应对挫折。

我会谈谈正常发展的积极层面。首先我们要知道,婴儿的需求和情感是无比强烈的。尽管婴儿才刚刚开始与世界建立关系,我们也必须把婴儿看作有着强烈情感的人类。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再现婴儿期和童年早期的情感,这些情感正因非常强烈才如此珍贵。

基于这个假设,我们可以把童年早期看作是逐渐建立信念的过程。对人和事物的信念就在这个时期通过无数好的体验而一点点建立起来。这个“好的”是指足够满足的,这样婴儿的需求或者冲动才能说得到了满足或者确证。这些好的体验会抵消掉坏的体验——“坏的”体验指的是愤怒、痛恨和怀疑等不可避免的情绪。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内在(那是本能冲动所在的地方)找到一个位置,在那里运转和构建自我;在他被分配到的特定世界之中,每个人都要发展出个人化的方法,与这些本能冲动共存,而这并不容易。事实上,我主要想指出的是,婴儿和儿童的生活尽管有很多好的地方,但它并不容易,根本没有什么完全顺遂的生活,除非一个人放弃自发性,完全顺从。

人生本就是艰难的,所有婴儿和儿童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种种困难。从这个事实出发,我们可以推出,每个人身上都会出现症状,而任何一个症状在特定条件下都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正常的发展就是艰难的,哪怕是最善良体贴的家庭生活环境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一个完全适应宝宝需求的家庭会是难以忍受的,因为宝宝不能为自己的愤怒找到正当的理由,就没有办法减轻自己的内疚。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正常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对心理学家有用的含义,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标准,他们一定会把所有不完美的东西都称为异常;另一个是对医生、父母和老师有用的含义,他们会用这个词来描述那些最终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孩子,尽管这些孩子现在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症状或行为问题。

我认识一个早产的小男孩。医生会说这是异常的。他前十天都不能从妈妈的**喝奶,所以他的妈妈会把乳汁挤到一个奶瓶里。这对一个早产的宝宝来说是正常的,但对一个足月的宝宝来说就是异常的。从他原本应该出生的那天起,他就开始用**喝奶,尽管他喝奶的速度很慢。一开始他对妈妈的要求很高,妈妈发现自己只有顺着他、让他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和什么时候结束,这样才能成功地给他喂奶。在整个婴儿期,他会对每一件新事物大叫;要让他用一个新的杯子、毛巾或者婴儿床,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这个东西介绍给他,然后慢慢等他自己主动去使用这个东西。他如此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这对心理学家来说就意味着异常,但他有一个愿意顺从他的妈妈,我们仍可以说这个孩子是正常的。对于这个孩子来说,生活艰难的另一个证据是,他会大声尖叫,这种时候没有什么可以安慰到他,妈妈只能把他留在婴儿床里,在一旁等着他恢复。他在尖叫的时候不认识自己的妈妈,所以此时妈妈对他起不到任何作用,直到他恢复到平时的状态,妈妈才又成为那个可以为他所用的妈妈。他的妈妈把他送到一个心理学家那里进行专门检查,但妈妈在等待看诊的时候发现她和孩子开始不用外力帮忙就可以理解彼此。心理学家就不再干涉他们。他可以在孩子和妈妈身上看到异常性,但他倾向于把他们视为正常的母子,让他们获得运用自身天然资源摆脱这个艰难处境的宝贵经验。

于我自己而言,我这样形容一个正常的孩子:一个正常的孩子可以运用天然就有的任何或所有的技巧来对抗焦虑或难以忍受的冲突。他们使用的技巧(在健康的情况下)与可获得的帮助有关。而异常则表现为对症状的有限而僵化的运用,不能很好地利用症状来对抗焦虑或冲突,且很难让人看出症状与需要得到的帮助之间的关联。当然,我们一定要接受这一点,即婴儿最早期的时候很难判断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帮助,相应地,就需要妈妈及时适应宝宝的情况。

以尿床为例,这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几乎所有人都要面对孩子尿床的问题。如果孩子通过尿床来有效地表达对严格管教的抗议,捍卫自己的权利,那这个症状就不是异常;相反,它表明孩子还想要保持自己受到威胁的个体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尿床都发挥着某种作用;在得到正常、良好的照料后,孩子最终会摆脱这个症状,而采用其他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又或者以拒绝进食为例——这也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孩子拒绝进食是很正常的。我想你给孩子的食物肯定是好的。关键在于孩子不可能一直感受到食物是好的,也不可能一直觉得好的食物是理所当然得来的。在妈妈的温和照顾下,孩子最终能够知道自己觉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换句话说,孩子会像所有人一样,发展出自己的好恶。

我们称之为症状的,正是这些孩子通常采用的技巧,我们也会说正常的孩子在特定的情形下也会表现出各种相应的症状。但在异常的孩子身上,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这些症状,而是这些症状没有在发挥相应的功能。这些症状不仅对妈妈来说是麻烦的,对孩子自己来说也是麻烦的。

因此,尽管尿床、拒绝进食和其他各种症状可能意味着需要认真治疗,但也并非一定如此。事实上,那些一定正常的孩子也会表现出这些症状,这仅仅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艰难的,对任何处于生命初期的人来说都一样。

那么,这些困难究竟来自哪里呢?首先是两种现实之间的根本冲突,一种是所有人所共享的外部世界的现实,另一种是每个孩子自己感受、想法和想象的内在世界的现实。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不断接触外部世界的现实。在早期喂哺体验中,婴儿会把想法与事实对比,会把想要的、期望的、想象的东西与被提供的、取决于另一个人的意志的东西对比。人一生都要面对这种必然存在的困境所带来的痛苦。哪怕是最好的外部现实也会让人失望,因为它不是想象中的现实,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可能被操控,但它不能被想象所控制。那些爱护孩子的人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在任何时刻都尽可能地简化孩子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来帮助孩子实现从幻想到幻想破灭的痛苦过渡。孩子在婴儿期的很多尖叫和发脾气都是围绕着外在现实和内在现实的拉锯,而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拉锯当成正常的。

幻想破灭的过程涉及一个特殊的部分:孩子发现即时冲动的快乐。如果孩子长大后要融入群体当中,那他就必须要放弃自发性所带来的快乐。但是,孩子不可能放弃一个没有被发现和拥有的东西。妈妈要确保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拥有了爱的要素,然后才能要求他们接受不能得到全部的爱,这对妈妈来说多么不易啊!我们很容易预见,这样痛苦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冲突和抗议。

第二个来源是,孩子开始有一个可怕的发现,伴随兴奋而来的是强烈的破坏性想法。在吃奶时,孩子很容易感受到那种想要毁掉一切好东西的冲动——毁掉食物,还有给他提供食物的人。这个念头很吓人;或者在孩子意识到照顾自己的是一个人后,这个念头慢慢变得很吓人;或者因为孩子开始喜欢这个在喂奶时就会出现,好像是在寻求被毁灭或被用尽的人,所以这个念头变得吓人。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种感受:如果一切都被毁灭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那时会发生什么呢?饥饿会再次出现吗?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有时孩子干脆不再渴望食物,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但同时孩子也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因为如果没有渴望,就不可能有全然满足的体验。因此,这里就有了一个症

状——对正常渴望的压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一定要接受正常的孩子身上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如果妈妈在尝试各种方法来帮孩子摆脱这个症状的时候,知道这些症状背后的原因,那她就不会那么容易感到恐慌,也能够耐心地等待。耐心地等待在照顾孩子的道路上常常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人类宝宝会因为负责照顾他的人心平气和,并且始终如一地自然行动,最终实现成长,这着实令人赞叹。

这一切还只涉及婴儿与妈妈的关系。很快,婴儿还会意识到除此之外,爸爸也会参与其中。爸爸的出现自然会带来一些难题,也会带来更为广泛的影响,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很多症状都与此有关。但我们不希望因此而让孩子缺少爸爸的陪伴。孩子出现的各种症状是孩子对爸爸的嫉妒、爱或者各种情感混合的直接结果,这显然好于孩子完全不需要应对外部现实的情况。

类似地,新的孩子的降生也会带来烦恼,这些烦恼同样是值得拥有的,而不是需要摒弃的。

我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原因,但我想说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孩子很快会创造出一个自己的内在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输有赢,幻想控制着一切。你可以从孩子的绘画和游戏中看到这个世界的一些东西,如果你看到了,那就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对孩子来说,这个内在世界是有一个位置的,它好像在孩子的身体里,因此你一定要接受孩子的身体参与其中。比如,这个内在世界的压力和紧张会造成孩子各种身体疼痛和不适。孩子在努力控制内在世界时,会有身体的疼痛,或者做出他认为有魔力的手势,或者像被附身的人一样舞动。当你不得不面对自己孩子身上这些“疯狂”的事情的时候,我希望你不要觉得孩子病了。你一定要接受孩子被各种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人、动物或者事物所附身,有时这些想象中的人或动物会跑出来,那你就要假装自己也看得到他们——除非你想要求小小年纪的孩子做出大人的样子,而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困惑。当你不得不去照顾到孩子想象中的玩伴时,不要吃惊,这些玩伴源自孩子的内在世界,对孩子来说是完全真实的,但出于某种原因,这些玩伴对孩子来说暂时存在于内部世界。

我不想再继续解释为什么人生是艰难的,而想以一个善意的忠告结束本章的内容。我希望家长们务必要特别重视孩子的游戏能力。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两种症状,如果孩子可以享受单人游戏和多人游戏,那他当下就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如果孩子能在游戏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同时也能够从依赖于对外在现实准确认知的游戏中获得愉悦感,那你应该感到非常开心,哪怕这个孩子尿床、口吃、发脾气、不时恶心头痛或抑郁。因为这个孩子的游戏能力表明,在良好稳定的环境下,他能够发展出自身的生活方式,并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被世界接受和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