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被圈子抛弃的背后

祖大寿宁死不降。皇太极不急、不恼、不生气。他非常自信,不超过一个月,祖大寿不降即死,别无选择。

在城内,吃苦挨饿;出城后,就能大口喝酒大碗吃肉。大凌河城里的明军,实在熬不下去了。

10月10日,明将王世龙忍受不了饥饿,出城投降后金。皇太极向王世龙了解城内情况。王世龙说:“城内已无粮食,马匹几乎全被杀死吃光,剩下的30余匹,也已瘦骨嶙峋。大部分夫役商贾饿死。活着的人,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吃死人身上的肉。”

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更不着急了。他每天派人写劝降书,用箭射入城中。

在与祖大寿打消耗战的过程中,后金军也没闲着,把大凌河城附近的联防炮台,一一攻下。明子章炮台、翟家堡炮台、陈兴堡炮台的参将,也悉数投降。

皇太极为了让祖大寿彻底绝望,又派出陈兴堡炮台参将姜新,前去招降祖大寿,叮嘱他把大凌河城外最近发生的一切告诉祖大寿。

祖大寿听说姜新前来招降,便意识到他死守的,已经是一座孤城。他和他的兄弟,已经被明政府抛弃了。

这时,大凌河城内彻底断粮,民兵相食,以骨当柴。北京城里各个圈子为了各自的利益,斗得头破血流。没有一个人想着辽东,惦记着大凌河城。

祖大寿的报国之心,彻底泯灭,便率领众将官出城与姜新相见。姜新向祖大寿描述了各个炮台被攻击、拆毁的过程,然后告诉祖大寿,明政府当局都已经放弃了大凌河城,他们这样守下去毫无意义。

祖大寿没有说什么,把游击韩栋叫到一边,说:“你以议和的名义,跟姜新去一趟后金军大营,顺便察看一下军情,看看从什么地方有可能突围。”

晚上,韩栋回到城里,告诉祖大寿,后金军工事坚固,布阵严谨,几乎无懈可击,突围根本不可能。

听到这个消息,祖大寿彻底绝望,终于下了向皇太极投降的决心。

祖大寿除了投降别无选择,明政府再也组织不起解救孤城的有效力量,大凌河城唾手可得。大获全胜,对皇太极来说近在咫尺。

胜利在握,使皇太极有时间、有心情处理内部的事啦。

自从皇太极即位那一刻起,三大贝勒一直是他实现大权独揽的最大障碍。上一次,经过半年的精心筹备,联合蒙古各部,准备绕道进关时,代善、莽古尔泰两个人,在半路上逼他班师的事,历历在目。每当他想起这件事,就觉得在后金圈子里,他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三大贝勒不能不除,不得不除。否则,他这个大汗,就是一个摆设。

皇太极早就设定好除掉三大贝勒的次序:阿敏、莽古尔泰、代善。

先除阿敏,不是因为他的威胁最大,而是他的圈子最小,势力最弱。皇太极利用永平事件,把阿敏永久囚禁,变为废人。

把莽古尔泰列为第二个打击,是因为他曾经是皇太极打压代善的盟友,知道一些内幕。最让皇太极不放心的是,莽古尔泰脾气粗鲁,头脑简单,贪婪成性,翻脸不认人,说话办事不计后果。他就是后金圈子里的一颗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也不知道爆炸后的杀伤力有多大。

皇太极认为,他要除掉莽古尔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在他掌控圈子里半数以上势力之后。

二、有一个充分、合理的借口。

现在,皇太极已经掌控了后金圈子里的大部分实权,势力远在莽古尔泰之上。莽古尔泰又犯下“御前拔刀”的死罪,即便直接处死他,圈子里任何人,都无话可说。

代善之所以排在第三位,因为代善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粼,是皇太极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超级打手、帮手。而代善本人,处事低调,做人老实,暂时对皇太极没有威胁。

现在,就是皇太极打倒莽古尔泰的最佳时机,他绝对不会错过。

莽古尔泰御前拔刀之后,多尔衮、济尔哈朗就主张严惩莽古尔泰,被皇太极以战事为重压下不提。

现在,战局明朗,后金军大获全胜在即,皇太极自然要把处理莽古尔泰之事提到日程上。在一次贝勒、大臣会议上,研究完工作部署之后,皇太极再次强调作战纪律。

皇太极说:“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我军这次出兵,将大获全胜。我在这里,一是要感谢上天的眷顾,二是感谢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谋划。但是,胜利不能掩盖一切。在我们当中还有一些人,仗着自己权力大、资格老,不从大局出发,处处计较自己小圈子的得失,影响之坏、破坏力之强,远超出我八旗人的容忍底线。在这次出兵中,这些人这样的行为,尤为严重。这样的事情,我们再纵容下去,就是对我们后金国民的前途、命运不负责,就是典当先辈们用鲜血、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基业。这次会议结束后,希望有关负责刑讼的贝勒,好好总结一下,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此次出兵过程中有违法乱纪行为的人,进行严肃处理。不管涉及谁,都要严惩不贷!”

皇太极发出了整治莽古尔泰的信号。精明、缜密、善于揣摩一把手心理和需要的多尔衮、济尔哈朗,自然知道他们要干什么了。

济尔哈朗负责刑部,多尔衮负责吏部,两个人都是皇太极小圈子的骨干,对于打击莽古尔泰,根本不需要皇太极动员的。

会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召集诸贝勒开会,研究如何给莽古尔泰定罪的问题。

两个人决定:革去莽古尔泰的大贝勒爵位,贬为普通贝勒,罚没5个牛录、1万两白银。

岳托是一个正直、坦**、无私的人。不论做什么事,他都坚持公平、合理、问心无愧的原则,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

会上,岳托反对从重从严处罚莽古尔泰。他认为,在此战中,大部分战斗都发生在南城,正蓝旗减员确实严重。莽古尔泰为了确保阵地不失、不放走一个明军的作战要求,向皇太极索要本属于正蓝旗的10个牛录护军,也在情理之中。至于拔刀,也是下意识行为。岳托提出对莽古尔泰给予警告、记大过、象征性罚点钱就算了,没必要上纲上线。

很多贝勒的想法和岳托一样,也认为岳托说得在理。但是,他们却反对岳托的提法。

他们一致同意多尔衮、济尔哈朗的决定,莽古尔泰御前拔刀是毫无争议的事实,没什么好议的,应该从严从重处理。

大部分贝勒都意识到,打压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需要。在这个问题上,事实不重要,法律不重要,自己的态度才重要。在这个非常时刻,如果自己为莽古尔泰说情,或者反对从重从严处理,都会被皇太极视为异己,以后在后金圈子里,肯定是前途渺茫,晋升无望!

前途大于一切,管他什么公平、公证和良心!在后金圈子里,一把手永远是对的,紧跟一把手,也永远是对的。

对于济尔哈朗、多尔衮提出的判罚,除岳托保留意见外,其他贝勒一致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