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妄为

当今社会,父母大多过于宠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即便是要天上的星星,做父母的都想给他摘下来,可谓百依百顺。但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任性的坏习惯。一旦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会大哭大闹,乱发脾气,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一位朋友领养了一个刚满5岁的小孩。小家伙漂亮可爱,刚来时,他不言不语,非常听话,家里人都很喜欢他。慢慢地把他捧成了“小皇帝”,吃、喝、玩、乐全都由着他的性子,稍不高兴,就哭闹、打滚,耍小孩子脾气。在幼儿园学习得了零分,回家后却自豪地高喊:“一二一,大零分。”家里人不但没有制止,反被他的幼稚逗乐了。结果他不但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以为得个大零蛋是件很荣耀的事。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家里人谁也管不了他了,怎么办?家长便用鬼怪故事去吓唬他,只有这样才能使他“老实”一点。

孩子生下来犹如一张白纸,孩子任性的确很常见,但并非天生,主要是由于教育不当引起的。

孩子在3岁之前,一般都比较乖,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父母说不准碰这些东西,他就不碰。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得到父母、亲友的表扬:“这孩子真听话。”但孩子接近3岁时,父母觉得孩子开始变了,变得不那么“听话”了。其实,这时候正是孩子形成独立性和任性的开始,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变化,并注意教育引导。

有的孩子被娇养过甚,吃东西挑东挑西,父母给他吃茶叶蛋,他非要吃摊贩卖的酱烩蛋;父母特地再给他做了酱烩蛋,他又非要吃茶叶蛋。有的孩子在吃饭时边吃边玩,当父母收起玩具时,他就赖在地上打滚。像这种行为,则属于任性了。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必须纠正。

从前,有个很任性的孩子,很是让父母头痛。有一天,父亲给了他一大袋钉子,要求他每次任性发脾气的时候都必须在后院的木栅栏上钉一个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在栅栏上一下钉了38颗。

过了一段时间,小男孩由于学会了忍耐,不那么任性了,在栅栏上钉的钉子越来越少。他发现,控制自己任性胡闹的脾气远比钉钉子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便不任性不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父亲建议他如果能一天不任性胡闹就可以拔出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的所有钉子都拔掉了。

这天,父亲领着小男孩来到了后院的栅栏边,对他说:“孩子,你做得不错。但是你看见了吗?那些钉子在栅栏上钉出了多少的小孔,虽然你的钉子拔出来了,但那些孔却再也不能复原了。你的那些任性胡闹就像这些孔,会在别人的心里留下永恒的伤疤。无论你说多少对不起,那些伤都会永远存在。孩子,你要记住这一点。”

做家长当如上面那位父亲,把胡闹任性的危害性告诉孩子,让孩子一步步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人的性格形成与教育、生活环境、家庭气氛和社会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孩子的性格在学龄前已初步形成,但不稳定,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成熟,并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应该从小抓起。

首先,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给予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绝不答应。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鼓励他坚持执行。不能总跟孩子说:“就今天这一次啦”、“下不为例啦”。对孩子超越行为界限的事,决不能迁就,否则,只会娇惯孩子,助长孩子的任性毛病,以后难以改正。

其次,父母的言行要一致。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好哄、好骗,在答应孩子之前,往往不假思索就许下空头诺言,结果到最后往往没有兑现,这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伤害和对家长的不信任。

再者,不要吓唬孩子。有些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总是用一些可怕的鬼怪来吓唬孩子,以期望能“镇住”孩子的胡闹任性。殊不知这样做,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变得多疑、胆小而怕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最后,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当孩子哭闹时,父母可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让孩子感到,他的哭闹吓唬不了谁,让他渐渐安静下来。有的孩子自尊心太强,父母可适当给他一个“台阶”,帮他“收场”,然后再通过“拥抱——对视——谈话”的方式进行教育。

拥抱,可使孩子感受到,虽然他做了错事,父母还是爱他的,使孩子对父母不产生抵触情绪;对视,可让孩子从父母的眼神中,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对他任性的不喜欢;谈话,要简短明了,使孩子在保持自尊心的前提下,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今后该怎么做。

总之,唯有好的环境与教育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做到这几点,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活泼、可爱、懂事、听话、人见人爱、拥有好人缘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