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暴力倾向

有个小男孩,每次和伙伴们玩游戏的时候总会打架。不是他把别人打伤,被家长找上门,就是自己被别人打了,灰头土脸地回来。

据他父母说,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本身就难免磕磕碰碰的,但是自己的孩子太容易冲动了,被别人不小心碰一下,都会怒发冲冠,轻则吵架,重则动手打人。

还有一位孩子也让他的妈妈头痛不已。在家里孩子还很听话,但一到了学校就变成学校里的“小霸王”了,时不时地因为一些口角而大打出手。做母亲的三天两头被老师叫到学校去训话,让这位母亲很是没有面子。问他为什么和别人打架,他总是说别人欺负他,他才还手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充满了暴力倾向呢?其实,孩子的暴躁性格和遗传因素有点联系,如甲肾上腺素含量较高的人,脾气往往就比较暴躁。不过,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修养不够,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当然,父母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因素。

以前面家庭中的父母为例,他们在生活中都是脾气暴躁的人,经常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就吵架。几乎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有时候还升级为家庭暴力,孩子在这种氛围下长大,一旦遇到了自己不如意的事情,也习惯了摔摔打打,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而后面的那位母亲情况有点特殊。她离婚数年,儿子和她在一起生活,没想到自己不幸的婚姻成了孩子班里的笑谈,每当这时候,孩子都会大打出手,闹得很不愉快,而老师又不知道内情,所以这位母亲就只好天天往学校跑了。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很难与人和平相处,不爱讲道理,喜欢用争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对他们现在或以后的人生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那么,如果孩子有暴力倾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检讨自己的行为方式。

许多家长,一方面溺爱着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对孩子不好的行为则实行“棍棒政策”,他们笃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父母们喜欢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结果,就造成了孩子也喜欢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所以,如果孩子有了暴力的苗头,作为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行为。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如果家庭充满了暴力,那么孩子也很容易变得易冲动和有暴力倾向。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它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孩子造成或好或坏的影响。作为家长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吃穿住行,还要注意对孩子言行的教育和品德的培养,千万别成为孩子学习的坏榜样。

其次,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如果家庭中总是充满了争吵和暴力,而缺乏应有的温馨,那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充满暴力的性格。

不过,即便孩子有暴力的倾向,也不要以暴制暴,而是应该用爱心来感化他。如果父母和老师一看到孩子有不良的行为就横眉冷对,严加训斥,不仅不会让孩子收敛自己的所作所为,反而会导致他们与父母、老师的对立,强化他们的叛逆心理。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做的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多亲近一点孩子,多给孩子一份宽容和理解,多给孩子一点微笑和阳光,多一点时间与他们交流和沟通,让孩子感到“他不讨厌我”,甚至“他有点喜欢我”。感受到了爱,得到了爱,孩子就会慢慢地改变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

再者,家长要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方式。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快捷和频繁,身为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不与人交往。与人交往是最基本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需求也越来越激烈和迫切。可是,孩子由于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去教他,否则孩子会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的。比如:孩子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要征求别人的意见;不知道打扰别人要说对不起;不知道来了客人怎么招待;不知道……

有些父母,虽然教了孩子怎么与别人交往,但教的方法与方式却不是正确的。经常听到有些父母会这么说:“谁把你打了?你不会打他?”“连隔壁那个孩子都打不过,你还有脸回来啊?”……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误导孩子,让他们以为只有用暴力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把正确的交往方法告诉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或者误入歧途。

最后,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多参加集体活动。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由于经常会冒犯别人,所以常被排斥在集体之外,结果会使他们变得更加孤僻、不合群,因此要有意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帮助他们克服交往的障碍,鼓励他们在与同伴们的交往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多交朋友,可以逐渐改变他们的暴力倾向,使他们变成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