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重任一个“养”字

所谓养生,重在一个“养”字,而“养”是一种主观的行为。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部活动,通俗地说,就是人的所作所为。人的行为分为本能性行为和习惯性行为两类。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机体不断作出反应,有所作为的过程。因此,行为是生命活动赖以继续的条件。

行为对健康和疾病具有两重性。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类习俗嗜癖,乃至种种与心理和社会需求相关的活动,如适其度,大多数无碍或有益于健康;而失之偏颇,则皆可能致病而影响健康长寿。

有可能引起疾病的一些常见行为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饮食失节,如饥饱无度,食物偏嗜,食事失谨,或饮食不洁;

——起居失常,如作息无常,睡眠障碍,居住欠佳,衣着不慎;

——劳逸太过,包括劳心或劳神太过,故久作而伤;同样,过于安逸也能致病;

——性行为异常,性行为受到明显的压抑,或性行为无节制、不卫生,都可导致疾病;

——个人嗜癖,如吸烟、酗酒、嗜赌等;

——调适不良,主要指不善于疏泄情感,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善于应付意外事故等。

此外,还有不良的习俗风尚,如不良食俗等。

行为因素的致病特点:一是自残性,对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所造成的健康问题来说,个体的防范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但行为因素致病则不然,往往某些不良行为和它们所造成的健康问题有着因果联系,也就是说,有些疾病是自找的j而纠正某些行为,就可防止某类疾病的发生。二是渐进性,在多数情况下,不良行为之致病,常常经历一个较缓的渐进性积累过程,一旦人们意识到其危害,往往悔之晚矣。三是复合性,在实际中,人们总是说烟酒不分家,又经常将酒与色相提并论,这些不良行为往往是几种一起作用并损害人体的心身。四是虚损性,某些不良行为因素的习惯化,即可干扰众多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逐渐受损而处于病态,效率降低。了解行为致病原因及特点,将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了解行为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选择正确的养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