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选故事任你挑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传奇”,而每一个伟人在成名之前,也都曾经只是普通的孩子,当然,这些孩子禀性各异,生活方式也不同,这就造成了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是,他们的故事却适合我们每一个暂时普通的孩子。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故事”的盛宴,得到更多的人生启发,在此,编者为您的孩子准备了以下的几个小故事,希望您的孩子沐浴着精彩的故事茁壮成长起来。

罗丹的故事

世界有名的雕塑大师罗丹是巴黎人,他生长在一个普通事务所职员的家庭,母亲是个有着虔诚信仰、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

罗丹家的近邻是个小商贩,他包装货物时往往喜欢用一些五颜六色的插图纸。这些插图都十分美妙,小罗丹对它们着了迷。他把自己喜欢的插图纸都收集起来,订好。每天就照着这些纸上的人物和动物作画。他摹仿作品的高超技术让自己的父母和邻居都非常惊叹。罗丹的绘画天才,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显露了出来。

为了能让小罗丹发挥自己更大的潜能,在他14岁那年,父母把他送进巴黎的绘图和数学学校学习。

这所学校里有一位名气很大的老师叫勒考克。勒考克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特别,他不屑于让学生临摹他的作品,而是要学生在博物馆或大街上去开阔眼界。在这所学校里,罗丹也接受了著名的雕塑家——卡尔波的影响,而且受益匪浅。

罗丹后来的伟大成就,不但跟他的兴趣有关系,更因为他的勤奋好学。一个人只有把兴趣转化为动力,才能创造奇迹的。

罗丹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和工作。那时候,小罗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到一个业余画家的家里对着实物画几个小时的素描,接着又急忙赶去上学。晚上从学校回来,还要去博物馆。当时博物馆里有一个专画人体的学习班,他在那里要画上两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图书馆、博物馆,观摩学习古代的雕塑作品。

正因为罗丹的好学向上,把自己的兴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他才逐渐成长为一位世界级的雕塑大师。

每一个人的兴趣不同,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兴趣,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必然能够在这一个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行动起来吧,不要只兴趣不行动,只有行动,才是最有效的!

神秘的未知数

爱因斯坦是本世纪卓越的物理学家,被人们誉为“物理学的教皇”。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十岁时,他就进了中学。学校实行军事化教育,教师就像军官,动不动就罚学生站,还用戒尺打人。课堂上,老师从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总是硬往他们的脑袋里“塞”生硬的概念与公式。这样的生活,让小爱因斯坦非常厌烦,为了逃避这样的生活,他开始逃学。

有一天,爱因斯坦到工程师雅各布那儿去玩。“叔叔,方程学了有什么用呢?”爱因斯坦面露愁容,突然发问。

雅各布注视着这个喜欢思考,但此时满面愁容的孩子,微笑着说:“我来讲个故事给你听。”接着,他娓娓动听地讲起了故事来——

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经常闹狼,弄得鸡犬不宁。人们对狼恨之入骨,几次进山搜捕,都没有找到狼的踪迹。

初冬,下了一场很大的雪,可能是因为太饿了,有一条大灰狼又闯进了村子,被人们发现后仓皇逃跑。村里的猎手拿起猎枪,沿着狼的足迹,踏雪追踪。翻过村后的山坳,足印一直延伸到后山的树丛,在山腰怪石中消失了。

“有洞!”猎手警惕地握紧手中的猎枪,一步一步地逼近洞口。

“砰!”一枪射向洞内。

“嗖!”一声,大灰狼突然从洞中冲出,夺路而逃。

“砰!”又是一枪,正好击中大灰狼的后腿。

大灰狼被捉住了。大家非常感谢猎手,赞扬他为民除害,做了一件好事。

说完故事,雅各布顿了顿,意味深长地对小爱因斯坦说:“孩子,我们数学里也有‘大灰狼’,方程里的未知数x就是我们要逮的‘大灰狼’。捉大灰狼不容易,解方程也不简单。去分母、脱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可是当你经过一番努力,求出方程的解以后,你就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和愉快,正好像猎人逮住大灰狼时的心情一样。”

雅各布的故事让爱因斯坦对数学萌发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智慧之窗被打开了。

从此,他开始自学起初等数学来,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没有退缩,他在数学王国里苦中作乐,如醉如痴,后来还刻苦自学了高等数学,并利用数学这门工具成为卓越的物理学家。

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每一门学科都犹如一个神奇的宇宙,数学上的x就是一个神秘的未知数,等待我们去揭开它的真面目。求解的过程有艰辛,也有无穷的乐趣,只要我们全心投入,做一个对学习有兴趣的人,才能体验到学习的无限乐趣。

数星星的孩子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样闪亮。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对着夜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孩子说:“奶奶,我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星和那颗星星,总是离那么远。”

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它们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勺口对着的一颗亮星,就是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因为对星星充满了兴趣,他从小就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了解了许多与星星有关的知识,长大以后,他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还发明了浑天仪。

谁也不能预料,仅仅是因为小时候爱“数星星”,长大以后就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其实,一个人只要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努力钻研,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儿时的兴趣,也许能为我们的成长指明方向。

“鬼迷心窍”的法布尔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前小溪流水,村外山野树林,环境十分优美。自然万物的美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将山楂树当床,将鳃角金龟放在山楂“小床”上喂养,他想知道为什么鳃角金龟穿着栗底白点儿的衣裳;夏日的夜晚,他匍匐在荆棘丛旁,伺机逮住田野里的“歌手”,他想知道是谁在荆棘丛里微微鸣唱。昆虫世界是那么奇妙莫测,童年的法布尔总是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警觉地注视着虫儿和花草,好奇心唤起了他探求昆虫世界的欲望。

在他5岁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和家人在庭院里乘凉,突然听见房屋背后、荒草滩里响起一阵“唧——唧唧唧”的虫鸣声,声音清脆好听。是蟋蟀吗?不,比蟋蟀的声音小多了。是山雀?山雀不会连续叫个不停,更不会在漆黑的夜晚活动呢。于是他决定去看看。大人们吓唬他说,有狼,会专门吃小孩子的。小法布尔却毫不胆怯,勇敢地跑到屋后去观察个究竟。结果他发现:发出鸣叫的不是小鸟,而是一种蚂蚱。从此,他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每天早晨,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不是在水边东奔西跑地抓蝌蚪、逮青蛙、捉甲虫,就是蹲下来静静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和身上好像披了五彩羽衣的蠕虫……

有一次,在池塘的草丛里,法布尔发现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核还要小些的甲虫。他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放在一个空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夕阳西下的时候,法布尔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满载而归。一路上,他默默地歌唱,心里甜滋滋的。尽管这歌声里没有字眼儿,可它比有字的歌曲还悦耳,比美梦还缥缈,因为它道出了池塘水底的奥秘,是对那天仙般美丽的甲虫的赞美。

法布尔一回家,父亲见到他衣服很脏,还捡一些奇怪的东西回家,便怒气冲冲地吼道:“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捡了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你呀,整天不干正经事,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你见我还不够辛苦吗?”母亲在一旁也厉声地责备说,“捡石子干吗?撑破你的衣袋!老是捉小虫儿,不叫你小手中毒才怪呢!你呀,准是叫鬼迷了魂!”

听到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法布尔难过极了。迫于父母的压力,小法布尔只好恋恋不舍地把心爱的宝贝扔进了垃圾堆。

然而,父母的责骂并没有驱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之情,强烈的兴趣已经深深种在他的心田。以后每次放鸭子,他仍然乐趣无穷地干那些“没有出息的事”,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满满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正是这种被“鬼迷了魂”的兴趣,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为世人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为他建造了雕像。有趣的是,他的雕像的两个衣袋全都高高鼓起,好像塞满了沉甸甸的东西。

光说不做的狐狸

很多孩子对什么都有兴趣,而实际上什么都不能做好。原因就在于孩子并没有动手取做的习惯,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光说不练”,你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教育他。

春天到啦,小动物们都忙着种菜种瓜,只有狐狸东****、西逛逛,什么事情也不愿做。

这天,他来到山羊家门口,看见山羊正在刨地。他走过去问:“哟,山羊大哥,准备种什么呀?”

山羊说:“噢,是你呀,小狐狸。我打算种白菜,你准备种什么呢?”狐狸拍了拍胸脯说:“我喜欢吃西瓜,我想种一大片西瓜,夏天吃西瓜,又甜又解渴。到时候,我送你一个。”

告别了山羊,狐狸来到熊的家门口。看见熊正往地里挑水,狐狸走上去问:“熊大伯你好,你准备种什么呀?”

熊说:“我打算种白薯。你准备种什么呀?”狐狸摇头晃脑地说:“我对种人参比较感兴趣,人参多有营养呀。到时候我送你一支。”

离开熊的家,狐狸又来到小兔子家门前。小兔子正在家门口的地里撒种子。狐狸走上去问:“小兔子,你在种什么呀?”

小兔子说:“我在种萝卜。你准备种什么哪?”

狐狸昂了昂头说:“我想种一大片草莓,又酸又甜多好吃。等草莓熟了,我送你一大篮。”

转眼秋天到了,山羊、熊、小兔子带来他们种的白菜、白薯、萝卜请狐狸尝。可狐狸什么也没有种,它耷拉着脑袋说:“真不好意思,我没有什么东西可招待大家的。”

山羊走上去拍拍狐狸的肩膀说:“小狐狸,光说得好是不够的,还要做得好。请记住,光说不做,到头来什么事也不成!”

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小朋友,他看到别人这个做得好,觉得自己有兴趣,看到别人那个做得好,觉得也有兴趣,但单单是有兴趣,却没有付出行动,到最后一事无成。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行动力的人,只要自己感兴趣了就去做,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达尔文的兴趣

达尔文是一个从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的人,他出生于英国施鲁斯伯里镇的一个医生家庭,家里希望他继承祖业,16岁时,他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

可是,达尔文却并不喜欢学医,在爱丁堡度过了两年的休闲时光后,达尔文的父亲觉得不能让他再不务正业下去。于是在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达尔文谨遵父命,开始阅读《皮尔逊论教义》等神学典籍,但他发现硬要逼迫自己去相信那些无法了解也难以理解的东西,是非常难以成功的。

不过,事情总算有了转机。在剑桥期间,他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亨斯洛和著名地质学家席基威克。亨斯洛循循善诱,使达尔文逐渐确立在科学研究上的信念,他完全放弃了神学,并接受了植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科学训练。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自费参加了一次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正如达尔文自己所说:“贝格尔舰的航行,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它决定了我此后全部事业的道路。”他们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越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过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国。这次航海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生活。达尔文从这次航行中总结出了一条经验并终生奉行:勤奋和对自己所研究的任何事物的专心致志。这一习惯使他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航行结束后,达尔文内心有许多想法涌现,加上没有结婚,单身汉的活力促成了他大量研究成果的发表,1837年7月,达尔文开始写作《第一本笔记》,其内容就是后来《物种起源》了书的原始事实材料。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著作终结了上帝创造人类的神话,为人类的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纪元。

达尔文遵照自己的愿望,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很多时候,我们总按照大人的要求让孩子做一些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这样做事情没有做好,时间也浪费了,真是得不偿失呀!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做一个有“兴趣”,敢尝试的人。

从兴趣到理智

施蛰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和古典文学理论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专家。他小时候读书广泛,从《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古文观止》到英国、法国文学,从童话到中外古今新旧小说。他每读一本书,都和书中人物“融合为一”,仿佛自己就是济公、武松、李逵、黄天霸、贾宝玉或堂·吉珂德,完全是“用感情去读书”,多是从兴趣出发。

1937年抗战爆发,他离开上海,到云南大学教书,教的是大学一年级的国文、历代诗选和历代文选课。尽管他非常努力地编写讲义,但上了几个月课,才知道自己以前光是读书,纵然读了许多书,全不顶事。有的古诗文,自己过去读了几十遍,自以为全懂,没有一点儿问题了,不想在课堂上一讲,经学生一问,便觉得有问题了。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改变了他过去全凭兴趣读书的习惯。

从此,他要讲什么课,先广泛搜集与这堂课相关的详细资料,并加以梳理整合,同时,还在书旁做一些札记。这时,他开始注意“用理智去读书”,比如《水浒传》他就看了第二遍、第三遍,书中人物再也不能和他“合而为一”。他开始注意作者描写潘金莲和潘巧云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七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哪本更优,金圣叹的评语可信还是不可信。用这种眼光去看小说,即使也有可乐之处,但毕竟不是青少年时期的那种乐趣了。后来,他在厦门大学讲《史记》,就写成了《史记札记》。

施先生说:“一个人,能不能经常读书,有志于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不断扩大知识面,完全决定于中学阶段。”他认为,一个学生应该读些什么书,不必有太严的限制,主要是必须善于培养爱读书的习惯。一个学生,如果除了课本之外什么书也不读,是没有希望的;而一辈子光读小说的人,同样也是没有希望的。有目的地为汲取书中“营养”去读书,就会自觉地以审视的目光对书本进行分析,注意吸收书中好的内容、新的知识、写作技巧、优美语句,读书的收获自然也就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应该做一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学一学原本自己没有兴趣的东西,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