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于乱势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生于公元1823年,死于1885年,在他生活的62年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位皇帝的王朝统治。而在这段时期,差不多算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无能的阶段之一,对外屈辱丧权,对内残酷盘剥,整个社会动**不安,战乱纷起,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很多富贵人家都不能确保祖宗的遗产,或破产、或被抄,沦为穷人的不在少数。而胡雪岩却在这种形势之下,从一个钱庄学徒起步,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影响朝野的红顶商人、清末首富。他的成功就是一种乘势的典型,体现出一种在乱势中谋势的高超水准。

1.乘势而行

古人云“时势造英雄”。胡雪岩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做生意,把握时事大局是头等大事。”没有相应的社会环境气候,就没有英雄成长的土壤和其他条件,真正的英雄人物必须能够驾驭时局。胡雪岩算是这样善于驾驭时势大局的顶尖儿人物。胡雪岩经商理财,常从大处着眼,通观全局。他善于把大局装在心中,根据局势发展随时调整应对措施。他说:“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我们说,在商业运作中,经营者的主动性自然是很重要的,优秀的商人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来利用已有的条件,甚至要善于在各种因素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设法改变不利因素,使之对自己有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造势”。

不过,商业运作中所需的各种条件,有些是可以创造的,比如胡雪岩要通过“销洋庄”(向来华外国人或归国侨胞推销,也叫“作洋庄”)控制市场,就必须有联络同行的条件,这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但有些却往往是人力无法创造的,比如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局的变化、市场的整体格局,就不是一个或几个商人所能决定的。这时候商人唯一所能做的,就是等待,静观其变,并且待机谋而后动。

如果说造势是靠本事的话,那么乘势则要靠敏锐的眼光能及时发现机会,要靠手腕牢牢抓住机会,还要靠精神力气把一个个被发现的或遇到的机会,经营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财源。因此,胡雪岩才说:“做生意要有机会,更要靠过硬的本事。”胡雪岩刚开始做生丝生意的时候,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工业大发展的时期,丝绸纺织需要的原料大幅增加,洋人就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蚕丝,因而无论是做内贸,还是“销洋庄”都能赚大钱。胡雪岩要做的生丝生意确有些是偶然的机会在起作用,特别是他发展的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都对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王有龄得到海运局坐办的官缺,上任伊始便遭到解运漕米的麻烦,请胡雪岩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使他有了一个奔走于杭州与上海之问的机会。他们奔走于杭州、上海之间,雇请的正是阿珠家的船,阿珠娘恰好懂一些蚕丝生意,又使胡雪岩有了一个非常方便的请教机会。在解决漕粮解运问题的过程中,胡雪岩又有机会与漕帮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结识了十分熟悉洋场生意门道的古应春。

对胡雪岩来说,最大的机会就是王有龄恰好调任湖州知府,湖州又是蚕丝的主要产地。这一切似乎都好像安排好了一般,一环扣一环地发生了,使胡雪岩这个完全不懂蚕丝生意的门外汉竟然就顺利地做起了蚕丝生意,进而又销起“洋庄”,做起了蚕丝“外贸”。这一个个“巧合”实在是胡雪岩的“运气”。可如果在这一个个“运气”面前,胡雪岩没有识势乘势的本事呢?比如胡雪岩不具有能看出蚕丝生意大有可为的眼光,或者看到了却不懂得如何利用眼前的有利条件呢?再比如,如果胡雪岩没有那种当机立断、说干就干的胆识和气魄,或者虽然知道要干但却没有合理调配人力、资金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去干呢?

一个明显的反证就是,信和钱庄的张胖子,与胡雪岩同行于杭州、上海,甚至比胡雪岩更熟悉江浙一带的蚕丝经营。而且当时的信和钱庄还是杭州里最大的钱庄之一,资本比胡雪岩要雄厚得多,但他就是没有想到去做这注定能发大财的生意。另一方面,胡雪岩经营蚕丝生意,无论是历史的长短、经验的丰富,还是实力的雄厚,都不如作为丝商巨头的庞二。但胡雪岩一上手就想到联合同业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而庞二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生丝“生意”却没有想到如此去做。

张胖子、庞二都没有想到并应该去做的事情,胡雪岩不仅想到了,并且毫不犹豫地做了。实际上,机会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均等的,但关键就是人要有本事去把握,否则,这机会就不能称其为机会。胡雪岩之所以能牢牢把握一个又一个的机会,这就是他的本事。而拥有这种本事,不仅需要牢牢抓住生意场上的机会,还要敢于承担必要的风险。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开业时,差不多是在太平天国失败前后,通过接受太平天国兵将的存款进行融资的举措,本身就担了极大的政治风险。但这笔“买卖”风险大获利也大,因为这样的存款不必计付利息,等于是人家白白送钱给你去赚。因此,胡雪岩仍然决定大胆去做,这就是他说的:“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口上的血也要舔。”

当然,胡雪岩的敢想敢干,绝不是闭着眼睛瞎干,还是有能够为他挡风遮雨的官场势力为他撑腰,真出了什么事也还是有人给他兜底儿。从这一点上讲,胡雪岩的所谓乘势,不过是乘的官势,要不怎么是“红顶商人”呢?

2.随机应变

《孙子兵法》中曾说:“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意思是说:在对敌作战时,敌变我变,灵活地决定自己的作战计划,不能墨守事先定好的计划一成不变。兵家没有万古不变的胜战之法,商家也同样如此,不可能有长久通用不变的经营之道,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客随主“变”,应时而变。一味墨守成规,则必将失败。唯有审时度势,以变制变,才能在商海中快速发迹并且能够长立不倒。因此,胡雪岩才说:“店规不是死的,有些事不能通融,有些事可以改良。世界日日在变,做生意贵在随机应变。”由此可见,胡雪岩灵活变通官商之道最需要把握的技巧,就是他魔术般的“变通”之术。

“我们做生意一定要做得活络,移东补西不穿帮,就是本事。你要晓得,所谓‘调度’,调就是调动,度就是预算,预算什么时候款子进来,预先拿它调动一下,这样做生意,就会走在人家的前面。”

胡雪岩这句至理名言:“做生意一定要活络”。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要死守自己熟悉的一方天地,要能根据具体情况去做出灵活反应;二是反应要迅速,想到了就要立即着手去做,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胡雪岩不仅这样说,而且他的生意的确做得极为活络。在他驰骋商场一步步走向鼎盛的官商之途中,灵活机动,四下出击,真可谓是一步一个点子,一路一趟拳脚,一动一套招式,而招招式式都能为自己演化出一条新的财路。

现在社会上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做“这世界不是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指的就是人们只要用心去找,必定可以成就自己。“发现”,就是找到自己的财路,为此处处留心,善于发现,那就很容易为自己广开生财之路。

为自己开拓财源,不仅要有精明的生意人眼光,还要能看得准、看得远,同时还要眼界开阔,头脑灵活。所谓眼界开阔,头脑灵活,简单地说,就是不要死守着一个自己熟悉的行当。而是要善于在其他行当中发现可以开发的财源。说到底,也就是要时刻想着去不断地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投资经营范围。一个生意人如果只能看到自己正在经营的熟悉行当,最终只会是抱残守缺,连正在经营的行当都不一定经营得好,更不用说为自己广开财源了。

胡雪岩为了自己的蚕丝生意和帮办王有龄湖州官府的公事,几下湖州,结识了在湖州颇有势力的民间把头,正做着湖州“户房”书办的郁四。胡雪岩凭着自己的仗义和豪爽,也因为他帮助郁四妥善处理了家事,深得郁四敬服。为了报答胡雪岩,郁四做主,为胡雪岩娶了寡居的芙蓉姑娘做“外室”。

芙蓉姑娘的娘家本来也是生意人,祖上开了一家牌号为“刘敬德堂”的大药店。“刘敬德堂”传至芙蓉姑娘父亲一辈时也还有些规模,不成想她父亲十年前到四川采办药材,舟下三峡时在新滩遇险船毁人亡。她的叔叔外号“刘不才”,本来就是一介纨绔,极尽挥霍还特别好赌,接下家业不到一年就无法维持,药店连房子带存货都典当给了别人,自己落得以借贷为生。不过这刘不才也有一种死拧劲儿,就是俗话说的“瘦驴不倒架”,还有那么一点顾及脸面的硬气。比如自己穷困潦倒到了极点,却还死活不同意侄女荚蓉给人做“偏房”,说是我们刘家穷是穷,但也没有把女儿给人家做偏房的道理。所以,芙蓉再嫁后,他死活都不想认胡家这门亲戚。再比如潦倒归潦倒,甚至已经到了借贷无门的地步,他始终不肯押出自己手上的几张祖传秘方,以为只要秘方还在,“家底”就还在,心里还想着有朝一日要重振家业。

胡雪岩娶了芙蓉姑娘,这位不想认亲的刘不才自然也是一个麻烦。对于嗜赌如命的叔叔既不能不管,又实在是没法管,当然,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时的胡雪岩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按郁四的想法,送刘不才一笔银子打发了,今后不要再与他发生任何关系;一是按芙蓉姑娘的想法,由芙蓉劝说刘不才拿出那几张祖传秘方,胡雪岩帮忙卖它万把银子,让他自己去过活。

然而,胡雪岩却不这样想。他一定要认了这门亲,因为他要借刘不才开一家自己的药店。胡雪岩凭着自己敏锐的眼光,一下子就看出经营药店的生意今后定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财源。因为在乱世当中,一是军队行军打仗,转战奔波,一定需要防疫药;二是大战过后定有大疫,逃难的人生病之后也要救命药。因此只要货真价实,创下牌子,药店生意就不会有错。而且,开药店还有活人济世、行善积德的好名声,容易得到官府的支持,在为自己赚钱的同时,还能为自己挣得好名声,何乐而不为?自己不懂这行生意不要紧,刘不才懂,只要能够将他收服,迫使他改掉身上的毛病,就可以当起大用,而且他手上的那几张祖传秘方也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这样想妥之后,胡雪岩便请郁四帮忙,摆了一桌隆重的“认亲宴”,就在这认亲宴上便谈妥了药店开办的地点、规模、资金等相关事项。

胡雪岩的“胡庆余堂”也就这样开办了起来。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胡庆余堂”成为与北京“同仁堂”齐名的老字号药店,不仅成为胡雪岩的一个稳定财源,也为他挣来了“胡大善人”的好名声,为胡雪岩的其他生意也带来了极好的影响。

一个钱庄老板,在本业之上还要去做蚕丝生意“销洋庄”,在做着蚕丝生意的时候又想起开药店,胡雪岩这种四面出击,不断为自己广开财源的“活络”,确实令人叹服。事实上,做生意最没出息的,大概就是死守着一方天地。因为一笔生意再大,也只能有一次的赚头;一个行业再赚钱,也只有一条财路。显然,要广开财源,死守着一方天地是绝对不行的。因此,胡雪岩才说,做生意要做得活络。自然,胡雪岩说的“活络”,包括很多方面,但不死守一方,灵活出击,而且想到就做,决不犹豫拖延,应该是“活络”二字的精妙之所在。

3.绝地求生

能够顺乎大势,腾挪应对的一招一式,都能乘势而行,能使机会真正变成财源,而且即使身处逆境之时,也能顺利摆脱困厄,绝处逢生。因此,胡雪岩认为:“用兵之妙,存乎一心!做生意跟带兵打仗的道理差不多,除了看人行事,看人说话和随机应变之外,还要能从变化中找出机会来,那才是真正的本事。”

商战与兵战一样,其环境与态势都是瞬息万变的:它时而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秋月映湖;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时而电闪雷鸣,急风骤雨,天昏地暗。对于环境的剧烈变化,久经沙场的战将或历经起落的商家们,往往习以为常,因为他们深信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只有无穷的变化,才会有无穷的机缘,无穷的魅力,才会引来无数英雄竞折腰。

然而,变化之中有机缘,只能说明机会的存在,而更重要的是在变化之中发现机缘、把握机缘。古人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何谓时务?不难解释,时务就是指世事的发展变化态势。识时务,就是指根据这种发展变化态势去寻找、把握机缘,决定自己何去何从。

我们说,任何事务的构成或运动的变化都是由系统内外条件和多种因素决定的。当某些条件和因素达到一定的排列组合和结构状态时,只要从系统外部再加入一定的能量、信息或物质,整个事情就会发生结构上的重大变化,而身处局内之人可能就会因此而被卷入这一变化之中。即将发生变化的这一转折点可以称为“事机”。世事的事机对应着的时间数轴上的某一点,被称为“时机”。事机和时机统归于“时务”的范畴之中。时务在事机和时机之上更具有待选择、决策和行动的意味。抓住时机和事机去选择、决策和行动,就能出现更高的工作效率,不仅时效高,效能大,运动的势能强,而且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也最大。任何世事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时机和事机,尤其对人生选择、经营决策、计划实施等至关重要。能够较准确地识别时机和事机的到来,并据此做出人生抉择,即为识时务的俊杰。毫无疑问,胡雪岩就是善于从商战变化之中寻找出机缘、识时务的俊杰之一。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占领了浙江省城杭州,巡抚王有龄上吊自杀,胡雪岩只身得免,逃至上海。这次变故,使生意正处于蒸蒸日上的胡雪岩,几乎被逼入绝境。

第一,胡雪岩的生意基础如最大的钱庄、当铺、胡庆余堂药店以及家眷都在杭州,杭州被太平军占领,等于他的所有生意都将被迫中断。不仅如此,他还必须想办法从杭州救出妻儿老母。

第二,由于胡雪岩平日里就遭人妒忌,而今又处战乱之中,顿时谣言纷传,有人说胡雪岩打着替当时遭太平军围困的杭州购米的幌子,骗走公款滞留上海;也有人说胡雪岩手中有大笔王有龄生前给他经营的私财,如今死无对证,全部被他独吞了;甚至还有人策划向朝廷上奏胡雪岩骗走浙江购米公款,贻误军需国情,导致杭州失守。

第三,即使不被朝廷治罪,胡雪岩也不能顺利返回杭州,因为失去了王有龄这个官场靠山,他的生意也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他的钱庄本来就是由于王有龄这个官场靠山得以代理官库而发迹的,而他的生丝“销洋庄”、军火买卖等,哪一样都离不开官场大树的庇护。胡雪岩在那个时代做生意,特别是像他这样的大生意,本来就不能没有官场靠山。

一般人要是碰到这等剧变,大概也就没什么辙儿了,可是胡雪岩面对这一变故并不惊慌失措。为什么呢?原来他已从这些不利的变化中,发现了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

其一,如今陷在杭州城里的那些人,其实已经在帮太平军做事,他们之所以造谣生事,是因为太平军也在想方设法诱招胡雪岩回杭州帮助善后,而那些人并不愿意放他回杭州。他们造谣虽然对自己不利,但却并非不可以利用。胡雪岩根据这一分析,确定了两条计策:首先,他不回杭州,避免与这些人正面交锋,胡雪岩知道他的这一态度一旦明确,这些人就不会进一步纠缠;其次,胡雪岩不仅满足他们不让自己回杭州的愿望,而且还利用官场朋友,走了更高明的一招儿。专门走门路请人写了一纸公文,以他“浙江候补道兼团练局委员”的身份,上书闽浙总督。公文里说,“我因为人在上海,不能回杭州,已经派人跟某某人、某某人联络,请他们保护地方百姓,并且暗中布置,以便官军一到,可以相机策应。这批人都是地方公正士绅,秉心忠义,目前身陷城中,不由自主;将来收复杭州,不但不能论他们在长毛那里干过什么职司,而且要大大地奖励他们。”

这样,如果那批人不肯就范,甚至真的做出不利于胡家眷属的事,胡雪岩就可用这件公事作为报复,向太平军告密,说这班人勾结清军,衙门的回文便是铁证,那样一来,后果就可想而知了。这一招的确是狠!但本意是为了报复,甚至可以作为防卫;如果那批人了解到这道公文是一根一点便可爆发的火药,把人炸得粉身碎骨的导火线,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胡雪岩的这一招,还是受王有龄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的启发想出来的。这个故事是说康熙年间有位李中堂,他的同年陈翰林是福州人。这年翰林散馆,两个人请假结伴回乡。不久就有三藩之乱,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在福州叛变了,开府设官,陈翰林被迫在耿军中担任职务。

开始的时候,李中堂也想在福州讨个一官半职。而陈翰林却看出耿精忠恐怕不成气候,便劝李中堂不必如此。而且两个人闭门密谈,定下一计,由李中堂写下一道密疏,指陈方略,请朝廷速派大兵入闽。这道密疏封在蜡丸之中,由李家派人取道江西入京,请同乡代为奏达御前。当初,李中堂与陈翰林约定,如果朝廷大兵到福建,耿精忠垮台,李中堂当然就是大大的功臣,那时候他就可以替陈翰林洗刷,说他投贼完全是为了要打探机密,策应官军。如果耿精忠成了功,李中堂这道密疏,根本没有人知道;陈翰林依旧可以保荐他成为新贵。这真可说是“刀切豆腐两面光”的打算。

胡雪岩计策已定,便走门路请闽浙总督快速批示该公文,并由胡雪岩取得副本,而胡雪岩则请人将公文副本带到杭州,交给那些“地方士绅”。胡雪岩的这封公文可以说是将不利转化为有利极高明的一招,既狠又贼,表面上看是给了这些人一个交情,我胡某人已经替你们在官军那面讲了好话,将来要是官兵收复杭州,他们可保无虞;暗地里却是将这些人推上一个随时都可以引爆的火药筒,因为如果他们胆敢与胡家老少过不去,那么,对不起,胡雪岩只要把这封公文的副本送给太平军,那可是“相机策应官军”,其罪名足以被太平军抄家灭门。

其二,胡雪岩此时手上还有杭州失陷前为杭州军需购得的一万石大米。当初这一万石大米运往杭州时无法人城,只好绕道宁波,赈济宁波灾民,并约好杭州收复后以等量大米归还,这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此胡雪岩决定,一旦杭州收复,马上就会将这一万石大米运往杭州,这样既可解杭州赈灾之急,又显胡雪岩做事的信义,诬陷他骗公款的谣言自然就不攻自破。在实际运作中,胡雪岩不仅在杭州刚被清军收复时便将一万石大米运至杭州,而且直接向带兵收复杭州的左宗棠手下将领交接,不单收到了预期效果,更一下子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将他引为座上客,并委他鼎力承办杭州善后事宜。由此胡雪岩又拉上了一位比王有龄还要有权势的官场靠山。后来胡雪岩的红顶子,就是这一举措的直接收益。

胡雪岩灵活变通官商之道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做事随机而应变,见机行事。越到危急关头,越善于利用官场势力,使自己能绝处逢生。原来看似不利的因素,实际上成为胡雪岩日后重新崛起的机会,真可谓把不利之中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到了极致,灵活变通能如胡雪岩者,才真正是一等一的官商之道!

这里的关键就是要随机应变,要能在顺境逆转甚至陷入绝境时,仍沉着应对。面临不利情况时,特别要注意冷静分析整个时局,全面把握所有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并且果断地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因素,使有利因素的效力得以全面发挥,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因势利导,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由此找出反败为胜的机会来。

能像胡雪岩这样从变化中找到机缘,并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正是一个大商人成功的必备素质。一次,胡雪岩与朋友古应春聊天,谈起一件早该办而却一直没有机会去办的往事,就发了一番很有意味的感叹。他说有许多事情该办而没有办成,其实并不是不想办或没有想好如何去办,而只是因为没有让你去办这件事的机会。想到了但可惜“不是辰光不对,就是地点不对”,终于没法去办。“譬如半夜里醒过来,在枕头上想到了,总不能马上起来办这件事,这是辰光不对;再譬如在船上想到了,也不能马上回去办,这是地点不对。凡是在这种时候,这种地方想到了,总觉得日子还长,一定可以了却心愿。想是这样想,想过忘记,等于不想,到后来日子一长,这件事再想起来,也就无助于事了。”

胡雪岩的这一番话,确实讲透了机会在能不能最终办成一件事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生中确实特别讲究机会,一个人在一生中是否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要看客观形势是否提供了让他成功的机遇,而具体到某一件事情的运作是否能够成功,也要看机会是不是合适。换句话,也就是要尽可能在合适的时问、恰当的地点,再选以合适的方式去办那件可办的事情,才有把握办成那件事。

4.广播善名

中国古代有一句很流行的商界戒语,叫做“功自诚心,利从义来”。从胡雪岩的所作所为和成功来看,可以说这种说法决非虚妄,它比那些所谓“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的庸人之论,更符合世道人心,也实在是高明许多。更为重要的是,胡雪岩给杭州捐米的举措,无论从主观上看,还是从客观来看,都有尽快安定杭州市面、振兴杭州市场的用意。在胡雪岩看来,杭州战后的当务之急就是振兴市面,而市面要振兴,要兴旺,关键在于安定人心。安定了人心,市面也就随之安稳了,不用说,民以食为天。杭州战后粮食缺乏,只要粮食不走,人心就容易安定。人心安定,市面平静,五行八作就能很快修复自己的秩序,人们才能放心大胆地出来做生意。作为一个商人,能为安定市面尽一些力,于公于私,都有好处。所以,对于胡雪岩来说,献出这一万石大米,“这是救地方,也是救自己”的大好事。

这也就是胡雪岩不同于一般人洞察时势的眼光之所在,正因为有这样不同于一般的眼光,胡雪岩总是十分热心公益,比如他定下的药店送药的规矩;比如他把典当铺当成穷人的钱庄;他要求刘庆生只要是能帮助朝廷平息战乱的事情都要做等。胡雪岩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维持局势的安定,保持市面的平静,从稳定的局势和市面中利用自己的关系大赚其钱。

当然,局势是否安定,许多时候并不是商人自己可以做得了主的,也不是光靠商人就能维持得了的。但是,商人应该有帮助市面安定平静的自觉性,要能够想到在可能的时候,特别是当自己赚了钱,甚至赚了大钱有能力去做的时候,去做一点帮助维持市面的事情。因为,胡雪岩认为:“做生意就要这样,帮官场的忙,就等于帮自己的忙。”毕竟,水涨船也高,有势事易成。

一般来说,有钱人都想维持市面的平静,而有些人则希望乘乱起事,趁火打劫。历史上的人祸战乱,差不多都起源于星星之火。因此,对于商人来说,帮助维持一方市面的平静,既是帮官府和地方,也是在帮自己。深明此理的胡雪岩常说:“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我们做好事,就是求市场平静。”胡雪岩说的要做好事,绝不是玩虚的,而是真的常做好事。他对于行善做好事,常常是能做就做,而且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决不吝啬。而他尽力去做的,往往都是有利于平民百姓的实实在在并且非常实惠的好事。

比如胡雪岩在湖州的大经丝行开张不久的七月到了湖州。一到湖州,胡雪岩就吩咐他的丝行“档手”黄仪做一件能够给人以实惠的好事:“做生意第一要市面平静,平静才会兴旺,我们做好事,就是求市面平静。现在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时节,施茶、施药都是很实惠的好事。”胡雪岩向来做事果断,所以马上吩咐黄仪,“咱们说做就做!今天就办。”黄仪知道胡雪岩的脾气,做事要又快又好,钱上面花多花少不在乎,于是当天就在大经丝行门前摆出了木架子,木架子上放了两口可装一担水的大查岗,茶缸旁边放上几个安了柄的竹筒当茶杯,路人可以随意引用。另外丝行门上还贴了一张崭新的梅红笺广告,上写“本行敬送避瘟丹,诸葛行军散,请内洽索取。”

如此一来,大经丝行门前一下子热闹起来,一上午就送出去两百多瓶诸葛行军散,一百多包避瘟丹。负责丝行经营的黄仪深以为患,晚上专门来找胡雪岩诉苦,一怕如此下去花费太多,难以为继;二怕前来讨药的人太多,影响丝行的生意。

但胡雪岩仍然坚持照此办理不綴,他的意思很明确,施茶施药是件实惠的好事,既已开头,就要坚持做下去,再说丝已经收得差不多了,生意不会受太大的影响,前来讨药的人虽多,实际上也花不了多少钱。第一天人多是一定的,过两天就好了,讨过药的人不好意思再讨。再说,药又不是越多越好的银子,不要紧。“

事实上,胡雪岩坚持施茶送药,不仅成了他丝行收丝时节必有的节目,而且后来还扩大到药店。不仅如此,他还做了许多好事,比如他出资修建码头,就是一大善举。

胡雪岩曾在杭州城里修建义渡码头,这是一个施惠于四方百姓的善举。当时杭州钱塘江没有一座桥梁,与杭州隔江相望的绍兴,金华等统称:”上八府“一带的人要到杭州城里来,必须从西兴乘摆渡船,到杭州望江门上岸进城。从西兴摆渡过江,不管是”上八府“的人到渡口,还是下船上岸的人进城,陆路都要绕道而行,而从西兴到望江门码头,水路航程长,风浪大很容易出事。胡雪岩生长在杭州,这些情况当然是知道的,据说他早就有设义渡的想法,但在他发迹以前,自然不会有力量来完成这桩心愿。胡庆余堂开办之时,他的资产已达数千万两白银,这时胡雪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义渡。胡雪岩亲自查勘选址,亲自监督施工,在杭州三廊庙附近江面较窄的地方,修起一座义渡码头,让过往的人直接由鼓楼就近人城。而且还出资修造了几艘大型渡船,既可载人,还可载渡骡马大车。胡雪岩规定,所有船客过渡,全部免费,四方百姓无不拍手称好。

据史料记载,胡雪岩的一生的确做了许多好事,有些事情都成为成规定律,比如时值战乱年景开设粥厂,发米票,天寒地冻之时施棉衣……直到他面临破产的那一年,也没有中断。胡雪岩做的这些好事,使他在江浙一带获得一个响当当的“胡大善人”的名声。

胡雪岩为一个“善人”的名称如此散财施善,似乎有些让人不好理解,因为生意人将本求利,一分钱的用度总得有一分利的回报才是正理。连胡雪岩自己都说:“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连刀口上的血都敢舔。”而且“千来百来,赔本买卖不来”。散财施善,分文不取,用自己从刀口上“舔”来的血仅仅换来一个“善人”的虚名,何苦来哉!社会上,真正像胡雪岩那样赚了钱能去做好事、善事者,实际上为许多生意人所不为。

其实,胡雪岩说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正显示出他超出于一般人的见识和眼光。他之所以做好事,无疑有他行善求名,以名得利的功利目的,比如他自己就说过:“好事不会白做,我是要借此扬名。”胡雪岩做好事,也的确并不是与自己的生意一点联系都没有。比如他修建义渡,实际上就是与他的药店生意有关系,胡雪岩的胡庆余堂药号建在杭州城里河坊街大井巷,原来光顾药店的都是杭嘉湖一带所谓“下三府”的顾客。义渡码头建成之后,从义渡码头进到杭州城里,必须经过河坊街。这义渡码头不仅为胡雪岩扬了名,同时也为来来往往的“上八府”的人直接到胡庆余堂购药创造了条件,等于是无形之中扩大了胡庆余堂的市场。不过,胡雪岩做好事还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做生意第一要市面平静,平静才会兴旺”。因此,他行善行事实际上也是在“求市面平静”。

总之,胡雪岩能将生意规模经营的很大,就源于他会谋势,用通俗点的话讲,他很会来事。而这一点,就相当于一个很会下棋的人,总能看到三步之外;可作为我们这些不会下棋的人,却总是走一步看一步。所以,善谋势者必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