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理治疗胜吃药

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1.养生的四大要素

(l)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坦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因此,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2)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3)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4)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会被击退。

2.良性暗示助健康

一位退休职工患过癌症,也曾复发,但他却在15年后的今天仍然愉快地活着,他说他战胜病魔的法宝之一就是“良性暗示”。他的具体做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多回忆过去美好愉快的事,使自己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情。其次是排除杂念,默念良性话语,例如早晨起床时默念:今天感觉特别好;吃饭前默念:这饭菜又香又好吃;睡觉前默念:今晚一定睡得香;吃药时默念:这药对治病特别有效。

良性暗示也叫积极暗示,是心理暗示的一种,能够对人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言语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外界事物和生活现象的代表,在人的大脑中都有反映,都对人体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既然暗示的作用这么重要,人要想健康,除了积极锻炼身体、合理饮食起居之外,还应注意经常进行良性暗示。为了使良性暗示达到预期的效果,做良性暗示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克服浮躁心理;二是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良性暗示是一种平心静气潜移默化的心理运动,想一蹴而就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在充满变幻和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使良性暗示取得实效,必须默默地、静静地、缓缓地、天长日久地进行,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3.善待失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日看尽长安花”。人生一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关键是如何对待失意。

一个人从记事起,便在得意与失意之间生活。得意时,如浸泡在蜜水之中,欢悦万分;失意时,如含黄连,苦不堪言。求学时,一次考场败北,是失意;工作上,事业无成,是失意;求爱时,遭拒绝,是失意。失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一次失意,如同品尝一次人生的苦辣;一次失意,是对人生的一次考验。尝过一回苦辣,历经一次考验,你便跨过人生的一个坡坎,你便超越一次自我。

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失意,会使人细细品味人生,反复咀嚼苦辣,培养自身悟性,不断完善自己,失意而不失志,痛定思痛,重创业绩。失意,不是一束鲜花而是一丛荆棘,鲜花虽令人怡情,但常常使人失去警惕;荆棘虽叫人心悸,但却使人头脑清醒。

失意,犹如逆境,而逆境是到达理想境界的通途。英国学者贝弗里奇曾说过:“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善待失意,常常会产生一种无形的鞭策,催人奋进。

失意,是一贴清醒剂,而清醒剂是一条鞭子,它使人知不足。知不足则思学习,学习便有知识,知识愈多,愈能善待失意,将失意当作攀登时的手杖。

失意,是一面镜子,而镜子能照见人的污浊。见污而不怒,审视自身,再闯新路。一次失意就灰心失望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善待失意,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而失意便是无形的敌人,善待失意就能战胜敌人。

4.心理免疫赛服药

人们患病时,乐观者注意情绪调节,悲观者往往消极沮丧。显然,前者容易康复,而后者对消除病情不利。当代心理免疫学的研究表明:人在罹患疾病时,需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可有效地调动机体内潜在的免疫力量,促进早日康复。这种心理上坚信自己能战胜疾病的信念,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免疫”。

(1)心理状态与免疫功能相关

英国皇家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4750名癌症手术后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其中注意精神调节,相信自己能战胜疾病者,10年以上存活率达31%;而那些精神沮丧甚至绝望者,绝大多数在手术后不久即死亡。研究表明,精神系统可通过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对免疫器官产生支配作用。积极的心理状态能使这种支配作用增强,从而使抗体增多。另外,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激素起作用,其中主要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而病中精神颓废的人可反馈性地使血液中T淋巴细胞减少,且会抑制巨噬细胞的作用,此种改变则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事实说明,在病魔面前,心理防线一旦崩溃,则会成为疾病的牺牲品。

(2)树立抗争精神,可战胜疾病

美国医学专家迈弗里德曼研究发现,敢于与疾病抗争的人之所以能够延长寿命以致获得健康,与人类本身内在的精神潜力密切相关。因人类的精神状态与心理状态能直接干预机体抗病能力,特别是增强对疾病的耐受力和抵抗力。全国各地抗癌俱乐部的很多乐观抗癌成员战胜病魔康复的动人事迹,说明了抗争精神确实是战胜疾病的武器。缺乏抗争精神、不良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大脑和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减少体内固有的杀灭病毒、细菌的能力,导致机体内有抗病能力的分泌物大量减少,结果病人在病魔的进攻下,很快失去抵抗的能力而断送了生命。

(3)爱心可使患者早日康复

曾有一位名人说过,“善良的爱心是人生之花,是精神的高尚产品”。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马斯·瓦格纳说:“多年来,医学忘记了爱心是疾病防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非常不对的。”爱心能使人健康,有一定科学道理。因为,人的情绪是由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所支配,大脑皮层对情绪起着控制作用,下丘脑、边缘系统及临近部位存在着“快乐”和“烦恼”情绪中枢,当爱心给了人温暖,可在下丘脑、垂体的作用下,使人的兴奋性增强,肾上腺分泌增加,各器官彼此协调,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因此,充满爱心的人能使自己的免疫系统得到加强,有利于抗病或不易生病。而患病者由于得到了亲人和朋友的关心照顾,再加上合理的治疗,就更有利于健康。究其原因仍在于患者经常获得良性刺激,使大脑皮层及神经体液功能处于平衡状态,进而协调各器官的功能呈良好状态,随之,人体的免疫力也得到增强。

(4)病根在人际关系上

如果把一个病人的身心疾病放在家庭内部来看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不是一个人有病,而是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从而把一个人变成了有病的状态。

在门诊里遇到过一些有**症的小病人,对他们的生活仔细了解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家庭的家长们通常对孩子的要求很高,经常批评、数落孩子,孩子心里难过也不能或不敢表达,他们的愤怒没有出口,结果就表现成**。家长认为是孩子的身体出了问题,其实有病的是家庭的人际关系本身。大人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就像我们很少能看见一个人自己独处而大发脾气的,冲突一般都是在身边有人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不良情绪是人际关系的互动造成的。

在工作忙碌的情况下,更不能忽略交流的问题,应该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在发生误解之后,明确地说出来,而不要任由情绪向攻击、抑郁等不良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家庭或工作单位增加与人的交流、有效地沟通才能减轻身心疾病的发生。

总之,心理免疫对于疾病防治至关重要。病人要树立抗病精神,依靠科学和信念,调动机体抗病的能力,战胜疾病。家人、亲友和医护人员要有一颗善良的爱心,帮助患者筑起战胜疾病的“心理防线”。遵医嘱,妥善施治,必将出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