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创新
◆椅子是怎样诞生的
椅子是离人最亲密的物件之一,现在请思考一下椅子的起源。
大自然中很少出现像椅子这种形状的物体。我们的前辈可能坐在身边的岩石上或者地上的树叶上。他们可能靠在树干上,或者山洞的洞壁上。他们可能只能将就着坐没有靠背的草地,靠没有座位的岸壁,直到有一天某个人进行了某种细微的创新思维。椅子看起来确实不那么复杂,但是,它也并非完全是那种显而易见的构造。与横跨在小溪上的木头明显地构成了一座桥不同,大自然没有提供椅子的形状,它没有将其直接交给人类。
创伤数十年来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不是什么问题了,这都是因为抗生素的缘故,而谁又曾想到像霉菌这样的微生物会制造出能够防止细菌感染的药剂呢?
世界上的多数语言都有音标字母,它们的特征更注重于表示声音而不是人们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数百年以来,艺术家们都以一种模糊的透视法来表达他们笔下的建筑物的屋顶和墙体线的交汇。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建筑师菲利普·布鲁内尔莱斯基和其他艺术家,通过认真思考光学对绘画的意义和光线的路径,终于使得文艺复兴早期有了真正的透视画法。带子使我们冬季穿的皮制大衣的兜帽紧扣在我们的头上,这看起来不是那么复杂,但是加上那些不那么明显的小修饰,比如纽扣、拉链和尼龙搭扣,我们的外套实际上就体现了拉链发展的整个历史。
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哲学思想、政治、符号系统、工业流程和其他许多进步都不是通过稳步改进得来的,而是通过在过去的基础上大跃进实现的。这不是说累进式思维没有什么创造性的贡献,大量的非常值得称道的创新思维最终产生的思想和产品都并没有打破既定框架。但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当我们要考察真正的创新思维时,我们面对的是某种真正特殊的东西。
◆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
当你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正身处什么地方?
你可能正在书店内,在公交车厢里,在月台里等候地铁,或者正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不管你在什么地方,请仔细观察四周,一件小饰物、一张椅子、一支笔、一件衣服、一个垃圾筒、一台电脑、一份报纸、一辆汽车……无论你看到什么东西,它们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我们大部分的生活所需,工厂的生产线,商场内的购物服务,酒楼饭店,甚至是社会的种种制度,也是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的。
在这些东西出现之前,都是经过一些人的想像、设计和付诸行动,才可能成为现实的。当你来到一家餐厅门前,从门前的菜式广告牌开始,安排宣传,到吸引你的双脚踏入餐厅门口,到你点菜,享受美味,直到结账离去,整个流程都是经过设计安排,都是由一群人分工合作制作出来的;一位经验老到的木匠,在没有图样的情况下,也可以随手制造一件独特新颖、美轮美奂的家具,因为设计的图样早已经印在他的脑海中。
这些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创新是设想、热情、行动和汗水的结合物,是把设想变成真实的过程,是人类伟大而独有的特质。创新无处不在,创新绝不是科学家、设计师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你无法躲避的必要技能。
把一粒种子放进显微镜下进行分析,会发现它只是由组织、碳水化合物及其他一些化学物质所组成的,没什么特别。但是把它放在泥土里,加些水和阳光,神奇的事情就出现了,它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它可以是养活众生的稻米谷物,可以是为世界添上色彩的鲜艳花卉,也可能是为生命提供氧气的参天大树。
人的创新思想也像一粒种子,在酝酿尚未成熟的阶段时,是多么平凡和不显眼,把它放在合适的泥土里,加入养分和水,让阳光照耀着它,它同样会发芽生长,成为动摇世界、影响众生、造福万物的神奇力量。
创新,源自拉丁文,是“生长”的意思,也是源于古罗马五谷女神塞瑞斯的名字。创新不是从天掉下来的恩物,创新源自地上,植根于泥土,影响着生活。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们从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进步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和认识到创新的重要和可贵。有识之士已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
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998年4月29日,他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再次指出:“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培养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不断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关系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1998年11月24日,他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又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1999年6月15日,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再一次强调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人生瓶颈要靠创新突破
“人生瓶颈”是指一个人遇到的“关卡”——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怎么办?惟有创新才是出路。
很多人不敢创新,或者说不愿意创新,是因为他们头脑中关于得、失、是、非、安全、冒险等价值判断的标准已经固定,这使他们常常不能换一个角度想问题。
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人有100%的机会赢80块钱,而另外一个人有85%的机会赢100块钱,但是有15%的机会什么都不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会选择最保险安稳的方式——选择80块钱而不愿冒一点险去赢那100块钱,可如果换一下来设定这个问题,一个人有100%的机会输掉80块钱,另外一个可能性有85%的机会输掉100块钱。但是也有15%的机会什么都不输。这个时候,人们都会选择后者,赌一下,说不定什么都不输。
这个例子使我们明白,平时我们之所以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常常是因为我们从惯性思维出发,以至顾虑重重,畏手畏尾。而一旦我们把同一问题换一下来考虑,就会发现很多新的机会,新的成功。
其实许多最有创意的解决方法都是来自于换一下思考方式,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从相反的方面来解决问题,甚至于最尖端的科学发明也是如此。所以爱因斯坦说:“把一个旧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来看是需要创意的想像力,这成就了科学上真正的进步。”
著名的化学家罗勃·梭特曼发现了带离子的糖分子对离子进入人体是很重要的。他想了很多方法以求证明,都没有成功,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不从无机化学的观点,而从有机化学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才得以成功。
当然,作为在平凡生活中追求财富和梦想的普通人,换一下想问题的方法所取得的成效,不亚于科学家们的新发现。
麦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他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欢跟随工作而来的丰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有只增不减的特点。
但是,另一方面,他非常讨厌他的老板,经过多年的忍受,最近他发觉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在经过慎重思考之后,他决定去猎头公司重新谋一个别的公司高级主管的职位。猎头公司告诉他,以他的条件,再找一个类似的职位并不费劲。
回到家中,麦克把这一切告诉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个教师,那人刚刚教学生如何重新界定问题,也就是把你正在面对的问题换一个面考虑,把正在面对的问题完全颠倒过来看——不仅要跟你以往看这问题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这问题的角度不同。她把上课的内容讲给了麦克听。这给了麦克以启发,一个大胆的创意在他脑中浮现。
第二大,他又来到猎头公司,这次他是请公司替他的老板找工作。不久,他的老板接到了猎头公司打来的电话,请他去别的公司高就。尽管他完全不知道这是他的下属和猎头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正好这位老板对于自己现在的工作也厌倦了,所以没有考虑多久,他就接受了这份新工作。
这件事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老板接受了新的工作,结果他目前的位置就空出来了。麦克申请了这个位置,于是他就坐上了以前他老板的位置。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麦克本意是想替自己找个新的工作,以躲开令自己讨厌的老板。但他的太太教他换一面想问题,就是替他的老板而不是他自己找一份新的工作,结果,他不仅仍然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摆脱了令自己烦心的老板,还得到了意外的升迁。
一些专家在研究汽车的安全系统如何保护乘客在撞车时不受到伤害时,最终也是得益于换一下思考方式,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汽车发生冲撞时,如何防止乘客在汽车内移动而撞伤——这种伤害常常是致命的,在种种尝试均告失败后,他们想到了一个有创意的解决方法,就是不再去想如何使乘客绑在车上不动,则是去想如何设计车子的内部,使人在车祸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结果,他们不仅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开启了汽车设计的新时尚。
其实我们常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换一下想问题的方式。比如说,一个年轻的妈妈想对刚买的婴儿床做一下改造,使它能和自己的大床并在一起,这样就可以省去夜里的担心和麻烦。结果,在她想拆除小床的护栏时遇到了麻烦。她想按照床的设计,保留一个可以上下伸缩的护栏,而拆除那个固定的护栏,可是那个固定的护栏还起着床的支撑作用,一拆掉,整个床就散了,这件事只好不了了之,直到有一天,站到床的另一面,这位妈妈才突然发现,由于小床和大床并在了一起,所以有没有移动护栏都是无所谓的,而这个护栏因为在设计时并不起支撑作用,拆了以后,小床依然牢固,这个问题就得以解决了。如果她不换一下位置看问题,她可能总也看不到这一点,而使自己陷入烦恼。
在现实的生活中,当人们解决问题时,时常会遇到瓶颈,这是由于人们只在同一角度停留造成的,如果能换一换视角,情况就会改观,创意就会变得有弹性。记住,任何创意只要能转换视角,就会有新意产生。
要想真正发挥创新潜能,除了要有敢于尝试与创新的勇气,还必须精心地培育你的创造力。
这里罗列的,是许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
1.及时记录下来一些想法
人们在工作、生活、交际和思考过程中,常会出现许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不合时宜而被人们放弃直至彻底忘却。
其实,在创新领域里,从来就不存在“坏主意”这个词汇。三年前你的某个想法也许不合时宜,而三年后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主意。更何况,那些看来是怪诞的远非成熟的想法,也许更能激发你的创新意识。
如果你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当你需要新主意时,就可以从回顾旧主意着手。而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给旧主意以新的机会,更是一种重新思考,重新清理整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轻易地捕捉到新的创新性的思想。
2.自己提问自己
如果不问许多“为什么”,你就不会产生创新性的见解。
为了避免这个常犯的错误,成功总是透过所有的表面现象去寻找真正的问题。他们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做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他们也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做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那些不明确的,看来似乎是一时冲动之中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包含着更多的创新性思维的火花。
3.经常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想法,你都应当表达出来。如果是独自一人,你就对自己表达一番;如果你身处群体之中,不妨告诉其他人共同进行探讨。
一个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想法,都被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所否决。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机制将一切离奇的想法都当做“杂草”,巴不得尽快地加以根除。
循规蹈矩的心境里没有“杂草”,但循规蹈矩的心境也没有创造力。你想要有创造力,就必须照料好每一株“杂草”,把它们当做一株株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新作物。
把你的不寻常的离奇想法说出来,把它们从头脑中解放出来。一旦它们进入到交流领域之中,便能够免受无意识领域中自我审查机制的摧残。这样做,使你有机会更仔细更充分地去审视、探索和品味,去发现它们真正的实用价值。
4.永远充满着创新的渴望
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渴望创造。没有乐观的期待,或者因为眼前无法实现而不去追求,都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发明家和普通人其实是一样的人,所不同的是,他们总是希望有更好的方法。
系鞋带时,他们希望有更简便的方法,于是便想到了用带扣、按扣、橡皮带和磁铁代替鞋带。
煮饭时,他们希望省去擦洗锅底的烦恼,于是便有了不粘锅的涂料。
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改进现状的愿望。
5.换一种新的方法来思考
墨守成规不可能产生创新力,也无法使人脱离困境。
有人喜欢用比较分析法来思考问题,面临抉择,他总是坐下来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写在纸上进行分析比较;也有人习惯于用形象思维法,把没法解决的问题画成图或列成简表。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种不同的思考策略呢?
试试看。也许,最困难的抉择也会迎刃而解。
6.有了创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实施
有了创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实施,再好的想法也会离你而去。
想努力去做,却又因为短期内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你也会同成功失之交臂。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坚持努力,持之以恒,才会如愿以偿。
另外,创新与创造的能力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创新与创造的最佳年龄是在25岁至40岁之间,这是一个最容易取得成功的黄金时代。
美国学者莱曼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人的创造力发展的研究。他曾研究了几千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年龄和成就。他的结论是:一个人25岁至40岁是事业成功的最佳年龄。
而另一位学者麦尔斯则认为:在18岁至49岁这个年龄段,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几乎都处于最高水平,尤其是比较和判断能力,这对于创新与创造是非常有益的。
一个权威机构曾作过一次统计,发现在公元600年到1960年之间做出过1911项重大科学创造的1243位科学家和发明家,获得成就的最佳年龄,也是在20多岁至40多岁之间。
创造与创新有个最佳年龄段,并不等于排斥人们在其他年龄段做出成就的可能性。莫扎特5岁时就发现了三度音程,并据此谱写了小步舞曲。而摩尔根发表基因遗传理论时,却已是60岁的老人了。一些科学家、政治家和企业家50岁以后的智力水平甚至高于他们的年轻时代。
◆小创意可以带来大成就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有时会有一些偶然的发现。说是偶然,其实并不神秘,当人们对所研究的对象还认识不清而又不断和它打交道时,就可能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新东西。
不管小创意,还是大创意,只要能让一个人有成就感,就是最好的。有些人看不起小创意,但是有多少大创意等待你去发现呢?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尽力去搜寻。
创意是思想的果实,但是只有在适当的管理彻底实行之后才有价值。
一般的创意都很脆弱,如果不好好维护,就会破坏殆尽。从创意萌芽,直到成大事的实用方法,要经过特殊处理。请你利用下面的方法来适当管理和发展自己的创意:
1.不要轻易放过偶然的现象
对待偶然发现,一是不要轻易放过,二是要弄清它的原因。
有些偶然发现,正因为它不在预料之中,正因为它不属于旧的思想体系,正因为它独树一帜,所以往往可以成为研究的新起点,为科学宝库增光添彩。
1820年哥本哈根的奥斯特偶然发现:通有电流的导线周围的磁针,会受到力的作用而偏转。这一发现说明电流会产生磁场;电学和磁从此结合起来了。
为了研究胰的消化功能,明可夫斯基给狗作了胰切除术。这只狗的尿引来了许多苍蝇,对尿进行分析后,发现尿中有糖,于是领悟到胰腺和糖尿病有密切关系。
20世纪初,美国墨西哥湾的海面上忽然出现一种稀奇的现象:海水上漂着一层油花,在太阳光下闪闪发光。原来在海底下储藏着丰富的石油。不久就在墨西哥湾建立起世界第一口海上油井,成了海底采油的先行者。
青霉素的发现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英国圣玛利学院的细菌学讲师弗来明早就希望发明一种有效的杀菌药物。1928年,当他正研究毒性很大的葡萄球菌时,忽然发现原来生长得很好的葡萄球菌全都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有些青霉菌掉到那里去了。显然消灭这些葡萄球菌的,不是别的,正是青霉菌。
这一偶然事件,导致药物青霉素以及一系列其他抗菌素的发明,后者是现代医药学中最大成就之一。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功夫是花了,而且花得很大,全花在“觅”字上,那证据就是“踏破铁鞋”,如果弗来明不是存心在“觅”,那么再伟大的奇迹也会视而不见的。
科学工作者不仅要善于发现,而且要善于从已有的发现中找出与之相关的东西。只有那些辛勤劳动,对问题有过长期的苦心钻研,下过大功夫的人,才会有高度的敏感性,才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2.要随时记下来无意中的创意
我们每天都有许多新点子,却因为没有立刻写下来而消失了。所以一旦想到什么,就要马上写下来。
有一个经常旅行的人就是这样,他随身带一块笔记板,创意一来,立刻记下来。有丰富的创造心灵的人都知道:创意可随时随地翩然而至。不要让它无缘无故地飞走,错失了你的思想结晶。
3.定期复习你的创意
把创意装进档案中。这种档案可能是个柜子,是个抽屉,甚至鞋盒也可以用。从此定期检查自己的档案。其中有些可能没有价值,就干脆扔掉,有意义的才留下来。
4.千万别小看无意中的创意
可以肯定,几乎所有成大事者都是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看准时机,及时捕捉,借此冲向目标。
安全刀片大王吉利,未发明刀片以前是一家瓶盖公司的推销员。他从20多岁时就开始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全用在发明研究中。过了近20年,他仍旧一事无成。
1985年夏天,吉利到休斯顿市去出差。在返回的前一天买了火车票。翌晨,他起床迟了一点,正匆忙地用刀刮胡子,旅馆的服务员急匆匆地走进来喊道:“再有5分钟,火车就要开了!”吉利听到后,一紧张,不小心把嘴巴刮伤了。
吉利一边用纸擦血一边想:“如果能发明一种不容易伤皮肤的刀子,一定会大受欢迎。”
于是,他就埋头钻研。经过千辛万苦之后,吉利终于发明了现在我们每天所用的安全刀片。他也因此成为世界安全刀片大王。
有许许多多成大事者的范例,都是由现实生活中小事所触发的灵感引起的。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位穷画家,名叫律薄曼。他当时只有一点点画具,仅有的一支铅笔也是削得短短的。
有一天,律薄曼正在绘图时,找不到橡皮擦。费了很大劲才找到时,铅笔又不见了。铅笔找到后,为了防止再丢,他索性将橡皮用丝线扎到铅笔的尾端。但用了一会,橡皮又掉了。
“真该死!”他气恼地骂着。
律薄曼为此事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主意来了:他剪下一小块薄铁片,把橡皮和铅笔绕着包了起来。果然,用一点小功夫做起来的这个玩意相当管用。
后来,他申请了专利,并把这专利卖给了一家铅笔公司,从而赚得55万美元。
千万别小看你自己无意中的小创意。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发现身边的机遇很多。
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刮胡子、用铅笔,而发明安全刀片、带橡皮头铅笔的却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