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试验

1847年2月11日的黎明,在美国北部著名的五大湖之一伊利湖畔的俄亥俄州米兰镇出生了一个小男孩。孩子生下来头很大,身体却十分瘦小,经营木材生意的父亲十分担心这个排行第七的孩子能否成活。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发明电灯,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

爱迪生7岁时,因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而不得不搬家。搬家后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8岁时爱迪生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导致失学。

失学在家的爱迪生,对于生活中各种现象很感兴趣。爱迪生对于自然科学的最早兴趣是在化学方面。10岁时酷爱化学。他收集了二百来个瓶子,并节省每一分钱去购买化学药品装入瓶中。为了弄清楚各种问题,小爱迪生在自家的木棚里开始了他最初的实验。11岁那年,他发出了他的第一份电报。为了赚钱购买化学药品和设备,12岁时他获得在列车上售报的工作,辗转于休伦港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之间。他一边卖报,一边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看书。14岁时爱迪生他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利用火车的便利条件,办了一份小报(周刊)——《先驱报》。小报受到欢迎,他也从紧张的工作中增长了才干、知识和经验,并挣了不少钱,得以继续进行化学试验。后来因为在火车上的试验险些酿成火灾,大怒的列车员将爱迪生赶下了火车,那时爱迪生才16岁。

遭受挫折的爱迪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试验,尽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连一个实验室也没有。多年以后,因“发明大王”而享誉全球的他,这样对年轻人说:“不要等有了实验室才去做实验。如果你要等有了实验室才来做实验的话,那么有了实验室你也不会做实验。”

爱迪生于1931年10月18日去世,终年82岁。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打破他持有1093个发明专利权的记录,人们称他为发明之王。1881年是他发明项目的最高纪录年。这一年,他申请立案的发明就有141种,平均每三天就有一种新发明。

现在就是行动的时候

克里蒙·斯通是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创始人。斯通在谈到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曾说:“想成为富翁的人必须相信:自己的命运要由自己来决断,有了决断就必须马上付诸行动,只要你决定做什么事,就一定要有无论怎样都必须去完成的精神。”

“明天”、“下个礼拜”、“以后”、“将来某个时候”或“有一天”等,往往都是“永远做不到”。有很多好计划没有实现,原因在于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我将来有一天会开始去做”。

例如:人人都认为储蓄是件好事,却不表示人人都会系统地按照储蓄计划去做。许多人都想要储蓄,但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做到。

以下是一对年轻夫妇的储蓄经过。毕先生夫妇每个月的收入是3000元,但每个月的开销也要3000元,收支刚好相抵。夫妇俩都很想储蓄,但是往往有一些理由使他们无法开始。如下的话他们说了好几年:“加薪以后马上开始存钱”,“分期付款还清以后就要……”“渡过这次难关以后就要……”“下个月就要……”“明年就要开始存钱”。最后太太刘兰不想再这样拖下去了。她对毕先生说:“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钱?”他说:“当然要啊!但是现在省不下来呀!”刘兰这一次下定了决心。她说:“我们想要存钱已经想了好几年,由于一直认为省不下来才一直没有储蓄,从现在开始要认为我们可以储蓄。我今天看了一个广告说,如果每个月存1000元,15年以后就有18万元,外加6.6元的利息。广告又说:‘先存钱,再花钱’比‘先花钱,再存钱’容易得多。如果你想储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来。就算要靠榨菜和稀饭过到月底,我们也要这么做。”

为了存钱,他们刚开始几个月当然吃了一些苦头;尽量节省,才留出这笔预算。现在,他们却觉得“存钱跟花钱一样好玩。”

如果有个电话应该打,可是自己总是一拖再拖。如果这时那句“现在就去做”从,自己的潜意识里闪出:“快打呀!”这时就应该立刻去打电话。

或者,把闹钟定在早上六点,可是当闹钟响起时,自己却觉得睡意正浓,于是干脆把闹铃关掉,倒头再睡。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会养成习惯。假使脑海中始终提醒自己“现在就去做”,这时就不得不立刻爬起来。

魏先生就因为养成了“现在就去做”的习惯而成为一个多产作家。他绝不让灵感白白溜走,想到一个新意念时,他立刻记下。这种事有时候会在半夜里发生,这时魏先生会立刻开灯,拿起放在床边的纸笔飞快地记下来,然后再继续睡觉。

许多人都有拖延的习惯。因为拖拖拉拉耽误了火车、上班迟到,甚至错过可以改变自己一生的良机。

要记住:“现在”就是行动的时候。

马上行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使他由消极转为积极,使原先可能糟糕透顶的一天变成愉快的一天。

“明天”是魔鬼的座右铭

有一句俗话应被所有人铭记,那就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远都不会有时间去做。

与其费尽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务拖到明天,还不如在今天就想办法把工作做完。而任务拖得越后就越难以完成,做事的态度也就越是勉强。在心情愉快或热情高涨时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迟几天或几个星期后,就会变成苦不堪言的负担。在收到信件时没有马上回复,以后再拣起来回信就不那么容易。

当机立断常常可以避免做事情的拖拉。拖延则通常意味着逃避,其结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做事情就像春天播种一样,如果没有及时地把种子播下去而误了农时,以后就没有合适的播种时间了。无论夏天浇水多么努力,也无法使春天被耽搁的庄稼获得好收成。某颗人造卫星的运转指令即使仅仅晚了一秒发出,它也会使整个卫星运行陷入混乱,后果不可收拾。

“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重要,”爱尔兰女作家玛丽·埃奇沃斯说,“不仅如此,没有现在这一刻,任何时间都不会存在。如果一个人没有趁着热情高涨的时候采取果断的行动,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实现这些愿望的机会了。所有的希望都会被淹没在日常琐碎忙碌的生活中,或者会在懒散消沉中流逝。”

后来成为企业家的转业军人吕先生说,他的成功可以归结为“随时做好准备”的积极实干态度。如果不是这一点,即使把他所有的天赋加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正是因为这种个性,我才会在部队里得到提升,”吕先生说,“如果我要在十点钟上岗,九点钟我就做好了准备;从来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因为我而耽搁一分钟。”

当有人问一名颇有名望的女企业家,你怎么能够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承担多种社会职务,她回答说:“我只是从不把今天可以做的事情拖到明天,仅此而已。”

智者从来不会相信所谓的明天,也从来不屑于与那些津津乐道于明天的人们为伍。许多一事无成的人这样说:“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来追求明天,一直都以为明天会给我带来无穷无尽的好处和利益。“

“明天”是魔鬼的座右铭。历史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来智慧超群的人留在他身后的仅仅是没有实现的计划和半途而废的方案。对懒散而无能的人来说,明天是他们最好的搪塞之词。有两句充满智慧的俗语说得很深刻,一句是东方的“趁热打铁”;另一句是西方的“趁阳光灿烂的时候晒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