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也要顺耳说

有些责难可能是恭维,有些恭维可能是诽谤。

——拉罗什福科

赞美他人,固然容易招人喜欢。但若只知道一味地说别人的好话,别人对你的喜欢最多也只是浅层次的。要想别人加深对你的喜欢,你有必要在对方犯错前或犯错中,给予提醒、规劝。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逆耳”之忠言,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人是不多见的,如果不问对象、不分场合地一味使用“逆耳”之忠言,很容易把人际关系弄僵,有时甚至反目为仇。

科技在进步,现在的不少良药已经不再苦口了,我们的忠言是否也应与时俱进,让其顺耳一些?

魏太祖曹操的二儿子曹植才思敏捷,聪明能干,很得曹操的宠爱,他下决心废掉太子——长子曹丕,而立曹植。

废长立幼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事情,往往会引发动乱不安,所以大臣们总要力争,往往不惜献出生命。这种情况下,做皇帝的人也往往不愿意听从臣子的意见,双方会闹得很僵。曹操也是这样,自己下了废长立幼的决心,便不再愿意和臣子讨论这件事。

有一次,曹操退下左右侍从的人,引谋士贾诩进入密室,向贾诩问话,贾诩却沉默不语。曹操再问,贾诩还是不答。这样一连几次发问后,曹操生气了,责问贾诩:“和你讲话却不回答,到底为什么?”

贾诩回答:“对不起,刚才正好考虑一个问题,所以没有立即回答。”

曹操追问:“想到了什么?”

贾诩答:“想到了袁本初、刘景升父子。”

曹操大笑,决心不再废长立幼了。

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曹操听到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会回心转意?袁本初即袁绍,是东汉末年崛起的大军阀,占据了青、幽、并、冀四州,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者。袁绍有四个儿子:谭、尚、熙、实。袁绍认为二儿子袁尚长得像自己,有心培养他为接班人,留他在身边,而把其他几个儿子放为外任,让他们一人领一个州。大儿子袁谭不服气,于是弟兄两个各自组成一个派别,彼此争斗,势如水火。袁绍死后,曹操坐收渔人之利,各个击破了袁谭、袁尚。

刘景升即是刘表,东汉末任荆州牧,成为一方霸主。刘表和妻子都喜欢小儿子刘琮,想立他为后嗣。最有实力的将领蔡帽、张允攀附刘琮,结为死党。刘表把长子刘琦赶出去,到江夏做了太守。许多大臣便尊奉刘琮为刘家继承人,于是弟兄两个结下怨仇,终生不和。

袁绍、刘表都废长立幼,酿下了苦酒,这些事情又都是刚刚发生过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曹操为自己长远的政治利益考虑,自然愿意接受批评,改正原来的决定。

贾诩并不是不知道争太子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他也不可能不提前做周密的考虑,设想多种方案。他对曹操开始的提问不予回答,难道真的是听不见?贾诩只是为了使曹操发问,自己为自己制造一种说话的环境而已。曹操一追问,贾诩便很自然地托出自己早已想好的话。

曹操下定了决心另立太子,贾诩的忠言可谓“逆鳞”。怎样让忠言既达到正面的效果,又免招曹操的不快,这是一个难题。对这个难题,贾诩用一个巧妙的类比,让曹操心服口服。由此可见,忠言也可顺耳说。

让忠言顺耳,达到好的效果,可参考如下几个方法。

(1)说话要温婉和蔼,不可用刺激言语,或使人听了不舒服的字眼:“你真糊涂,这件事你完全弄错了!”

这种态度是无人可以忍受的。无论父亲对儿子,雇主对属员,后者虽服从前者,但心里仍旧不会服气的。

(2)说话时先要表示理解对方错误的原因,使对方减轻思想压力,同时也减少了羞愧的心理,然后再温和地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改正的方法和今后的防范措施等。

(3)指正的话说得越少越好,只一两句使对方明白了就可转到别的话题,不可啰嗦,使对方陷于窘境,导致心生反感。

(4)对对方办的某件事其中不妥部分必须加以指正,但对其正确部分亦须加以充分的肯定,这样对方会因你的公平而心悦诚服。

(5)若想说服对方改变自己的主张,最好能设法旁敲侧击地说服他,使你的想法悄然灌输给他,使他觉得是他自己主动修正的,而不是由你强加于人。

(6)对于那些无可挽救的过失,不可多责问。让犯错者知道即可,下一次他必会更小心,多余的指斥只会令其心生恶感。

(7)应注意纠正对方的问题时的技巧,用商量式的语气,比用命令的口吻好得多。“你不应该在一棵树上吊死!”就不如说,“我觉得可以找刘科长,看有没有办法?你觉得这个方法如何?”

(8)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如孩子的算术成绩很差。期末考试后,学校的成绩报告单寄来,父亲打开一看,算术只考了57分。孩子在旁边早就心里发慌,可是他父亲却若无其事地说,“算术分数那么少,大概是学校填写错了吧!”

这个孩子的计算能力虽然较差,但自此以后,他的算术再也没有不及格过。那位父亲的话可谓是最好的纠正方法了。因为他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再加上一种警告:“学校不会连错两次的”,他还为孩子以后努力赶上去留有余地,使孩子在下一个学期中奋发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