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从容的拜访礼节

礼仪的目的和作用是使得本来的顽固变柔顺,使人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相处融洽。

——洛克

在一般的情形之下,到别人住处去拜访是有许多好处的。

第一,是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敬意,也是表示自己想接近对方的诚意。因此,如果双方的地位不是过于悬殊,被拜访的人一定要“回访”的,那就是说,如果晚辈去拜访长辈,下属去拜访上司,那么,长辈和上司都可以不必回访晚辈和下属。例外的情形也是有的,如果长辈去拜访晚辈,上司去拜访下属,那常常被晚辈和下属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光荣。

第二,到对方住所去拜访,多少是为对方着想,因为对方在自己家里,可以随便很多,不必穿着整齐,也节省外出的时间。

第三,容易对对方有较深刻的认识,因为对方所住的地方、家人和对方家里的布置装饰等,都会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对方、了解对方。譬如,对方家里有一架钢琴或高级音响,那多少可以知道他对音乐有兴趣。从对方所有唱碟的种类,又可以看出对方喜欢哪一种音乐,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是中国音乐还是外国音乐等。此外从对方墙上所挂的图画、照片以及他所有的书籍、报刊杂志、小摆设、纪念品等,都可以增加我们对他的了解。有时,对方向我们解说他的照相册,那我们对他的过去也会得到更多的认识。

第四,在对方住处谈话比在公共场所气氛更容易融洽,使双方都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环境里畅所欲言,并且比较容易接触到彼此的私生活,给大家的友谊发展做了良好的准备。如果能够常被邀请到对方住处去拜访,双方的关系会很快地密切起来的。

第五,到对方住处去拜访,还可以有和他的家人接近的机会。如果我们同时也结识了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儿女,或是和他同住的亲戚朋友,那么,和对方的友谊关系,就发展得更密切、更巩固了。古语说:“爱屋及乌”,如果我们对某个人持有好感,那必定会对他的亲人和挚友同样发生兴趣的。

◆拜访的时间有奥妙

在拜访之前,可以用口头或电话约定一个时间,然后再去拜访。

如果没有和对方约定时间,拜访的时间一定要非常短,因为对方没有准备,如果拜访的时间长了,就可能耽误他的事情。在这种情形之下,对方为了礼貌,可能还是热情地挽留你多坐一会儿,但是你千万不要依依不舍,宁愿下次约定一个方便的时间、场所,再作长谈。

即使约定了时间,我们拜访的时间,也以20分钟到1小时为限。如果对方兴致很好,不妨再多谈半小时。最好不要拖下去。我们宁愿和对方在兴趣甚浓时分手,不要拖到没有兴趣的时候不欢而散。在兴趣甚浓时分手,留给对方无穷的回味,这样来日相会才有期待。如果在没有兴趣时不欢而散,那么双方的友谊就难以继续发展。

如果看见对方心不在焉,或是不大说话,这时,他多半是有什么事情等着要办,或是心情不大好,这时应准备告辞为好。告辞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体现我们能够和对方会面,感到非常满足,不要表露出失望或不满足的情绪,以免使对方有歉疚感。

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和对方商讨或请教,那么,就“开门见山”,表明来意,千万不要东拉西扯,浪费了许多时间。如果在说明来意之后,对方表示愿意现在和你谈谈,那么,应该问对方有多少时间可以让你支配。如果时间到了,问题还没有头绪,或还没有全部解决,除了对方表示可以继续谈下去之外,也要立即结束谈话,把还没有谈完的事情,留到下次有机会再谈。临走时,不要忘记向对方表示谢意。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过于重视自己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圆满的解决就无限制地拖延下去。结果耽误了别人的事情,也妨碍了别人的生活秩序,容易使对方产生不良好的印象,也破坏了彼此刚建立起来的友谊。

在和对方谈话的时间,还应该留心一下环境的变化,譬如也许对方的妻子或小孩,在催促他做什么事情,即使对方本人兴致很高,我们也应该立即告辞。如果遇见有另外的朋友来访问对方,我们也应该告辞,以免妨碍他们的谈话。

拜访对方的时间,在一般情形之下,多半是在假期的下午,平日的晚饭后;避免在对方吃晚饭的时间去找他;如果对方有午睡的习惯,也不要在午饭后去找他;自然,更不要在对方临睡的时候去找他,一般晚上9点半以后已经不适宜去访问了。如果在晚上11点后还去找人,可能被认为你神经不正常了或让对方反感。

◆攀亲拉故加深彼此的关系

登门拜访时,我们应运用各种方法拉近与对方的感情距离。如果你与对方是同乡关系,用“攀亲拉故”的方法加深彼此间的关系,会给你的拜访抹上一层浓郁而亲切的乡情。

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无论是富庶还是贫穷,都给人一种特有的情感。那里有童年的梦幻、慈母的恩情、父老的希望、兄弟的纯真……

大钢琴家肖邦说,他出国时携带的唯一贵重物品是家乡的泥土;炎黄海外游子不远万里,跋山涉水,也要归国探亲访友,有的千古后还要落叶归根……人们对故乡怀有特殊的亲切感。拜访中的攀亲拉故,就是用这种美好的情感,去创造有利于达到目的的心理环境。

科·阿基诺总统访问中国时,首先抵达的不是北京,而是沿着有中国血统的菲律宾人当年曾经走过的足迹,直奔祖籍福建省龙海县鸿渐村。在那里,拜访叔叔、祭祀祖宗,与乡亲攀谈。她深情地说:“我来中国不仅是为了国事,也是为个人家事,因为我既是一国首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这个村庄的女儿。”女儿回娘家,娘家自然待以百倍的热情。科·阿基诺的重访故里,为其成功访问北京,拉近了感情距离。

拜访对方时要懂得利用寒暄,它是人们之间、尤其陌生人见面时的必要中介,似乎是上帝派来的隐身使者,能为人们搬走产生阻隔的山峦。寒暄,更为分秒力争者赢得必要的准备时间、积聚进攻或防守的力量,为拜访双方驱走冬日的余寒。因此,寒暄并不是使人“寒”,而是给人“暖”。

采访陈景润的湖北记者就深谙此理。他们与数学家的夫人由昆寒暄的第一句话是:“听说你是我们湖北人,怎么普通话说得这么好啊?”(拉故中含赞扬,一举两得,更具魅力)由昆喜悦地说:“是吗?我跟湖北人还是讲湖北话呢!”于是,双方都沉浸在“老乡”相识的愉悦之中,话语自然多起来,气氛也轻松了许多,这正是采访者所需要的。倘若语言生硬,由昆女士保持缄默,采访者怎么可能了解科学家的家庭生活呢?

异域一相逢,便胜却往日无数。在客地他乡,遇到一位“本是同根生”的故人,很容易令人激动。“你是中国人?”“是啊!”熟悉的乡音,将两位素不相识的炎黄子孙联在一起。

攀亲拉故,在一定场合和情景下,可使陌生变得熟悉,疏远变得亲近,冷淡变得亲热,拒绝变成悦纳,阻挠变成支持。善于攀亲拉故的人,容易与人产生共鸣,找到共同语言,也更容易得到帮助,它与互话家常同样起着缩短心理距离的作用。

亲者,近也;故者,旧也。亲与故,往往给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地点很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而环境影响往往是制约情感和情绪的重要因素。攀亲拉故,正是在不同环境里选择了相同的“亲”“故”之景,自然也就缩短了你和对方的心理距离。

◆切勿让客气话“生产过剩”

说话恭敬,对人客气,是一种美德。但不分皂白的恭敬和过度的客气,那就不大好了。

假如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你的朋友对你异常客气,你每说一句话,他只有“是是”而答,唯恐你不高兴。如此一来,你一定觉得如芒刺背,坐立不安,终于逃了出来,如释重负。

这情形你大概经历不少,同时你反过来想,自己曾如此对待过前来的拜访对象吗?

虽然是客气,但是过度客气显然是给人痛苦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开始会面时的几句客气话倒不成问题,如果继续说个不停就不太妥当了。谈话的目的在于沟通双方的情感,在于增加双方的兴趣,而客气话则恰恰是横挡在双方中间的墙,如果不把这堵墙搬走,人们只能隔着墙作极简单的敷衍酬答而已。

朋友初次见面略谈客套后,第二、第三次的见面就应竭力少用那些“阁下”,“府上”等名词,如果一直用下去,不在相当时间以后舍去,则真挚的友谊必很难建立的。客气话的“生产过剩”,必致损害快乐的气氛。

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来敷衍朋友的,所以要适可而止。多用就流于迂腐、流于浮滑、流于虚伪。有人替你做一点小小的事情,譬如说:递过一杯茶吧。你说“谢谢”也就够了。要是在特殊的情形下,那么最多说“对不起,这事情要麻烦你”也就足够了。但是有些人却要说:“呵,谢谢你,真对不起,我不该把这些小事情麻烦你,真使我觉得难过,实在太感激了……”等一大串,你在旁边听见也会觉得不舒服的,可是你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毛病呢?

说客气话的时候要充满了真诚,像背熟了的成语似的流水般泻出来的客气语,最易使人讨厌。

说话时的态度更要温文尔雅,不可现出急促紧张的状态。还有,说话时要保持身体均衡,过度的打躬作揖,摇头摆身作态来帮助你说客气话的表情,并不是一个“雅观”的动作。

把平常对朋友太客气的说话略改为坦率一点,你一定可以享受到友谊之乐。

◆把握主客体间的空间距离

在拜访中,对主客体间空间距离的把握,要考虑到双方彼此间的关系、客观环境的因素。

在澳大利亚,一对年轻的丹麦夫妇刚移居到悉尼不久,就被邀请加入当地的一个青年俱乐部。但是,几个星期的接触之后,该俱乐部的女成员开始讨厌这个丹麦男子,原因是他太**,对女人显得过分殷勤。同时,该俱乐部的大多数男成员认为那位丹麦女子是水性杨花,觉得她正在不断地向男人暗示“爱情”信号,似乎想和任何男人“结交”。

其实,这是澳大利亚人的错误判断。因为,欧洲人习惯于“近距离”交往,而澳大利亚人则喜欢“中距离”交往。当丹麦夫妇依照自己的习惯进行“正常”的交往时,澳洲人则依照自己的传统对此做出反应,难怪澳洲女性感到丹麦男人“过分”,而澳洲男人却“自作多情”了。

可见,把握与具体拜访对象的空间距离,是拜访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拜访比自己级别高的人,或握有某种权力、某种优势的人,不宜靠得太近,至于拍拍打打之举更应避免。否则,对方就会认为你是与他“套近乎”,以至于引起对方心理戒备,或让对方瞧不起你,或者引起旁人的嫉妒等,都会影响拜访效果。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镜头:有些人与他们的上级交谈时,往往凑得很近,而上级的反应却步步后退,或靠在座椅背上,交叉双臂于胸前等,上级之所以如此举动,是因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侵犯了上级领导的个人空间区域,创造了一个不和谐的交际环境,即所谓的“交际场”。所以,他采取一些行动,一方面暗示彼此之间的等级差别和疏密关系;另一方面对不和谐的交际场进行“微调”,以便在一个较为舒适的心理及空间环境中进行交谈。

人与人交际过程中,主客体间的“交距”过近不好,过远也不好。这种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拜访对象是熟人、老朋友,彼此保持“过远”的距离,就会使双方都感到别扭、不舒服,甚至还可能导致相互猜疑,产生误会。长此以往,还会影响你们之间正常的关系,甚至有可能演变到“视为路人”的地步。

总之,不论拜访对象是陌生人初交,是朋友,还是上级,或者是自己不喜欢的人,都要注意调好交际的距离,既适应了社交环境,又便于倾心交谈,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拜访效果。

◆拜访时应注意的事项

拜访既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不妨在自己的生活计划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到朋友家里拜访。不过,为了保证拜访的顺利与成功,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注意事项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下列几方面。

(1)既然到别人的住处拜访,那么就要对他的嗜好、风格、观点以及生活习惯等等表示尊重,尽可能地去了解对方,尽可能地去欣赏对方所喜爱的事物。如果对方所处的环境使你非常不舒服,那么,你可以及早离开,或是下次不再来拜访。但在没有离开之前,不要有任何不满或厌烦的表示。因为这次拜访完全是你出于自愿,对方并没有强迫你接受。但是如果能够对于别人的趣味、风格等也都有欣赏的共同之处,或有接受的雅量,那倒是一种容易和别人相处的好条件。

(2)自己的仪容举止始终都要加以检点。即使来往频繁,非常熟识的时候,也不要粗心大意。有许多人最初给人的印象很好,到熟了之后,就“不拘小节”起来。把自己的坏毛病、坏习惯、坏品格都展现出来,那实在很使人失望的。所以,周全的礼貌,整齐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和蔼亲切的表情,谦虚诚恳的态度等,并不是表面的装潢,也不是虚伪的做作,而应该把它们当作我们终身保持的修养,当作我们品格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使别人对我们留有好印象,以及和我们相处日久之后,对我们的印象更好,越来越好,而不是先好后坏或越来越坏。

(3)我们去拜访对方,尽量避免使对方不便、给对方添麻烦,尽量做到对他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要多听对方谈话,做对方喜欢的事情,对对方的问题,遇有必要的时候提供一些有益的意见,或是告诉他一些与他有关的消息。如果在我们拜访的时候,遇见对方有困难,我们就要尽力地去帮助他,替他解决或减轻他的困难。如对方家里有病人,我们就可以探问一下他的病状,看看自己能否介绍一个很好的医生,或是有效的药品。如果对方需要旅行、运动或购买什么物品,那么我们就试想一下,自己有什么知识或经验可以提供出来给对方做参考。如果我们需要对方为我们解答问题,或是提供有益的意见,那么我们除了向他真诚致谢以外,还要对他做相应报答,找机会为他服务。

(4)关于在拜访的时候是否应该携带一些礼物,那要看各地的风俗习惯,有的地方,每次拜访都要带一些礼物,像新鲜水果或糖果饼干之类。有的地方,并没有这种习惯,但如果对方家里有小孩,不妨带一些糖果饼干或玩具去给他们的小孩。如果自己从外地旅行回来,有时,带一些各地的土产送给对方,这常常是很受欢迎的。不过,如果对方并不喜欢这一套习俗,那么,就要尊重对方的看法,什么东西也不必带去了。但是,如果确知是对方非常喜欢的东西,那就不妨偶然买点送去,例如对方特别喜欢的食物、或是对方最喜欢搜集的邮票、标本等。如果你送去的物品是对方很难找到、求之不得的东西,那会给他带来莫大的愉快。自然,友谊并不是专靠馈赠来维系的,但适当的馈赠,也不失为发展友谊的一种方式。

(5)拜访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友谊和维系友谊,所以在言语态度上要特别小心,尽量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如果有什么意见冲突之处,也要加以保留,有机会慢慢再谈。更忌讳的是暴躁、粗鲁、口出恶言,那就得到相反的效果了。

(6)友谊的发展需要相当的时日,所以不要心急,也不要对朋友要求太多。一切都要自然地发展,如果你单方面的感情发展得太快,快到对方跟不上,那么对方就可能对你产生疑惧和顾虑,反而不敢跟你太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