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政权并存的独特政局——幕府政治

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建立的国家政权,是以天皇为中心的皇室贵族政权;而镰仓幕府开始的幕府政权是军事封建主的政权。尽管两者都属封建统治,但不仅性质上有区别,而且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政权曾长期并存,在幕府政权存在的同时,天皇政权以院政的形式存在:这是由于在日本历史发展进程中,武士的社会影响以及与皇室贵族之间的矛盾离合、势力消长所致。

11世纪的日本,封建贵族内部斗争激烈。在中央政权中,分为皇室和外戚两大集团。由于他们都缺乏军事实力,就不得不拉拢地方武士;而这时的武士势力又以本州东部的源氏集团和本州西部的平氏集团为最强。他们也都卷入了当时斗争的旋涡。在斗争中,天皇与外戚两败俱伤;中央政权落入平氏集团之手。平清盛的官邸设在京都的六波罗,故称他的政权为六波罗政权,这是从皇室贵族政治向武家政治过渡的政权。

平清盛掌握了中央政权,由于上层统治者的蜕化,引起下层武士的不满,这就给源氏集团提供了夺取政权的良机。在源、平两氏斗争中,源赖朝于1180年(治承4年)的椎模石桥山之战中失败,逃入镰仓。镰仓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地势险要的战略要地,也是源氏经营多年,与当地武士有密切联系的地区,因此,源赖朝以此作为据点,与平氏作斗争,并致力于建立起自己的政权。1180年10月,源赖朝经富士川会战,大败平清盛大军,被尊为“镰仓殿”。平源相争又经1184年(寿永3年)摄津的一谷和1185年(文治元年)潢歧屋岛的会战,最后源氏军队在长门的坛浦战争中全歼平氏军队,平氏政权覆灭。源赖朝在这些源平会战中,只是指派其弟源义经、源范赖出征,自己驻守镰仓,从事政权建设。1183年(寿永2年)源赖朝向院政上奏,提出三条意见: (一)平氏强夺神社佛寺的田地应如数归还原来寺社; (二)院宫诸家领如被平家掳掠的也应归还本主; (三)对归降回来的平家武士谅解其罪,不可处斩。这个上奏得到天皇的支持,于同年10月14日颁布了《寿永宣旨》,承认源赖朝在东海、东山两道的统治范围,承认他的统治权,使源赖朝在关东确立的行政权合法化;在以后讨伐平氏过程中,向西发展,实现全国统治就有了可能。1192年源赖朝任征夷大将军,标志着他所建立的地方政权成为对全国范围的统治。自此开始,镰仓幕府政权与天皇政权并存。一般称天皇政权为公家;幕府政权为武家。公武长期并存。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两种不同政权的长期并存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皇室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还有相当大的势力,经济上皇室领地长期保存,政治上皇族成员、中央贵族、佛教寺院结为一体,实力雄厚,而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行政机构仍在起作用。这就使得新兴的幕府不但不能取代皇室,而且表面上还得依靠皇室这个权威来扩张自己的势力。第二,幕府的势力内部矛盾也很多。它和皇室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利用的一面,这就形成在发展过程中幕府与皇室有时冲突,有时妥协的局面。1185年(文治元年)11月28日,源赖朝采纳大江广元的建议,即派北条时政去京都,向院政要求设置守护、地头;第二天就得到院厅批准。此后,源赖朝又提出要朝廷驱逐反镰仓派的公卿贵族,用亲镰仓派者任朝廷的“议奏”,以图控制朝廷政务。这也得到院政同意,但在实施中并不顺利,如地头制就遭到贵族、寺社庄园领主的抵制。源赖朝迫于形势也妥协让步,同意对地头制加以限制,1186年(文治二年)6月,停止在权门势家庄园内设置地头;后又进一步退让,同年11月规定除现在叛谋者的庄园外,一律停止设置地头职。这个限制使源赖朝控制的地区缩小到仅以镰仓为中心的东部地区。第三,武士将领为防止部下谋叛,经常向部下灌输效忠皇室的观念,利用皇室的传统权威来控制部下。源赖朝曾在背后斥骂后白河天皇是“日本最大的大天狗”,但表面上却对皇室表示虔诚,要“简以忠贞奉公,继家业守朝家”, “天下落居之后,万事当仰君王裁定”。这样他就更不能推翻天皇,而只能借助天皇号令天下了。

由于上述原因,形成了公武两种政权的同时并存。尽管幕府实质上已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但在形式上天皇政府仍然存在,而且幕府的最高首领将军还得由天皇任命。幕府与天皇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几乎贯穿于幕府政治的始终,形成了日本所别具一格的独特政局。